北京市制造业适度发展研究_国内宏观论文

北京市制造业适度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制造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北京市一、二、三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减少。1990年-2007年,北京市第二产业在就业、产值和能源消费三个指标上分别从44.9%、52.4%、63.4%减至24.2%、26.8%、44.5%;而第三产业分别从40.6%、38.8%、18.7%升至69.3%、72.1%、38.0%。北京经济逐步走向服务型经济。

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状况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2007年在全国4个直辖市、各省会城市、以及深圳、西藏等32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构成中,北京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72.1%,而上海这一数值只有51.86%,西部城市乌鲁木齐和东部城市海口高一些,分别为61%和64.5%,其他城市这一数值大都在40%~50%之间,最低的是苏州,只有34.6%。

一、北京市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1.北京市工业在全国工业和北京经济中的位置

(1)北京市工业的总体规模。尽管北京市第二产业的比重逐年减少,但北京市工业仍然具有较大的规模,其绝对量近年来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通过对1999年-2007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和深圳、杭州两个都市圈中的代表城市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比较分析,从资产规模看,四个直辖市中,北京平均值(8003.71)位居第二,仅次于工业重镇上海(13170.26);而从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从业人数看,北京平均值(4960.08,1205.30,110.86)位居第三,除低于上海(11822.27,3117.64,253.51)外,略低于天津(5107.75,1377.21,118.50)。2003年以前北京工业增加值高于天津,2003年以后,随着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升级,天津的工业增加值超过北京。如果再考虑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代表城市深圳和杭州工业总产值的数据,1999年-2007年北京工业总产值(4960.08)的平均值低于另一个工业重镇深圳市(7034.37),但是高于工业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代表城市之一杭州市(3946.73)。上述工业指标的比较表明,首都北京的工业在全国城市中规模是比较大的,在北京市乃至中国的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北京市工业在北京经济中的比重。北京市工业在二产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在1979年-2007年中,北京市工业在二产中的比例最高时达到90.85%(1979年),最低时也达到79.75%(1998年),2007年达到83%。与二产占北京GDP中的比重逐年递减的情况不完全相同,考察1996年-2007年北京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现了“小U型”的变化趋势,这一比重在2002年达到低谷(19.41%),近几年又呈现出回升的态势。但是这种趋势目前尚不是十分显著。

图1 1996年-2007北京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1997-2008北京统计年鉴。

(3)制造业在北京市工业中的比重。制造业在北京市工业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从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从业人数、利润总额、应交增值税五个指标考察,2007年,北京市制造业占北京市工业的比重分别为85.74%、78.94%、91.94%、61.53%、69.43%。图2显示了1996-2007年北京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近几年这一比重也稳定在18~20%之间。

图2 1996年-2007北京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1997-2008北京统计年鉴。

2.北京市制造业产业结构演变升级

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不仅表现在三次产业之间,在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是很显著的。主要表现在现代制造业的比重逐年加大、比较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霍夫曼比例逐年降低等指标上。

(1)现代制造业比例逐年加大①。从工业增加值、从业人数、应交增值税、利润四个角度考察,1996年现代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39.48%,39.17%,33.77%,65.61%,而2007年这4个比重分别为59.10%,53.35%,43.99%,73.66%。现代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在不断加大。从利润角度看,现代制造业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工业增加值相对应的数值,说明现代制造业相对于一般制造业而言的高技术、高回报的特征。现代制造业是用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制造业,现代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的增加显示了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

(2)比较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②。根据1996年-2007年期间北京市制造业内部各细分产业的数据测算,从总体而言,北京市制造业的总体比较劳动生产率1996年为3.84,2007年上升到7.71,增长1倍;而现代制造业的总体比较劳动生产率1996年为3.93,2007年上升到9.89,增长了1.5倍,增长速度快于制造业整体。

以每年制造业整体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为参照,高于同年制造业整体平均水平的细分产业为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烟草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比较劳动生产率大多高于同年制造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基础产业过去是北京市制造业的支柱,对资源环境影响较大,而其高生产效率也是北京市难以割舍的原因之一。

(3)霍夫曼比例逐年降低③。根据北京统计年鉴(1997-2008)数据整理计算,北京市工业霍夫曼比例从1996年的0.44下降到2007年的0.18。由于制造业是北京市工业的绝对主体(2007年北京市制造业对应的工业增加值占整体工业增加值的79%),北京市工业产业高级化发展趋势可以反映出北京市制造业内部的产业高级化发展趋势。

3.北京市制造业的产业布局

(1)产业布局形态。北京市制造业的分布呈显出以开发区为载体的区域分工特点(北京市工业开发区年报,2003-2007)。北京市开发区的建设起步于1991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不断的清理整顿,到2006年底,北京市开发区发展为19个。其中3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园十一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天竺出口加工区。16个市级开发区分别为大兴、通州、平谷、顺义、延庆、房山各2个;门头沟、怀柔、密云、昌平各1个。北京市开发区总规划面积31905.62公顷,其中3个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共24826.89公顷,占全部规划面积的77.81%。市级开发区总规划面积7078.73公顷。

(2)开发区产业集聚状况。北京市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显著。2003年电子和医药产业在开发区集聚度最高,分别占到87.74%和70.14%,交通和机电产业在开发区集聚度居中,分别占到43.95%和42.74%,都市和基础产业开发区集聚度较低,特别是基础产业,这一比例只有8.37%。然而到2006年,基础产业集聚度增加最为明显,从2003年的8.37%增至39.08%;其他产业集聚度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电子产业增至92.28%,从绝对值来看,集聚度最高,机电、医药、交通产业分别为68.12%、79.50%、50.44%。都市产业集聚度增加不明显,从2003年的29.47%增至2006年的31.62%。究其原因,都市产业大都属于传统产业,区县以下的企业和乡镇企业产出比例较大,向开发区集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不是很大。

(3)产业集聚的绩效比较。用2003年-2006年北京市开发区各种经济效率与效益指标的平均值与北京市全市工业相比较,可以看到制造业产业集聚带来的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从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人均外销额、单位产值利润、单位产值外销额指标考察,开发区(分别为75.57、6.44、12.8、0.08、0.14)都明显高于北京工业的整体水平(分别为54.00、3.33、5.79、0.06、0.09);国家级开发区在上述指标上(分别为80.89、7.51、13.46、0.09、0.14)又明显高于市级开发区(分别为63.64、4.01、11.36、0.07、0.16,产值外销指标市级开发区略高一些)。反映了产业集聚带来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国家级开发区产业集聚度更高,所以各种指标表现最好。但在人均税收和单位产值税收指标上,开发区指标不高,单位产值税收开发区(0.03)低于北京工业整体水平(0.04),国家级开发区更低(0.02),人均税收国家级开发区(2.02)低于北京工业整体水平(2.45)。究其原因,开发区为了招商引资,一般都伴有各种税收优惠的政策,因而影响了税收指标的数值。不过这一现象随着北京经济的发展和各种政策的完善,已经得到了缓解。2006年人均税收指标开发区(2.45)已经超过了北京工业整体水平(2.07)。

4.北京市工业和制造业企业所有制结构

与其他三个直辖市相比,北京市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资产总计”和“工业增加值/就业人数”较低,“工业增加值/资产总计”是四个直辖市中最低的,“工业增加值/就业人数”仅高于重庆。这反映北京市工业的效率是比较低的。

计算2005年-2007年北京市国有、三资、其他(民营、乡镇、改制)三类所有制工业企业资产总计、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在北京工业中的比重,可以看到,从资产总额比重指标看,北京市国有企业在北京工业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均在70%以上。而从北京市三类企业的单位投资效率(工业增加值/资产总计),清晰地显示了国有企业这一数值(0.09~0.10)远远低于三资企业(0.26~0.27)和其他企业(0.19~0.22)。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北京市工业国有资产比重也是名列前茅的。计算2006年全国各地区三类所有制工业企业资产总计、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中国统计年鉴,2007),改革开放较早的东部地区中,只有北京市工业国有资产比重在70%以上,其他东部地区工业国有资产比重远远低于这一数值。除辽宁、广西分别为56.15%和55.13%外,其他东部地区工业国有资产比重都在50%以下,工业大省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工业国有资产比重分别只有17.35%、20.78%、25.95%、26.06%。

进一步比较2003年-2007年北京市制造业国有、股份制、外资三类所有制企业的经济效率与效益状况,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就业人数)、人均利润、人均税收、单位增加值利润外资企业(平均值分别为18.86、5.65、2.10、0.30)明显高于国有企业(14.48、2.51、1.92、0.18)和股份制企业(13.88、2.57、1.82、0.19)。单位增加值税收外资企业(0.11)略低于国有(0.13)和股份制企业(0.13),这可能是由于在2007年以前,外资企业还享受着部分税收优惠政策,随着中国内外税率的统一,外资企业对北京工业的税收也将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总之,北京市工业和制造业国有资产比重过大,是北京市工业和制造业效率和效益较低的原因之一。

5.北京市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经济指标比较

对2007年北京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细分产业各种经济指标进行比较,第三产业在各项经济指标上都优于第二产业。如人均增加值、单位资产就业、人均盈余、单位资产增加值、单位资产盈余指标,第三产业(分别为21.51、0.35、6.04、7.42、2.09)都明显高于第二产业(18.87、0.30、4.60、5.58、1.36),说明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政府所关心的就业、企业发展等指标带来了正面效应。只有人均税收指标第三产业(2.76)低于第二产业(3.90),这可能是近年来市政府对各种新创业企业、个体企业、微利企业等实施各种优惠税收政策,而这些企业大多数是服务业企业。

将2007年人均增加值、人均报酬、人均税收、单位资产就业、人均盈余、单位资产增加值、单位资产盈余几个指标对各细分产业按降序进行排序,13个产业中,工业在人均税收方面排在第4位,人均增加值和人均盈余排第5位,单位资产盈余排第8位,人均报酬排第13位,单位资产就业排第14位。三产中指标处于较低位置的主要是公共管理部门,生产型单位的各项指标大都优于工业企业。因此,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北京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北京市制造业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1.北京市工业和制造业“三废”排放状况分析

(1)制造业细分产业“三废”排放与北京市相关产业生产规模。将制造业各细分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三废”排放的平均数值④(按降序排列)和2007年北京市制造业相应各细分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相对应,在工业固废、工业废气、工业废水“三废”排放中,基础产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位居前列,而北京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在基础产业中产出规模相对是比较大的,特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07年在北京制造业中所占的分量仍然是很高的(工业增加值为235.75亿元),仅次于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工业增加值为363.61亿元)。四大现代制造业单位工业增加值“三废”排放排列居后,北京市制造业在这一部分比重也是比较大的。都市工业中的工艺品、服装、烟草、文教体育用品、塑料制品、家具、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等单位工业增加值“三废”排放也比较低,而造纸、饮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纺织业单位工业增加值“三废”排放高一些。北京市制造业在都市工业上的比重相对比较小,北京市制造业可以考虑在污染程度较低的现代制造业中适度发展的同时,在部分低污染的都市工业中探索发展空间。

在现代制造业内部比较,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产业“三废”污染程度最低;医药制造业最高;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也较高,且在北京制造业中比重较大,但是资源使用效率高。

(2)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三废”排放。我们曾在另一项研究报告中使用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社会经济统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将工业企业三类所有制结构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作为自变量,将“三废”排放作为因变量,采用混合结构回归统计分析模型得出如下结论:外资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三废”排放均小于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外资企业在生产中运用环保技术的努力程度和效果都明显高于国内其他类型的企业。

全国数据的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同样适合于北京市工业。本文在前面的研究中已经显示了北京市工业国有资产比重远远高于其他东部地区的省市,因此,北京市工业进一步优化产权结构也是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适度发展的必要举措。

2.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资源消耗比较

(1)能源消耗比较。制造业的能源消耗种类包括原煤、水、电力、柴油、汽油等,统计口径是将各类能源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进行换算后取得的总体指标,可以客观地反映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能源消耗情况。通过对1998年到2007年的数据处理(北京统计年鉴,1999-2008),发现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0.83%,现代制造业能源消耗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7.36%,是制造业的8.87倍,可见现代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尽管至2007年也才占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的10.58%,但增长速度却非常快,这与现代制造业规模递增速度较快相关。比较2007年北京市二产三产细分产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量,第三产业整体低于第二产业,基础工业总体高于其他产业,也高于采矿业和建筑业。现代制造业这一指标较低,都市工业这一指标处于中等水平。

(2)制造业六类产业土地、水源、能源使用效率比较。根据《北京市工业开发区年报》提供的2003年顺义天竺空港工业区、林河工业开发区、密云工业开发区、雁栖工业开发区制造业六类产业各种经济指标数据进行计算和比较,从土地、水源、能源总的使用效率看,六类产业的排序为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都市产业、机电产业、生物工程及医药产业、基础产业。从资源使用效率分析,结果与单位增加值“三废”排放一致,基础产业最差,都市工业与现代制造业资源使用效率较高。

(3)产业集聚到产业循环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正效应。根据《北京市工业开发区年报》提供的北京市开发区2003年-2006年土地、水资源、能源使用效率状况的数据计算,从土地使用效率的各项指标(入区企业投资密度、基础设施投资密度、土地工业总产值产出率、土地工业销售收入产出率、土地工业利润产出率、土地工业税收产出率、土地工业出口产出率、单位土地就业率)考察,土地使用效率在逐年提高。从水资源使用效率看,万元产值水耗在逐年降低,2003年开发区万元产值水耗1.96m[3]只相当于全市工业2002年万元产值水耗14.48m[3]的13.53%;到2006年,开发区万元产值水耗1.46m[3]只相当于全市工业同年万元产值水耗7.56m[3]的19.3%。这一方面是由于北京开发区的产业定位主要以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机电、都市工业、生物工程与医药等用水量相对较小的行业为主,而电力、冶金、石化、纺织、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等用水量较大的行业几乎都不在开发区内;另一方面也反映产业集聚带来的产业循环的积极效果。单位面积用水量逐年增加原因在于土地使用效率的逐年提高。万元产值能耗不稳定,且在2006年达到最大值(0.16),这可能是由于基础产业的集聚使得开发区这一数值提高,但即使是这样,与2006年全市工业万元产值能耗(0.33)相比,开发区只有全市的48.5%。也反映出产业集聚带来的产业循环的积极效果。

三、京津冀都市圈全新定位对北京市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振兴环渤海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而京津冀的合作发展,又是加快环渤海发展的关键所在。

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十一五”整体战略部署后,天津市提出了要利用10年左右时间(2006-2015)打造一个资源集聚、科技领先、节能环保的高水平天津滨海化工区。3年来,围绕天津百万吨“大乙烯”项目的开工建设,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三大国有大型化工企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投资;而壳牌、俄罗斯石油公司、美国通用、韩国SK、三菱化学等十几家世界500强企业亦纷纷涌入天津滨海新区。以天津百万吨“大乙烯”为核心,天津大港石化产业链迅速集聚。

按照河北石化的远景规划,到2020年,河北省石油和化工产业年销售收入将超过6500亿元;曹妃甸石化基地的建成投产将成为我国环渤海地区最重要的石化产业带;石油化工、煤化工、海洋化工三大产业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健康发展;各基地之间依靠差别化经营实现良性互动,精细化工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河北唐山市在迎接首钢搬迁中已经成为发展钢铁工业的宝地:背靠储量40亿吨的全国三大铁矿石产地之一的冀东铁矿;紧邻年产量2900万吨的以焦煤为主的开滦煤矿;又有京沈、大秦等四条铁路干线横贯东西;南端80公里处的曹妃甸岛是北方难得的天然深水大港,各项条件与正在争取千万吨级钢铁基地的湛江、防城港和宁德相比,均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京津冀的合作发展中,天津和河北无疑要成为环渤海地区石化和冶金等基础产业的发展中心,而对于北京市来说,耗能和污染严重的基础产业退出是迟早的事情。

对2007年京津冀制造业细分产业结构比较(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河北统计年鉴,2008),目前京津冀三地的基础工业都是在制造业中占自身比重最大的产业,河北比重最大,占到了54.65%,天津比北京高,占32.90%。现代制造业的四个产业北京市占自身的比重在三地中最大(只有电子产业比天津略低一点),而都市工业河北省占自身的比重是三地中最大的(24.09%)。比较中还可以看到北京市和天津市产业结构趋同的状况,两个城市电子、机电、交通、医药、都市、基础六类产业占自身的比重结构基本相同。

北京市制造业细分产业结构正逐步向现代制造业集中,基础产业占京津冀三地的比重已只有12.32%,但尚未调理到位,基础产业仍然是占自身比重最大的产业,产业结构优化还要继续努力。

四、世界大都市制造业适度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国际大都市制造业演变的一般规律

魏后凯等在一项报告中通过对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截面分析以及伦敦、巴黎、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的案例研究,总结出国际大都市工业和制造业演变的一般规律:(1)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人均工业产出量不断提高;(2)工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成“倒U型”变化;(3)工业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业内部分工逐步深化;(4)制造业仍然是现代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5)制造业布局大体呈现出集中、分散、再集中的过程(魏后凯等,2004)。

2.意大利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创意产业带动的另一条发展路径

意大利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状况展现出国际大都市制造业演变的另一条路径。早已进入工业化国家之列的意大利,其产业结构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纺织、皮鞋、家具、机械、食品、金属制品、化学制品、造纸与印刷、首饰等领域,并由此将一个资源匮乏、企业规模小的国家发展成为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七的国家。事实上,意大利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与魏后凯等人所研究的国际大都市制造业中现代都市工业的发展现象是一致的。都市工业虽然大都属于传统制造业,但是意大利和伦敦、巴黎、东京、纽约等城市通过文化创意赋予都市工业以崭新的高附加值和高科技特点。可以说,这些地区和城市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揭示了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的另一条路径,即传统产业通过产业创意的创新提高附加价值而升级为现代产业。

3.国际大都市制造业演变的一般规律对北京市制造业发展的启示

与魏后凯等所总结的国际大都市工业和制造业演变的一般规律相对照,北京市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趋势基本上符合上述的5条规律,有所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北京市工业和制造业比重开始下降远远早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纽约制造业比重下降大体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人均GDP已达到12371美元(1996年价格),而北京市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比重下降至少在1990年以前就开始了,那时北京市人均GDP尚不足600美元。这种不一致性主要是由于北京市的特殊性质和历史因素造成的。

魏后凯等所做的分析中还利用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中的数据,对世界147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人均GNI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截面分析,结果表明,当人均收入在10000美元时,工业增加值比重大约为31.0%。北京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2002年达到低谷(19.41%),近几年又呈现出回升的态势,北京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近几年也稳定在18%~20%之间,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魏后凯等2004年所得出的世界大都市的普遍规律也适用于北京。只是能否达到31%这样的比例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考察。因为,其一,资源环境的约束使得北京制造业已经不能完全像魏后凯等2004年分析时所假设那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干预会越来越小。”其二,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过去制造业中没有清晰地将价值链的三个阶段——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分开,近年来统计口径调整后,发达国家国际大都市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调整为15%~20%(魏后凯,2009),与北京市近几年这一比值高度一致。我们判断北京市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在较长时间可能稳定在20%左右,即在目前水平上持稳。

(2)北京市制造业中的都市工业尚未呈现出在制造业中比重上升的迹象,相反,考察1996年-2007年的数据,北京市都市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逐年下降。2007年为最小值(15.61%)。究其原因,是北京市都市工业还停留在传统制造业的水平之上,目前尚未能像意大利和伦敦、巴黎、东京、纽约等城市那样,通过文化创意赋予都市工业以崭新的高附加值和高科技特点。首都北京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高度集聚的地区,借鉴意大利和伦敦、巴黎、东京、纽约等城市(地区)开拓的通过产业创意的创新提高附加价值将传统都市工业升级为现代工业的经验具有优厚的条件和背景,因此,现代都市工业在北京市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五、北京市制造业适度发展的对策建议

1.北京市城市定位与制造业发展

北京市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按照美国地理学家弗里德曼的观点,国际大都市应该具有7个标准:(1)主要的金融中心;(2)跨国公司总部设置;(3)国际性机构集中度;(4)商业服务部门的高速增长;(5)主要的制造业中心;(6)主要交通枢纽;(7)人口规模。根据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城市的经验,国际大都市大都是多功能综合性的,大都是重要的国际制造业中心。现代制造业发展是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方面(魏后凯等,2004)。

北京要建成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除了强化金融、现代商贸、科技教育、信息等中心建设外,制造业的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加快制造业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出口,增加财政收入,而且可以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提高竞争力,为第三产业发展和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京市作为国家首都,其经济发展应该符合首都经济的特点。从各国经验看,首都经济大体有两种主要模式:一是以行政和服务职能为主的消费城市模式,如华盛顿、堪培拉、巴西利亚、海牙等,这类城市一般规模不大,功能单一,有的是搬迁后建立的新城;另一种是多功能的综合性城市模式,如伦敦、巴黎、柏林、布鲁塞尔、东京、首尔、雅加达、马尼拉、曼谷、墨西哥城等,其中伦敦、巴黎和东京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也都是国家首都。

从北京市的实际情况看,不可能采取以行政和服务职能为主的消费城市模式,而应该采取多功能的综合性城市模式。北京市地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3325.5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633万(北京统计年鉴,2008),其人口和地域规模相当于国外的大都市圈,因而不应该也不可能采取人口和地域规模较少的消费城市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一直在向多功能综合性城市方向发展,并形成了明显的路径依赖。

此外,如果北京市工业尤其是制造业迅速衰退,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将会受到较大的限制。这是因为,第三产业既包括消费型服务业,也包括生产型服务业。制造业的衰退将直接影响到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制约其就业数量、增长速度和总量规模等;同时还将通过就业、投资以及产业关联等途径间接影响到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正因为如此,近年来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开始重新认识制造业的地位,制造业发展出现了复苏的趋势。因此北京市制造业今后的定位仍然是“适度发展”,而不是采取退出模式。

“适度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比重稳定,结构优化”。“比重稳定”,既要尊重市场经济运行的自身规律,又要考虑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政府调控手段所产生的影响。综合目前北京市制造业持稳的比重与魏后凯等人的分析,将北京市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把握在20%左右,即在目前水平上持稳。“结构优化”即继续调整和优化制造业内部细分产业结构。

2.北京市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基本方向

北京市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将面临着两大任务。

(1)加快对基础产业的调整。石化和冶金是以往北京市制造业的主要支柱产业。但是,这两大基础产业的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首钢的搬迁意味着冶金产业在北京的撤退。目前,其工业增加值在北京制造业比重依然很大(占13%,仅次于电子21%),对北京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应加快冶金产业退出的步伐。石化产业是北京市始终不舍放弃的重要产业。石化产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与所有的产业部门有着极强的技术经济联系。北京石化对电子、汽车、医药、建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支撑。但是石化产业对资源的使用和对环境的污染仅次于冶金产业。北京市已经开始实施石化产业向房山集聚,以发展循环经济。但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是很高昂的。天津市和河北省即将成为环渤海地区石化和冶金等基础产业的发展中心,北京市自身发展石化产业优势明显不足,无论从竞争角度还是从合作角度看,北京石化的退出应该是迟早的事情。考虑到北京市石化产业是北京市成品油供给的主要基地,从保障北京大都市功能角度出发,北京石化目前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从长远战略考虑,北京石化只有在与环渤海的共同发展中寻找出路。

此外,其他基础产业在北京制造业中仍占有较大比重(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3%),从发展思路上,都应属于调整和撤退的范畴。这些产业目前在北京市仍占有一定比例,其原因一是由于这类产品需求半径小;二是出于产品品质的考虑,北京市一些大型建筑主要从北京市采购。同样,从长远战略考虑,北京建材的发展也只有在与环渤海的共同发展中寻找出路。

(2)集中力量重点发展具有高新技术优势的现代制造业及高附加值的现代都市工业。近年来,北京市现代制造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应继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推进具有高新技术优势的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北京工业促进局划分的都市工业包括国家统计局工业产业细分目录中的14个产业。这些产业中有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大的饮料、造纸及纺织业,而大部分产业对资源环境负面影响较小,甚至小于现代制造业中一些产业。同时,服装、皮革、工艺品等都市工业单位投资吸纳就业人数多,对解决低端就业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北京市来说,由于资源环境的制约,今后应重点发展那些污染小且附加值高的现代都市工业,并借助北京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提高都市工业的附加价值。

3.北京市制造业适度发展的途径

北京市的制造业适度发展途径可以从以下5个角度展开。

(1)产业融合:二产与三产的协调发展。立足北京市制造业,二产与三产融合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加快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北京现代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北京市制造业在与三产的融合中发展,要创造条件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平台,如完善技术市场、健全高校与企业建立的高技术联合实验室和孵化器体系等,疏通障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北京现代制造业的科技含量。②促进以工业设计为主的创意型产业发展,提升工业产品的附加价值。近年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北京统计年鉴,2006-2008),其增加值2006年达到812.1亿元(当年北京制造业增加值为1375亿元),比2005年增加15.9%,2007年达到992.6亿元(当年北京市制造业增加值为1704亿元),比2006年增加22.2%。北京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而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联系最密切的就是以工业设计为主的创意型产业。北京市制造业应利用北京丰富的人才优势和优秀的文化底蕴,保护性改造、开发城郊现有工业建筑,继续注入产业新元素,积极培育和发展与工业相关的产品设计、技术服务、工业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引导发展集成电路、汽车设计、软件及动漫设计制作、时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包装印刷设计等创意型产业。

(2)区域合作:京津冀都市圈协调发展。京津冀都市圈协调发展是近年来学术界、企业界、政府部门研究的热点问题。从长远看,北京市制造业应着眼于环渤海大经济圈的发展,从自身资源能力优势及京津冀三地资源能力的集成优势,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具体讲,可以从产业间的错位与产业内的分工合作考虑:①产业间的错位。北京和天津制造业仍然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六类产业北京和天津在自身的比重结构很相近。京津冀三地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比重都较大。而对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基础产业在北京已经不可能再维持下去,而天津和河北即将成为京津冀石化产业和冶金产业发展中心。因此,北京制造业应尽快将基础产业向天津和河北转移。②产业内的分工合作。主导产业趋同,并不是京津冀地区独有的问题。如果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同构现象就不会成为制约地区发展的障碍。然而,京津冀区域内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与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存在矛盾,产业同构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瓶颈。因此,从产业内分工合作的思路出发,北京市制造业发展应采取“哑铃型”的发展战略,即“控制两头、甩掉中间”,在首都经济圈乃至更大范围内来构筑其产业链经济,由此建立一个新型的产业分工格局。一方面,北京市中心区要控制总部和研发、市场营销环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力争将北京建成为中国的区域性国际管理控制中心;在近远郊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及高附加值的现代都市工业基地,而将一般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天津、河北等周边地区。这样,北京市将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和地位,调动和配置整个经济圈内的各种资源,由此提高北京大都市的综合竞争能力;而周边地区在这种新型分工中也将获得诸多一体化的好处。有些现代制造业,如医药化工,虽然科技含量不低,但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也相对较大。通过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效果。

(3)生态经济结构:城镇与乡村制造业一体化协调发展。任何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应遵循大自然的生态规律,大小企业共生、集聚和分散共存,不可能简化为一种形态。北京制造业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北京制造业在适度发展中要统筹安排好城镇与乡村制造业一体化协调发展。北京开发区都市产业集聚度增加不明显,从2003年的29.47%增至2006年的31.62%,究其原因,都市产业大都属于传统产业,区县以下的企业和乡镇企业产出比例较大,向开发区集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不是很大。因此,北京现代都市工业的发展一个重要内容是合理利用各区县工业园区外的建设用地,坚持集约化发展方向,以农产品加工基地、农民就业基地等形式,引导发展劳动密集型都市工业,妥善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安置问题。在生态涵养发展区优先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食品饮料等环境友好型都市工业,促进一二产业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生态工业集聚区,实现生态涵养和产业发展同步。特别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城乡制造业之间的联系、延伸、融合、互补、转移等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多种形式和路径。

(4)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到产业循环。北京市开发区的建设起步于1991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不断的清理整顿,经国家审核公告,2006年北京开发区由原来的28个调整为19个。调整后的全市开发区发展定位更明确,发展优势更突出,开发区的整体规模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得到进一步加强。根据《北京市和上海市市级开发区对比分析报告》(2004)的分析结果,北京市与上海市的市级开发区在所处的区域、政策环境、土地规模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差距并不明显,且北京开发区也有优于上海开发区的方面。北京市开发区应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对全市工业开发区用地实行有效的总量控制和有序拓展。对运行质量高、资源环境效率高、发展后劲足的市级以上工业开发区,在规划和用地上给予积极支持,并实行差别化政策扶优扶强。同时,对部分不符合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开发区进行必要的总量控制和归并整合,使全市开发区步入更加健康发展的轨道。

(5)优化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北京市工业国有资产比重在中国东部地区名列前茅,导致北京市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单位资产产值率)较低。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也证明,国有企业在生产中单位增加值的“三废”排放明显高于三资企业单位,也高于其他企业(民营、乡镇、改制企业)。因此,深化北京市制造业企业制度的改革也就成为可持续发展又一重要手段和途径。

注释:

①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将制造业分为六大产业:电子、机电、交通、医药、都市、基础产业,前四类为现代制造业。

②比较劳动生产率,即一个部门的产值同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或收入)比重。

③霍夫曼比例指标是能够反映工业化阶段演化高度化程度的指标之一。计算公式有两种:霍夫曼比例(H)=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霍夫曼比例(H)=轻工业增加值/重工业增加值。我们采用第二种公式。

④这是根据2001-2006全国各细分产业“三废”排放与全国相应产业工业增加值的比值而取的平均值(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7)。

标签:;  ;  ;  ;  ;  ;  ;  ;  ;  ;  ;  ;  

北京市制造业适度发展研究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