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资料批发产业的发展与生产效率的提高&基于区域和产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_面板数据论文

生产资料批发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生产资料论文,制造业论文,面板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否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因而如何尽快实现我国制造业效率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一直是决策层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除了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结构升级道路之外,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也能够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生产者服务业逐步取代制造业,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创新源泉(Bayson,1997)[1]。“国际竞争的舞台中相互角逐的是制造业产品,而服务业则在制造业的背后,间接地决定着制造业的产业竞争能力”(并木信义,1990)[2]。

作为生产者服务业的重要构成,生产资料批发业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客户—供应商”关系介入工业品生产体系的生产资料批发业,在满足了制造业中间品投入需求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因而其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理论上有利于制造业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但近些年来,随着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一些大型、超大型零售企业的强势崛起,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重零售、轻批发”的研究现象,批发业的研究遭到了较大程度的忽略。

从已有文献来看,对生产资料批发业的研究较少,且研究重点也大多集中在囊括生产资料在内的工业品流通现状和问题的描述分析(王晓东,2011)[3],工业品流通体系的重构与完善(谢莉娟,2011)[4]以及生产资料流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上(姚瑶,左斌,2012;王丹,2011;何黎明,2010;丁俊发,2007)[5][6][7][8]。学者们更多的关注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并获得了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制造业效率提升的普遍性判断(冯泰文,2009;江静,刘志彪等,2007)[9][10]。虽然生产者服务业涵盖了生产资料批发业,但并不能从已有研究中直接推演出生产资料批发业发展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产生积极影响的论断,而是需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这一问题做更细致的分析。

本文可能的学术贡献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将生产资料批发业从生产者服务业中独立出来,在理论探讨生产资料批发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作用机理基础上,利用国内地区和行业层面数据,寻求反映二者关系的经验证据,这是对相关研究领域的一个有益补充。第二个是充分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对实证结论的影响。制造业的发展通过影响中间投入需求催动了生产者服务部门的独立和扩张,而生产者服务业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和自身规模、种类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制造业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反映到模型构建和计量分析过程中,就很可能导致内生性问题的出现,并对实证结论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Ⅳ估计(工具变量)法,尽可能的提高实证结论的准确性。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生产资料批发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首先简要介绍了当前我国生产资料批发业的总体发展情况,然后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批发业发展如何推动制造业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该部分介绍了实证分析的数据来源,对主要变量进行了设定,并构建了计量模型;第四部分是实证结论的呈现以及简要分析;最后是结论、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二、批发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一)对当前批发业发展情况的一个判断

本文主要从规模和效率两个方面来考察中国目前生产资料批发业的发展情况。自2000年以来,中国大中型生产资料批发业就一直占据总量规模优势,表现出持续加速增长的态势(如图1所示)。除了受到2007年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销售额有少量回调外,2009、2010和2011年均显示出强劲的加速增长趋势。这表明中国的生产资料批发业呈总量扩张趋势。

在此需要加以说明的是,以王晓东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批发业萎缩”论断,主要是从系统整体和职能的角度做出的,具体表现在:传统意义上的、完整的批发系统已经不复存在,零售商、经销商、代理商、制造商等都在不同程度地承担着各式批发职能,而独立批发商的市场空间则不断被挤压。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批发体系萎缩”论断本质上指的是专职批发职能呈现高度松散和全面分解(王晓东,2011)[3],与生产资料批发业总体规模发展的论断并不存在根本上的冲突。

从生产资料流通的效率来看,图2显示中国生产资料批发业流通效率的变化和图3反映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都呈现提升趋势。但是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系,需要从理论和实证方面来证实。

(二)批发业发展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的机理

生产资料批发业对制造业的积极作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关于市场与分工思想的阐述。斯密指出市场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但流通规模会限制生产效率的提升,从中折射出生产资料批发业发展对制造业的巨大反作用。而马克思、恩格斯在论及生产与流通之间关系的时候,将其概括为:生产、消费决定流通,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的规模结构决定流通的性质、规模与结构,流通反过来又对生产及分配起到重要的反作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流通也决定生产。另一方面,生产资料批发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作用机理可以纳入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大框架内进行考察。Stigler(1951)[11]提出的市场容量决定分工原理,阐述了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制造业的升级,必然增加对生产者服务业这一中间品投入者的需求,使其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最终使得生产者服务业从工业生产中独立出来,并成为一个规模和类型不断增加,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独立产业部门(江静,刘志彪,于明超,2007)[10]。

从交易对象和功能来看,批发业可以分为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消费品批发业和连接原材料供应商与生产企业的生产资料批发业。格鲁伯和沃克(1993)[12]认为,生产者服务与直接满足最终需求的消费者服务相对应,是指“那些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做中间投入的服务”。因此,生产者服务的需求主体是生产者而非消费者。根据这一概念,生产资料批发业属于典型的生产者服务业范畴。生产资料批发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实现的(如图4所示)。

一方面,生产资料批发业的产生和规模的发展能有效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来提升其竞争力。生产资料批发业从其他生产性行业中独立出来,体现了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交易与生产之间的分工与专业化,能促进交易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李陈华,2010)[13]。生产资料流通业从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分担生产者的交易任务,使生产者能更加集中精力从事生产,提高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而生产者服务业是制造业的中间投入或中间需求,由此构成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Rivera-Batiz,1988)[14]。因而生产资料批发业的产生能够提高生产的专业化水平,生产资料批发业的发展能通过规模经济有效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来提高生产领域的劳动生产率。

另一方面,生产资料批发业效率的提高通过降低交易费用使得制造业效率得到了提升。交易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也能促进交易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随着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生产者之间交换的商品规模和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由此会带来各种交易成本的上升。当这种交易成本上升到一定程度,会抵消分工深化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从而不利于竞争力的提升。而生产者服务效率的提升能通过专业化分工、范围经济、制度创新等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尤其是降低信息成本(冯泰文,2009)[9]。所以生产资料批发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效率的提升,能够有效帮助制造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商品流通理论认为,生产资料批发业存在的价值在于,其可以充分挖掘商品流通中的节约潜力,不仅可以保证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利润,同时也能够令生产体系的所有参与者利益均沾。生产资料批发业的出现,是商业内部分工深化的结果,是社会分工使商业从生产中分离出来之后在流通领域的继续和延伸:先是出现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分工,进而批发商中又出现了消费品批发商和生产资料批发商的分工(纪宝成,1993)[15]。生产资料批发商的产生和存在,将大量的小批量的效益集中为大批量交易,从而简化了交易过程,并由此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一方面使得原先嵌于制造业企业内部的频繁寻找生产资料供应商的功能独立出来,统一集中到生产资料批发商身上,使得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开展主营业务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大批发商的较高议价能力也能够帮助制造业企业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降低交易成本。

以上生产资料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内在机理,在很大程度上还仅仅是理论层面的分析,缺乏经验证据的支持。利用中国地区和行业层面的数据,并采用合适的计量方法,本文的经验研究希望较好的回答这样的问题,即在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生产资料服务业的发展能否推动制造业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如果是肯定的,那么规模扩张和流通效率提升哪一个要素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显然,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国“十二五”规划期间产业政策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和变量设定

本文使用的样本是中国内地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2006—2011年的面板数据。由于生产资料批发行业较为系统的统计数据是从2006年开始的,因此本文将2006年设定为样本的起始年份。最终样本包括31个截面个体和6年的时间跨度,总观测值为186个。数据来源方面,生产资料批发业的统计数据均来自于《大中型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统计年鉴》(2007—2012),这些批发业具体包括:医药及医疗器械批发,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以及其他批发业。生产资料制造业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7—2012),具体的子行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花絮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各地区的GDP、就业人员数、进出口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每万人中高等本、专科学校在校生人数指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2)。

变量设定方面,已有研究对行业效率指标的选取存在较大差异。国外文献经常采用的三个指标分别是劳动生产率(行业总产出与就业人员数的比值)、效率指数(行业产出占全国GDP的比例与该行业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比例的比值)、产出率(行业增加值与产值之比)(江静,刘志彪,于明超,2007)[10]。国内研究较多采用产业利润率、市场份额和劳动生产率这三个指标来衡量某个行业的竞争力。而根据程大中(2006)[16]的研究,生产资料批发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其专业化程度的广度(规模),也体现在专业化程度的深度(效率)。所以本文从总体规模和效率两个层面反映生产资料批发业的发展情况。综合考虑,本文选择采用劳动生产率作为制造业和规模以上批发业产出效率的代理变量。本文使用生产资料批发业就业人员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来衡量批发业的行业规模,该变量能够很好的反映批发业这一生产者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该比例越高,说明专业化分工越细。

此外,本文还选取了三个理论上会对制造业产出效率产生影响的控制变量:市场化程度、物质资本投入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其中,某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通过当期进出口总额与该地区GDP的比值来衡量;物质资本投入水平利用当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地区GDP总值之比来反映;使用每万人中高等本、专科学校在校生人数作为人力资本水平的代理变量。通常认为,市场开放程度越高,拥有较高物质资本投入水平和丰富人力资源的地区,其制造业的产出效率通常也处于较高的水平。

变量的定义、单位以及统计描述都反映在表1中。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会对实证结果产生负面影响,本文采用CN判断法来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CN(Condition Number)值为9.33,远远小于临界值20,故可以判断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通过计算样本的残差并结合图示法来观测是否存在杠杆值,结果并未发现标准残差值超过平均水平的样本点(杠杆值)。本文使用的计量软件为Stata11.0。

(二)计量模型构建

为考察生产资料批发业的规模和流通效率变化对制造业产出效率的影响,本文需要分别构建两个计量模型,具体的模型设定如下:

式中的下标i和t分别代表地区和年份。Mpro为制造业的产出效率,Wpro和Wscale分别代表生产资料批发业的规模和效率。ε是标准误差项,表示未观测到的影响因变量的其它因素。由于存在不随时间改变但是与因变量相关联的地区特征,模型中使用了特定地区的固定效应来控制可能产生的选择偏误,u代表地区效应的系数。其中,变量系数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我们预期这两个系数均为正值,表示生产资料批发业规模和流通效率的提升会对制造业产出效率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实证部分的主要思路是,本文首先使用普通的面板Bootstrap方法进行回归,并通过相关检验从三种估计方法(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中挑选出最合适的估计方法。②因为制造业本身发展对生产资料批发业的带动作用而可能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选择使用Ⅳ估计法Bootstrap(工具变量法)对以上构建的计量模型进行估计,考虑到面板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本文使用异方差稳健型Ⅳ估计。因此每个模型将会呈现三种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供进行对比分析。

为提高结果的稳健性,我们还需要进行一系列检验,包括:(1)是否存在异方差问题,本文在固定效应估计基础上使用调整后的Wald统计量进行异方差检验。(2)是否有显著的内生性问题的检验,即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和Ⅳ估计基础上验证模型是否存在内生性问题,我们使用Davidson-Mac检验法检验。(3)过度识别检验,即工具变量的选择是否合理。判断一个工具变量是否合适的标准是:该工具变量与内生变量高度相关,但与干扰项不相关。这里将使用Sargan-Hansen检验法进行。

表2是异方差、内生性以及工具变量选择合理性的检验。Wald检验的统计量拒绝了原序列不存在异方差的检验,表明本文的样本有显著的异方差问题。Davidson-Mac检验的统计量拒绝了不存在内生性问题的原假设,表明模型存在内生性问题。用于过度识别问题检验的Sargan-Hansen统计量并未拒绝工具变量选择合理的原假设,说明了本文计量模型的工具变量选择是较为合理的。

根据表3提供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当以生产资料批发业流通效率为自变量对制造业产出效率做回归分析时,固定效应模型显示批发业流通效率的系数为正值且在1%水平上显著,使用工具变量法后系数值和标准误变大了,显著性在10%水平上显著,基于工具变量法的稳健性估计虽然减少了工具变量法得到的系数值,但是标准误降低了,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这意味着生产资料批发业流通效率的提升对制造业产出效率产生显著而积极的影响,生产资料批发业流通效率的提升能够促进制造业产出效率的提高。控制变量方面,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该地区制造业产出效率的提升,市场化程度变量的系数为负值且显著,表明以进出口总额与GDP比值衡量的地区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有反作用。地区物质资本投入的效率提升作用不显著。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能再依靠外贸和投资来拉动,而必须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当以生产资料批发业行业规模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时,固定效应、Ⅳ估计都显示批发业行业规模与制造业效率无关,而调整异方差问题的Ⅳ估计,显示批发业行业规模的系数为正值且显著,表明生产资料批发业行业规模的扩大或分工程度的加深,都有益于制造业产出效率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对制造业效率的积极作用依然存在,市场化程度和物质资本投入的作用和前文分析一样,只是系数大小发生了变化。

综合来看,就本文选择的样本及考察时间内,以劳动力投入衡量的生产资料批发业的规模扩大,经过内生性和异方差处理后,较之于流通效率,在影响的强度和大小上更有利于地区制造业产出效率的提高。对于实证结论的结果,我们认为的可能原因是,现阶段中国生产资料批发业规模提升的真实内涵不仅仅是劳动力投入或交易额的增加,更有服务种类和服务领域的拓宽,从实现商品价值到增加商品价值,即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广化。在当前制度转轨和经济转型的发展背景下,制约中国制造业企业效率提升的居高不下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可由生产资料批发业专业化程度的广化和深化来降低。

五、结论与研究展望

作为生产者服务业的重要构成,生产资料批发业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制造业效率提升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生产资料批发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作用机理,认为生产资料批发业专业化程度的广化和深化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有效节约了交易费用,从而提升了制造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利用我国地区和细分行业在2006—2011年的面板数据,并结合稳健的Ⅳ估计法对本文的核心命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生产资料批发业发展对我国制造业效率提升产生积极影响;更具体地,无论是生产资料批发业流通效率的提升还是规模的扩大,都会显著促进制造业产出效率的提高。所以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角度出发,在制定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时,应重新认识和定位生产资料批发业的作用,采取经济和制度等多方面手段促进生产资料批发业的发展,使之溢出效应得到加强。

当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研究之处。本文选择的生产资料批发业是一些细分行业的加总,但其中一些行业,如农畜产品批发业,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业,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业等,不仅仅与制造业企业进行交易,同时也兼具了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特征。由于统计口径方面的缘故,本文无法做更为严格的筛选和区分,势必会对研究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对于哪些生产资料批发业细分行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也没有做进一步探讨,这些都是未来继续研究的方向。

①由于2003年定期统计报表开始使用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新标准调整了批发零售业的细分类,相关的年鉴中缺少2003—2005年批发业细分类就业人数的相关指标,反映在图2中没有2003—2005中国生产资料批发业效率值,但是并不影响对中国生产资料批发业效率发展的判断。

②模型选择在混合效应、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间进行,其中混合效应和固定效应的选择使用F检验,混合效应与随机效应的选择使用Breusch-Pagan检验,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的选择使用Hausman检验。受篇幅限制,具体检验结果不逐一呈现,最终检验结果显示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最适宜。

标签:;  ;  ;  ;  ;  ;  

生产资料批发产业的发展与生产效率的提高&基于区域和产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_面板数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