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面向劳动力转移办学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劳动力转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沿海及内陆发达城市的流动进一步加快,职业学校看中这一趋势,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改革教学,吸引大批农村青年学习,毕(结)业后输送到沿海及内陆城市就业,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不少人认为:这样办学没有为本地经济建议服务,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宗旨。笔者最近就这一问题与工商部门的同志和部分职业学校的校长交换了意见,再次认真思考了陇南地区职业教育近年来面向劳动力向发达省、市转移办学的实践,认为:这样办学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顺应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有序流动的历史潮流,引导面对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农村青年依靠劳务市场脱贫致富、奔小康。因此,不但服务了本地经济,而且促进了本地社会的发展。目前,应进一步扩大这种办学模式。
思考之一,面向劳动力转移办学,适应了市场需要,为本地经济建设带来了实惠。
欠发达地区生产力落后,国民收入低。贫困的人们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流动到发达地区就业,以此走向富裕,这是无可厚非的。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市场经济正是以利益驱动为主要手段来促进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积极适应市场和群众的需要,通过对广大农村青年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帮助他们输出到发达地区就业。取得比欠发达地区高得多的经济收入,这就直接为欠发达地区地方经济建设带来了丰厚的利益,用外因提高了本地的国民收入。1994年1 月以来,陇南地区先后有10所职业学校共向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天津等省、市及西安、兰州等城市输送了部分毕(结)业生,已站住脚的有2080名,其中,职业中学输送1195名,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输送885名。月收入最低者400余元,与陇南最低职级办事员月薪大致持平;月收入最高者2000多元,是陇南现在最高职务公务员月薪的2倍; 绝大多数人月收入在600—800元,相当于陇南9—14级公务员的月薪。 他们除了工作的技术强度大、纪律要求严外,其他方面与区内公务员无大的差距。综合分析上述数字,6 年时间全区职业教育平均每年向发达地区输送毕(结)业生约350人,每人月收入以600元、年收入以7000元计算,使陇南共收入约5000万元,相当于1998年占全区总人口43.1%的礼县、西和、宕昌3个国扶贫困县的财政总收入。 这在陇南地区是惊人的经济工作成绩,是职业教育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思考之二,面向劳动力转移办学,拓宽了广大青年的就业领域,减轻了本地的就业压力。
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落后,第三产业不发达,生产岗位不足,社会就业压力大。职业教育面向劳动力转移办学,拓宽了广大青年的就业领域,减轻了政府的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安定。陇南地区辖9县266.28万人口,有6个县为国扶贫困县,是甘肃省的贫困大“户”。 全区没有象样的大企业,主要依靠农业解决就业问题。但境内山大沟深,特别是贫困县农业气候普遍恶劣,土地资源不足,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很低,劳动力过剩与就业渠道狭窄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职业教育输送2080名毕(结)业生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地到经济发达省、市就业或务工,变体力型劳务输出为技术型、智力型劳务输出,就为政府解决了就业上的一大难题,缓解了陇南的就业矛盾。这是职业教育为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发展陇南经济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思考之三,面向劳动力转移办学,促进欠发达地区接受新观念新技术,加速了社会进步。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到发达地区就业,打破了原来的封闭意识,更新了思想观念,练就了实用技术,学到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方法。有的还在实践锻炼中具备了科学的管理能力。他们将接受的新东西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不同渠道源源不断送往家乡,促进家乡父老乡亲接受来自发达地区的新生事物,潜移默化地加速着家乡的社会进步。
一是通过书信和电信手段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在的新环境、看到的新东西、树立起的新意识、形成的新观念介绍到家乡,有利于家乡父老乡亲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利于缩小与发达地区在思想观念和对市场经济在认识上的差距。陇南地区职业教育输送在发达地区的2080名学生至少联系着2080个家庭,每个家庭以4口人计算,则影响着8320 人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显然是一股不可低估的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二是通过自身把学到的实用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合乎市场经济运作法则的经营能力带回家乡,带动着周围的人们发展经济。职业学校的毕(结)业生到发达地区就业,不同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10万大学生下海南,更不同于中西部地区大量高级知识分子的外流。他们向发达地区的输出只是开阔眼界、锻炼从业创业能力、积累原始资本的过程。一但目的达到,就会带着自己在发达地区学到的和得到的东西返回家乡,努力实现自己的本来理想。陇南地区各职业学校输送到南方的毕(结)业生创业几年后返回的,有的依靠在南方学到的实用技术和管理方法及积累的资本办起了小企业,有的已成为本地乡镇企业的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他们的行动、作法、技能和经验影响着更多的人从事经济活动,实际上已经起到了带领乡亲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作用。
思考之四,面向劳动力转移办学,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吸引力,扩大了生源。
“普高热”再起以来,职业学校普遍招生难,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招生问题尤为严重,有些近乎处于停滞状态,根本原因是学生就业无出路,办学没有吸引力,学生不愿意学习职业技术。面向劳动力转移办学,输送毕(结)业生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就给学生就业找到了出路,克服了就业困难,从而为学校赢得了充足的生源。
1992年下半年,陇南地区的职业学校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招生人数陡然下降。当时全区办学规模最大、效益最好、被誉为职业教育一面旗帜的成县职业技术学校,招生人数从1991年秋的120 人降至1993年秋的不足60人。面对这种局面,他们经过认真调查分析,认为所开设的蚕桑、制丝等专业的学生在本地已经难以就业,“出口”不通,“进口”自然不畅。于是,决定面向东部省区为学生寻找就业出路。经过努力,先输送了部分毕业生到上海等地就业,不久又输送另一部分毕业生去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就业。随着学生就业出路的被打开,办学的吸引力又大大增强了,生源迅速回升。截止1999年,这所学校共在发达省、市安置毕(结)业生706人,占全区职业学校向发达省、 市输送毕业(结)生总数的33.9%,(占全区职业中学输出学生总数的59.1%)。这几年只有24万人口的成县虽然又兴起了4所职业学校, 生源大战十分激烈,但该校的招生数一直稳步上升。其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坚持走面向劳动力转移办学这条路子。全国不少职业教育集团、职业学校积极寻求联合,携手向发达地区安置学生,同样是为了解决招生难的问题。可见,在今后一个时期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面向劳动力转移办学,仍不失为增强学校吸引力、扭转招生及就业困难局面的有效途径。
思考之五,进一步完善办学机制,实现职业教育与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的最佳结合。
实践证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面向劳动力转移办学,从根本上坚持了职业教育为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事实上也已经为本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也给职业学校自身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应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办学机制,实现职业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发达省、市有序流动的最佳结合,依靠劳务市场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也使职业教育依靠劳务市场更有力地推动地本地经济、社会发展。
一要按照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和技术要求继续改革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操作训练,作到培养、培训有的放矢,使输出学生无需厂家二次培训和限期试用,上岗就是熟练工,从而大幅度提高他们经济收入。
二要加强职业指导,以适应发达省、市社会发展水平和环境为目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增进学生对发达省、市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为他们在新环境里生存、创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要密切学校与输入地之间的联系,实现三个“经常化”,即:双方交流供求信息经常化;学校了解输出学生的工作、生活及对新环境的适应情况经常化;输出学生向母校及家乡传递输入地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状况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经常化。使职业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经济发展互相促进,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