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期教育考试变革之争——基于民国教育期刊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国论文,之争论文,教育考试论文,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8427(2009)04-0048-5
考试,特别是体现国家意志、事关社会发展与个人命运的大规模考试,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论。民国前期,教育界对中国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考试制度争论激烈。彼时,人们争论的主要“战场”就是大大小小的教育期刊。教育期刊作为西学东渐的产物,在中国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自1901年国人自编的教育专业期刊《教育世界》问世到1949年,我国出版发行的重要教育期刊累计达干种以上。在这些教育期刊上,人们对教育考试展开激烈争论,表达了各自观点。虽然有些不无偏颇和幼稚之处,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刺激了西方现代“科学考试”理论的引入,对此后中国教育考试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民国时期《教育杂志》、《北京大学日刊》、《新教育评论》等具有较大影响的期刊杂志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这场考试争论的起因和主要内容,探讨考试的价值和发展规律,为当今考试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1 争论的主要原因
民国前期学术界有关学校考试制度的争论,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当时学校教育和考试的弊端,引发人们对考试评价制度的抨击。清末废科举后,新式教育迅即兴起,但科举考试的某些消极影响对教育考试仍有较大影响。民国初年,虽然政府建立了适应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制度,废除了奖励科名考试制度,公布了新的课程体系,但人们的教育思想与考试观念并没有随之改变,突出表现在学校管理和教学方法及内容上。
为了加强学校管理,办学者往往强化考试作用,以不及格、留级、退学等教学评价手段迫使学生读书,考试成为学生的一大负担。教学方法落后,一味注重灌输式,强调死记硬背。教育内容陈旧,强调书本而忽视实践,强调精神而忽视常识,强调智育而忽视体育。尽管在教育部颁布的考试规程中规定了实习的条文,但检验学生成绩的方法几乎是清一色的笔试。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动手能力的提高。对于小学教育现状,时人在《教育杂志》上评论说:“目下学校毕业生眼高于顶”,实际却很少用处;“一试以珠算,连加减法亦懵然不知,并自己家中之伙食账零用账亦不能算焉”,指责小学教育成了“科举之变相”。
在高等教育方面,社会舆论批评考试禁锢了青年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北大学子颜宝良在《北京大学日刊》上慨叹:“升学的有初试、复试、面试、口试、甄别试等;升级的有日考、月考、期考、年考等。我们活的心思,绝大的志愿,入学以后,就朝朝夕夕的为考试忙个不停,全没有点机会活动我们的脑子和身体,应用我们的心思和学问,实现我们的志愿和期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脑子也变钝了,心思也变笨了,志愿也灰了。故这种学校的考试,就是缓性的,变相的‘科举’啦”!教育界的这种状态,不可避免地使人们对当时的教育制度产生不满,对学校考试制度产生怀疑。
其次,在新文化运动推动下,学术界以西方教育思想为武器,对中国教育和考试制度所存在的弊端进行批判。
民国前期,中国教育制度从师从日本转向效仿美国。美国教育模式重视实用性,强调教育与生产生活密切结合,鼓励培养学生自由的个性和竞争的意识,不太重视单纯的考试成绩,更多地注重对学生实际知识技能的培养。特别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在中国教育界激起强烈反响,表现在考试方面,则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废考运动”。当时孙德中在陶行知先生主编的《新教育评论》上指出:“自杜威博士来华讲演之后,学界里就有很多人——自然是被考的学生们占大多数——发生了‘废考’的狂热症,竭力从事于‘废考运动’;也有一部分人,就已感觉到考试方法之应当改良的。”1920年,北大学生要求学校废除考试,但校方认为以“有学位之故,尤不能竟将考试一层、一笔抹去”,同年5月,《北大学生周刊》出过一期“教育革命”专号,一致主张彻底废除考试,取消一切考核和纪律。
2 争论的主要问题
针对教育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教育界人士纷纷著文献议,在一些教育杂志上发表论文,探讨考试问题,1922年达到高潮。从所发表的文章看,学者们对考试大多持否定态度,并对考试制度改革提出各自建议,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关于考试与教育的关系问题
天一在《教育杂志》上的观点是考试只是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是应该服务于教育,但现存的考试制度使教育与考试的目标相背离。“学校行了考试制度,学生的勤勉努力,就大半注意到考试上面,对于学问上的态度,倒反松懈,教育的能率,也就自然降低”;认为:中国“废科举,兴学校,样样模仿外国,但是这考试制度,还是带著科举气味的,所以到了现在,我国学校教育,仍旧不见进步,就是这个缘故”;“考试制度盛行,真正的教育,就难于普及了。有了考试,学生就要在短时间内修习许多的学课,他的结果,就弄到生吞活剥,对于重要的课程,也不消化,全然不能做到精神的营养分……把考试做本位的教育,大有害于个性的发挥。所以真正的教育,也就不能进步。”
2.2 关于考试权的归属问题
考试权归学校,是民初考试制度的一大特点。鉴于考试中出现的一些弊端,有人从整齐学生水平,监督学校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主张将考试权收归教育行政当局,由“教育厅召集海内外有名教育家,制定各级学校毕业程度标准,再召集各校校长,使他们报告地方需要并贡献个人意见,然后造成各级学生毕业试题,派专员分赴各地考试。”这样做的优点,“一是同级学生毕业程度齐;二是教育厅可以确知各校之真正成绩。”史学家、光华大学教授吕思勉持相同见解,并强调指出:“凡行政之道,必不能废督责。学校即由公家设立,即不能谓非政治;而考试学生,则正所以督责教员也”。所以,他主张:“由主持教育行政者,另行派员考试,而必不可即以考试之权委诸平日教育之人。”其时主张将考试权收归国家行政当局的人很多,但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邵力子就认为地方行政当局根本不能胜任这一任务,“现时各地方教育当局,大半都是头脑冬烘的学究,把考试权给予他们,其危险将至何种程度!使现在的地方教育当局握有学生毕业考试权,徒足以增进教育界植党营私的弊病而已。”邵力子的看法显然切中了当时中国地方教育当局的弊端,故赞同者亦不乏人。
2.3 关于考试能否选拔人才的问题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评定学生接受知识的真实水平,进而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当时不少人怀疑考试的这一功能。如颜宝良从考试客观性的角度,分析考试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他说:“如算学理化学科,成绩好歹一目了然,故易评定孰优孰劣。至如本国文、外国文等科,作法千变万化,究如何算是好的,如何又算是不好的呢?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遇着尚新的教员,以新为好,遇着守旧的教员,以旧为好。更有同一教员,这时以为好的,那时又觉其不好。”“依这种心理的好恶做标准来收录学生,被取上的不过是侥幸。落名的实在是冤枉。”也有人认为考试能否精确评定成绩,关键是正确的方法。如孙德中指出:“现在学校里的教育所应用的方法,很难得到学生对于某种科学之精确的智识,虽然也有一部分可靠,但是可靠的程度很少。至于应用新法考试所求得的学生的程度,固然不敢说是绝对的精确,但是比较那些旧的模糊含混的考试法,可靠的成分总要多些。”
2.4 关于考试的消极影响问题
关于考试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学者们认为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道德上的,认为学生因为考试而“养成一种竞争心、自利性,一旦名列优等,便看同学不起,趾高气扬,而以一已为非常之人,不再深加研求”;“人心不趋于真实,平日无极深研几之动,徒怀借轻终南之想,所争者分数,所求者虚荣”。钱穆更认为,考试使学生“长悻”:“记分考试之基础,即建筑于伪、悻二字之上。故如考察之要迎合,临考时之抄袭窥望,考后之妒忌攻,皆伪悻之见端也;为师者以分数鼓励学问,分数之观念愈高,则尊师敬学之诚愈减,其势如科举之利禄。”二是生理上的,颜宝良认为学生“每逢考试的时候,不分昼夜去温习功课,可是因时候太多,且为精力限往,所以于身体上生出各种病来,其中最普遍的(此为用功学生独有的病)就是:一、吐血;二、脑充血;三、饮食减少;四、体重减轻;五、排泄物变色。其中体格结实的学生,就是拼命用功,一时也显示不出什么病来。可是因其体育发达期内,大部分的精神消耗于功课,所以他的身体就不强壮。到了研究高深学问的时候,他就再没有那副精神去干。所以后来的结果,还赶不上那老大发奋的,你说他可怜不可怜呢?”
2.5 关于考试改革方案设计问题
对于考试改革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彻底废除考试,而代之以学生的自由研修,但这种方案显然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支持的人不多。另一种主张在维持考试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人们设计了很多考试改革方案,这里略举一二。
一种方案是按考试的级别,将考试分为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初等学校三类,分别设计不同的考试方式。如钱穆在《废止学校记分考试议》一文中指出:“一、高小以上当行入学试验。二、中学以上当行毕业试验。各科单独分行之。”颜宝良在《我们对于废止现在学校考试制度的意见》中指出:“将学校自专门以上的划为一部分,自中学以下的又划为一部分。前部分吾们主张要完全废止考试。后部分我们主张要分量的废止考试。”“专门以上学校废止考试,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机会,对这部分学生成绩的考查,可以采用著作、制作、择述、编辑、批评、讲演、报告、发明、平时积分的办法。学校修学不再限制年限,某科讲毕,某科毕业,各科都讲毕,各科毕业,就给予各科都毕业的总证书。但学校不以此证书为贵,而以学生在毕业时或毕业后有所发表为贵。中等学校考查成绩的办法有制作、译述、批评、报告、采集、讲演等。中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在每年要升学的学生和各级学校要录取的学生,皆有一定的数目,可以计算出来,只须依照学生的志愿或参用父兄的志愿来收取就是了。”
另一种方案从技术的层面,讨论如何使考试更有效率,更能发挥其作用。这部分的建议最多,也最有价值。关于考试方法,有的建议采用笔述考试、口头考试、论文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还有的认为,“学校考试为教授之一部分,凡良好教授均含有四部分,如讲解、练习、温习、试验是也。由是观之,学校考试之新功用,不当偏重其结果,乃宜趋重其历程;”“惟最善者在中小学宜重口试,口试又宜作笔试之准备。笔试也可不预定时间,不妨害正课,有时用数十分钟足矣”。
3 历史启示
中国一千多年的考试史,始终伴随着考试的利弊得失、制度存废等问题的争论。民国前期的学校教育考试变革之争,是历史上有关考试性质、功能、影响争论的延续。争论促进了考试理论研究,在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教学思想创新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启发。
其一,考试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从民国前期教育考试变革之争的结果可以看出,考试是不可废除的。应该认识到,兼具测度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考试从来就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尚没有一种比考试更好的方式能够取代的情况下,我们应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坚持现行考试的基础上不断改革,正如天一在《教育杂志》上的感叹“照现在我国的教育状态,(考试)毕竟还是不能废除,既然不能废除,只有在现行制度上大加改良,总以不妨害个人与社会的能率增进为第一义”。
其二,考试作为一种教育测量工具和评价手段,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它具有多种功能。考试使用得当,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的高低,发挥它的积极的评价功能;如果使用不当,也导致考试功能异化,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应全面认识考试的性质、功能与作用,使考试手段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活动服务。
其三,考试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大规模选拔性教育考试尤其如此。因此,评价教育考试的利弊得失,不能仅从教育的角度,也要从社会诸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察,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教育获得巨大发展,但也出现“应试教育”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论。从历史反观现实,不难发现,当今有关学校教育与考试关系的某些争论,在民国前期的教育变革中也曾出现。当然,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不同,考试争论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新的教育条件下,我们应总结考试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加强考试理论研究,为教育考试制度变革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