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理综高考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理论文,高考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题目 (2005年理综能力测试第28题):已知某纯碱试样中含有NaCl杂质,为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可用图1中的装置进行实验。
附图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ag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适量的蒸馏水溶解,得到试样溶液。
③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得到bg。
④从分液漏斗滴入6mol·L[-1]的硫酸,直到不再产生气体时为止。
⑤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⑥再次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得到cg。
⑦重复步骤⑤和⑥的操作,直到U型管的质量基本不变,为dg。
请填空和回答问题
(1)在用托盘天平称量样品时,如果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转,说明____。(2)装置中干燥管B的作用是____。
(3)如果将分液漏斗中的硫酸换成浓度相同的盐酸,测试的结果____(填偏高、低或不变)。
(4)步骤⑤的目的是____。
(5)步骤⑦的目的是____。
(6)该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
(7)还可以用其他实验方法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请简述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法。
此题目是一类典型定量分析实验题,改变了以往实验题大多出自演示或学生实验的命题方式,该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给的装置图和实验步骤等信息,回答实验原理、操作目的、装置理解、数据处理等问题。试题的最后一问以开放形式,要求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来思考,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活泼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实验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对中学化学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新的高考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敢于突破旧教学模式的束缚,勇于探索新的创新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处理教材,精心编拟一些探究性很强的例题,创设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情景,诱导学生积极去探究学习。如在《性质实验方案设计》教学中,可让学生进行下列简单的定量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
案例 有一餐饮店从市场购买一批食盐,经检验确定食盐中混有纯碱。请设计一个实验测定纯碱的质量分数。
这是一道简单的定量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解答实验设计题型的一般思路:(从实验目的出发→弄清实验原理→设计出可能的方案→对此选出最佳方案),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整理确定以下几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 称取ag样品溶于水,滴入足量BaCl[,2]溶液后沉淀完全,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固体bg,用a和b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
方案二 将ag样品溶于水,加入过量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干溶液,冷却后称量固体的质量为bg,用a和b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
方案三 向称取ag样品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测量出所生成的体积VmL,用a和V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
方案四 向称取ag样品中,加入足量的强酸溶液,用吸收剂吸收逸出的CO[,2]气体,根据吸收剂质量的增加,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
方案五 称取ag样品,配成100mL溶液,用碱式滴定管量取25.00mL放入锥形瓶中,加入甲基橙做指示剂,用0.1000mol/L标准盐酸溶液滴定至终点,完成三次平行实验后,测出消耗盐酸的平均值VmL,用a和V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
对学生讨论出来的每一个实验方案引导质疑,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探究,形成详案。如对于方案四:该方案的核心是测量反应中逸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引导学生选择主要仪器,设计实验装置。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展示如图2的装置。
附图
然后以“问题”为核心,以“讨论”为手段,以“实验”为途径,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
问题1 强酸用盐酸还是稀硫酸,哪种酸好?吸收剂用什么物质较好?
讨论分析 因盐酸挥发出的HCl气体被吸收剂吸收,故不宜用盐酸与样品反应,应选用稀H[,2]SO[,4]。吸收剂采用碱石灰较好,因碱石灰吸收CO[,2]气体、水蒸气能力强,操作简单。
问题2 在CO[,2]气体中是否留有水蒸气,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如何把水蒸气除去?
讨论分析CO[,2]气体中混有水蒸气,能被碱石灰吸收,导致测定结果偏高,应在CO[,2]被碱石灰吸收前增加浓H[,2]SO[,4]的洗气瓶,防止碱石灰吸收水蒸气。展示组装装置图3。
附图
问题3 如果不计称量误差,按装置图3进行测定,其实验结果有无明显误差?如有,你认为可能是哪些因素?并对你认为可能的因素提出解决方案(简要说明操作要点)。
讨论分析 装置图3有缺陷,因广口瓶和导气管中存留有CO[,2],会导致测定结果偏低,修正后得出装置图4(通入过量空气数分钟,将烧瓶中的存留CO[,2]全部赶入U型管被碱石灰吸收)。分析装置图4,发现空气中有CO[,2],空气中的CO[,2]进入U型管,会导致结果偏高。将装置图4进一步修正为装置图5(经NaOH溶液的洗气瓶除去空气中的CO[,2])。
附图
但装置图5仍有问题,空气中的CO[,2]、水蒸气也有可能从U型管口进入,导致测定结果偏高,于是对其做进一步改进装置图6。
附图
附图
问题4 在反应前,反应结束后为什么都需要鼓入空气?
讨论分析 加入H[,2]SO[,4]反应之前,先打开x活塞,断开y处的橡皮管,鼓入已除去CO[,2]的空气一会儿,以便赶出烧瓶中原有的空气中的CO[,2]。再关闭x,快速连接y处橡皮管,然后滴加H[,2]SO[,4]反应。待反应结束后,鼓入已除去CO[,2]的空气,将剩余的CO[,2]推入碱石灰中使其完全被吸收。
问题是思维之源,创新之本,问题也是研究性教学的核心。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积极讨论探究,诱导学生辨析,以辨激思、以辨明理。比较上述案例的分析和理综高考第28题,不难看出,高考化学实验有回归课本的趋向。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要紧扣课本,努力挖掘、拓展课本实验中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内容,有目标性的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和实验探究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实验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