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本位意识与出版物的创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意论文,本位论文,出版物论文,意识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思想文化史的视角扫描出版物,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出版物的创意,是时下应予关注的问题之一。处在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思想文化活动异常活跃,各种思想文化观念随之产生。我们编辑工作者,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职能作用,强化和深化出版物的创意,促进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似应引起重视。
编辑的本位意识
刻意追求出版物的创意是编辑本位意识的外化。出版物的创意,与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新问题,新观念,具有新思想,新思维,新方法的出版物越多,越有益于丰富社会的思想文化。这对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可起到促进作用。就编辑工作的社会职能讲,主要是积累和传播思想文化。从操作方面说,具体的工作,就是对稿件的选择和审视。如果承认出版物是思想文化的载体,那么,编辑对稿件的选择和审视,必以其原稿内容的思想文化性为焦点,视其内容有无创意,决定取舍。由此而形成编辑的思维定势,确立编辑的本位意识。所谓编辑的本位意识,是指编辑代表社会对思想文化进行选择、积累和传播,有方向有目的地着意地推进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出版物的创意,简略地说,则是指它的内容首创和再造思想文化观念。凡前无所承,独辟蹊径,他人未知而自己先知,他人未觉察到而自己先察觉,以自己先知先觉,别立己说,谓之首创。凡前有所承,以自己的心得和感知,另有新见,自己加以组合,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或见识的出版物,可谓再造。编辑作为社会思想文化建设中的一员,其作为在于为丰富社会思想文化,提供更多具有创意的出版物。但是编辑又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其意识随社会生活氛围的变更而变更,这也是正常的。问题是,社会生活的变更并没有改变编辑社会职能的本质属性。所以编辑的本位意识亦不变。但就现时流行的出版物来考察编辑的本位意识,却发现编辑的本位意识出现了些微变更。
现象之一,编辑本位意识的逊位。本来,编辑当以稿件内容有无创意来衡定稿件的价值,通过寻觅已有同类出版物或相关材料,进行比较,鉴别稿件的内容、创意的程度。然而编辑失察,自动放弃了衡定稿件的标尺,稿件内容有无创意,似乎不为编辑心动,致使平庸出版物批量出现。也就是说,编辑在把握稿件内容有无创意时,对只是陈述别人的思想,作者所费功夫不过是抄抄写写的稿件,或者说,对无创意的稿件、可出可不出的稿件,应当舍弃时,高抬了贵手,予以放行,造成了社会上平庸出版物的堆砌。这样一种现象,所反映的是,编辑在本位意识上,自动让位。
现象之二,编辑本位意识的错位。编辑以稿件内容有无创意为准,来取舍稿件,有识之士明于此道,有意识地选择每一种稿件。也有疏于此道的人士,以为出版物有无创意与思想文化建设没有内在的联系,同编辑意识无甚关联。恰恰是,每一种出版物有无创意既与编辑有直接的联系,也与社会思想文化建设有直接的联系。如先秦诸子百家之争,流落出极富思想意蕴的著作,编辑成书,传扬于社会,造就了一个宏阔昂扬的时代。近世新文化运动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所涌现出来的著作,编辑成书,出版后,大开中华文化发展的新路,启蒙一代又一代的人。抑或编辑所意识的仅仅是出版,其视野必然狭隘,稿件内容有无创意,能否启人心智,开启茅塞,孕育新思想,追逐新思想,根本不在其视野之内,也就谈不上去深究稿件内容有无创意,还可能背离编辑对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职能作用。
现象之三,编辑本位意识的出位。所谓出位,是指编辑淡漠了关注稿件有无创意,出版物可否促进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意识,而受商品经济思想的影响,导致极端,有利则上。认为出版物与社会思想文化建设息息相关,那都是一些空话、大话;什么稿件内容的创意,那也只是痴人说梦。在这种意识的导引下,编辑的视点作了转移,有利可图的稿件,不顾其内容若何,找准机会大上快上,即使是内容有了偏差,管不了那么多,能赚一个算一个。尽管这类现象,并非编辑工作的主流,但它对出版物创意的影响,对出版物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中的消蚀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出版物创意的表现形式
在出版物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条件下,各出版单位都开始注意出版物的创意,企望本单位的出版物有效地占有市场份额。这对繁荣出版工作和出版物市场是有积极意义的。综观近几年出版物创意的表现形态,可概略为两种表现形式。
外观表现形式。主要是指具有创意的装帧和具有创意的编辑设计,使出版物出现功能性的变化。按一般的看法,图书的主要功能,供人阅读,增知益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有大批的出版物进入了国际市场,同时,国际上也有不少的出版物进入了我国市场。它除了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之外,还便利了我国编辑出版工作者,通过观摩别国的出版物,借鉴别国有关出版工作的经验,更新自己的观念。此外,我国读者有机会见到别国的出版物,不仅开阔了视野,还产生了新的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况下,图书的表现形式,悄然地由阅读功能为主向多样性功能转移。
第一种情况,阅读与装饰相结合。过去,读书人爱书藏书,很少有人刻意将图书作装饰品置于家中陈列。现在却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读书人添置书柜,精心编织所藏图书,使之成为室内装饰的一个部分。有意思的是,有的并非读书人,也添置书柜,求购精装本、豪华本,或是大部头的套书、丛书,乃至全集之类,以使蓬荜生辉。当然,有的人,收藏和陈设图书的目的,可能是附庸风雅,这里不去讨论它。也有的人,对精装本、豪华本价码高有意见,但眼明心亮的出版单位和编辑人员,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对同一品种,既出精装豪华本,又出简装或平装普及本,以适应不同消费层次读者的需要。应该说,这类出版单位和编辑人员是有创意的。
第二种情况,阅读与艺术欣赏相结合。本来读者在阅读图书的内容时,即在欣赏,怎又会出现一个阅读与艺术欣赏相结合的问题呢?这里所说的是,有的读者已将装帧精美的图书,作为艺术品来看待。比如,中青社出的《黑与白》这本书,我初见到它时,凭职业的直觉,感到它的装帧设计者是一位颇具艺术素养和功力的人,富于创意,匠心独运。一位朋友到我家,见到此书,大发感慨,说它是艺术品,超出了一般书籍装帧的概念。这本书,从整体上采用对比度鲜明的双色黑与白显现其内容,在版式设计上,用跃动的小袋鼠,从动与静的对比中来烘托图书的内容。这本书其外观形式构思富有创意,表现手法也富创意。很多专业美编见过此书后也有这种认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是艺术品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这种类型的图书到目前还不具有普遍性,但用发展的眼光看,现在已有不少的图书,在开本、版式、选用材料上,很有讲究。或许,有一天,图书真要发展到既有阅读性的功能,在外观形式上又有作为艺术品观赏性的功能。
第三种情况,阅读与手脑并用相结合。这方面,少儿读物具有典型性。以往的少儿读物,其创意多表现为图文并茂。现在,有的少儿读物除图文并茂外,看完还可折叠成房屋、望远镜等,增添了新的趣味。这表明出版单位的编辑人员在最初策划选题和对原稿的加工时,已渗入了创意,就是要使这类读物,便于孩子们在阅读中思考,通过手脑并用,益脑益智。
如果说,出版物的外观形式只能反映创意的表象,我国目前的物质条件和工艺条件还不足以使之普遍化,那么,出版物所蕴藏的创意,在内涵形式上却表现得有棱有角。
出版物的内涵表现形式,主要是指出版物选题和内容的创新。就选题的创意讲,角度新是一大特点。如宣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研究邓小平同志的出版物较多,有理论著作、传记、画册等多种形式。如何进一步深入地宣传并达到效果呢?有一家出版社在拟订选题时,颇费思量,他们考虑,从邓小平同志自己评价自己的角度,开掘选题,于是有了《邓小平谈邓小平》一书,据说初版印数达10万册。选题的角度新,只是创意的一个方面。突出的创意表现为,从新的角度拟订选题,在同类题材中出人意料,即所谓的“标新立异”。选题创意的又一特点是立意新。如“红罂粟”丛书,收罗了活跃在当代中国文坛22位女作家的小说佳作和力作。这套丛书选题创意,就在“大俗中见大雅”。在人们的印象中,“罂粟”与毒品相联系,讳而不言。但选题设计者认为,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罂粟”,它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植物。其壳能入药,敛肺、止痛,能治疗咳嗽、腹泻等症,其果能取汁,制成鸦片,有镇静之药效等。而罂粟花艳若朝霞,有大红、桃红、纯紫、纯白,妍好千态。它尤具旺盛的生命力,无论在何等贫瘠的土壤里,都能生根开花,枝繁叶茂。以“红罂粟”命名一套丛书,开人们视野之新,象征22位女作家,在曲折的人生经历中,不畏坎坷,执著追求,为社会奉献丰美的成果。这一选题立意新,新在凡人对罂粟花的娇丽、诱惑和危险性所不齿时,却以罂粟花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预示女作家们思想的深邃和作品的不凡。
将选题的创意和内容的创意结合起来,是深化出版物创意的又一表现形式。如《曾国藩》一书,在选题的创意上,以历史小说来表现有影响有争议的显赫人物。因为曾国藩作为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或褒或贬,皆有说法。有人说他是圣贤,封建社会的杰出楷模,一代完人。有人说他是汉奸卖国贼,刽子手,虚伪的代表等。在他的身上有一层无形的纱幔缠裹。以之为题,可释读者的好奇之心。在内容的创意上,以他的事功和人格,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此书的作者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杰出人物,无论是他的正面还是负面,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性和消极性的反映。在他那个时代,他获得了超越别人的成功,其事功特别大,其人格比别人完备。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作者在创作中,塑造了特定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以至此书问世后,成为畅销书。这里,我们无意去评价曾国藩其人的功过,只是就出版物的创意谈出版物。因为出版此书的出版社,似有以“评千秋功罪,论千古兴亡”的创意,续出“千秋”系列,从已出的几种看,都获得了较好的效益。
提高出版物创意的途径
我们出版人和编辑工作者,要从更高的文化层次上,来观照出版物的创意,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出版物思想文化的辐射力,持续、有效地影响读者。如何深化出版物的创意?结合具体工作讲,着重要抓好出版物创意的基础,出版物创意的价值判断,出版物创意的功能这样三项工作。
从出版物创意最基础的工作抓起,认识作者,了解作者,做好作者工作。出版物的基础是原稿,作者的思想立意、创作倾向和创作方法,直接影响到原稿有无创意,乃至决定出版物有无创意。现实作者队伍状况如何?据我的观察和分析,现实的作者队伍可区别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独辟蹊径探幽发微的学问家,即传统意义上的著书立说者。二是活跃于学术前台的中青年专家。三是传播大众文化的新杂家。这三种类型的作者,在创作中,都注重于创意,但各从自己的立意出发,形成了三种创意指向。第一种类型的作者,侧重在前有所承,述作并举,而另立新意。他们在创作中,阐述前贤的思想精粹,剔误刊谬,或对学术思想,或对思想文化观点作出新的释义和新论断。其创意多体现在作者将历史与现实因果相连,通过纵向有参照的比较,求得新知。第二种类型的作者,侧重在论有新据,多有发明。他们在创作中,参考历史知识,思维上不宥于历史知识的局限,着重于以现时西方新的思想观点为参照,结合我国现实,通过横向比较,提出新的观照感受。其创意多体现在新思维、新方法等方面。第三种类型的作者,侧重于普及文化知识,其创意多体现在创作方法的新颖方面。作者撰稿,多为有感知而作。这种感知是多样的,有对前贤思想认识的感知,有对现实学术发展的感知,有对社会生活的感知等。作者的感知,以其思想认识和思维辨析能力的强弱而有所别。因此,不同类型的作者,有不同的创作意图和不同的表现手法。做编辑工作,认识了作者,才有可能把握作者的撰稿,随时了解原稿中的问题,帮助作者开阔思路,识察原稿有无创意。
立足编辑本位,发挥编辑职能,把握原稿思想文化价值,编辑在对原稿的选择和审视中,始终起着把关人的作用。原稿有无创意主旨,是出版物有无创意和有无思想文化价值的前提。原稿创意主旨,表现为作者对撰写对象或事物有独到的思考和见识,其所思所想立足于对历史和现实的研究。如《中国母亲》一书的30多位作者,深入研究了中国从古至今伟大的母爱精神,选取了100位母仪垂范千古的典型, 昭示了中国母亲的群体形象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精神力量。以此书献给世妇会,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民族的母爱精神,其创意角度新颖,其主旨深刻。可见,有了深入的研究,才有独到的见识,才可能形成创意。这正是我们编辑工作者,稽核原稿有无创意和帮助作者提高原稿创意的思想方法。选题的角度新是一种创意,选题的立意新也是一种创意,选题创意与内容创意相结合,更是一种创意,但要达到这一创意水平确实不易。每一位作者撰写稿件,主观上都意识到稿件要有创意,希望自己的作品内容新颖,或有别于他人的作品,另有独到的见识。有的作者,心手一致,出笔掷地有声,如愿以偿;但有的作者,往往是事与愿违,造成主客观之间相矛盾。其原因,一种情况是,作者文化素养方面的差异;一种情况是,作者即便是同等文化程度,由于思维能力不同,或活跃或拘谨或思考问题的深浅不一所致。后一种情况经常出现在作者的创作之中。编辑要把握原稿的创意,只有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考察,分析原稿提出的问题和阐释的问题与历史上的旧说有何差异,分析原稿的论述能否在思想文化史上留下痕迹,或者说,起到“基石”的作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握原稿的创意,发现问题,帮助作者提高原稿的创意。
着眼于“塑造人的灵魂”来认识出版物的创意。我曾读过一本书叫《无雨之城》,它是“布老虎丛书”中的一种。作品以一个新兴城市的改革开放为背景,叙述这主人翁普运哲,光明的仕途和不期而遇女记者因恋情悲欢离合的故事。作品的创意表现在,塑造了主人翁在从政与恋情两者不可兼得时,选择了前者,而又使自己陷于了不可越拔的苦闷之中。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一面。这本书的编辑曾在《中国图书商报》写文章,谈到其创意是反映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生活的矛盾和人们的心理矛盾,以使读者咀嚼而感悟。出版物的创意正是由作者的创意和编辑的创意两个方面所构成。其目的就是要展露和剖判作品主人翁及作品的主旨,来塑造人的灵魂。文学作品是这样,理论读物也是这样。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思想的闪电一旦射入人民这块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不同时代的人,需要不同时代的“思想闪电”。出版物的创意,体现在出版物内容的思想文化性方面,说到底,就是要投射一种精神之光、灵魂之光,使之具有教化和塑造人的功能。编辑工作者要提高出版物的创意,可否建立起一种新的思维链:爱书——藏书——读书——编书,刻意追求出版物的创意,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