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风是家族成员共同践行的准则和习惯,其以家训家规为载体,是一股永不熄灭的力量。家风在幼儿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曾国藩家风思想的研读,探究其在内容上、方法上如何体现道德教育。基于此,幼儿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要丰富多彩;在方法上要因人而异;在形式上要新颖多元;在环境上要轻松和谐。
关键词:家风;幼儿;道德教育;曾国藩
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是社会的基石,社会的变化可以从家庭道德中体现出来,家庭规则的演变是社会变化的具体体现之一,家风则是家庭道德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说:“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人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以及价值行动都综合体现一个人的家风,幼儿良好家风的素养在真实生活中也外化为幼儿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行动,而幼儿良好家风取决于其所受到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一个千古难题,也是一个教育中常思常新的永恒话题。”[1]道德教育的任务乃是重视家风的建设。曾国藩的家风思想作为其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家庭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通过对曾国藩家风思想的研究,反思家风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影响以及实践指导意义。
一、道德教育的建构以家风的概念为基础
家风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事物进行判断的一种态度,弄清楚家风是什么,家风中如何体现道德教育,以及该如何进行道德教育进行清晰界定。同时我们还需清楚为什么研究家风。
(一)、家风是一种生活处世、人生价值观的态度
“家风”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周,周庾信《哀江南赋序》中有明确记载:“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词赋,先陈世德。”[2]《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认为:“家风,一个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行为习惯、情趣教养和为人处事之道等等。[3]可见,家风是家庭成员共同的努力的成果。良好的家风,包含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氛围,需要长期努力经营和维持。家训、家规是家风思想的载体,是家风得以延续的语言载体。家风反映在行动上,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家族上下的成员约定俗成,共认可的东西;二是祖孙世代相传,经过实践和时间的积淀流传下来的品质或者习惯;三是不是偶然的东西,是一个成系统的关于家庭成员需要遵守的生活方方面的的规则或者思想准则。”[4]家风是评估一个人的行动与特征之合理性与正当性的标准,最终落脚到道德教育。
(二)、 家风在幼儿道德教育的提升
道德教育,一般来说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依据某种道德观念和要求,对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施加道德影响的活动。就道德教育而言,幼儿时期是个很重要的时期,“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抛开其科学性不言,我们能从中探寻出其意义,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因此应该重视幼儿道德教育,有学者认为“幼儿德育是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性格”,“幼儿道德教育主要是指对幼儿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它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教育者依据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要求,培养幼儿掌握具体的道德要求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未来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5]家庭是幼儿在生活中存在性地栖居。儿童“栖居”于道德教育之中,受到道德教育和栖居本身对其存在的养护(培养),这是栖居性的精神保护,而这种精神是给予儿童道德教育的空间和自由。家不只是提供了一个住所,而是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照看生活和自我的方式。家庭成员所表现的好客、温暖、分享、爱意等形成良好的家风,儿童通过在其中生活与成长,“并以家为栖居方式建立起与自我、与世界、与他人的柔和、爱意的温暖关系。”家风不仅影响如何认识“道德”及其形成过程,而且影响道德教育的实践方向和操作路径。
二、曾国藩家风中的道德教育意蕴
曾国藩被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他能有如此德高望重的权力地位跟他的良好家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父曾麟书对于知识热切的追求时刻感染着曾国藩,祖父也经常传授一些所见所闻,父亲身上体现出的对祖父的尊敬孝顺、以及父亲祖父的为人处事方法,曾国藩从小就看在心里也学在身上,在为官之路和生活中也谨遵这些良好的家风,时刻督促着自己。
(一)、曾国藩家风在内容上体现道德教育
1、孝悌思想
孝悌是中国传统的重要道德规范之一,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爱和朋友之间的友爱。曾国藩曰:“于孝悌二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曾国藩不仅以身作则,更是教导自己的家人遵循孝悌为本的思想:曾国藩为官后不管军事多么繁重,都会按时给父母兄妹写信,表达他的关心和对兄妹的教导。曾国藩致九弟曰:“余有错处,弟尽可一一说之。人之忌我者,惟愿弟做错事,惟愿弟之不恭。人之忌弟者,惟愿兄做错事,惟愿兄之不友。”。曾国藩有这么浓烈的孝悌思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源自祖父及父母的以身作则,其父教导子女:“专重孝字,其少壮敬亲,暮年爱亲,出于至诚。”曾国藩祖父老年病重期间,其父亲悉心照料,一刻也没有怠慢。此外孝悌的前提是爱自己,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使自己进德修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好好爱惜才可谓做到孝悌。正是在这样优秀的家风中,曾国藩无时无刻都受着隐形的道德教育,便成就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忠臣孝子。而“孝悌”也成为了曾氏家风中道德教育最核心的部分。
2、寒士家风
自古便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说,即使是官宦富贵之家,若承平日久,侈靡之风便会蔓延,淳朴家风继而消散褪去,家道败落也就难于幸免。曾国藩研究官宦世家总结出:“家道败落有四:礼仪全废者败,兄弟欺诈者败,妇女淫乱者败,子弟傲慢者败。身败之道有四:骄盈凌物者败,昏惰任下者败,贪刻兼至者败,反复无信者败。”曾国藩的观点很到位地阐述了若要避免家道中落颓败,就要严格要求子弟不要沾染纨绔气息,保持质朴的耕读思想,守信义讲诚信,传承寒士家风。“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也体现出了兴勤俭弃骄奢的寒士风气。所以曾国藩不仅要求子弟习作读书,更要做到:“扫屋、抹板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秉持着这样的寒士家风,不仅让曾氏家族没有败落,更是让曾国藩及其子弟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待人处事
待人处事是衡量一个人素质品德高低的标准,曾国藩特别注重待人处事的方式,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经常教育子弟培养其品德。曾国藩认为家族中和睦是一切的根本,友善是曾国藩处理的原则,对于家族中有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正因如此,曾国藩经常教育子弟要怀揣一颗乐于助人的善心,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救济别人。睦邻是曾国藩与他人相处的原则 “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需帮助的事情必须救济,有问题必须排除,有喜事必须庆贺,生病必须慰问,有丧事必须吊唁,”远亲固然重要,近邻也万不能忽视。在结交朋友方面曾国藩用“慎交”二字概括。昌黎曾说:“吾不善与,吾强与之附。不善不吾恶,吾强与之拒。”通过慎交来改善自身的环境,从而更好地营造学习的氛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 、树立志向
曾氏家族虽然是传统的耕读家庭,但曾国藩的祖父和父亲从小对他灌输立志的思想,跟他讲古时候伟人的故事,激励他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并以实际行动感染着曾国藩,这也奠定了曾国藩后面权力地位的显赫。曾国藩曾在家书中说道:“古之成大事者,须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可见曾国藩把立志教育看得格外重要,同时他还强调制定缜密的行动计划,并且严格执行去慢慢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仅如此,他还用自己的经历和心得体会去教育自己的子侄弟妹要“志当存高远”,他勉励他的弟弟道:“苟能立志,何事不可为?”
(二)、曾国藩家风在方法上折射道德教育
1、重榜样重身教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的言行处事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缩影,其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幼儿年龄太小,身心发展不成熟,又不具备自我筛选的能力,不能判断好坏,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都被幼儿不知觉地模仿着。曾国藩特别注重孝悌,这一优良品质在曾国藩祖父和父亲身上都时刻彰显着,家人的以身作则是曾国藩道德形成的重要源泉。自古孝便是道德中极为重要的品质,作为父母,要从小教导幼儿孝敬长辈、爱护兄妹朋友,家风作为家庭隐形的精神力量,父母应该把在家风中主体的精神力量转化为自身教育幼儿新的姿态和品质。这种姿态和品质就是父母要给幼儿树立榜样,在家风的学习中获取对“教育事物的积极感受。吸纳而转化为自身精神成长的力量”从而使得幼儿感受家风美好的魅力,吸引儿童主动投入其中。
2、兴勤俭弃骄奢
曾氏家族遵循的寒士家风,是现代每个家庭都应学习的榜样。当今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溺爱现象越来越严重,什么事都代劳,认为孩子只有学习最重要,其它的琐事可有可无。殊不知时间久了幼儿就形成一种惰性,这种惰性是多方面的,不仅在生活中,也会出现在学习上,将大大阻碍幼儿的良好发展。当一个家庭不管处于何种地位都不应忘本,要怀揣一颗质朴的初心,对待幼儿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要从小教导幼儿知礼仪讲礼貌,不能由于家庭的原因就肆意妄为,养成骄纵的坏脾气。
3、守信义讲诚信
幼儿的信义诚信教育也应当从小抓起,父母给孩子承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这样才能给孩子做好学习的榜样。对于幼儿的诚信教育也要把握方式方法,当孩子犯错惧怕责骂时,可能会出现不诚实的情况,作为父母就要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动态,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要对孩子给予思想的指导,讲明厉害关系,也尽可能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调整教育的方法。
4、找目标立志向
现代幼儿道德教育中立志教育是比较缺失的,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到,让人感到担忧。曾国藩以及他的子侄弟妹之所以能有那么高的成就,都跟从小树立志向有很大的渊源,因为有了奋斗的目标,端正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那要怎样对幼儿实施立志教育呢?作为父母不妨先带孩子试探一下感兴趣的领域,例如平时给孩子涉及科学、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故事或展览,或是动手让幼儿自己去探索,继而在幼儿有了兴趣的基础上,父母要多对幼儿进行肯定和表扬,并起到一个监督的角色,慢慢的让幼儿树立志向,并朝着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父母还应施以持之以恒和克服困难的教育帮助幼儿。
三、家风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实践指向
(一)、幼儿道德教育内容应丰富多彩
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其成为有素养的人。爱国教育、勤劳节俭、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孝悌思想、立志教育等都是应该向幼儿传递的。但在现代的幼儿道德教育中,内容往往不具有多样化,这跟父母的涵养和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关系,比较突出的就是爱国教育、勤劳节俭和立志教育,有些父母只注重当下看得见的幼儿道德的改变,教育眼光不够深远细致,就忽略了一些不容易被发现的但应当给幼儿传授的道德教育。其实作为父母也应当保持学习的心态,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这样才能给幼儿好的影响,并对幼儿施以多方面的道德教育,才不会出现道德失衡的情况。家庭应当是让伟大事物及其魅力活跃显现的地方,家风是伟大事物浓缩的精华,幼儿在家庭中体验着伟大事物的魅力。家风的魅力显现了其美好的价值,构成幼儿道德教育内容。幼儿生活的美好在于尽量让道德教育内容丰富多彩,让家风的魅力浸透在道德教育里每一个时空、每一段环节、每一个元素中,从而使得幼儿享用和体验到美好,幼儿才获得教益。我们要学会把家风中存在或显现的美好事物和美好价值,通过道德教育转化为幼儿自我的精神生成,从而塑造幼儿精神品质的美好。
(二)、幼儿道德教育方法应因人而异
俗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今家庭里溺爱孩子的现象特别严重,以至于幼儿的自我中心性膨胀,使得幼儿成了家里的“天之骄子”,养成了发扬跋扈的坏脾性。家长的这种过度溺爱是极度错误的表现,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表达爱的方式多种多样,应把握好一个度,不要做极端的教育,应当在幼儿出现错误的时候及时批评纠正,在幼儿做的好的时候及时表扬鼓励。现在还有一种教育方法是灌输式的教育,对于幼儿的道德教育这种方法无疑是很难达到效果的,父母应该时刻把握幼儿的成长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父母以身作则很关键,幼儿强烈的模仿力使得父母的行为成为他们道德表现的来源。
(三)、幼儿道德教育形式要新颖多元
现代化的社会大环境下提倡创新,幼儿道德教育的形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和不断更新,随着新科技的不断涌进,小小年纪的幼儿便会对某些科技产品表现出“痴迷”的现象,作为父母应该恰当的去处理和看待这件事情,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坚决反对。甚至父母应当好好的去利用这一特点,比如幼儿痴迷看动画片,父母可以静下心来陪着幼儿一起看,这样的好处是不仅可以给幼儿筛选一些合宜的动画片,也可以增加和幼儿相处的机会,更可以针对动画片里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教育对幼儿进行感染,让幼儿学做动画片里有道德的人,这样的道德教育更具有一种主动性,因为是幼儿自己在动画片里看到和感受到的。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如果幼儿酷爱游戏,那么在道德教育的时候可以采用奖惩的方式,比如父母传授给幼儿某一道德教育,若幼儿变现得很好就可以恰当地奖赏玩玩游戏,当然父母得控制时间,让幼儿感受到是他自己做得好才得到的奖励。
(四)、幼儿道德教育环境要轻松和谐
家是幼儿的第一个学习场所,家庭里的学习氛围跟家里的环境是分不开的,这也影响着幼儿以后性格的发展,比如单亲家庭的幼儿,性格方面会相对同龄儿童更加的内向、对事情表现出胆怯的现象;有暴力倾向的家庭,幼儿也会出现一些暴力的行为去解决事情;对于留守家庭的幼儿,内心会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缺乏安全感,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幼儿懦弱孤僻的性格。作为父母在处理事情和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秉持着对幼儿负责的态度,尽量给幼儿营造一个和谐的道德教育环境,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父母恰当的言行举止会无形中给幼儿良好的熏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显现出来,激发其爱的潜能,开启其做人的道德良知,并使其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
[1]王平.走向“整全人”的价值教育—兼论道德情感与价值的统一关系[J].教育研究,2018,(9).
[2]曾子鲁译,傅璇琮编.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译:序跋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9.
[3][5]乔建中.道德教育的情绪基础[M].南京:南京师范学出版大社,2010.6.
[4]董宇擎.曾国藩家风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杨佳(1994-),女,河南周口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
论文作者:杨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家风论文; 幼儿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曾国藩论文; 父母论文; 家庭论文; 道德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