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学研究的新视角及其教学启示_地理学论文

区域地理学研究的新视角及其教学启示_地理学论文

区域地理学研究的新视角与教学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启示论文,区域论文,新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地理学,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近几年来出现了新的研究视角,这必将对与之有着紧密联系的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解区域地理学研究的新视角,对中学区域地理教学大有裨益,进而从宏观上启发中学区域地理教学。本文从以下几个视角简单论述:

一、综合研究与区域整合

区域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空间规律,包括各种规模空间的性质、功能、变化的特色。而地球表层各个空间特色(或称区域特色)是由各种地理要素或部门相互作用,综合交织构成的,所以区域地理学的综合性思想,较符合当前区域开发事业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地理学者对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割裂现象重新反思,注意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结合起来,研究区域开发和发展规划,只有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综合研究才能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操作性的指导。黄秉维一贯重视综合研究,他认为多学科研究不是综合研究,只有跨学科研究,融合贯通才能算是综合研究。他倡导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在分析基础上综合。他认为自然地理方向的综合只是第一步,为了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区域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还要进行社会经济方面的综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更高层次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方面的综合。

国外的地理与区域科学学者近年来也试图进行区域整合。美国地理学者C.Sauer认为,地理学系建筑在结合景观之上的自然与文化要素的实体,将自然地理视为在提供人类活动之背景上扮演着的关键性角色,透过对导致景观变迁之过程的研究,来整合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Taffe EJ认为,地理学研究所持的观点之一是区域整合观点,其特性在于整合地表上的各种现象。Haggett P提出,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即区域复合体分析,用以整合空间分析及生态分析的研究成果,包括透过区域差异建立适当的区域单位,再进而研究各区域间的交流与联系。

因此,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也应该体现这种观点。例如在讲解“我国发展水产事业有哪些优越的条件”时,教师应该借鉴这种研究视角,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利用区域整合的观点来把握。即从自然地理方面分析:海洋方面,在大陆边缘,自北向南,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近海海域,以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气候方面,我国大陆水域约有3/4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季风区;大陆方面,我国约有2000万公顷水面,我国水产的人工养殖业历史悠久,浅海和滩涂是发展人工养殖的良好场所,大陆水面有三分之一以上可供发展人工养殖。又要从人文地理方面的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分析:此区域人口周密,城市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技术先进,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高,消费市场大,这些都是我国东南部水产发达的重要因素。另外,加强水产资源和水域生态保护,防治水体污染,是水产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学会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各种因素对区域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区域联系

作为区域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区域不仅属于一个大的地域系统,同时也属于整个世界系统。钱学森明确指出:“我们不仅要关注地理系统,同时也要关注地理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区域的个性或独特性和区域的差异,而且还要强调区域横向联系研究。横向区际联系是指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横向区际联系对洞察大区组成区域的结构格局及其性质与功能的分异和联系至关重要;而某一特定区域内部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则称之为纵向联系。故我们既要研究区域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之间的横向关系,又要研究这些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纵向联系;既要研究区域内部的各种关系,又要研究区域与外部环境的各种关系。

美国地理学家阿克曼指出:“地理学如只满足于研究区域个性或独特性和区际差异,并以此作为最终目标,这无异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封闭起来,犹如作茧自缚”。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出现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对区域地理传统提出了挑战。区域是引发和推动地域系统运转,甚至整个世界系统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区际联系,便是运转的纽带。因此,为优化区域系统组合,谋求较大系统的整体效益,强化区际联系的研究至关重要。这一重点转移既是客观形势的要求,又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中学区域地理教学时,教师也应将区域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知道,任何一个地理事物都不是独立的、孤立地存在着,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因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因素的相应的变化。教师在进行区域分析时,首先要注意从众多的因素中找出主要因素、次要因素,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并逐项分析其影响与作用的程度,揭示其因果关系。例如,在讲解“太湖污染严重,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时,应该让学生分析“太湖地区”图,看懂图例,抓住地图中的已知条件,联想所学的知识:太湖地区所处的位置、地形、气候、人口,交通、工业与农业等方面。应该知道,此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因此人口众多,产生的生活污水多;农业发达,使用的化肥、农药也多;水域广阔,养殖业也多;此地区占据区位优势,靠近上海,受其影响,历来经济发达,工业发展水平高,产生的工业废水一定多。由此可见太湖地区的自然特征、自然资源与当地的经济条件及发展水平是相互联系的,与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所以,教师在分析时,不能只抓单一因素,就区域论区域地分析,必须将地图上复杂的内容加以分割,各个击破后再进行综合归纳,以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外在的区域联系。

另外,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具体区域的划分和选择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决定”,“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样,在区域地理教学时,教师必须把选取的区域作为“案例”进行学习,要重视区域联系,抽取具有共同意义、便于迁移的区域知识、技能、方法等,避免出现就区域论区域的、孤立的,条块式的分割现象。

三、区域发展优势

区域形成和发展有其必要条件和经历一定历史过程。区域形成发展条件包括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两大类型。所谓区域发展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地区更富有竞争力,具有更高的资源 (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区域优势具有地域性。它是在区域系统中,与其它区域相比较而存在。它存在于区域内部,是区域形成发展条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能是区域所拥有的丰富的能源资源、独特的矿产赋存条件、肥沃的农业土壤,或是方便的交通条件、熟练的技术劳动力、集中的科技人才,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宜人的自然风光等。

区域优势具有综合性。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很多,因此,区域优势必须是依托于整个区域发展环境而存在的。对于区域优势的识别、评估必须建立在区域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对区域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即是说区域优势的发挥必须要有区域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发展配合,以实现区域发展的最优目标。

为了综合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条件,确定区域优势,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将区域发展需要满足的条件与区域可能提供的条件进行逐条对比,然后加以综合。例如,美国20世纪50年代,需要在东部沿海建立一个大型钢铁基地。当时新英格兰区域在发展钢铁工业方面的确拥有一些很有利的条件:①当时新英格兰每年的钢铁消费量达到150万吨,又靠近大西洋中西部;②优良的港口,从加拿大的魁北克输入铁矿石,从大西洋南部区输入煤都很方便;③新英格兰是长期经济萧条区,急需振兴实业;④技术力量雄厚,资金来源充足。但问题是美国还有一个条件更好的大西洋中部区。它除了像新英格兰一样,拥有港口条件好、原料与燃料供应方便、技术力量强、资金来源充足等条件以外,还有一项比新英格兰更为有利的条件,那就是它的机器制造业与金属加工业特别发达,而且很有发展前途,区域钢铁消费量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都将远远超过新英格兰区域。由于钢铁工业在布局上是消费区指向的,大西洋中部区在控制市场方面的巨大优势就足以使得新英格兰区域在发展钢铁工业方面的有利条件相形见绌。可见比较中才有鉴别。

中学区域地理教学时,这样的例子经常见到。例如,高中地理教材“工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节,列举了鞍钢的区位和宝钢的区位的地图,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区位发展优势的视角,从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等方面加以比较综合分析。又如,在“新兴工业区”这一节讲到美国的“硅谷”时,可以设计案例:美国的硅谷与中国的中关村比较,让学生用区域发展优势的视角,从地理位置、气候、人才、交通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再如,讲到德国的鲁尔区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德国的鲁尔区,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鸡西、鹤岗都是重要的煤炭基地,为什么有的形成了重要的工业区,有的没有?让学生用区域发展优势视角分析,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加以理解掌握,从而达到了知识的活学活用。

四、区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地理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区域地理学更涉及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内容。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大增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也为区域地理工作者提出了大量的新课题。区域地理学研究的总目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的“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能源、产业等各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最终形成区域持续发展的能力。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需要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功能相互作用的机理,预测其发展趋势,拟定调控与管理对策,提出不同类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型。当前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国内外关注的重大问题,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要求深化区域研究。

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区域发展研究的深化,出现了新的特征。①复杂性: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系统涉及要素很多,十分复杂。既要研究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社会进步方面的问题,又要研究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保护方面的问题。②整体性:与传统区域发展模式特别注重单要素增长不同的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追求区域内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等各子系统的共同发展,即人地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人口数量与资源总量的协调;资源总量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协调;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协调;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与自然生态环境循环的协调等等。

因此,中学区域地理教学时,应把握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三个基本点: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区域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又涉及各个区域之间作为一个整体的和谐发展,密切配合;还取决于国家、地方、个人的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尺度包括全球、全国、区域,充分发挥区域地理的优势,把地理学变为自己身边的地理学。其中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口素质的提高与优化,可以适当调整人口规模同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从而缓解人地关系的矛盾。故应当十分重视人口观教育。三是加强资源教育,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发展经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需要以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依托。人类若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或破坏,人类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通过教材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和自然资源的价值。

1992年《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历来都没有像今天受到人类活动的深重影响。由于人类在人地关系上缺失自觉的环境意识,使全球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问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中学区域地理教学,可以通过介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让学生树立环境价值观,包括物质价值和生态价值,进而正确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性与实施环境保护的可能性的辩证关系,同时在教学中发挥互动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图片、实物展示,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本地的环境状况,做到“全球意识,本地行动”。

五、区域共性与个性

区域地理学在研究区域时也需要在共性的基础上把握个性,在个性的基础上总结共性。区域地理学过去过分强调特定区域的个性或独特性,而对于空间关系一般规律(即共性)注意太少,致使不能运用一般规律引导或启迪对其他特定区域的研究。事实上,区域地理学并非对一般规律的研究不起作用,比如类型区的共性就是从同类型各分布区的个性中概括出来的一般规律,并可转而启迪对同类型各区的个性作深入的追踪研究,而区域个性或独特性研究又可为一般规律提供检验的场所。

因此,中学区域地理教学时,要注意区域之间个性和共性的把握。以地中海式气候为例,这一气候类型分布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范围内,但在各个大洲的分布区,则因其所跨纬度幅度互有差异,这便会启迪人们对各分布区作进一步探索,从而发现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差异。再如,把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加以对照又会发现,各分布区在夏干的程度上,冬雨期的迟早以及冬雨所占季节比率等,也互有差异,从而可引发对各区进行深入探索研究。这种由多种因素所构成的类型区的共性和个性,同样体现着自然的辨证关系。这种引起对个性作深入研究的,并起引导作用的共性存在于各分布区,从各分布区的相似性中概括出来的。

总之,中学区域地理教学,应该学习借鉴区域地理学这门科学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视角,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理解、感受和体验地理知识,更好地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标签:;  ;  ;  ;  ;  

区域地理学研究的新视角及其教学启示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