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发展预测_国企论文

1997年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发展预测_国企论文

对1997年各经济类型企业发展的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发展论文,经济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目前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的发展状况

1.步履艰难的国有企业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生产经营责任制、两步利改税、承包制直至今日的现代企业制度,历时12年,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国有企业已由单纯的产品生产者正逐步向商品经营者和资本经营者转变,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但是国有企业并未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并未真正走出困境,困难中徘徊依旧是国有企业的现状。从1996年的情况看,国有企业发展的步履依然艰难。1996年1~9 月份, 国有企业的亏损面为45.6%,累计亏损额为651.2亿元,比1980年的32.4亿元增长了近20 倍,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5.4亿元,比1995年同期下降79.7%,在实现利润中,国有工业仅占13%,比1994年和1995年同期分别下降了37.5和28.2个百分点,这虽然有宏观方面的因素,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迟缓,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同时,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迟滞也改变了目前经济增长的格局。从1980~1995年,在工业产值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由76 %降低到31.4%,年均下降6.76%。国有企业比重的下降也反映在其对经济贡献程度的减弱上。1980年国有企业在投资和消费(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所占的比重为81.8%和51.4%,到1985年分别降低到66.1 %和40.4 %, 1995年则进一步降低到55.7%和30%;出口由最初的国有企业垄断,到1986年降为94%,1995年进一步降为68.5%。投资、消费和出口三方面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年均下降率分别为2.43%、3.42%、6.5%, 国有企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54%,下降为1995年的42%左右。

尽管如此,国有企业仍然主导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到1995年止,国家财政收入中贡献最大的仍然是来自国有企业,其份额为65.8%,居于主导地位。在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中,国有企业处于绝对的优势。能源工业、邮电业几乎百分之百地掌握在国有企业手中;交通运输业中的铁路、远洋运输业基本上都是由国有企业把持,交通运输业货物周转量中国有企业占97%以上;在通讯增值业务、非基本通讯业务(如寻呼业务)中非国有企业已有一定的比重,但基本通讯业务仍然以国有企业为主;股份制银行、信用社及非国有保险公司近几年发展较快,已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在总体金融业中,国有银行仍然控制着银行业90%以上的存贷业务,人保控制着90%以上的保险业务,证券业仍以国有证券公司为主体。在工业领域,重要的工业行业,国有企业仍有相当的比重。1995年国有企业在采掘业产值中的比重为78.1%,在原材料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为67.5%,在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产值的比重为78.5%。 虽然在加工行业国有企业的份额比较低, 但如果将国有控股50%以上的企业定为国有企业,那么国有企业在加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将有所上升。

于是,一方面,国有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逐年降低;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仍然占据着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延续,如果国有企业不能尽快走出徘徊状况,势必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动摇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2.发展迅速的乡镇企业

截止1995年,乡镇企业已达2202万家,比1980年的142 万家增长了15.5倍,年均增长20%。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7139.8亿元,已占国有企业净资产的1/5。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为68915.2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104倍,年均增长36.4%。乡镇企业吸纳的新增劳动力为12862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20.6%。据统计,乡镇企业已涉足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尤其是在工业行业,除石油和石油化工行业外,乡镇企业的经营几乎囊括了所有行业。1995年,在工业产值方面,乡镇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5.8%。乡镇企业对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投资和出口上。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乡镇企业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由1980年的3%,增加到1995年的12%,所占比重年均增加9.1%,1995年比1980年投资额增加了104倍,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为33.7%, 而全社会投资仅增加了21.4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1.1%,国有投资增加了14.5倍,年均增长18.2%。在对外贸易中,乡镇企业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1995年乡镇企业的出口交货值为5395亿元,比1980年增长54.5倍,年均增长55.9%,乡镇企业的发展已不再仅仅是国有经济的补充,而是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成份。分地区来看,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12个地区的乡镇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超过50%,特别是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的乡镇企业,在当地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已超过60%以上,成为当地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3.方兴未艾的三资企业

到1996年6月止,外国在华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万余家, 实际开业12万余家,累计实际使用资金1546亿美元,主要来源于香港、台湾、日本、美国、新加坡和欧盟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发展中国家居于首位,继续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利用外资大国。目前外资企业已涉及国民经济的诸多部门,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在国民经济中已占一席之地。1995年在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中,外商投资企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8.6%;在固定资产投资中, 外商投资已占全部投资的11.5%;在对外贸易中, 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对外贸易增长的主力。 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为1098.2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39.1%,其中出口所占比重为31.5%,进口所占比重为47.6%,它们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31.4和47个百分点。从1980~1995年的15年间,外商投资经济进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9.6%和46.9 %。 进入1996年,外商投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份额进一步上升,1~10月份,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1050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46%,其中出口所占比重为50%,进口所占比重为33%。

二、当前各种经济类型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1.国有企业配置错位,导致国有企业乃至国民经济整体效益下降

经过十几年多种经济类型企业的共同发展,我国企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有企业的比重大幅下降,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问题在于,在国有企业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经营的范围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仍然面面具到,其初衷是想维护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但结果是不断削弱了国有企业的作用。国有企业应该主要占据的基础设施和基础行业,国家投入不足,致使多个“瓶颈”交织在一起,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应该主要涉足的支柱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国家投入很有限,形不成“龙头”,带动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本该国有企业逐步退出的竞争充分的一般加工行业,国有企业却大量介入,导致这些行业盲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国有企业配置错位,导致“瓶颈”制约,大量生产能力闲置、产品库存积压严重等,所有这些极大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国有企业增长缓慢,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从工业产值方面来看,1980~1995年,集体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4.8%,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产值年均增长59.3%,而国有工业产值仅增加14.8%,也低于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水平6.4个百分点; 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来看,国有企业年均增长12.2%,低于同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5.5个百分点;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指标来看,1996年1~9 月份,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15366元/人,资金利税率为6.03%,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29,而乡镇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为15383元/人、11.3%、2.42和282220元/人、7.85%、1.48。

2.国有企业机制转变滞后,影响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截止目前,全国30.2万家国有企业所有者权益为34839亿元, 加上金融、行政事业单位占用的国有资产,国有净资产总量达51920亿元, 雄厚的国有资产成为国有经济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目前国有企业面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从表面上看,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是经营者经营能力不强、方式不当,管理者治理社会、调节经济的行为与途径不经济所致,但实质上是在市场经济所体现的利益原则已发挥作用的新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依然固守着原有的传统模式,使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无法阻断。

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来看,缺乏完善的破产机制,许多国有企业早已资不抵债,但仍然从事经营活动,参于经济运行,其结果是打乱了正常的企业经营秩序和商业、银行信用。表现为:一是出现大量的企业间拖欠,加剧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矛盾。截止1996年9月末, 国有企业应收帐款净额4871亿元,占流动资金余额的25%。据有关部门反映,1996年以来贷款拖欠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机械系统人欠1148.8亿元,欠人795.2亿元,相抵后人净欠353.6亿元,比年初增加90亿元;石化系统人欠160亿元,欠人60亿元,分别增长了17.8%和5.2%;电力行业人欠电费167.6亿元;石油行业人欠原油款52.4亿元;治金、 煤炭行业采取“三不”政策措施,略好于其他行业,但人净欠仍分别达134亿元和200亿元。大量的企业间拖欠, 使流动资金紧张的矛盾始终伴随着经济运行。二是使大量的银行贷款成为呆帐,据银行部门统计,目前国有企业的坏帐和呆帐余额已占总负债的20~30%左右,大大提高了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的风险。

从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来看,缺乏统一的社会的保险体系,企业办社会的状况并未根本扭转,使企业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据统计, 目前国有企业有2000 万富余职工滞留在企业中, 如果以每人每年5000元的各种费用来估计,那么每年就需要1000亿元的资金,而1995年全部国有企业的利润仅为1000亿元。从1996年1~8月份的情况来看,国有企业的利润将比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那么富余职工的工资源于何处?这恐怕是国有企业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企业欠帐太多,债务严重。目前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5~80%,负债高垒,再加之企业缺乏资本金的注入,企业技术改造乏力,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企业无后劲,各种矛盾的交错,使国有企业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极大地制约着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3.乡镇企业发展不平衡,成为地区、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

截止1995年,东部地区乡镇企业数864.4万个, 占全部乡镇企业数39.2%,职工人数6553.5万人,占全部乡镇企业职工人数51%,占东部全部农村人口数的35.8%,企业总产值44292亿元, 占全部乡镇企业总产值64.3%,占东部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0 %; 而中部地区乡镇企业数846.4万个,占全部乡镇企业数38.4%,职工人数4191.1万人, 占全部乡镇企业职工人数32.6%,占中部全部农村人口数的27.5%,企业总产值17510.9亿元,占全部乡镇企业总产值25.4%, 占中部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8.6%;西部地区乡镇企业数481.2万个,占全部乡镇企业数22.4%,职工人数2116.7万人,占全部乡镇企业职工人数16.4%,占西部全部农村人口数的18.4%,企业总产值7112.5亿元,占全部乡镇企业总产值10.3%,占西部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1.8%。乡镇企业发展无论是从企业个数上,还是从人数、产值比重上,各地区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特别是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比较迅速,并已开始走上联合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的轨道,而中西部许多地区乡镇企业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有的地方乡镇企业才刚刚起步。据了解,东部地区每个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为5.96万元,而中西部仅为1.63和1.26万元,这一切使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同时,乡镇企业发展的不平衡也成为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成因。据统计显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1980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绝对差距为72.8、75元,相对差距为1.43:1:0.99;1991 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绝对差距扩大为318.2、415.9元,相对差距为1.48:1:0.84;而1995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为923.7、1294.4元,相对差距为1.65:1:0.74,呈逐年拉大的趋势。

4.产权模糊、虚置的状况影响了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的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企业模式,出现了集体与私有交叉,国有与集体相互投资的多种企业组织形式,相对应的所谓“社团所有制”、“部门所有制”、“地区所有制”等应运而生。但这些所有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产权模糊,所有者主体难以到位,所有者的所有权有名无实,享受不到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者等的权利,其结果是行政机构主管部门或直接成了企业的“董事长”,或成了企业厂长、经理人选的实际决定者。在所有者的产权机制没有形成以前,厂长经理成了企业唯一资产所有者和最高权力代表。企业管理者变得没有约束,自主权可以滥用,资产使用缺乏监督,保值增值得不到保证。

5.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污染严重

至1995年底,全国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平均水平为5.8万元, 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平均为15万元,实现利润仅为1.69万元,普遍偏小的企业规模,使绝大多数企业无力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物质和能源的耗费巨大,无法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企业进一步发展受到抑制。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乡镇企业发展之初,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状况到处存在,再加上城市中污染严重的企业向农村转移,使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据了解,1994和1995年淮河发生灾害性污染事故,其中乡镇企业排污占污染负荷的1/3,一个小造纸厂污染一条河, 一群土焦炉污染几个乡,全国2/3的河流受乡镇企业污染, 污染土地达1000多万公顷。为了保护环境,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96年以来政府加大了整治污染企业的力度。在1996年10月底之前,责令各地政府关闭年产5000吨以下的造纸厂及其它污染企业5万余家。因此,可以说, 乡镇那种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重污染的发展模式,极不符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的空间已越来越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化的道路成为乡镇企业现实的选择。

6.外商投资企业的地区、行业差距,制约了经济的均衡发展

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梯次和行业开放程度以及各地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外商企业呈现极不平衡的发展状态。首先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据统计,1994年和1995年,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87.8%、87.7%,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8%、9.2%,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4%、3.1%,东部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进入1996年,虽然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表现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其中,中部地区增长38%,西部地区增长57%,东部地区出现负增长,但由于基数小,中西部地区所占的比重仅为10.2%,其与东部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其次,行业分布不均衡。从目前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在高技术产业的机械设备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偏低,而向纺织、食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过于集中的倾向仍然存在;属于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的石油加工、煤炭制品等能源工业以及除去运输机械以外的所有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利用外资规模小;制造业整体的资本集约化程度也处在较低水平上。

7.外商投资企业与民族经济的摩擦进一步加剧

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收购国有企业成为外资直接进入我国的新投资热点,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1 )从过去的一般性收购转向重点收购效益好的企业;(2)从分散性、 随机性收购转向有目的收购不同地区同一行业的骨干企业;(3 )从过去的合资经营转向控股经营和控股收购;(4)将收购的企业在境外上市或转卖;(5)通过收购和控股向集团化发展。外资以这种方式进入我国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解决了企业资金短缺的矛盾,有利于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搞活国有资产的存量。但突出的问题是加剧了外商投资企业与民族工业的矛盾和摩擦。例如:全国最大的59家定点轮胎企业被外商控股的有10家,全国医药行业创利税最大的13家合资企业中,外商有控股权的有12家,在洗涤和化妆品行业中,大部分市场为外资企业或外资控股企业所占有,而奥的斯电梯公司、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比利时贝尔公司等企业的产品已初步形成了在我国市场上的垄断优势。

三、1997年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发展状况预测

1.在投资领域,国有企业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乡镇企业投资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份额进一步增加,预计1997年国有企业在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52.8%,乡镇企业所占的比重为15.4%,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比重为17.9%。

2.在流通领域,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所占的比重都将下降,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预计在1997年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比重为27.8%和10.6%,呈下降的趋势,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比重为54.6%,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3.在出口方面,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比重将有所上升。预计1997年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方面的贡献将进一步增大,出口份额将占到全部出口总额的40.1%,而国有企业将下降为59.9%。

4.在工业产值中,国有企业的比重将持续下降,乡镇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预计国有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为27.2%,仍将处于下降的趋势, 乡镇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分别为54 %和13%,呈现继续上升的势头。

1997年各种经济类型企业能够保持这种趋势,主要是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判断:

首先,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出现诸多因素影响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00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已明确,在整个“九五”期间,国家将执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近期又推出明确投资主体、建立投资项目法人制度和资本金制度,这些政策措施,将会有效地抑制国有企业的投资冲动。同时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国家能够支配的财力极其有限, 以国家为主体向国有企业注入资本金的能力越来越有限,这就使国有企业以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来加快发展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以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尚需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2)1996 年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国有企业改革在重点和难点上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加之1997年又是我国政治事件较多的一年,为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预计改革的步伐不会太快,这将使国有企业发展的环境依然十分艰难。(3)企业的负担依然沉重。近年来,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国有企业的自有资本匮乏,各类负担沉重,经济效益下降,已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直接成因,要解决这些问题,依赖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而这种情况在1997年不会有明显的突破,因此,国有企业继续在困难中挣扎将是无法改变的现实。

其次,对于乡镇企业而言,加快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成熟:(1 )乡镇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原始积累,正逐步走向正规,其中一些企业已走向集团化、国际化,随着乡镇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企业融资的能力越来越强,这为乡镇企业采取先进的技术、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加快投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措施,尤其是加快了“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工程”、“东锭西移”等项目的引导工作,这将有力地推动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预计在发展中提高将是1997年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主旋律。而东部乡镇企业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将呈现出在提高中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再次,对于外商投资企业而言, 也将有以下一些有利的因素:(1)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外商投资进入的第三个浪潮阶段,国际金融资本开始进入我国,投资已从工业资本、商业资本举办合资、合作企业阶段,进入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结合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一个典型特点是投资额度巨大,领域进一步拓宽,使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进入规模型经营阶段。(2)随着我国投资软、硬环境趋于完善, 引进外资逐步进入成熟期,鉴于此,国家调整了一系列引进外资的经济政策,如《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等措施,尤其是1996年7月1日,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加快了我国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并随着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施国民待遇,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将处在一个更为良好的投资环境之中。

标签:;  ;  ;  ;  ;  ;  ;  

1997年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发展预测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