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如何有效应对&对2008年五省(区)高考的解读_高考论文

新高考:我们该如何有效面对——对2008年五省区新高考的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省区论文,该如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高考落下帷幕,五省区的新高考也全新亮相。它不仅是对前期新课程改革成果的又一次检验,也是未来高考改革的风向标。尤其对2009年即将进入新高考的天津、福建、安徽、辽宁和浙江五个省市来说,更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试对今年的新高考做一个不太成熟的分析,以求抛砖引玉。

一、知识点的学科内分布及内涵覆盖

(一)知识点的学科内分布

(二)内涵覆盖

主要考查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1.文化常识

例1:宁夏的第24题:

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例2:海南的第1题: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B.庚子年

C.辛丑年D.壬寅年

这两例都涉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天干与地支的内容。这类问题在历史教材中难觅踪影,它需要的是考生在平时各科学习中留意与积累。

2.史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例1:江苏单科卷第21题:

从导题语开始:“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这段话就要求考生有较高的史学素养,否则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这个引子下,作者引用了几段关于戏曲的知识,从而设问为“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问题回答要与开始的一段话相呼应,理解作答。

例2:广东单科卷第4题: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这就是对史学基本知识运用的考查,什么样的史料是正确的,可以推出什么样的正确结论,这个结论与材料十分吻合,这都需要考生有比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3:海南卷第24题:

图1、图2为某著名画家的两幅作品。作品反映出该画家力图

图1(局部)

图2

A.以写实的方法表现客观世界

B.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内心感受

C.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

D.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

这道题课本有一些相类似的知识,但有时要靠考生平时的积累与对艺术的领悟,从另一个层面讲需要很高的人文素养。

3、概念理解

概念能否准确理解,这是学好历史学科关键的一步。新课程高考对概念的考查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显性的,即直接考查概念的理解;一种是隐性的,即在一个题目中,需要运用概念去解题,在这里,概念只是一个运用的工具。

例1:直接考查广东卷单科第25题:

毕加索曾这样形容自己的艺术风格:“让优美绝灭吧!”这种艺术风格是

A.古典主义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D.浪漫主义

这是4个不同的概念,要想准确地答出这个题目,这4个概念都要有所了解。

例2:间接考查山东卷第12题: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这道题没有直接考查什么是人文主义,而是通过备选项中的名言来考。那么就要明确什么是人文主义,它的核心是什么,只有明确这个概念,才能够顺利答对这道题。

4.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高考的试题中也必然会出现。所谓研究性学习,简单来说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例1:山东文综卷第14题:

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论文,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

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

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例2:宁夏卷第44题第(1)问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沈括进行科学研究时使用的方法。

方法:实地考察;模拟实验;总结经验和规律。

5.社会生活史

历史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今天的生活就是明天的历史。社会生活史包括:饮食生活、服饰风俗、建筑与居住生活、旅行交通生活、婚姻生活、卫生保健习尚、丧葬习俗、生产与行业生活、社交与节庆风尚、娱乐生活与风尚、信仰习俗等。新课程高考对社会生活的考查往往都是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场景,使人身临其境,从而考查某个重要的知识点。

例1:江苏单科第6题:

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例2:海南卷第29题:

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圆柱形红色礼拜帽是神圣的宗教和帝国的象征。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凯末尔担任总统,选择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推行改革,但遇到巨大阻力。1925年凯末尔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改戴欧式礼帽。但这一禁令受到广泛抵制,随后政府规定戴土耳其礼拜帽有罪。此举引起强烈不满,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公开抗议和骚乱,但均被凯末尔镇压,有些人被处以绞刑。经过凯末尔政府一段时期的强力推行,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欧式礼帽,从而告别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

——摘编自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2)分析凯末尔政府禁戴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运动的异同。

从两年新高考命题的情况来看,文化常识和研究性学习都会涉及,但比例都不大。命题者比较侧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社会生活史的考查,所以在备考中这两个方面要重点关注。

二、试卷的命制特点与趋势

1.传统与创新交替

传统指的是基本题型没有改变,还是采用了两大类型:选择题和材料题型。题目内容的选择还是秉承考查基础与主干知识为主,没有出现全新的题型,这主要是为了新旧高考平稳过渡的需要。创新则指的是题目内涵的设计上摆脱了过去就事论事的模式,开始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山东卷第29题:第(1)问则是考查传统的重要的知识点,即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按照原来的传统模式,接下来就应该是问这样的发展情况,这样的艰难历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但第(2)问却出人意料地设计了“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所以在新高考来临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过多地去揣摩它的题型有多么大的变化,而是应该去深入挖掘每一个重要知识点的内涵。另外,今后高考试题将体现当前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最新理念和最新成果。

2.基础与能力并重

历史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拥有浩瀚的史料。因此没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做历史题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五省市在这方面的考查,单科试卷题量大于文综试卷。

能力考查:

(1)加强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能力的考查

如山东文综卷第9题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切入点是北宋东京城市经济的发展。五份试卷像这种对获取或解读信息能力要求的题目比比皆是。

(2)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历史阐释能力的考查

如广东单科非选择题第27题,跨度非常大,从十七、八世纪到1958年外国人对“中国形象”的看法。注重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突出考查综合应用能力。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辉煌成效。反思30年的改革,为什么“中国制造”、“中国形象”等问题都引起了世界关注呢?第27题,充分体现了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本题在考查中国近现代史的同时,也给人以深思,“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3.情感与生活结合

新高考在题目的设置上较好地体现了三类价值观:一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如民生、人权、民主等;二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三是爱国主义精神。如江苏单科第22题,通过对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的考查,进而引导我们在新形势下应该树立什么样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同时新课程理念呼唤课程学习回归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即生活”,这一理念反映到高考命题趋向上,许多试题就是通过一定的生活场景体现出来的。

如:广东单科第1题:

下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在一些文化古迹保存比较完好的地方,这样一块匾也许并不陌生。这道题表面看起来似乎只是考查几个概念。可是此题本身的立意非常深,强调一种血缘宗法的关系的社会作用和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作用,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很有参考价值。

4.历史与现实互映

自主命题以来,紧跟形势和热点,从现实立意,从古今联系中取材是新高考卷最为鲜明的特色。例如:江苏单科卷的第23题,就是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设计,主要通过对经济危机、斯大林体制、罗斯福新政、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为当今的改革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总之,新高考已经迎面走来,不管有多少的争议与批评,它的趋势是未来改革的方向。所以,在旧高考即将谢幕之际,深入研究新高考对应对新高考是不无裨益的。

标签:;  ;  ;  

新高考:如何有效应对&对2008年五省(区)高考的解读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