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基于资源禀赋优势的西北三省产业体系布局研究_丝绸之路经济带论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三省基于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体系布局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禀赋论文,丝绸之路论文,三省论文,布局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14)10—0062—06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4.10.013t

      0 引言

      古丝绸之路始于汉唐时期,是一条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贸易路线,这条商贸大道以长安(西安)为起点,途经陇山山脉及河西走廊,经过新疆,直达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自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国与中亚及欧洲的商贸往来迅速增加,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国》中首次将这条商贸大道誉为“丝绸之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沿用至今[1]。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时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目标,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这条有着悠久历史的商贸大道必将重新焕发出无限生机。

      21世纪以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总额达到460多亿美元,而1992年仅为4.6亿美元,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合作伙伴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合作伙伴[2]。同时,中国作为欧盟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多年来双边贸易总额不断提升,2012年中国已经成为了欧盟的第一大进口国和第二大出口国,分别达到欧盟当年进口总额的16.1%和出口总额的8.5%。未来,中国与中亚、欧洲各国在能源、经贸、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形式将不断深化,合作内容将更加丰富,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

      我国西部地区由于改革开放起步较晚,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如何实现中国的全面振兴和平衡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性任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可以有力促进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这一战略构想对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既是对传统丝绸之路的传承,又是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需要。陕西、甘肃和新疆三省区正好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如何构建独具特色的产业经济带是摆在西北三省面前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借助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我国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的联系,推动欧亚大陆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体系的优化布局,是西北三省区需要承担的战略性任务。

      1 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空间布局相关理论简述

      1.1 资源禀赋理论

      资源禀赋说是国际贸易领域的两大基本理论之一,也称为要素禀赋说。具体是指在同一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各种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即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而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又影响了生产成本进而决定了产品的价格差异。资源禀赋优势会带来低成本优势,进而增强相关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西北三省应该结合本省的资源禀赋优势,构建优势产业集群体系,从而逐步形成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丝绸之路产业带。

      1.2 产业布局原则

      1)全局原则。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实现产业布局合理化,追求整体综合利益最优化,因此一个地区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应在国家整体规划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发展本地的优势产业。

      2)分工协作、因地制宜原则。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和经济条件不同,因此适合不同产业的发展,各地区应该结合本区域的特点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

      3)效率优先、协调发展原则。在发展的低级阶段,采用集中发展的极核发展模式,在发展的高级阶段,采用全面发展模式,同时注意在发展某些优势地区时,必须把不同地区的经济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4)可持续发展原则。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必须注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5)政治和国防安全原则。边疆地区自然和经济条件不适合许多产业的发展,但为了民族团结稳定和国防安全,国家应该对这些地区给予优惠政策和大量援助,助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1.3 产业布局模式

      产业布局应该依据不同地域或同一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产业布局模式,根据产业空间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产业布局的理论模式可以分为增长极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网络布局模式、产业梯度推移布局模式四种[3]。

      1)增长极布局模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产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同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优先聚集发展,并通过极化效应、支配效应、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适用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过程中,应以核心城市或城市群为依托,在优化原有产业集群的同时培育新的产业集群,形成经济带上的经济增长极,进而发挥经济带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2)点轴布局模式。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交通网络将不同的增长极相互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点轴产业布局模式,可见,点轴模式是增长极模式的延伸。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建设,这将为增长极模式向点轴模式过渡奠定基础。

      3)网络布局模式。点轴模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就是网络布局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点轴之间发生横向与纵向的各种联系,进而形成了网络布局模式,网络布局模式是区域经济高级发展阶段采用的形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趋于成熟的时候,要适时推动经济带向网络布局模式转变。

      4)产业梯度转移布局模式。由于不同增长极之间、点轴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化,导致了某一区域的经济技术梯度差异,此时,应从本区域的现实梯度出发,运用产业梯度转移模式推动低梯度的产业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现在还处于增长极或点轴布局模式,但不同产业带在发展的过程中,必将产生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因此合理制定中长期的经济技术梯度发展规划,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 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体系布局的支撑点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西北三省区可以考虑从多个重点优势领域与中亚各国展开合作,以这些重点领域作为产业支撑点,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产业集群模式,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大格局。同时,在中国—中亚各国成功合作的基础上,扩大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欧洲、非洲各国的合作,使得亚欧非各国经济合作更加密切,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使“丝绸之路经济带”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结合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已有的优势产业经济增长极,可以考虑将如下几个领域作为西北三省区产业体系布局的支撑点。

      1)能源开发领域的合作

      中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和矿藏资源储量丰富,对于只有大约6000万人口的中亚地区而言,如此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国内无法消费,大量的石油天然气需要出口[4],而中国是重要的能源需求国,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度日益增加,并且打通西向的能源供应通道,实现油气资源供给来源的多样化,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能源合作是中国—中亚合作的亮点所在,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相继建成运营,中哈原油管道向中国输送原油累计超过5 000万吨,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向中国输送天然气累计600多亿m[3]。在当前全球能源合作越来越敏感的背景下,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应该在资源性合作务实推进的基础上,逐步开展能源技术方面的合作,在满足我国能源需求的同时,提高中亚国家的能源开采技术水平,从而实现双赢,推动各方共同发展。

      2)机械制造领域的合作

      中亚各国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能源丰富,对石油化工、采矿、汽车、电力、机器制造等相关设备的需求量非常大,同时,鉴于中亚国家是农业生产大国,其对农机设备的需求潜力巨大。西北一些省区在机械制造领域的技术水平先进,其中,陕西省在数控机床、汽车制造、电器及电工设备制造、风机制造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新疆在农机制造领域优势明显,因此,中国—中亚应积极开展机械制造领域的合作,鼓励国内的大中型企业与中亚国家积极开展技术合作和学习交流,通过机械制造领域的合作,既可以推动中国西部省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又可以提升中亚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为推动中国西部和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3)交通物流领域的合作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跨省跨国的经济带,交通物流的畅通是建设这一经济带的重要基础保障。并且交通物流通道是发展产业集聚经济带的最基础条件,只有实现了交通物流的基础保障,才能吸引企业的入驻,只有具备了完善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才能由增长极布局模式发展成为点轴布局模式。

      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以新欧亚大陆桥铁路通道作为主体基础,建设广覆盖的公路网和航空网,完善油气运输管道和储备系统,并且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形成多式联运的交通运输体系。在物流业方面:应以建设融合运输、仓储、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现代物流体系为目标,一方面,不断完善城市运输体系和车辆通行管理制度,提升物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推动物流企业规模化,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形成大小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西北三省区应以本地现有的交通网络为基础,通过省际交流,协力合作,做好交通物流设施的布局建设工作;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中亚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我国可以组织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中亚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中国—中亚地区的交通设施和物流体系的良好衔接。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和国际标准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打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通道。

      4)农业技术领域的合作

      

      古丝绸之路将西域的葡萄、黄瓜、菠菜、胡萝卜等果蔬带到了中国,使中国人民的菜篮和果盘更加多样化。现今中国—中亚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往来仍然频繁,中亚国家每年向我国出口大量的棉花、小麦和大豆等农产品,我国的加工农产品在中亚国家也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中亚国家土地广袤,具有农产品种植的资源禀赋优势,但农业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业生产历史的农业大国,在耕作技术、农产品改良及育种技术、灌溉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部分农产品加工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可见,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农业生产方面互补性强。

      中国—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是一项双赢的工程,一方面,可以满足中国国内的农产品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中亚国家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在逐渐完善中国—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制度和农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的基础上,我国应该进一步拓展中国—中亚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空间。

      5)服务产业领域的合作

      在服务领域,中国—中亚国家可以考虑从金融和技术培训两个方面开展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深化中国—中亚国家间金融合作是一个重要机遇和挑战,历史经验表明,金融合作在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撬动经济发展的支点[5],中国—中亚国家间可以考虑从成立中亚开发银行、实现本币结算、推进人民币作为区域性国际账户结算标准货币等方面开展金融合作,要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等现有金融组织的桥梁作用,在沟通协作的基础上,将西北地区建设成为一个区域化的国际金融中心,为实现中国—中亚国家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中国与中亚地区应该加强技术培训方面的合作,充分利用西北地区的科研教育资源优势,尝试为中亚地区的留学生设立中国政府奖学金,鼓励有志于为中国—中亚地区科技发展作出贡献的优秀学生来华留学,同时,动员中国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专家到中亚地区交流学习,通过双向的互动机制为中国—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科技的力量,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速度。

      3 陕甘新三省区优势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战略

      陕西、甘肃和新疆三省区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地区,陕西西安是起点,甘肃河西走廊是黄金带,新疆乌鲁木齐是桥头堡,这西北三省区已经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开启了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西北三省区在矿产能源、装备制造、科研教育、生态旅游、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资源禀赋优势,三省区应充分利用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遵循产业空间布局理论的基本原则,以本地的比较优势产业作为切入点,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集群。各省通过统筹规划处理好经济带产业布局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避免产业布局的雷同化和恶性竞争,让西北三省区成为中国向西发展战略的引领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崛起的主引擎所在地。陕西、甘肃和新疆三省区的资源禀赋和主导产业各有特点,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1)陕西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与主导产业布局体系

      陕西是西部省区中经济发展程度较好的省份之一,能源矿产丰富,科研教育机构众多,工业体系完整,在如下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6]。

      (1)地理区位优势。西安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具有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独特地理区位优势,显然,西安作为新丝绸之路的起点,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点开放城市。

      (2)完善的基础设施。伴随着咸阳国际机场、国际港务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运营,西安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的“乘数效应”将会促进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3)矿产资源丰富。资源分布广泛,储量大、质量好,种类齐全,能源矿产具有突出优势,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价值4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3,居全国之首。

      (4)人力资本集聚。陕西是西北地区的人力资源转运枢纽,西安每天输送大量的劳动力到全国各地,并且陕西科研教育优势明显,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数量在全国居于前列,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本。

      (5)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先进,在航空航天、数控机床、汽车制造、电器及电工设备制造、风机制造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

      (6)旅游资源优势。陕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文化遗址非常丰富,并且多名山大川,这些都是发展旅游业的天然优势。

      陕西省是新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陕西省应该在现有的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以如下几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7],构建陕西省内的丝绸之路产业带。

      (1)建设交通物流业的出入口和集散地。陕西省会西安市位于中国西部腹地,是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的联系桥梁,西安正致力于中国内陆港和国际中转枢纽港建设,境内已经拥有西安国际港务区、咸阳国际机场、“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等交通物流平台,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仓储优势成为构建丝绸之路交通物流业出入口和集散地的特有资源。以现有的交通物流产业为基础将西安建成西北地区交通物流领域的“一颗明珠”,通过交通物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汽车制造、信息等多产业的共同发展,逐步构建交通物流相关产业的聚集带。

      (2)建设工业体系基地。陕西工业制造体系比较完整,在电器设备、数控机床、工程机械、风机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位居全国前列,可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依托,以区内的龙头企业为经济增长极,将大关中地区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工业产业带,通过大关中建设引领西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加强与能源型为主的中亚国家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合作,将关中工业产业带推向世界的舞台。

      (3)建设能源金融中心。2014年6月,在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将西咸新区建设成大西北重要的能源金融中心,这是全国首个针对能源金融的投资优惠政策。在国际垄断石油贸易和陕西省煤炭资源富集的背景下,西咸新区的能源金融中心可以煤炭交易为突破口,通过借助陕西在煤炭市场的影响力,整合煤炭交易市场,搭建电子化交易平台,将西咸新区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能源金融中心。西咸新区能源金融中心的建设必将加速能源、金融、贸易等相关产业的聚集,形成一个能源金融产业集群带。

      (4)建设西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在西北各省区中,陕西省的科研教育资源优势明显,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文化教育产业是经济发展的科技源泉,科研机构可以培养高端研发人才,为工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高等院校可以接收中亚国家的访问学者和外国留学生,通过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一方面将中国的先进生产技术传播到中亚国家,提升其工业化生产水平,另一方面,让中亚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为经贸领域的合作奠定基础。

      2)甘肃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与主导产业布局体系

      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要充分结合独有的资源禀赋优势,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推动甘肃跨入一个更高的经济发展平台,甘肃在如下方面具有明显的资源禀赋优势[8]。

      (1)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河西走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土地是其发展工农业的一大优势资源,境内的三大内陆河为人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提供了洁净的水资源。

      (2)劳动力资源。省内适龄劳动人口比例高,正处于人口红利阶段,大约有340万左右,可以为未来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充裕的劳动力。

      (3)气候适宜。河西走廊属于半干旱型气候,白天日照充足且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农产品种植。

      (4)钢铁制造技术。嘉峪关是西部重要的钢铁基地,酒泉钢铁集团公司在采掘、轧钢、冶炼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水平先进。

      (5)旅游文化资源。长城边关、河西四郡、大漠孤烟、甘南草原、敦煌宝窟、嘉峪雄关等构成了甘肃省独有的旅游资源。

      甘肃应以本省的资源禀赋为基础,参照河西走廊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如下几个主导产业作为发展方向。

      (1)建设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甘肃享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以金昌市作为有色金属加工的基地,以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产业龙头,带动精细化工、物流、金融等相关产业的聚集和发展,将金昌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有色金属产业聚集带。

      (2)建设农作物种植产业集群。甘肃省特有的气候、土地和水资源优势,为农业种植提供了独有的基础性条件。作为中国主要粮食种植基地的甘肃三市,即武威、张掖和酒泉,在农产品改良、温室大棚、林果花卉栽培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三市的制种企业、种植合作社和其他相关产业作为基础,构建包括葡萄产业、有机蔬菜培育、农作物种植在内的产业集群,使甘肃三市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产品种植领域的璀璨明珠,为丰富中国和中亚国家人民的“菜篮、果盘”作出贡献。

      (3)建设钢铁产业基地。以西部地区的钢铁基地嘉峪关市为中心,在酒泉钢铁公司这一龙头企业的主导下,构建金属制成品的原料供应、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逐步形成钢铁产业带。

      (4)建设旅游和文化产业带。结合省内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围绕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和敦煌五个城市构建旅游产业群,同时,充分意识到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注重文化旅游产品、餐饮住宿和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3)新疆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与主导产业布局体系

      新疆是丝绸之路三条大道的汇聚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为了推动新疆的经济发展,国家给予了其大量的优惠政策,在如下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资源禀赋优势[9]。

      (1)区位优势。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桥头堡,是我国向西开放的窗口,相比陕西、甘肃两省,新疆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有着更有利的地缘优势。

      (2)政策优势。新疆作为中国西部的边疆,依据政治和国家安全的产业布局原则,国家给予了新疆特殊的政策优惠和大量的援助,霍尔果斯与喀什两个经济特区已经说明了国家对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结合新一轮的对口援疆政策,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已经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3)文化优势。新疆多个民族与周边国家跨境而居,与中亚国家之间有着族源关系的相近性,这些为新疆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往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加工提炼、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纺织服装等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同时,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北、中、南三条通道的汇聚地。因此,新疆应依托丝绸之路的三条通道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带[10],体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空间布局发展战略。

      (1)依托北带建设能源和农牧业产业基地。该区域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资源丰富,能源化工及有色金属加工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据很大比例,同时特色农牧业等传统产业蓬勃发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能源产业和农牧业的布局体系,在这两大产业集群的带动下,推动北带沿线的经济发展。

      (2)依托中带建设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和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中带覆盖了天山南坡和北坡产业经济带,是新疆通向中亚等国的出口,是整个新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基础最好的地区,加快区域内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和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速度,使中带区域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段的重要产业支撑带。

      (3)依托南带建设旅游和交通物流产业基地。南带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加快格尔木—若羌—和田、中吉乌和中巴铁路建设,将铁路运输业作为支撑产业,以交通运输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南带的发展注入新动力,本区域的交通枢纽地位对促进新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4 政策建议

      1)西北三省区在构建本地丝绸之路产业带的过程中,要遵循产业布局的原则:

      (1)既要利用好本省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又要在国家的整体规划下追求区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既要允许产业聚集带的经济优先发展,又要考虑周边区域经济的全面协同发展;

      (3)既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又要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2)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西北三省区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根据各个产业的不同特点协商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有的产业宜采用“一省一产业”的政策,就是让一个产业只在一个省区发展,例如,陕西的能源金融中心、甘肃的钢铁基地、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园等,以避免省区间的产业建设雷同化和恶性竞争;有的产业宜采用“多省一产业”的政策,实现同一个产业在不同省区间的衔接,例如,交通物流业,旅游业都是应该多省区协同发展的产业,交通物流业的建设需要各省区的协同推动,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为西北三省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力,旅游业可以围绕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点展开宣传和建设。可见,上述产业只有做好了省区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这些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抓住了西部大开发的关键问题,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并且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向西发展战略具有更多优势。西北三省区应该把握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这一发展契机,在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本省区情况的优势产业集群,并且三省区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战略,以避免各省之间产业布局的同质化,造成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相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可以将欧亚大陆东西两端两个强大的经济体联系起来,推动中间地区“凹地”的发展,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重组和产业分工布局,让丝绸之路沿途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丝绸之路经济带:基于资源禀赋优势的西北三省产业体系布局研究_丝绸之路经济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