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古诗教学的美学_读书论文

浅谈初中古诗教学的美学_读书论文

初中古诗教学审美浅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论文,浅谈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诗是一种文学体裁,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易读上口,形式严格,意境优美,有较 强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新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实验稿)中对古诗词的教学要求都作了具体规定:“小学1—2年级,诵读儿歌、童谣 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 文50篇(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 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背诵了160篇古诗文,初步有了审美意识,到了初中,对古诗的诵 读要求更高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 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 文80篇。”

整套义务教育语文新编教材古诗文约占百分之三十,九年时间内,要求学生需要背诵 的古诗文240篇(段),可见我国的母语教学中,古诗文所居的重要地位。

对古诗文教育,从小学的“初步情感体验,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过渡到初中的“提 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教学要求,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初中阶段,教师在 教学古诗中如何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其美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 美的氛围中享受到美的情趣。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引文入情,在意境中让学生感受美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这个“情 ”是指内在的感情。诗人往往把这种情与自然景物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鲜明的生活画面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第一册,简称“全语一”)仕途不得 意,以布衣终老的孟浩然,一生大半岁月是在家乡隐居和各地漫游中度过的。在隐居鹿 门山时,他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作客。酒酣之后,绿树、村庄、青山、城、轩、 场圃、桑麻都成为他描绘的对象,读后就让人体会到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牧歌式的田园 风光……教学《过故人庄》时,可以让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学生讲一讲他认为乡下美丽的 农村风光是怎么样的?哪些地方值得你流连?背诵《过故人庄》进而让学生脑中出现一个 个画面,一种种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美好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早发白帝城》中,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诗 中洋溢着诗人流放夜郎遇大赦获得自由回归故乡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情深景明,意境生 辉,读来回肠荡气,使人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诗人往往利用意境蕴蓄丰富的内容, 寄托强烈的感情,以启发读者去联想,去领会言外之意,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就可紧紧抓住“披文入情”这个口子分析景物,让学生进入美的意境。

二、展示画面,在联想中让学生品尝美

好画即是一首好诗,让人美不胜收,而佳画的诗意往往让人从联想中品尝,让人陶醉 。

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见全语第三册)是一首送别诗。在教学前布置学生预 习,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描一幅画。教学时请每位同学出示自己的画,结合画 面特点理解诗的含义。然后教师选出最好的几幅,通过投影仪投影到银幕上,这时学生 眼前就会出现:春光明媚的三月,黄鹤楼边的长江岸边,李白满怀眷恋之情送别好友去 繁华的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楼头话别,好友登舟启程,只见 孤舟扬帆破浪前进。行人渐远,而送行的依然伫立江边。孤帆渐渐地消失在云水之间, 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浪奔向碧云尽处,仿佛是追赶行人……整个画面的苍茫空阔的感觉袭 上心头。这是一种悲凉美。写景见情,寓情于景,在联想中抒发眷恋之情,使人读后产 生无穷的余韵。

三、配乐背诵,在音乐中让学生享受美

配乐诗朗诵是一种文艺表演形式。在朗诵过程中配以相当的音乐,常起到烘托作用, 达到动人心弦的效果。一曲《满江红》表达了岳飞的壮怀激烈的爱国热情。磅礴气势, 令人感情激荡。苏轼的《水调歌头》则对月亮的奇思妙想,让人盼望圆月和欢聚,让人 难以入睡。

因此,在中学古诗的教学中,根据古诗的内容,配以相适应场景的音乐,从而达到激 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达到在音乐中享受到古诗的音韵美、语言美、修辞美,进而体会到 古诗严谨的结构形式和完美的艺术形象。

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全语第一册),教师在范读时就可以配上其《高山流水》 乐曲,悠扬的乐曲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抒发了陶渊明热爱田园生 活的高尚感情。《过故人庄》(全语第一册)这是一首把田园美景与悠然自得的心境完美 统一的佳作。教师可以选用民乐《苗岭的早晨》开头部分作为背景音乐,在学生齐声朗 读时配入,并启发学生进入朗读所描绘的场景中,享受到真美。

四、开展想象,在形象中让学生体验美

想象是审美实现的关键,没有想象,便没有真正的阅读,更谈不上从作品中得到美的 享受。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情画意是亲密的兄弟。在教学中,要让诗的意境在 学生头脑中不断涌现,有一幅鲜明的画卷,沿着古诗的内容,沿着感情线索,展开想象 的翅膀,从而感到感染和教育。如杜牧的《江南春》(全语第三册)这首诗一下笔就是“ 千里”像一幅色彩绚丽的油画,用淋漓的大笔绘出壮阔的图景。千里莺啼,天边绿叶衬 映着红花,“春”有声、有色、生气勃勃,水滨的村庄,山边的城镇,丘陵绵亘,经济 发达,人烟稠密。在花明柳暗的衬景中,到处有卖酒人家,酒旗在春天的和风中轻轻招 展……江南的春天多么诱人。两句话,16个字就描画出江南壮阔的春景……

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启发学生想象。如教张 继《枫桥夜泊》,教师首先用形象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去描绘秋日的夜晚:幽静凄凉,诗 人的小舟停泊在苏州城外的小桥边,面对飒飒枫叶和点点渔火,在沉沉黑夜里,又听到 寒山寺的钟声;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思索,回味想象与诗人一起去感受枫桥夜泊的心 情,体验深沉的钟声,欣赏古诗的形象美。

五、反复吟咏,在节奏中让学生陶醉美

古诗对偶工整,读起来上口,铿锵有力,古代人多用来吟唱。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抑扬顿挫,听起来悦耳,扣人心弦,从而产生了音乐美。

学生在读通了文句、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再反复吟读,细心体味诗的平仄、声韵、节 奏,心理上就会有一种愉悦感。如李白的七绝《望天门山》(全语第五册),让学生反复 吟咏: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读起来气势飞扬,回肠荡气,流利酣畅的节奏让人从音乐美中进入美的意境之中。

同时在咏诵中还要注意轻重、快慢和语调,可以缓慢、婉转、低沉的声调反复去读, 如余音缭绕,在学生脑海中回荡。教《钱塘湖春行》(全语第一册),则用明快、欢乐的 节奏去诵读。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将西湖的美和早春的景象都蕴含在细致描绘的形象之中,读来令人感到韵味无穷 。

反复吟咏,熟记背诵,理解意境,美味无穷,小时读背的古诗到老还能牢记,那恐怕 是古诗意境优美让人不能忘怀的缘故。

标签:;  ;  ;  ;  

浅谈初中古诗教学的美学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