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改革创新, 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启蒙幼儿。音乐教学启迪幼儿的思维,开发幼儿的智力,幼儿凭借其在参与的自主性、教学过程的体验性、教学内容的模仿性想象性等方面的优点, 逐渐成为幼儿积极参与互动教学的重要体验方式。从幼儿获益的层面来看,音乐教学大体分歌唱教学、节奏教学(即律动)、音乐游戏和音乐欣赏等教学,它们有助于幼儿养成灵活的模仿力,丰富的想象力并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从教学的层面来看,它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知识与能力,提升自信心,培养幼儿乐于模仿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有特点的声音,并产生相应的联想。
关键词:音乐教学;模仿生活;创作配乐;语言交流;游戏互动
音乐教学作为幼儿教育中的一种活动形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并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幼儿音乐节奏的训练,它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还有幼儿的音乐游戏是在节奏感的培养中获得对游戏的理解,不仅满足了幼儿心理发展和生理的需求,还主张与他人的互动都有促进的作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趣”,应当要关注幼儿的自主性,教会幼儿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使得幼儿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他们或紧张,或期待的心情正是幼儿在音乐教学中的体现,它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
德国当代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节奏感,进行音乐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趣”在模仿生活中
(一)寻找生活中有节奏的声音---模仿表现乐趣多
节奏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尝试用生活中的节奏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师生一起寻找生活中各种声音的节奏,经过提炼,培养幼儿关注生活中声音的节奏美。如:引导幼儿关注厨房里妈妈工作的声音,教师播放视频厨房的“交响乐”:炒菜声、自来水声、切菜声、煮粥声、炉盖声等。并引导幼儿模仿妈妈进行洗菜、切菜、炒菜等动作,注意有规律地做动作,保持声音的节奏性。或者在角色游戏中,投放一些娃娃家的玩具供幼儿游戏表现,让幼儿根据提供的娃娃家玩具进行有节奏地敲敲打打,学妈妈在厨房的一系列动作,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像妈妈一样,真正在煮饭、做菜,过程是形象的,动作是有节奏的。
(二)寻找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创作配乐乐趣多
挖掘生活中的小乐器,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为了丰富幼儿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让幼儿寻找身边的一些物品作乐器,如玻璃瓶、牙杯、碗、调羹、筷子、易拉罐等,在区域活动好听的声音中,把各种各样的“乐器”集在一起,让他们挑选。他们试试这个,又敲敲那个,寻找一种最佳的表演方法,在为歌曲《铃儿响叮当》伴奏时,孩子们有的用调羹敲碗,有的用两个易拉罐对敲,有的用筷子敲击玻璃杯,有的用筷子敲着凳子……小乐手们敲着自己设计的小乐器,摇头晃脑地唱,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在音乐教学中,将一些枯燥乏味的音乐知识、技能运用于乐器演奏的实践中,以丰富音乐活动的内容,增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完美的音乐形象再现中提高幼儿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个活动的开展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克服音乐区单调的形式,通过在玩中感受富有变化的节奏和音色,可以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锻炼其音乐想象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趣”在语言交流中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开启幼儿的情感共鸣。平时教师与幼儿的对话应该是有节奏的。
(一)你问我答酿情趣好
奇是幼儿的天性。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幼儿活动的情绪,设置一些悬念,让幼儿很有兴致地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分析;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如,《夏天的雷雨》(问:天空中一闪闪什么光发亮?天空中轰隆隆什么声音响?天空中哗啦啦什么落下来?小朋友请你好好想一想。)(回答:天空中一闪闪闪电光发亮,天空中轰隆隆打雷声音响,天空中哗啦啦大雨落下来,告诉你这是夏天大雷雨。)又如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鼻子长?(回答:大象鼻子长又长);什么虫,屁股后面挂灯笼?(回答:萤火虫屁股后面挂灯笼)。接着由幼儿成为“问”的主体,再由其他的幼儿来担任“答”的“信息源”,以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在问答的合作活动中,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被激活了,学习的劲头大了,对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理解和表现。
三、“趣”在游戏互动中
(一)利用集体配合的游戏,体验与同伴的节奏互动
音乐游戏是音乐指导下的游戏,它把音乐和动作合在一起,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唱歌、舞蹈和欣赏音乐。这是一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音乐教学形式。例如,大班音乐研讨活动---《节奏的传递》,在这一活动中,找幼儿比较熟悉,而且节奏感也比较强的一首乐曲《铃儿响叮当》,第一课时让幼儿探讨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节拍的方法。除了手之外,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打节奏呢?教师根据幼儿说的各种方法(如:打响舌头、拍肩、跺脚、拍腿、叉腰、踏脚、摇动、点头、打响手指头等),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练习并感知 4/4 拍的节奏型《铃儿响叮当》的音乐。接着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利用物体(发光球)按节拍来进行传递,在传递的过程中用有节奏的动作来表现音乐的节奏感。如:幼儿面向圆心围成圆圈盘腿而坐,发光球放在前面的地上,幼儿按“强拍拿,弱拍放在左侧同伴的面前”的规定动作跟着音乐的节奏有规律地进行传递,要求节奏感和整体的协调性非常高。还可以用同样的规则设计不同的个体或两两、集体间的合作传递。
(二)利用个体完成的游戏,感受身体乐器的趣味。
通过实践发现,幼儿在正规性节奏教学活动与趣味性节奏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兴趣和成效有显著不同,幼儿所获得的经验也有所不同,后者更有利于幼儿的节奏学习和训练。因此,教师要拓展节奏学习的场所、材料以及方法,利用生活资源,让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参与音乐节奏的创作实践活动,通过各类的互动方式,较好地发展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创造能力,体验节奏的乐趣,使幼儿始终能在愉悦、没有丝毫心理负面压力的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真正享受到充满趣味愉悦气息的音乐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中国教育部, 2012
[2]万明春.《幼教全刊》[J].重庆出版社,2010
[3]李旦娜,修海林.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论文作者:李秀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幼儿论文; 音乐论文; 节奏论文; 互动论文; 教师论文; 声音论文; 游戏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