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县人民医院骨1科 223400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资料和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从2013.6-2016.6因椎间盘退变原因来我院就诊的225位患者。通过腰椎核磁共振成像,按照Pfirrmann分级将腰椎间盘退变按严重程度分为Ⅰ级-Ⅴ级。然后依次测量Modic改变的面积及改变面积率。最后分别对Modic改变的面积及改变面积率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研究发现男性Modic改变发生率31.3%(41/131),女性Modic改变发生率39.4%(37/94)。Modic改变在女性中的发生率比男性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ic改变的面积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程度成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Modic改变的面积比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程度成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odic改变发生率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Modic改变面积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椎间盘退变的程度,今后临床上可通过MRI矢状面T2加权相Modic改变的面积率测量来反映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
关键词: Modic改变;腰椎间盘退变;MR;终板改变;T2加权;腰痛
腰椎椎间盘退变是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1]。椎体终板被认为是椎体和椎间盘之间的压力传递装置,在压力传递过程中具有分散压力的作用。当腰椎椎间盘退变时终板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2]。既往对终板的研究多关注于终板的结构、厚度、矢状径等参数研究,但对于终板下信号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关系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对Modic改变的观察和测量,旨在探讨腰椎终板及终板下信号变化与腰椎间盘退变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Modic改变情况来评估椎间盘退变的程度,以期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
1.资料和方法
1.1 患者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于2013年6月-2016年6月因腰腿痛到我院行MRI检查的患者,除外脊柱手术、先天性畸形、创伤、肿瘤、感染,以及可以导致骨异常的全身性疾病的225例病人,年龄18-62岁,男性131例(年龄38.51±14.67 岁),女性94例(年龄39.45±13.64 岁)。
1.2 核磁共振成像
采用超导型核磁共振成像仪(1.5T HDX SIGNA,GE),选用脊椎线圈,参数选择:矢状位扫描T1WI、T2WI和脂肪抑制T2WI。矢状位扫描T1WI:TR 592ms,TE 13ms,层厚4mm,层间隔0.5mm,扫描视野320mm×320mm,矩阵320×224。矢状位扫描T2WI:TR 3500ms,TE 97ms,层厚4mm,层间隔0.5mm,扫描视野320mm×320mm,矩阵320×224。
1.3 腰椎退行性改变分级
在MRI的T2加权像上,根据Pfirrmann分级[3]从髓核结构、髓核和纤维环界限、髓核信号强度以及椎间隙高度这4个方面的改变将椎间盘退变程度依次分为Ⅰ级-Ⅴ级,Ⅰ级为正常椎间盘,Ⅱ级-Ⅴ级椎间盘退变的程度逐渐加重。
1.4 Modic改变测量
Modic改变的测量方法[4]:在MRI 矢状面 T2 加权像上,Modic改变面积率为Modic改变的面积与椎体最大面积的比率。当椎体出现多处Modic改变时,以改变面积之和作为该椎体Modic的改变面积。
1.5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Modic 改变男女性别间发生率的差异研究采用卡方检验。Modic改变面积及改变面积率与腰椎间盘退变相关性研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P<0.05被定义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Modic改变
男性Modic改变发生率31.3%(41/131),女性Modic改变发生率39.4%(37/94)。结果提示Modic改变在女性中的发生率比男性高,但两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χ2=1.57,P>0.05)。(Table 1)
3. 讨论
1988年,Modic等首次将椎体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MRI上信号改变称之为Modic改变。目前,在腰腿痛患者中,Modic的发生率约为23%。Modic的发生机制目前尚存在争议。有研究称:Modic改变的发生与终板下骨小梁发生微骨折有关,而且是引起Modic改变的主要机制[5]。也有研究称:Modic改变的发生与椎间盘的反复损伤刺激了髓核组织炎症物质的释放,从而引起椎体终板的炎症反应有关[6]。本研究得出:Modic改变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唐少龙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4]。
目前临床上腰椎间盘退变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的检查。MRI是评价椎间盘退变最好的检查方法,而且还能根据信号的改变来定量分级评价髓核退变。1987年,Schneiderman[7]等首次通过 T2 加权像将椎间盘信号分为四级。2001年,Pfirrmann[3]等人在经过了大量的研究和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更加详细的分级。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MRl分型能够系统全面的反映椎间盘在影像上的所有表现,也没有一种分型能够真正地满足了临床需要。本研究得出:除正常椎间盘外,随腰椎间盘退变的加重,Modic 改变面积率也增大。终板及终板下信号的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椎间盘退变的程度,今后临床上可通过MRI正中矢状面T2加权像终板角度和Modic改变面积率的测量来反映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
参考文献
1 贺宪,黄东生,孔畅,等. 下腰痛患者中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及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08):1283-1287.
2 石祥龙,刘吉华,权琳,等. 腰椎椎体终板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研究[J]. 齐鲁医学杂志,2015(05):550-551.
3 Pfirrmann C W, Metzdorf A, Zanetti M,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classification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J]. Spine (Phila Pa 1976),2001,26(17):1873-1878.
4 马铮,丁文元,杨大龙,等. Modic改变在腰椎间盘退变中的意义[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3(01):40-43.
5 成意,钱文武,余利鹏,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Modic改变与腰椎退变程度的关系[J]. 江苏医药,2012(09):1061-1064.
6 唐少龙, 叶招明, 黄庆华, 吴罗根, 曹华敏, 陈大勇: 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退变的相关性研究. 临床骨科杂志 2015:394-397
7 Schneiderman G, Flannigan B, Kingston S,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disc degeneration: correlation with discography[J]. Spine (Phila Pa 1976),1987,12(3):276-281.
论文作者:桂道坤、桑飞、宋建宽、陈士易、吴大伟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8
标签:椎间盘论文; 腰椎论文; 面积论文; 发生率论文; 腰椎间盘论文; 程度论文; 相关性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上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