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语文作文成绩看作文教学_高考论文

从高考语文作文成绩看作文教学_高考论文

从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反观作文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文教学论文,高考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许多人对高考作文阅卷的准确性都表示过怀疑。一方面是千千万万篇作文如同千千万万考生的面孔一样,千差万别;而另一方面阅卷教师给出的分数常常集中在有限的几个区间。于是人们觉得有理由怀疑,阅卷者为了逃避过大的分差所带来的社会责任和心理压力,而采取模糊折中的办法,对绝大多数作文都给出了大同小异的分数。

事实情况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高考作文的阅卷有没有其内在的法则,它又能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和写作带来怎样的启示?笔者根据自己多次高考作文阅卷的体验,结合高考作文阅卷的具体例证在此给出一个粗泛的阐述。

一、文章立意是作文阅卷中放在首位考量的因素,理应成为作文教学和训练的着力点

观点永远是第一位的。虽然有人对那些走题的“华章”心生恻隐,但为了防止宿构套题,移花接木,也常常只能对跑题作文中的“生花”之笔抱以遗憾、可惜之情。这告诉我们在日常的作文教学、训练中,审题立意应该提到足够的高度,否则即使满篇锦绣,也只会是南辕北辙。

在具体的文章立意中,我们也会注意到这种情况,同一文题,不同文章立意有扣题紧松之分,高下之别。以2009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作文为例,我们把这次作文的立意按扣题的松紧程度姑且分为这样几个层级:核心观点、衍生观点、外围观点、错误观点。它们就好比是射击时的命中率,由靶心向外偏离,乃至最后完全脱靶。

上海市2009高考语文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阅卷中心组在认真评议后给出了立意的三个基本方面(姑且称之为核心观点),即创新角度:在借鉴融会的基础上,自我创新,不断进步;个体与整体角度:个体虽不同,但整体却和谐;个性角度:推崇独树一帜的风格个性,忌模仿照搬。

但在阅卷的过程中,考生围绕这三个方面衍生出许多大同小异的观点(姑且称之为衍生观点),如: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变化中求创新,因循守旧不可能有个性,全面整体地看问题等等,显然这些观点都是有道理的,它们围绕着核心立意展开。但理解分析能力上的差异导致了相当一部分考生的立意偏离,沾边但不准确,姑且称之为外围观点,如:混搭也美、不拘泥于细节、个体无碍大局等等,最后就是完全偏离题意的错误观点了,如:贵在坚持、团结就是胜利、混乱也是一种美等等。

立意上的对错、高下,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思想水平,但理解分析的思维方式也发挥很大影响。本次高考的题目材料是由三句话从三个方面构成的,它包含了立意的三个角度和三类观点,这提示我们在审题立意中要学会解析题目(材料),它帮助我们辨析出题目所涵盖的角度和思想,但分析不是肢解,题目(材料)内部各元素之间的血肉联系是不能割裂的,分析过后还应对整个题目有通盘的整合,主次偏正不能随意换位混淆,否则就会犯偏题的错误。

如下面这则材料的审题:

皇帝造屋,百工齐集。木匠、石匠暗暗竞赛。木工师傅求胜心切,重责小徒弟。徒弟为泄愤,把师傅的木尺偷偷锉短了一分。结果,根据木尺做成的木柱都短了一分。而那些稀有木材是远方进贡来的,无法在当地补充,皇帝必然为此震怒。木工师傅为自己死亡临头而大哭,这时,石匠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承托长柱的石礅的平整墩面改为微微隆起,补足了木柱短缺的部分。这样,不但宫室如期落成,木工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墩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分姿采。

这则材料中包含着几个人物和多重关系,立意角度也是多维的。木匠、石匠关系角度:要竞争也要“竞和”;别人的短处可以彰显我们的长处,我们的长处可以“承托”别人的短处,这是双赢的智慧。石匠角度:帮助别人,成就自己。也有学生从木匠角度来说:做事不要求胜心切;或从木匠与徒弟的关系角度:宽厚包容是成功的前提。那么这四种角度和立意是否都得当呢?显然后面两个角度是脱离了对材料的通盘考虑的,它们只是为这个材料的主体内容作铺垫和烘托,不构成主要矛盾,也不应成为立意的着力点。

“我们应该集中考虑最重要的信息(与问题相关的)想法或看法。但我们的思维往往得出错误的结论,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不是所有跟问题有关的想法都同等重要。”“监控自己的思维,从而推断出该情景所传达的涵义——不会多也不会少。”[1]所以作文审题的思维过程,应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归整体,其中的分析、整合和取舍是审题思维训练中的重要内容。

须特别强调的是,在作文评阅的几个维度中,立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让阅卷教师首先在主观上对该篇作文有一个基本的考量,给出了它所属类别的大致区间。所以关于立意怎样强调都毫不为过。

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阅卷中考虑的重要维度,教学中须着力改进提升

一个问题常常困惑着相当多的学生:为什么都是正确的立意,但得分却相差那么多?以2009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作文为例,同样是从“个体与整体”的角度来立意的,以下是三篇作文的题目和它们的得分:《和谐之韵》(49分)、《文化的整体与多元》(57分)、《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69分)。单从题目来看,就能看出三篇作文都是围绕核心观点展开的,没有偏离,但得分却几乎都是10分的差距。那么,除立意之外,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作文的得分呢?

首先来看内容。内容涉及的因素可以细分出许多,但主要是看例证是否切题、新颖,说理是否得当、深刻。在选材问题上,“写作时究竟该选哪些方面的材料呢?一是选用新颖的材料,包括富有时代精神的材料,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材料等。”[2]这个观点在高考作文阅卷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2009年上海市的高考作文阅卷中,我们仍看到大量陈旧俗套的例子——这也是当前学生作文的一个通病,如:司马迁、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李白等;但“学生作文中小沈阳、海派清口周立波、火星文、90后等新事例的出现,让我们看到学生对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的关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的视野、生活和思想,值得我们肯定和关注”。[3]两类例证反映出的是不同的视野、不同时代的内涵、不同的认识水平,自然也会得到完全不同的分数。

例证的质量和阅读面有直接联系,而说理的深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认识水平,不是所有的议论都需要例证,但所有的议论都离不开说理。如果我们的阅读面狭窄,积累有限,不能举出高质量的例证,那我们一定要力争在说理方面做到有深度、逻辑严密,而这是可以通过思维训练来提升的,它有科学的方法可循。

如我们常见的“三部曲”思维模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依次从现象罗列到原因分析再到问题解决,步步推进,顺理成章;还有从反面假设,到危害描述,再到正面陈述的说理逻辑;以及辩证看待事物发生发展的思维方式等,都是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并运用的。

为使学生在例证获取和思维训练两方面都获得有效提高,笔者曾尝试开设“热点关注”、“话题讨论”等课型。借助今天日益丰富的传媒,师生搜集热点问题和兴趣话题已很方便,并很有热情;对这些问题予以关注和展开讨论、辩论,也是他们所欢迎的,而这会大大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

三、布局谋篇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艺术性,我们应认真探究并加以改进

“文章的内在结构是以作者的思路为基础的,它是贯通文章周身的血脉,是一股强大的逻辑力量。它在议论文中,体现为论说的‘脉络’。安排好内结构,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文气贯注。”[4]

篇章结构的安排要遵循思维的逻辑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受到章法的约束。而混乱或有序、平面或立体的结构布局就显出了章法上的高下之别。以本次高考作文中“个性”的立意为例。

A考生的作文结构是:第一段,我们要像郑板桥那样,做什么事都要有个性。第二段,生活中有个性就是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举“哈韩”、“哈日”的例子。第三段,做人要有个性就是能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举例:“范跑跑”那叫自私,不叫有个性。第四段,列举当今青年在服饰上的光怪陆离,对此我们要予以辩证看待。第五段,结尾,照应开头。

不能否认,该生是具有一定文章意识的,结构条理性较强,如果把各段割裂开来看,每一段都有道理,且能独立成段,但组合到一块就存在问题了。“文章的结构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5]第四段的内容从“内在联系”上来说,是从属于第二段的,理应放到第二段后面,作为一个生活现象补充列举出来,它在第三段后面独立成段,就破坏了文章的内在逻辑。

再看B考生的作文。第一段,援引材料,提出观点:个性很重要。第二段,生活中有个性使我们活出自我,活得精彩。第三段,个性化创新使我们工作卓有成效,富有特色。第四段,个性化的产品备受欢迎,十分走俏。举苹果公司产品设计方面的例子。第五段,重申观点,照应开头。

相对于A考生的文章结构来说,B的篇章结构硬伤没有了,二三四段是从生活、工作、产品三方面来谈个性的重要。但这样的结构是否就是无可挑剔的呢?显然三个段落的内容是处在同一个平面上的,虽是并列,但呈现出的是一种较机械的拼盘格局,仍不是很理想的结构样式,自然也没有形成“强大的逻辑力量”。而以上这两种文章结构样式在我们日常的学生作文中非常普遍,一方面,它既反映出学生对结构问题已有一定意识;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作文的结构还停留在一种机械的模式中有待突破。

在文章结构上受到过良好训练的学生会在用三分之二的篇幅谈“个性”的重要性之后,从另一角度辩证地提出:个性虽重要,但我们也切不可把“另类”、“怪异”当作个性,要确立对“个性”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观。显然,这种文章结构较之前者就显得立体、丰满,富于变化。而变化的不仅是形式,内容上也呈螺旋式的递升,显现出认识的深度和思想的严密。

四、当语言和思想完美统一,语言才会避免单纯的藻饰,变得精彩精辟

语言是一个可以品味、感知却很难说清楚的问题。“议论文的语言可以百花齐放,但说理的目的决定了最基本的要求是逻辑性:准确而严密。”[6]姑且用含混杂乱、准确晓畅、精彩精辟来标识语言的三个层级。考生作文的语言处于中间层次的多。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能做到第二层级已可以了,因为第三层级确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可以达到。

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又不单单是语言的问题。如果我们将语言和思想割裂开来,就将陷入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的语言泥沼。现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思想的肤浅可以借助花哨的语言来掩饰、弥补。于是背诵、仿造一些排比段落、比喻句成为流行手段。其实,充实的内容是欢迎华美的语言来承载的,但肤浅乃至错误的思想妄图借助漂亮的语言外衣蒙混过关,已变得不可能,因为语言问题已引起阅卷者的高度重视,朴实的文风越来越受到推崇。

为了给难以说清的语言问题一个感性的认识,以下两段例文可供品味、感知:

例文1.《谈创新》:

(学生在援引分析了题目中的材料后,提出观点)

由此可见,创新是多么重要。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无时无刻都有人贡献出自己的思想,推陈出新,才有了如今璀璨的中华文明,那是五千年不断丰富的文化,是众多中华儿女慢慢积淀下来的精华。如果没有创新,没有中华儿女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华文明不会像如今一般夺目耀眼。

文化如此,科技也如此。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世界各国的科技都在不断发展,惟独中国清政府在那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人不走出去,外国人也迈不进来。于是在许多洋人不断创新竞相发展科技的时候,中国却在过着安逸的日子。而当鸦片战争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我们才意识到科技的强大。正是因为满足于现有的一切,没有创新,才导致了这样的后果。

例文2.《和》:(学生举了日本大阪的例子:这个城市为了适应快节奏的工作、生活需要,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售票机、剪票机、方便面;但举止悠缓、心态从容的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建筑师安藤忠也同样诞生于这个城市。)

快,慢,矛盾的个体就这样集于一城。

我想大阪的快并不是盲目地追求速度,而是用高科技实现高效率;大阪的慢也非原地徘徊不进,而是用从容的心态品味时光的点滴。换言之:是生活的高效率促成大阪人的悠然自得;是生活的从容提供了大阪人工作的不竭动力。

使矛盾的个体不再极端,使零碎的片段融合,这便是“和”。大阪人用快慢之和创造了一座独一无二而又生机勃勃的城市,这是一个大命题,更是一种大智慧。

……

天地有五行,五行相生相克,唯有五行俱在,才是一个完整的自然。自然如此,社会如此,我们自身的生命也如此。“独善其身”是创造和谐,“兼济天下”是发扬和谐,站在时间的荒洪里,看到生命无常,但和谐一直未变。

看上面两段文字,孰优孰劣,不言而喻。我们看到了它们语言上的明显差别:平淡和精彩,冗散和整饬,拖沓和精辟,浮泛和深刻,生硬和激情,一目了然。但又好像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认知的视野、理解的深度、分析的能力都包含其中,只不过是通过语言传递给我们的。所以把作文的语言作为一个单独的问题割裂出来训练是没有意义,也难见成效的。

在日常教学中,作文的语言训练一定要借助思想内容的训练提升来实现。在文题的设计上,首先要让学生有话说,愿意说,有说的愿望和激情,其次是引导他怎么说,如何说得更好。在引导示范上,选择一些内容充实、语言朴实而又不乏精词丽句的文章来给学生学习借鉴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的兴衰,而高考作文阅卷的标准尺度又更是牵动我们的一根敏感神经。如果把作文教学比作是产品生产的过程,那么高考作文阅卷就是对这些产品进行检验的关口。站在这个关口上,以检验者的心得体会来反观生产的过程,我们会有一些新的发现,而这是生产过程中我们所没有或忽略的。也许这就是从高考作文阅卷来回溯反思作文教学的意义所在吧。

收稿日期:2009-10-18

标签:;  ;  

从高考语文作文成绩看作文教学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