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课在教育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探究微课的设计应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科学合理的微课设计策略能够给师生提供更多的教与学的自由,有助于提升信息时代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究有效的微课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
关键词:微课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应用
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教育位置,能够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实战能力,能够锻炼学生解决处理问题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了解科学技术进而解读国家社会的乐趣。它对学生以后的科学技术探究学习、日常生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不可忽略的。因此,我们应重视这一门课程,并积极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微课就是一个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而且,微课的应用成为我国初中学校各门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同样也是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不能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微课的设计理论与原则
微课的中心资源是围绕某个知识点的微视频。微课的教学设计是以知识点为目标,以细化理论为指导,将复杂的知识内容和教学过程分解成若干单一主题、知识颗粒和知识点,使知识难点得到分解,教学过程变得便捷深入,即知识呈现出碎片化,教学过程变得解析化。
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之一是让每个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要求教师相信,只要学生能够被给予充分的学习时间,并且发掘帮助每一个学生的方法,那么从理论上说,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教的内容。微课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体现“掌握学习”的教育理念,学生可重复观看视频,不管学生的能力水准如何、学习进度快慢,都能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学习时间”,也有足够的“实际学习时间”,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微课教学中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水平。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是学习材料的组织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个体的专长水平(即先前知识经验)。根据认知负荷理论,理想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可以自主针对一些学习内容的重难点、知识要点进行满负荷的学习或工作,并且没有必要花费太多时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微课案例设计中,学习内容的“短小精悍”和“富有针对性”有利于解决学生认知负荷的问题,帮助学生减少无关性认知负荷,增加相关性认知负荷,保证学习者总的认知负荷保持在工作记忆容量许可的范围内,从而产生有效学习。
二、以微课为手段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率,教师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微课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但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以微课为手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积极思考知识、探索知识。
三、微课的“点”状功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微课的“点”可以是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的活动。这个“点”,主题鲜明,小而不简,精准独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功能强大的学科,不仅仅要求学生熟知各个功能的使用,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打字就是其中一项基本技能。中学生的有效注意也是有时间的,加之枯燥乏味的同一动作长时间练习,学生就会逐渐游离课堂。“教学的过程一定是人际互动的智慧碰撞,没有互动,教育就无法完成。”教师不能一节课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微课的“点”状功能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四、以学生为中心,将微课的运用精练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推广的影响下,信息技术教师不再担任主角,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因此,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向学生看齐。与此同时,教师必须与时共进,努力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及教师职业的综合能力。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中心,将微课教学的运用精练化,并制定好课堂教学的目标,调理好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同时,教师还要将微课教学的运用生动形象化,以激发学生对微课教学的兴趣。此外,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微课和信息技术这门科目的素质和能力,并把信息技术知识和微课有效联系,从而使学生能感受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魅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微课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手段,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也在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智慧,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潜心钻研、长期实践,结合课堂教学和具体的知识内容不断进行调节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甲云 微课: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浅谈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与评价,2013,(05)。
[2]薛增风 微课,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迎来新春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3)。
[3]施国栋 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初探[J].新课程(上),2013,(9)。
论文作者:韦安章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初中论文; 负荷论文; 认知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