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论述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梁智亮
(暨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摘 要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同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战略的提炼升华。该论述主要内容以“五位一体”为总体布局,坚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论述的提出,对构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提供中国方案,为参与国际治理体系发出中国声音,推进世界和平繁荣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关键词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论述
当今世界,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盛行,贫困、局部战争、疾病等全球问题依然存在,国家间利益冲突愈发突出。由于受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影响,以西方为首的发达国家牢牢掌握世界话语权,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余各国的实际需求,从而阻碍世界和平发展。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站在全体人类发展的高度上,将世界各国统一起来,为各国实现互利共赢的共同目标而提供中国方案。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颇多,但主要集中在对于“命运共同体”的学理分析及价值探索,更多是从中国立场出发,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源及价值,但在利益共同体、全球治理观方面的阐释较为欠缺,本文以国内“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及“五大发展理念”来论述世界利益共同体,从而为实现统一的发展目标提供理论借鉴。
一、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述的形成背景
早在2013年3月,习近平在当选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时就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于“和平、和睦、和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届领导人外交思想战略的提炼与升华。
在发现互感器舱室进水,线圈受潮缺陷后对Ⅰ母的HGIS外置式电流互感器进行了试验排查,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的值是互感器线圈之间、线圈对地绝缘电阻中的最小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华人民的基因里。”[1]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都以“和谐、和睦、和平”的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早在2 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些理念与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向不谋而合,始终发挥着与时俱进的作用。传统文化中还强调着“天人合一”与“崇德尚义”,既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还宣扬了人与人的道德与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注重的是“入世”文化,关注的是人类现实生活的美好和谐,中华民族文化的务实性与和谐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助推器,为中外思想交流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当今时代,世界整体呈多极化发展趋势,但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等以一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政策方针依然存在,对世界和平及繁荣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困扰,并因此引发了诸多矛盾和冲突。只有将“和谐、和睦、和平”的传统文化理念与国家交往的总方针相嵌合,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特色与建设,尊重各国家、地区、民族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才能使地域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的各个民族国家在相互交往中实现属于同一个世界的和平共享、互利共赢。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重突出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命题,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并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面对世界局势中日益严峻的挑战与危险,“五大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同时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指导作用,在“五位一体”各领域发挥重要的发展指导作用。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只有在某一领域有所创新,才能够刺激市场消费,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提升经济竞争力。协调发展,统筹兼顾,通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实现和谐均衡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构建世界安全共同体时不可或缺的条件。绿色发展是构建世界生态体系的必然条件,强调生态环境安全保护,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和谐共生。开放发展真真正正地使各国打开国际壁垒,在加强文化交流的同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实现在文化交融中使得民族文化与精神获得新的活力与发展。共享发展使得世界发展成果为人类集体所共有,中国关于政治方面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继而可以为社会政治体系提供建设经验。可见,“五大发展”理念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更代表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的提炼与升华
在2013年9月访问东南亚国家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中国设想、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4]彼此之间共同利益驱使共同行为,“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为实现各国共同利益而做出的伟大决策。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各国俨然已经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以历史悠久的传统路线为特色,为各国构建多角度、深层次、全方面的沟通交流与资源配置机制,为实现各国利益融合、利益诉求及利益发展提供全面科学的平台。“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能够使得沿线各国获得经济发展、资源共享的惠果,同时还能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争取本国利益而表达合理的诉求。同时,中国作为发起国,其参与国际合作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也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为打造终极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二、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主要涉及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等等方面,其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根本规划,“五大发展”理念是价值指导,“一带一路”建设是具体的实践路径,以此使各国在实现共同利益的同时,思考“命运共同体”的进一步发展进程。
(一)“五位一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他表示,在农资行业现代化大发展的今天,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行业转型势在必行。山东倍丰不安于现状,不拘于眼前,在做强工业肥的基础上,紧跟集团发展方向,积极响应集团“外埠公司全面进军农业肥”号召,迅速组建团队、广纳贤才,以“倍丰加钾”为切入点,结合工业肥带动农业肥的优势,精准营销,短短1年时间,山东倍丰实现复合肥销售10万余吨。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不仅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方案,还为构建国际秩序新格局注入中国力量,为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实践贡献中国智慧。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引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论述是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共领导人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与站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战略高度上,力图改造世界、造福世界所提出的科学的科学理念,致力于使整个世界达成互利共赢的价值目标。马克思说到:“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2](P.90)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以及后续的一系列实践,验证了人“类”的存在性。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具有一种现实性的群体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而这与“命运共同体”有着紧密逻辑联系,两者均是“人类”这种社会存在生存和发展的最终归属。最后,当发展到最高境界时,即实现了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最高目标,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利益交融、荣辱与共”越来越成为国家间交往的准则与归宿。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命运探索的实践中提出了富有世界情怀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目前国家间交往日益成为常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变化与愈演愈烈的国际非传统安全问题,全球治理愈发受到重视。目前全球治理体系仍然处于西方国家的掌控,国际治理的原则及相关规则也是服从于少数发达国家的国家意愿,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并不公平,同时也使其独立自主的发展权益受到侵犯。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是大势所趋,每个国家都应该拥有自身的独立发展权力,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形态话语权,保证自身合理的利益诉求和发展机会。“人类命运共同体”论述展现了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其中包含“义利并举、义利合一”的正确义利观、“合作共赢、亲善友好”的国际交往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型安全观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合作观,以上理念契合全世界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期待与渴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三)“一带一路”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抓手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外交的主旋律一直围绕着“和平”与“发展”而展开。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平等、友好、互利”等要素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主要原则。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继续集中精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面向新时期,江泽民继续坚持“和平外交”,突显“伙伴关系”,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十七大上,胡锦涛提出在国内构建“和谐世界”,在国际上倡导“和谐社会”,以“两个和谐”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命运共同体”理念,并第一次将合作共赢写在了中国外交的旗帜上。这不仅继承与发展了前几届领导人的外交战略,并站在人类整体高度上,为新时代国际间“互利共赢,团结协作”贡献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
三、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干扰在心律失常心电图中很常见,其往往使心律失常心电图变得疑难复杂,而这种现象有时在心电图上不能直接观察到,只有通过它对其后激动的形成或传导的影响来间接推断,或利用图解法间接显示。因此,我们对干扰与脱节现象应有充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尤其是复杂疑难心电图)做出正确诊断。
(一)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方案
分别设X射线法、电化学法检测值为X、Z,因变量原吸法检测值为Y。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可知X射线法预测原吸法结果的回归方程为: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中,面向国际社会的全体成员,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3]即使彼此之间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但从人类整体的层面上看,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均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所需要着重发展与希望获益的领域,“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世界各国的最终实践归宿与价值追求,以此为契机,“命运共同体”能够突破国与国之间的各方差异,寻求国家间“共同命运”,最终实现合作共赢。以伙伴关系为实现路径,以安全格局为重要保障,以发展前景为根本动力,以文明交流为沟通枢纽,以生态体系为突出要素,从而打造在新时代全世界追求共同价值的新型外交框架,推动“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各国的多样性与共同性中寻找平衡点与着力点。
(二)为构建国际秩序新格局注入中国力量
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提到:“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5]面对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发展路径的各个国家、民族,各国应该采取的是相互尊重与互相帮助,只有开放包容地进行彼此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才能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共建共享、互利共赢。过去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话语体系中,成为其为获取本国利益而阻碍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保护伞,对于世界发展起阻碍作用。世界必须勇于做出改变,为改善人类生存境遇,为发展成果惠及全民而迈出互利共赢的战略步伐。构建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新格局是大势所趋,习近平站在时代的前沿,科学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述,为世界各国应对多样化的全球性问题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另辟蹊径,以新层面、新路径、新理念的方式,实现利益交融、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构建国际秩序新格局注入中国力量。
在实际问题中,团体可以是学校、医院、工厂、农庄等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国家、北约、APEC等政治、军事、经济等组织.资源可以是活动空间或场所、交通工具、办公用具、通讯工具、医疗卫生健身娱乐以及生活用具等物品或准入票据(包括俱乐部的会员卡、影戏歌舞盛会的入场券、其他招待券通行证或门票),也可以是各部门评优奖励或参与团体的会议、考察、旅游、宴会以及其他社交活动的限定名额(相当于席位问题的代表数).
(三)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起点,党的建设事业已经迈入了新时代。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人们渴望着和平、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等等一系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现实生活中,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局部动乱等等世界性问题阻碍了世界和平进一步发展。面对日益增多的全球安全风险危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推动世界走向和平与实现繁荣发展的良方。近年来,无论是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还是建设亚投行,亦或是进行“一带一路”建设,中国自始至终都充分承担起世界大国应尽的责任,为实现和平发展的世界梦注入了新动力。
四、结语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外交场合使用“人类共同体”这一概念,并强调构建人类共同体在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进步中的重要意义。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提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力求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方案,为构建国际秩序新格局注入中国力量,为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命运共同体”在理念传播与价值观共识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使得相关实践推进受到一定阻碍,在未来,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共同体理论在世界范围内有效传播及如何有效达成全球性价值共同体共识、安全共同体共识,都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发展的严峻挑战,同时也是未来党和国家落实工作的重中之重,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 内瓦总部的演讲[N].光明日报,2017-01-20.
[2]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G]//中共中央 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9.
[3]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 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
[4]新华社.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3/28/c_1114793986.htm.2015-03-28.
[5]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中图分类号 】D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75(2019)04-0009-03
【收稿日期 】2018-11-12
【作者简介 】梁智亮(1994-),男,广东广州人,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马雅兰]
标签:习近平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论述论文;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