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家风行远 满门报国栋梁
文/顾俊剑
习总书记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闪耀着科学家的光辉,充盈着科学家精忠报国之英雄精神,此精神从何处孕育?——家庭也。伟大家庭孕育优良家风,优良家风孕育民族英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何氏、吴氏“英雄院士家”正是例证。
以绘本为例,家长普遍认为其图画多、文字少,对于成人来说没有太大的阅读价值,这其实是对绘本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解。美国绘本作家莫里斯·桑达克是一位有着卓越成就的绘本大师,他是美国第一个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被称为“童画界的毕加索”“绘本创始以来最伟大的创作者”。他有一本很特别的绘本——《在那遥远的地方》,从画面到文字,复杂又晦涩难懂,被誉为“迷一般的书”“挑战所有人阅读智慧的一本书”。它从故事的主题意蕴、绘画的风格,到细节的隐喻暗示以及作家创作的背景,都有丰富的阐释性,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适合家长阅读。
院士家族,一门皆栋梁
位于扬州南河下的“寄啸山庄”,又名“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何园园主何维键,1883年辞官归隐扬州,建何园以定居,其儿孙辈何声灏、何世桢、何世模等人都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民主主义革命。其曾孙辈中有3位院士,有6人参加中共地下党,4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均践行着《何氏家训》中所写的“范仲淹以秀才而怀天下之忧,君子称之为分内事”。
何氏“一门三院士”分别是:何维键曾外孙女王承书,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对中国核工业、尤其是对中国铀浓缩技术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王承书丈夫张文裕,中科院数理化学部委员(院士),我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之一;何维键的曾孙何祚庥,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同时也担任北京大学哲学学科的博士生导师,被称为“两栖院士”。
再看吴氏“一门四杰两院士”。位于扬州北河下的吴道台府,园主吴引孙,吴道台府曾建有晚清海内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测海楼,藏书数十万卷。测海楼原名“有福读书堂”,是吴氏家训“有福方能坐读书,成才未可忘忧国”的缩影。
园主孙辈皆栋梁,一门四杰两院士:吴征铸,文史学家,戏曲学家;吴征鉴,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寄生虫学专家;吴征铠,“两弹一星”工作参与者,中科院院士,中国铀扩散浓缩事业、放射化学、分子光谱学的奠基者之一;吴征镒,中科院院士,植物学家,荣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获小行星命名。
和王承书一样,吴征铠为发展我国核科技、核燃料事业呕心沥血,隐姓埋名几十年。
结合患者的饮食习惯、爱好等,进行个性化的饮食指导,注意在保证营养均衡丰富、饮食结构合理的基础上,告知家属为患者制作一些可口的食物,有利于增进患者的食欲,摄入足够的营养,但必须注意饮食应易于消化和吸收。
王承书的事迹以《隐姓埋名三十年》写进了小学语文课本:“1961年春季的一天,国家二机部副部长、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把年近五十的女科学家王承书请到自己办公室,神情庄重地说:‘祖国需要自己的科学家研制原子弹。这是保密性极强的工作,你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能出席国际会议。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声音不高,却十分坚定。”
出席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合影,左起:吴征铠、吴征鉴、吴征镒。
“知出知处,知进知退”的何氏家训
巧合的是,吴征铠与王承书曾是504工厂的同事,一起参与“两弹一星”工作,两位院士的主要任务是为第一颗原子弹提供装料用的浓缩铀。
不,她上次在天台见识过姜祈的身手,他想要全身而退应该不会太难。何况,她并没有在天台听见姜祈的名字,说不定,根本就与姜祈无关呢?她这样匆忙去见他,岂非……让他误会?
她在去世前,把所有积蓄都献给了国家,虽曾想留个几千元给孙子,但想到几千元对孙子无关紧要,却可以救助很多失学儿童,于是便决定一分钱也不留了。即便如此,她还觉得做得不够,她在遗书中写道:“虚度八十春秋,回国已三十六年,虽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未能完全实现回国前的初衷,深感愧对党、愧对人民。”
吴氏一门四杰两院士
王承书
1971年摄于北京友谊宾馆。右起:张文裕、杨振宁、王承书、邓稼先
原本在国内外物理学术舞台上声名鹊起的她,再没有发过一篇论文,即使在内部刊物和工作报告上,甚至在她主持或参与的几十项科研项目中,也从不署名,实现了隐姓埋名一辈子的诺言,践行了《何氏家训》中“知出知处,知进知退”的原则。
1964年4月12日,邓小平同志到甘肃504工厂(浓缩铀生产工厂)视察时,一眼就认出了王承书。他说:“我见过你嘛!1959年你胸戴大红花,参加了全国群英会。从此,你隐姓埋名,不知去向了,连你的先生张文裕也找不到你咯!”
当年,王承书夫妇受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监视,回国之愿一拖就是5年。但王承书一直默默地在为回国做准备。她整理了从事科研工作必备的书籍,分别从不同的邮局将300多包书分散寄到北京的姐姐家中,回国意志之坚可见一斑,晚年的她曾回忆说:“有人说中国穷,其实我们回来时何尝不知道,但我们是中国人,祖国百废待兴,我们不能等别人来创造条件,我要亲自加入创造条件、铺平道路的行列。”
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她在1956年也曾经说过。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最早从美国归来的杰出科学家之一,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被选中从事极为尖端的同位素分离理论研究。突然转向一个完全陌生的科学领域,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充满风险的巨大考验,但面对祖国的需要,她从来都是义无反顾的。
平台层主要提供智能楼宇数据的统一处理和分析,为上层应用程序以及其他业务系统提供数据调用访问的接口。平台除具备设备接入、设备管理、规则引擎、权限及安全管理等基础功能外,还可提供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服务组件,为智能楼宇上层应用提供大数据分析挖掘、GIS、语音识别、视频分析和3D等高性能海量数据处理服务。智能楼宇平台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读书报国就是吴氏家训”
提高森林抚育规划性是保证森林抚育技术实施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围绕着森林抚育的实际需求制定一个完善的抚育政策,从而以现有的技术手段来提高森林抚育工作的质量。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高森林抚育工作的宣传力度,真正的为营造一个良好的森林抚育氛围进行努力,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森林抚育与经营管理活动中来,从而提森林抚育的社会效益。
1939年,吴征铠院士放弃唾手可得的剑桥大学学位,赶回战火中的祖国,剑桥大学的导师曾非常惋惜地对他说:“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是很值钱的。”但吴征铠所想的是在回国之前如何能学到更多有用的技术。
有人曾问过吴征铠是否后悔,他淡淡地说:“一个人能为国家做出一点贡献,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在吴征铠九十华诞时,当年的学生曾敬送他一份祝寿词:“淡泊明志解国忧,追求真理为人民。育人科研立德功,高风亮节桃李芳。”这也的确是他一生的写照。
吴征铠的遗言是:“捐献遗体,丧事一切从简。”当年吴征铠的哥哥、医学家吴征鉴也曾向他所供职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写去一封遗嘱——“去世之后,赶紧做尸体解剖,希望利用它作为研究材料,不仅要查明死亡原因,而且能找出发病原因……我想尸体解剖如果做得多,做得细,再和病例生前病历结合起来分析研究,一定能够为今后诊治疑难病症提供新的技术和经验。”
古语云:“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无论是何氏还是吴氏,其家训、家教、家风均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何氏家训》弘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家国信念,引导后代善养“浩然之气”。何祚庥院士说:“我们家族有个传统,族中子弟们到了十三四岁,就会请一个博学的老先生给我们讲儒学,比如讲《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我们从小就接受这些教育,走上了人生征途。”
吴家以“有福方能坐读书,成才未可忘忧国”为家训,充分激发后人家国意识。吴征镒在《九十自述》中写道:“我信奉的人生格言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我母亲家的堂名‘五之堂’的由来,是《大学》中的一句话。”尚健在的吴征鉴长子李伟(原名吴昌文,因从事国家安全工作而改名)说:“读书报国就是吴氏家训。”
(摘自《新华日报》2018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