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崔萍1,周晓莹1,尹富强1,张达培2,韦萍真1,谢莹1
(1.广西医科大学 生命科学研究院,广西 南宁;2.广西医大睿谷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摘 要: 课程是使学生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针对我院新开办的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因此,确立适合专业发展的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确定教学改革方案,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培养满足时代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医学实验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医学实验技术;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科技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人才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资源。随着医学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医学实验技术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2年,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增设医学实验技术本科专业(101002),凸显了医学技术类人才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1]。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顺应国家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发展的趋势,于2017年成功申报了医学实验技术本科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医学实验技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能够从事医学实验和医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面向广西等多个省份招生;2017年首批入学48人,2018年招生49人。但作为新增专业,医学实验技术在专业方向与办学思路上尚处于探索阶段,课程建设也刚刚起步。
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是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关系着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2]。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是医学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应用和演练的平台,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操作性,非常有利于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但作为医学实验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目前并没有专门教材选用,也没有成熟的模式借鉴,与面向医学生开设的以病原微生物为中心的传统医学微生物教学没有明显的区分。在此背景下,顺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建设适合社会需求与专业发展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对医学实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 课程目标的确立
课程目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也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过程的准则[3]。
确定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教育主体对教学内容、形式等教育客体的认识与需求,即“学习什么最有价值”和“它们对谁有价值”,明确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其次,要对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学生特点等方面进行调研。通过深入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等企事业单位第一线调研,了解本专业人才缺口及企事业单位需求,提高医学实验技术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对其他高校(如重庆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医学实验技术专业进行学习和调研,学习他们的办学理念和课程建设经验,进一步厘清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
二 教学内容的优化
在确定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将整个实验课程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板块。基础性实验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根据学生的理论课学习基础,对基础性实验进行整合优化,处理好与先修课程的关系,去掉交叉内容、滞后及重复实验,突出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把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纯培养技术、染色技术和显微观察技术等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贯穿整个实验过程,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以及系统完整的微生物学实验知识,为开展后续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奠定基础[5]。
设计性实验是介于基础实验与科学研究之间的一种实验形式,强调创新性,由指导教师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启发学生通过思考和初步判断,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6]。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未来学术之星”大学生课外创新科研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领悟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考试是督促学生学习和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综合性实验强调系统性,精心选择医学科学实践中的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实验技术去解决这些案例,在训练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偏重于实验技术的运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循序渐进的使学生达到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锻炼。
4.1 选地 播前选择适宜地块、种子和机械。选地势高,土层深厚,便于排灌,非重茬地种植。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4%时,需浇水造墒播种。
三 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CAI) 能直观形象地展现抽象化和微观的教学内容,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对较为抽象的实验原理及生物安全要求比较高的实验项目,采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课堂讲授的有效补充,使许多知识点以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方式呈现,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增加学习的趣味性[8]。
对于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基础性实验和部分综合性实验,多采用“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传统 LBL(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教学,以较短的时间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可以更为高效的呈现知识点,保证学习效率。在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中,可以适当开展“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式教学,教师角色由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在设定情境中,通过自学和讨论等形式来解决问题[7]。PBL教学中,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启示和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研思维,小组讨论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往往采取一次性的期末考核办法,而且多为理论考试,虽然高效快捷,但是作为实验考试,此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还不够全面。对于医学实验技术这个以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要特色的专业,更应该突出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培养目标,在医学实验技术实验学教学中采用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逐步建立平时成绩(课堂成绩和课后作业)、实验操作考核、理论考试为一体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及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我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本研究还发现2015年MV野毒株组内遗传变异较小,而与疫苗株(A型)比较遗传变异较大。同时也发现有3例麻疹患者之前接种过麻疹疫苗,由于基因测序未发现沪191麻疹疫苗株,且前2例患者接种疫苗到发病时间较短,可能在接种前已经感染MV野毒株,最后1例考虑为免疫失败。冯燕等[15]研究显示,A基因型疫苗免疫后,对国外B、D型MV毒株侵袭的保护效果,要远远好于对我国的H1a流行株的保护。因此,MV野毒株核苷酸及氨基酸变异情况,是否会引起抗原性变化影响疫苗株保护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 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及一对一实验考核方法的确立
综上所述,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采取螺内酯联合贝那普利进行治疗,不仅能提高临床有效率,且能快速改善患者心功能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你不去就算了,这年头怎么还有像你这么古板的女人?”苏秋琴说着就走了,她说她已经跟白玉儿她们约好了,明早一起去城里。
首先,增加实践操作考核项目,使技能考核成绩不低于总成绩的30%。规范考核操作要点及评分细则,采取考官与学生“面对面、一对一”的方式,针对操作过程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度进行现场评分。另外,提高过程性评价比例,建立平时考核制度,细化平时成绩评定方法,针对学生的出勤率、实验态度、协作精神、课堂讨论参与度等评定课堂成绩,根据实验原始记录、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等评定课后作业(实验报告)成绩,课堂成绩和课后作业(实验报告)成绩共同组成平时成绩,并且使平时成绩等过程性评价不低于总成绩的30%。在过程性评价阶段,可以着重设计性实验的考核,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积极查阅文献,进行实验计划拟定和PPT展示等。
通过对学生实验成绩多元化考核的综合评定,实验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准确、科学、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知识掌握及能力培养情况,引导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五 结语
新专业的设立,是对办学能力的考验,是挑战,也是机遇。而课程是使学生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今天,我们要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思路,确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目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建立更为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培养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又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医学实验技术人才。
此外,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教书”,更要“育人”,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在本门课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生物安全意识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9]。
选择接班模式问题,实质是需要寻找到与企业的内外部条件相适应的模式。家族企业从小到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在初创阶段,组织内的一切事务都由家族企业主裁决,必要时则引入其他家族成员来担任增加的管理职务;到发展壮大阶段,提升企业内部对公司忠诚又有能力的人士来管理企业,并且适当地引进职业经理人,以更好地开拓市场,使企业更快地发展。到成熟阶段,创始人逐步从企业经营层退出,成为战略制定者,引进大量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掌管企业的各项事务。总之,经验丰富的领导者,总是会比较策略地运用这三种模式。
参考文献
[1]林伊利,窦晓兵.医学实验技术新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7,27 (11): 1668-1672.
[2]许四海.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学科群课程体系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 ,2008,29 (5): 77-82.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 (第 2 版 ) [M].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
[4]徐强.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5]张玉梅 ,李波清 ,李娜 ,等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探索 [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3,8 (5): 附页1-2.
[6]孙艳影 ,姚淑娟 ,孙艳 ,等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构想 [J].医学研究杂志 ,2008,37 (9) : 121-122.
[7]林多 ,陈伟炜 ,俞允 ,等 .基于问题学习 (PBL)的教育方法思考 [J].教育现代化 ,2019,6 (13) : 151-153.
[8]任志芳.多媒体技术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8,5 (22) : 126-127.
[9]林乐勋,付英梅,佟雷.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 ,2011,13 (2): 147-149.
本文引用格式: 崔萍,等.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62):60-61,73.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2.019
基金项目: 本文受2019年度广西医科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项目,广西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金(2018XJGB20),广西教育厅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5JGA178),广西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专项课题(JGY2015041)资助。
作者简介: 崔萍,汉族,山东青岛人,讲师,理学博士,目前主要从事分子微生物学、医学实验技术相关教学及科研工作。
通讯作者: 谢莹,博士,教授。
标签:医学实验技术论文;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论文; 教学改革论文; 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论文; 广西医大睿谷医学检验有限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