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98证券市场发展格局的认知(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券市场论文,认知论文,格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市场主体——上市公司和投资者
(一)上市公司
1998年,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上市公司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1、随着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 上市公司在整体上不再是稀缺性资源,但个别行业中个别公司如深发展等,还将呈现稀缺的特征。
2、上市公司总股本和流通股本不断扩大,股本结构日益复杂, 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一批航空母舰式的企业出现在上市公司群体之中。
3、随着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启动,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趋好, 特别是新上市公司由于募股资金到位可能带来的新利润增长点开始发挥作用,业绩普遍好于老上市公司。
4、上市公司的结构进一步复杂,一些新的行业代表陆续加盟。 特别是要注意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上市的可能性。
5、资产重组依然热度不减,部分上市公司成为“壳”资源, 借壳上市成为一道新的风景线。与上市公司有关的集团化、国际化资产整合将屡见不鲜,部分大公司将率先参与国际竞争, 争取跻身世界工业500强。与此同时,部分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参股金融业也成为一种潮流。
6、随着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进一步深化,民营经济、 外资在上市公司中的比重会增加,并对本行业的龙头企业展开挑战。
7、某些上市公司可能采取在海外市场第二上市的办法, 跻身国际市场,并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因此,对上市公司参与国际竞争和跨国经营的研究,可能是1998年市场除资产重组外的另一热点。
(二)投资者
根据对股市开户情况的调查,1996年以前,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量要远远超过个人投资者。1996年和1997年股票市场持续上扬的行情和几次降息导致大量居民储蓄存款流入股市,个人投资者的资金量和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量已经基本相当。
1、个人投资者是市场的积极参与者
如果1998年第四次降息或征收利息税成为可能,个人投资者的资金增量仍有进一步放大的可能。尽管居民持现动机较为复杂,但目前确实缺乏丰富多样的投资方式供选择,尤其对债市的参与会比今年踊跃。部分投资者会转而投资于基金,但由于习惯因素,将资产交给他人管理的投资者是少数。
2、机构投资者的格局发生变化
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构成十分复杂,包括证券经营机构、上市公司及其他类型企业、投资基金和其他专业投资公司等。由于证券经营机构的资金成本比较高,所以在参与股票市场交易中表现了很强的投机性。但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这部分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观念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同时在违规成本约束下,1998年因“坐庄”而导致的市场风险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真正的“做市商”机制可能开始建立。
上市公司和商业银行参与股市炒作已经受到政策面的严格限制,现有基金在规模和资产分布上都不能担当起稳定市场的重任。为改善机构投资者的格局,稳定市场,管理层出台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预计1998年会出现5—10家新的证券投资基金, 主要的发起人将是现有大型证券公司,平均规模在5亿左右,从而成为1998 年证券市场的新生力量。
3、借鉴国外经验, 商业保险机构成为证券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这既有助于保险机构的资产增值,推动保险业的发展,增强开放后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有助于证券市场运行机制的完善。
兼并重组——1998年券商发展的主题
1997年是中国券商实力日趋壮大,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张的一年。在“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八字方针指引下,我国券商在加强风险防范、规范自身运作的同时,不断开拓业务。去年以来,已经为220 多家企业成功地发股上市,并承担了二级市场较往年激增的配股、转增股和送股工作。党的十五大以后,证券市场发展面临历史机遇,证券市场需要大券商加盟已成为业内共识。
(一)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渗透
1997年我国券商的重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产业资本跨行业、跨地区向金融资本渗透,这与以往券商在本系统内实施归并的重组模式有着本质区别。据沪深两市上市公司1997年中报显示,至今全国740 多家上市公司中已有约三成向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参股,如泸洲老窖参股君安证券、青百控股青海证券等。最近联合证券的成立和东方证券的成立,更是中国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成功范例。这两支证券业新军的大股东均是赫赫有名的大型国企集团,其中一些还是境内外上市公司或其控股公司。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金融改革和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在证券市场的深刻反映。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企业对资金支持、融资服务和投资策划等金融专业服务的需要日益迫切,向金融领域渗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在经历了银证脱钩分业管理之后,金融改革要求金融机构把风险控制置于首要位置,金融机构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可以降低资金风险,提高投资收益。这一切最终使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走向联合,1998年,这一联合将会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发展,成为券商业内兼并重组的重要特色。
(二)1998年,在进一步增资扩股、转换机制的同时,我国券商将着力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规律管理企业,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研究有中国特色的券商管理模式和券商发展道路。
(三)券商业务向现代投资银行靠拢
1998年,券商的业务重点将紧紧围绕国企改革,调整国有经济结构,进行企业资产重组等展开,这包括:(1 )为企业制定和设计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的方案,开展广泛的咨询服务;(2 )提供与证券融资有关的各种金融服务,如证券承销、项目融资、资产变现、企业投资等。
另一方面,券商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也在加大,证券市场卖方市场的时代行将结束,买方市场已经到来。投资者会更加看重上市公司的业绩,“包装上市”瞒得一时,瞒不得一世。如果投资者对某券商推荐上市的企业形成“包装”过份的印象,在发行承销下一只股票时就有可能遇到发行失败的风险;配股项目一样存在这样的风险,如果不能保证上市公司的业绩会因配股投资项目的确立获得持续增长,那么靠在配股前拉高股价吸引投资者配股同样是要无功而返的。
(四)券商间竞争将出现“马太效应”
由于国家今后在上市额度的分配上将重点倾斜国有大型企业,这些国有大型企业需要筹集的资金数额一般都比较大,因此对承销股票的券商在资本实力上提出更高要求,全国性大券商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中小券商的整体市场份额将逐步缩小,出现新的市场竞争格局。另一方面,国家将采取措施扶持大券商的发展,在资金调用、法律保障、资格审查等方面鼓励大型投资银行的成长,使券商间的竞争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部分中小券商可能将退出竞争行列。
(五)主办券商制的试点和推行
1997年海通证券参股贵州华联,开券商大规模协议受让上市公司国家股之先河。这种直接的股权参与,使上市公司在资本运营上更富有空间,并为券商和企业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关系。
与主办银行制相类似,主办券商制是指通过签订协议或股权参与的形式,券商与企业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的、密切的、稳定的关系,享受协议约定的权利并承担义务,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这种依托产权约束的合作关系,在券商和企业之间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利益关系,以降低双方的交易与运营成本,同时促进券商与企业之间的合理分工,即券商专注于自己在资本运营方面的专业优势。
通过主办券商制的推行,可使券商拥有的大批行业专家、管理专家和资本运营专家进入企业管理层,协助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充分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实施有效率的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
1998年,券商对已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服务,可能就是通过主办券商制的方式得以深化,并最终使券商的角色、功能得到重新定位。
(六)特色经营成为中小券商的必然选择
对中小券商而言,由于在投资银行业务特别是大规模资产重组业务方面缺乏必要的资金实力和专业人才,将不得不在上述领域退出竞争,但并不意味将退出券商行列。
与国外券商发展的进程一样,我国券商最终在业务重点上将出现分野。在大券商向现代投资银行转化的同时,中小券商可以将业务重点转向经纪业务和基金管理,以理财专家的形象跻身市场。这一角色不仅要求券商有超人的资金实力,但对券商的研究能力特别是理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我国,经纪人制度尚未建立,也没有上档次的专业经纪公司。如果一家中等规模的券商及时认清市场竞争态势,扬长避短,迅速建立一支经纪人队伍,加强对基金管理的参与,就有可能另辟蹊径,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