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力量建设背景下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和谐发展_全民健身论文

论体育力量建设背景下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和谐发展_全民健身论文

论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论文,强国论文,和谐发展论文,全民健身论文,竞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3)02-0001-04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无疑为中国乃至世界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大家已经把目光更多的聚焦到我国体育未来的发展上,特别是中国体育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中如何完善并充分发挥体育的公共服务功能。

1 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缺一不可,全面发展共同进步是未来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中华民族正奋斗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建设体育强国并充分发挥体育的公共服务功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党9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伟大历程,党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即: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吹响了当代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进军号。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进一步明确“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作为一个体育大国,中国体育如何实现体育强国目标,如何充分发挥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公共服务功能是当前亟待研讨的一个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中,体育的公共服务功能不仅表现在各个具体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发挥体育的整体功能。我们知道,体育是一个系统,是中国社会整体进步和全面发展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体育大体上可以纳入文化建设的体系中。体育界通常将体育工作分为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三大主业,与此相关的还有体育文化、体育法制、体育科技与教育、体育宣传以及体育对外交往等各方面配套工作。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普遍联系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统科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整体大于局部,结构决定功能,在当前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中,需要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思考体育的发展,从体育整体的改革与发展上来处理当前的矛盾和问题,而不应仅仅限于体育发展的某个具体方面说长论短,尽管这也是必要的。

北京奥运会后,专家学者们和关心体育的社会各方面讨论比较多的是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关系问题,不少人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竞技体育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完成了赶超战略的目标,特别是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中国竞技体育已经达到了当前这个历史阶段的顶峰,今后体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到全民健身上,有的甚至认为应该结束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更有甚者把中国运动队和运动员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加分析和区别地完全归咎于中国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我不赞同把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对立起来分析,因为它们是体育工作的完整统一体;更不赞同全盘否定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观点和看法。我认为当前中国体育的主要问题不完全是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孰轻孰重的问题,而是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不仅需要全面加强全民健身运动,同时也需要更加强大的竞技体育,因为两个方面在体育强国建设中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未来中国体育不仅仍然应该继续坚持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更为重要的是要确保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共同进步,这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2 继续加强竞技体育,扬长补短突出重点是中国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竞技体育崇尚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特别是在奥运会上,一个国家的选手获胜可以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竞技体育可以很好的促进国际交流,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由于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的竞争舞台是国际性的,各国运动员参赛不仅可以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促进团结,而且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可以实现为祖国而战,为国家争光的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运动员争得的荣誉一直为全国人民共同分享,以竞技体育为主要源泉形成的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和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也已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从这一点看,竞技体育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我国竞技体育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其比较强的准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需要保护的。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算不算竞技体育强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确还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我认为中国竞技体育单从目前的运动成绩看已经称得上是竞技体育强国了,但从中国竞技体育的体制和机制的现状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的竞技体育还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事实证明,中国的竞技体育成绩确实使我们稳居世界体育强国之列,主要理由有三:

其一: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以来近三届奥运会的金牌、奖牌的数量及总分看,中国军团的成绩从2000年的金牌数第三,至2004年奥运会金牌数第二,到北京奥运会历史性地取得金牌数第一,一届比一届好,加上奖牌数和总分越来越稳定地在前三名第一集团的排位上,这样的优异成绩当之无愧应该称得上是竞技体育强国。

其二:“强国”和“最强国”是有明显不同涵义的。最强是指“居首位的,没有能比得上的”;而强是指跟“‘弱’相比较,相对比较优越,比较好”。有目共睹,新中国竞技体育经过60年的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迅猛发展,无论在奥运会还是在洲际运动会上,中国竞技体育已经是一支备受各国高度重视的实力强大的军团。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在亚洲运动会上无往而不胜;自从1979年我们再次进入国际奥委会大家庭,中国竞技体育的进步突飞猛进,令世人刮目相看,尤其是近几届奥运会的辉煌战绩,中国已经不是与绝大多数竞技体育弱国相比“比较强大”,而是把许多欧美曾经的竞技体育强国一一超越,2000年悉尼奥运会就已跻身世界前三,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上实现金牌第一的伟大目标,这样的强大是值得我们无比自豪的,也是应该充分认识和肯定的。

其三:我国的奥运战略和举国体制是世界竞技体育发展成功的典范,这也是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竞技体育强国目标的重要的国家制度保证和体育体制基础。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超越的成功之道,中国体育正是得益于这个体制的优越性,在几十年的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坚持以奥运战略为最高目标,以举国体制为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道路,我们历史性地看待这条发展之路,总体上是成功的,是利远大于弊的。

笔者认为举国体制不仅仅是国家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管理方式发展竞技体育,其更重要的价值是符合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众所周知,一个世界冠军乃至一个奥运冠军的培养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从少年时期的打基础,到青年时期从事专项化训练,再到成年后取得优异成绩站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没有长期系统的科学训练是无法达到的。中国曾经形成的县——市——省——国家四级训练网充分体现了从小培养多年系统训练的基本规律。无论今后我们的举国体制如何变换形式,这种上下衔接,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是训练规律的客观要求,是需要坚持并不断完善的。否则我们不可能完成像奥运会这样的世界大赛争金夺牌的艰巨任务。

世界分为四大洲五大洋,各色人种生活的环境条件各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各有他们比较擅长的运动项目,比如田径,欧洲是田径项目的发源地,他们在许多田径项目上都比较强,欧洲人膀大腰圆,尤其在投掷项目上更是独领风骚;非洲人身体形态、肌肉类型和血液成分很适合于长距离奔跑;牙买加等加勒比海地区及混血的美洲人比较擅长短跨项目等等。而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天资聪慧灵巧,比较擅长技能类项目,加上我们对这些项目采取优先发展的战略,中国在许多技能类项目上形成优势也就顺理成章了。

再进一步说,目前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格局和未来趋势是越来越显现出多极化的特征,任何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不可能项项都强,都是有强有弱,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哪怕像美国这样的竞技体育“超级”大国,也不可能在所有项目上都强。我以为这种现象与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传统以及地理环境上的差异是有关系的。一个国家的奥运战略常常是有选择的扬长避短,不同民族的人们通常选择发展自己比较偏爱或适合的运动项目,他们的运动员在这些项目的世界竞技体育舞台上就会表现得比较突出,尽管这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常出现你家唱罢我登台的情况,但从总体上看,这种各领风骚多极化的格局还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会不断扩展延续下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建设体育强国的征程中,我们可以继续选择扬长补短的发展战略,完全不必要求我国的竞技体育各个项目全面逞强齐步走,当然实事求是地讲我们也做不到。

北京奥运会既是中国竞技体育的历史高峰,也是走向未来的重大历史新起点。当前中国竞技体育确实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诸多问题和巨大挑战。如何坚持并不断改革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积极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推动竞技体育内部各门类均衡发展;如何进一步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保持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切实关心和解决好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问题,以及如何切实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工作等等,就以上这些问题和挑战而言,中国竞技体育还不能称为竞技体育强国。如果我们不能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关系,找到既能应对国际高水平竞技体育挑战,又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竞技体育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将难以持续。

3 立足中国国情,弘扬民族体育,服务全体人民是具有中国特色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正确选择

1952年6月10日,毛主席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明确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

据统计,经过60年的努力,我国目前各类体育场馆已经超过100万个,是建国初期的200多倍。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m[2],是建国初期的100多倍。我国目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达到总人口的28.2%,全国城乡有超过3.4亿人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有65万人之多。一个建国初期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中国的体育能够快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实属不易,没有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不可能做到的。

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只有三足鼎立,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才能实现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如前所述,我们不仅需要继续提高竞技体育的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需要下大力气侧重加强全民健身运动,这是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短板,应作为未来实现体育强国的工作重点。

众所周知,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是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的。首先,老百姓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才能支付体育锻炼的基本费用;其次需要有一定的余暇时间人们才有可能分身有术,坚持不懈。因此,人们的经济条件改善和余暇时间增多是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基本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的具备又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全民健身的基本动力主要来自于公民的自我意识,自觉参与和自主坚持。当然政府的倡导和组织也是不断增强人们健身意识的重要环节。

切实加强全民健身运动更能充分体现体育公共服务功能。新《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明确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强调了各级地方政府的组织推动和监管责任,这必将进一步推进新时期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而且是在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前进。

如何进一步重视、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养生健身理念与方法也是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吸收、推广现代国际体育运动科学理念和方法,但更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中国人的体质特点,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养生健身理念和方法,使我国全民健身理论和方法更加贴近国情、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中国人民。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群众占了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我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西方引进的体育运动方式方法固然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但有的运动项目需要比较良好的场地和器材,如兰、排、足球的场馆建设、游泳项目的游泳池等等,这些条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还无法在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加以普及,而推动这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全民健身活动又是我们迈向体育强国最重要的任务和历史责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养身健身方式和方法不仅可以弥补当前我国场馆建设方面的严重不足,而且在传统和文化上还具有得天独厚的推广普及的优势和条件,在理论上我们有《黄帝内经》等传统养生之道;在方法上有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六字诀等锻炼方式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可以推广和普及,老少皆宜、简便易行,而且实践证明这些本土方法和手段更符合中国文化,更适合中国人民。

4 结束语

1)体育强国战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应该始终坚持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谋划和推进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当前和今后体育工作不仅仅是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孰轻孰重的关系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整体性地推进两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和持续共同进步。

2)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是国际化的,也是独特的,各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上的优异表现可以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就一个国家的公民而言,这种荣耀和喜悦是可以共同分享的,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因此竞技体育具有比较强的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国家应继续对竞技体育给予必要的保障。

3)中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进步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益于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从运动成绩看,中国无疑是竞技体育强国,但体育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还很繁重,今后需要不断完善竞技体育体制,不断优化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效率和效益,尤其是加强体教结合,进一步解决运动员长远发展等方面我们将面临巨大挑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系统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否则将面临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4)实践证明,竞技体育可以通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方式实现赶超战略,但全民健身的广泛开展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余暇时间,更重要的是要有自觉自主强身健体的意识和愿望。

5)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过程中,既要继续学习借鉴并推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同时更应该高度重视并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养身健身理念和方法,这不仅符合中国国情,而且更加贴近中国人民。

标签:;  ;  ;  ;  ;  ;  

论体育力量建设背景下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和谐发展_全民健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