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需求的日渐扩大,以及建筑的国际化盛行,建筑设计也日渐商品化。而我国当代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影子和文化符号也日益减少。本文探讨了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地域文化反应出建筑的地域个性。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个性;融合
1引言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之法而已。”——梁思成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至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建筑设计中,这种地域文化特性能够表现本地的特征与特色,如能把建筑与地域性完美结合,不但能够与自然呼应,传承文化,体现地域风貌,还能表现出建筑自身的个性。
2建筑设计结合地域文化的必然性
地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兴城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从广义上讲:指人类社会历史事件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
当人们在特定城市(这座城市通常也是筛选出来的)内择居的时候,人们所选择的不单单是住宅(或者公寓)本身,还包括地块或者场地、街区、街道、邻里以及城市地段。实际上,人们选择的往往是从这些大尺度元素入手的。这样而言,地域(这里也可以称之为环境)和建筑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建筑不单单是建筑内部空间本身,我们假设一种图底关系,把建筑看做图形,用阴影表示,把周围一定范围的环境看做底,用空白表示。这样看似好像建筑是孤立的,但是一旦我们把图底关系反过来,把建筑用空白表示,把周边同样范围的环境用阴影表示,就能看到截然相反的关系,好似融入了环境一样。这里扩大了讲,就是讲建筑融入环境,融入本地文化是必然的,是一种不可取代的传承。
3建筑设计中地域性
总的来讲,可以代表建筑地域性特征的因素很多,例如:部落、风土及传统背景下的宗教,中国的风水体系,随着千百年来中国自然及文化中形成的如四合院,部落等特色的建筑群或建筑,都可以作为当今建筑中代表建筑地域文化特色的符号。
在建筑设计时,首先应该了解当地的自然风情,了解城市及环境的演变历史,并将这些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每个地区都有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果能够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出这种文化内涵,不仅能够体现出建筑的文化气息,同时也给人一种熟悉自然的感觉,因此采用何种设计手段,将当地的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成为设计人员目前十分关注的问题。当代高层建筑盛行,建筑幕墙也在建筑设计中大量的运用,导致建筑在国际化,现代化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文化特色。因此设计人员要注意将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材料,先进的结构与地域文化融合,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尤其是在整体趋于现代化的建筑,地域文化符号运用在建筑概念中,及装饰等细节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另外,建筑要与大自然结合,大家都不陌生,如中国的南北文化景观,日本的防震建筑设计。每个建筑学人最熟悉不过的,流水别墅——是莱特的有机建筑理念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若干年来在建筑界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机建筑顾名思义,是建筑的形式、布局不能孤立与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之外,而应与环境相互渗透,协调共生,形成有机。这是对大自然的尊重,是人类回归自然的愿望,也是最大限度发挥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种手段。
笔者一直比较喜欢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建筑设计成果,他的造园式现代建筑设计在我看来是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一种很好的运用。“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分子心理是难以割舍的,无论是苏州的园,还是李白杜甫的诗,都深深的感染着他,召唤他去寻找“有文化”的建筑。例如:宁波美术馆,他是由轮船码头航运大楼改建而成,规模之大仅仅次于中国美术馆。整座美术馆外墙是由青砖、木材、钢材组合而成,而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建筑最擅长使用木材、青砖,这让我们看见极多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影子,深刻的体现出建筑的地域特点。建筑像一艘即将扬帆远航的船,给人沉稳、内敛、敦厚的印象,然而配上青砖灰瓦又略带神秘。
还有,我国的窑洞,就是建筑与地形完美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窑洞常常被建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从而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环境对建筑还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更好的建造适合建筑当地的建筑。
较为突出的还有上海博物院、河南博物院以特定的文化内涵隐示了地域性的特征。中国美术馆、陕西博物院以古典建筑的某些气息与特定地域作了有机的联系。北京香山饭店吸取并转换传统,利用多种手法,隐示中国(不仅是北京地区)大地域的联系,并又有时代性的气息。
上述等等都可以看出,建筑设计中少不了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不是所谓的“设计”得到的,是从自然环境角度,是从历史沉淀的文化角度,是从文化与环境的脉络的适用中得到的。
4建筑与地域文化融合,彰显个性
上述等等都可以看出,建筑设计中少不了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不是所谓的“设计”得到的,是从自然环境角度,是从历史沉淀的文化角度,是从文化与环境的脉络的适用中得到的。建筑要有自己的个性,才能流传下去,中国建筑的文化性格,是在漫长而恢宏的文化历程中得以逐渐展现的。中国建筑文化作为大地文化,体现出这个民族的“亲地”与“恋木”情结。而这个也就是个性。
从人类建筑文化的发展来看,建筑地域文化本身是无法被割裂的,但是它又不是静止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更多的表现在建筑地域文化表征的动态演变,并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它亦包含社会观念、审美价值、生活态度,心理因素等等,也包括地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等因素。建筑地域文化本源、文化机制、文化因子的差异,建筑文化变异和文化选择的不同等众多深层次文化因素也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建筑的形态特征,从而影响整个建筑设计的表达。建筑地域性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面对日渐丰富的建筑技术和艺术,能否脱颖而出,能否与这些技术很好的结合,是对当今建筑师的考验。
5结语
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作为时代精神,作为建筑个性,作为建筑不同于其他建筑的形式表达,无论是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都承载着表达建筑内涵的深刻作用。
所以,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文化,风俗,将现代建筑思维创新模式结合地域文化特征,传承得当,发展个性。这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地域文化个性的建筑设计。
只有把建筑设计和地域文化很好的结合,才能使建筑在时间的流逝中矗立于大地的空间存在,在显示的无言沉默之中,给人以深沉的历史感,不断像人“诉说”着这个国家、民族、时代甚至地域、个人的独特的“文化”,并且无可逃避地对建筑文化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美]阿摩斯.拉普卜 著;常青 张昕 张鹏 译
论文作者:吴松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9
标签:建筑论文; 文化论文; 地域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个性论文; 是从论文; 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