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一种论文,趋势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会计是人类社会共同智慧的结晶和财富,在国际上具有通用性。随着国际间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经济合作范围的日益扩大和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各国会计界都面临一种从全球角度重新认识会计,更新会计观念的迫切任务。会计的国际化已为会计界大多数同仁所共识。然而目前仍有一部分人,在承认会计国际化的同时,强调会计的国家化,强调会计的中国特色,这对于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会计应有的作用,对于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接轨,不能不说是一种阻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从会计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看会计的国际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同其它任何事物一样,会计产生、发展和进步的历史,就是会计自身内在矛盾运动的历史,而会计自身内在的矛盾运动,就是会计发展与经济管理需要之间的矛盾运动。
众所周知,会计是适应生产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会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会计史上的几次重大变革,都是经济发展和管理需要推动的结果。
1、复式记帐法的产生。在中世纪欧洲的意大利,由于十字军东征,沿地中海一带城市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借贷业、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适应借贷资本家管理业务和记帐的需要,产生了借贷记帐法,记帐方法由单式变为复式。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种方法先后传入西欧及美、日等国,20世纪初传入我国,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应用的记帐方法。
2、审计职业的出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由于产业革命, 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并带来了生产组织和经营形式的重大变革,产生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有限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的特点是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它要求会计既要为企业经营者服务,又要为企业所有者服务,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这意味着会计服务对象的扩大。于是,具有社会监督和服务职能的审计从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职业。
3、管理会计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本世纪50 年代以后,新技术、新工艺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跨国公司出现,生产经营社会化,市场竞争激烈,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作为企业经济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不仅要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提供经济信息,而且要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保证企业以较少的劳动消耗和资金占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于是,管理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并存的局面,大大丰富了会计科学的内容。
在管理会计产生数十年以后,又相继出现了国民经济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和电脑会计,这些新的会计分支的产生和发展,同样是会计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即会计与经济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
一般地说,除了战争年代,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特别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两大主题,各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民族经济的孤立性与封闭性已没有市场,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已为人们所公认,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对外经济合作、国际租赁等涉及外经营与跨国经营业务,已成为各国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作为各国经济交流的商业语言,必然走向国际化。
二、从会计环境看会计的国际化
会计环境是指在一定地域内所存在的,并对会计行为产生影响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的集合。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促进或阻碍会计的发展与进步。但有人却由此得出结论,认为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一样,同样不可避免,甚至把会计与环境关系的原理当作会计发展与进步的基本原理,主张中国会计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这是大错特错的。会计的环境因素,毕竟是影响会计的外部因素,它不能决定会计发展与进步的基本趋势,只是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对会计有所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归根到底还是通过会计的内在矛盾运动表现出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正在削弱,为会计的国际化让路。
(一)经济因素
对会计产生影响的经济因素有若干种,但处于主导地位的主要有以下两种:
1、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主要有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种形式。在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制度高度统一,会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主体拥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会计服务对象则为与企业相关联的各类利害关系人,特别是企业经营者、所有者和债权人。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国家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实践证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前苏联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目前,仅有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上探索经济改革和实施市场经济的路子。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必将是市场经济的天下,过去各国由于经济体制不同形成的会计差异正在消失。
2、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的地位、 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教育乃至会计方法的选择,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相对的现象,不足以说明会计的国家化。依我之见,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越应充分认识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管理经济的先进方法和经验(包括先进的会计方法和经验),奋起直追,以缩小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对部分先进的会计方法和经验(如电脑记帐等),虽然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暂时不具备实施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落后国家不该采用先进方法和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条件的逐渐成熟,落后国家完全可以学习和借鉴一切先进的核算手段和会计管理方法,为己所用。如果强调会计的国家化,则是人为制造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会计差异,阻碍经济落后国家会计的发展与进步,阻碍会计的国际化。
影响会计的其它经济因素还有企业组织形式、物价变动、经济资源等,这些因素或从属于上述两种因素,或影响力较小,此不赘述。
(二)政治法律因素
由于国家的法律地位,它可以通过一系列政治、法律手段来约束经济活动,从而对会计产生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意志。但应该看到,政治法律因素主要是人为因素,由此对会计产生的影响是统治集团强加的。无情的经济规律和会计实践活动已经使越来越多的国家领导集团明白,会计没有阶级性,会计的社会属性依附于会计的技术属性。人为地通过政治法律手段强制干预会计活动,与国际会计惯例相悖,只能限制本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交往与联系,自甘落后于各国经济的发展。况且,政治法律因素对会计的影响仅仅体现在对会计核算和管理方法的利用上,由此引起的差别只是细枝末节的差别,不是基本方法的差别。
(三)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是一个国际或民族通过长期创造而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文字、社会风气、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有些人夸大社会文化因素对会计的影响,这是不足取的。我认为,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影响会计的形式,不能影响会计的实质。例如,大部分国家都是依据本民族的文字对经济业务进行反映和记录,用本民族的习惯来发展会计概念、创造会计术语、传达会计信息等,但各国的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表露会计信息的内容和目的基本是一致的。再如,不同国家的会计人员地位、会计教育水平、会计理论研究水平、会计方法的具体应用有所不同,但大多数国家对于会计人员的地位和教育、会计理论的研究、会计方法的应用都比较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会计形式的影响不会妨碍会计的国际化。
三、从我国会计发展与进步的历史和现实看会计的国际化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经济比较落后且很不平衡,又是文明古国。按照会计国家化的观点,我国会计似乎应该与世界各国会计有重大区别,特别强调中国的特色才是。可事实如何呢?建国以后,我国根据计划经济的要求,制订了一系列分行业、分部门的行业会计制度,作为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的规范,这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政治形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股份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这种制度日益暴露出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1 )部门和行业之间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标准存在差异,导致部门、行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口径不一致、不可比;(2)不同部门、行业的企业之间,特别是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 由于各自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存在很大差异,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挫伤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3)会计核算过细过死, 会计人员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削弱了会计参与经济管理活动的职能作用;(4 )财务报告体系与国际惯例不一致,令外商费解,影响吸引外资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财务制度进行了许多改革。从企业基金、利润留成、利改税、承包制到税利分流,逐步增加了企业财力,扩大了企业财务自主权;从《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的颁布试行,到一系列行业会计制度的制订实施,加强了企业会计核算,加深了企业会计行为向经济管理领域的渗透。但这些零打碎敲式的改革,难以满足改革开放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会计迫切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为此,财政部会计司于1988年开始草拟《会计改革纲要》,提出了研究和制订我国会计准则,改革原有会计核算制度的设想。在1991年发布的《会计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了会计改革的方向,将废除原有会计制度,制订和实施会计准则,建立会计准则统驭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体系作为会计改革的目标。经过4年多的调查研究, 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国务院终于在1992年11月16日批准了《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于11月30日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 该准则自1993年7月1日起施行。《企业会计准则》对原有的会计制度进行了如下重大改 革:(1)突破了按所有制、部门和行业设计会计核算制度的传统模式 ,使各部门、各行业企业的会计核算有共同遵循的规范,各种所有制、各部门和各行业的会计制度能够建立在同一会计要求的基础上;(2 )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为会计制度的规范和统一提供了前提条件;(3)实行资本保全原则,建立企业资本金制度,明确了产权关系;(4)采用了国际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5 )以制造成本法取代了完 全成本法;(6)贯彻了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 是我国会计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件大事,它使我国会计借鉴和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会计原则和方法,向国际化目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当然,《企业会计准则》并不十分完备,它对我国原有的会计制度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并强调与我国现行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与财政税务制度的协调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会计应国家化,应保留自己的特色。我相信,随着会计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对会计实践的不断探索,我国会计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会进一步缩小,政府和会计界同仁必将会为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作出更大贡献。
四、从国际会计的发展阶段看会计的国际化
国际会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是从本世纪开始的,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1)创立阶段(1900年—1972年)。 这一阶段人们开始认识到各国会计之间的差异给跨国经济带来的不便,从而试图解决一些区域性的会计协调问题,为此,一些国家创建了国际性或地区性的会计组织。例如,1904 年在圣路易斯召开了第一次国际会计师会议; 1949年在圣胡安召开了北美、南美和中美洲国家参加的会议,讨论了本区域会计的发展与协调问题;1951年在法国建立了有12个欧洲国家参加的经济和财务人员欧洲联盟;1957年在马尼拉召开了第一次亚洲太平洋地区会计师会议;1966年英、美、加拿大等国成立会计师国际研究组织,主要研究这些国家的会计审计比较问题。(2)发展阶段(1973 年—80年代中期)。区域性协调比较容易,但影响有限,不能满足经济国际化的要求,需要在区域性协调的基础上进行全球性协调。1973年联合国秘书长委派一个小组研究各国公司的经营活动;1976年秘书长任命成立一个会计和报告准则专家小组,由来自不同地区和具有不同背景的14名成员组成;1979年联合国成立了会计和报告准则特设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它包括34名成员,全都是国家政府的代表,该工作组陆续提出了许多关于跨国公司会计的建设性建议;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宣告成立,其职责主要是通过一定程序制订国际会计准则,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布31个会计准则;1977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成立,其职责是研究制订国际审计惯例。(3)繁荣阶段(80年中期至今)。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加入国际会计的研究与应用行列,为会计的国际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此外,该阶段还出现了需要国际会计学研究和开拓的新领域、新问题,如国际经营战略规划问题,国际经营决策等。
在不到100年时间,特别是近20年时间里, 国际会计由一种愿望和设想,发展到今天世界各国纷纷重视、参与和实践的繁荣阶段,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历史是在不断延续和前进的,可以推断,今后会计国际化的速度和层次会比以前更快、更高。
当然,会计的国际化不可能在一个早上完成,它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但其前景是乐观的。现在,各国政府、会计团体和会计学家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会计国际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且正在采取措施努力向国际化标准靠拢。我相信,只要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全球性和地区性会计协调活动,协商办事,循序渐进,会计的国际化就一定能够实现。
标签:会计论文; 国际会计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会计职业论文; 会计制度论文; 财务与会计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