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武术文化的现代角色转换与话语权的重新获得_武术论文

社会转型期武术文化的现代角色转换与话语权的重新获得_武术论文

社会转型期武术文化的现代角色转换与话语权的重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武术论文,重拾论文,话语权论文,角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5-0006-05

“社会转型”一词源于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是指社会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既有宏观层面的社会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也有微观层面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的改变。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多维度的。在体制方面是指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社会结构方面是指中国社会结构状态整体的转变,包括社会结构转换、机制转轨、价值体系、生活行为方式、文化利益观念等等的转变;在社会形态方面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社会的转型必然引起文化的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在某一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地产生危机或断裂,同时又进行急剧的重组与更新[1]。”在中国文化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我们该如何对待中国的武术文化?针对当前武术文化现代转换滞后所产生的武术文化的异化与失范现象,如何实现武术文化现代角色转换,重拾武术的国际话语权,使武术从国内走向世界,实现武术的国际化发展?这些问题应当引起学界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1 体育全球化对武术文化的挑战和机遇

虽然我们懂得“输入外国文明常常孕育着一种破坏本国社会上、文化上和精神上的统一的危险”[2]。但是输入外国文明产生的思想冲撞也会给封闭的中国传统文化带来革新的春风。以积极心态吸收和学习域外优秀文化,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养分涵养我们传统文化生发的土壤,这是我们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落后,面对西方强势经济决定的文化格局只能接受文化霸权侵略的处境。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也开始慢慢影响国际社会。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和体育的全球化,为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也为武术文化的现代转换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象征的武术文化要抓住文化全球化的良机,顺利实现我国社会转型期武术文化的现代转换,把武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命运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理由很简单,韩国跆拳道文化以及日本柔道文化现代转型的成功,国外人能做到的事情,中国人也能做到,关键是如何去做和怎样做的问题。

2 武术文化的现代角色转换遇到的问题

社会转型期,由于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武术文化并没有跟上现代化社会快速转型的前进步伐。武术文化的异化与失范现象正是武术文化现代角色转换缺席的主要表征。

2.1 转型期武术之“怪象”:文化异化

异化(alienation)原是哲学和社会学概念,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3]。这里所说的武术文化的异化可以理解为在社会转型期武术文化产生的对武术发展起到阻碍、扭曲作用的异己力量及不利因素[4]。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步入了真正意义的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社会的变迁、社会形态转变、文化环境变革、道德的冲突以及利益的驱动等原因使武术步入了文化异化的怪圈。传统武术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霸权环境下一味地对西方竞技体育模仿,为了让武术进入奥运会,多次修改竞赛规则以适应西方竞技文化的标准,武术也在这样反复的变革中失去了自身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武术入奥的失败正是武术文化异化的结果。武术真正的价值就是进入奥运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离开了奥运的平台,武术自身服务人类健康的价值也许会更好地实现,武术不能入奥并不是坏事,至少能让我们反思武术文化真正的社会价值。武术入奥的失败,也折射出一个简单的道理,一味地模仿和遵从西方体育竞技文化的标准,不仅迷失了自身,别人也不会认同和接纳。武术只有不失去民族性文化特征,才有可能被世界文化所接纳认同。“武术是属于中华民族的,然后才是属于世界的”。不久前出现在网络上的沸沸扬扬的“闫芳事件”以及“武术冠军打架被杀事件”,无不折射出了武术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滑坡、利益驱动等造成的武术文化价值的扭曲和异化。武术圈的怪相频出折射出了武术文化的异化,也反映了武术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现代转换的滞后。

2.2 转型期武术文化之殇:文化失范

失范一词是与规范相对的,学者将失范界定为各种规范之间彼此冲突、互相矛盾,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范导作用减弱乃至丧失,造成人们思想上无所适从、行为越轨和社会失序的过程或状态[5]。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失范”可以陈述为:在转型时期,社会因主导性文化价值的缺失而造成的文化秩序的紊乱与无序状态[6]。这里所指的武术文化失范是指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生活世界的变迁和新的文化要素的出现引起的新旧武术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从而造成传统社会时期主导的武术文化模式对个体行为规范的失效,人们在思想或者行动上的背离使原有的传统武术文化秩序混乱失序的状态或者过程。很显然这里所讲的武术文化失范的前提是存在着某种既定的文化价值标准,即武术文化的规范价值标准。如果背离了武术文化的规范价值标准就是武术文化失范。文化失范最初的表征是“文化滞差”,意为社会变革过程中,文化的变迁速度要落后于经济、政治的变革速度[7]。武术文化滞差就是武术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变迁速度落后于经济政治等的变革速度。正如前面所言,转型期社会的阵痛表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社会的冲突一样,武术文化与现代社会同样存在冲突,原因就是武术文化滞差与武术文化的失范。武术文化失范的状态下,人们失去了原来的武术文化价值依托和价值目标,缺乏原有的武术价值标准和武术价值实践原则的指引,从而引起武术价值标准的混乱无序与各种对立冲突。中华武术博大精深,门派繁多,武术个别门派的互贬别人抬高自己的狭隘举动,门派之间挑衅性的宣战行为,天下武术唯我独大的狂妄思想等等都是武术文化失范的鲜活案例。武术文化失范所引起的负面效应,应当引起武术界人士的深刻反思。狭隘的门派文化优越的论调只会阻碍传统武术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现代转换的前进步伐。

3 寻找武术话语权的平台:武术文化的现代角色转换

文化的现代转型涉及文化的物质面、制度面和精神面。物质面和制度面的转型只是文化转型的表面,只有作为文化核心的精神层面的转型才能称为文化的真正转型。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就是要使武术的精神文化层面与现代社会的精神文化保持同步和统一。“思想行为层次是一个文化的基本价值之所在,因此它的现代化最难,也最必需,唯有这一层次的现代化才能促进中国全面的现代化[8]。”现代社会转型期,武术发展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转变促使武术文化必须实现现代转型。武术文化原有的价值功能也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的变化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要求。武术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冲突是武术文化现代转型的客观必然,武术文化异化和武术文化失范正是这种价值冲突的主要表征,也是武术必须实现现代转换的客观依据。实现武术文化的精神面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一致,必须抓住文化全球化武术现代转换的契机,坚持武术文化转型与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价值契合的根本理念,坚持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的文化转换路径,达成武术文化的现代认同,实现武术文化现代转换的成功。

3.1 国家需要:武术文化现代转型是我国社会转型期文化建设的国家需要

“文化的价值不仅仅是拉动了多少GDP,更在于文化本身对构建民族核心价值体系,承担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是武术在现代社会承担传承民族精神历史使命的国家需要,更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国家需要。武术文化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温家宝总理在国外访问的时候曾被一个儿童问到“您练过中国武术吗”,可见中国武术在国外还是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看到中国人就想到中国功夫,看到中国功夫,就能想到中国文化”这一事实的存在,说明世界各国存在着“中国功夫就是中国文化形象”的普遍认识。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并不是关起门来进行的,而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与域外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社会主义特色的新文化。武术文化只有经历了现代转型,才能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承担与域外体育文化交流融合的重任。举行国际性武术交流和竞赛表演活动,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武术,宣传了中国文化,提升了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使武术文化真正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国家需要。

3.2 “武以成人”:武术文化的终极追求与现代社会人格建构的价值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思想是中国武术文化传承“术德并重”主题的文化根基。

传统文化始终秉承教人做人和追求真理的理念。“识道修德”“德,外行于人,内行于己也”“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人,游于艺”等传统文化典籍关于“德”的描述深刻地影响着历代武术习练者。武术浓缩了中华先民的生活哲学和求生智慧,武技的修炼是有止境的,但武德修为是没有止境的,修德即是修人。“武以成人”意思是习练武术的人其目的和功能是为了养成完美的人格。“武化”不是直接简单地把一些道德的准则灌输给人,而是通过武术的训练过程,激发人生进取的精神动力源泉,通过身体的训练涵养内在的人格养成,使其得到自身身体和品质人格的双重提升。身心俱健的现代人格建构正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现代社会发展对健全人格的追求与武术文化“武以成人”的终极追求完美的契合。

3.3 人类需要:武术文化现代转换是武术文化服务人类的需要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财富的不断追逐,现代化社会衍生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严重破坏的副作用延展开来,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健康的损害更让现代社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自身健康以及人类生存的重要。现代社会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与人类自身健康追求的矛盾也正凸显了武术文化中人类最善良的意愿和最美好情感的追求,正是人类那些美好的情感、善良的愿望、崇高的追求支撑着人类,激励着人类前进。现代化社会人类对武术运动本身的体认和感悟将会慢慢认同武术对人类自身健康养生的重要性,武术文化的现代化转换正契合了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健康的需要。

3.4 自身需要:武术文化现代转换是武术文化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武术文化的现代转换跟不上转型期社会对武术文化的需求,造成了武术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期,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中华文化的形象,在社会转型期起到凝聚民族向心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进民族团结、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作用。但我国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体式微所造成武术文化的式微已经成为客观的事实。在社会转型期,武术文化式微的客观现实暗示着武术文化面临不转型就要灭亡的命运绝不是耸人听闻。因此,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武术文化的现代转换不仅是转型期社会的时代要求,也是转型期武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 社会转型期武术文化现代转换的两条基本路径: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

首先,批判地继承武术文化。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观告诉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辩证地看待武术文化就是要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对待武术文化的糟粕现象给予无情的批判和割舍。实现武术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就必须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武术文化的变迁绝对不能从头再来,彻底抛弃传统,而是要凭借武术传统文化内涵的精神动力来完成武术文化的现代转换。“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不是否定传统,而是批判传统,不是死守传统,而是再造传统[8]。”“中国现代化运动,在基本上,是一批判传统、改革现状、创造新文化的运动[8]。”事实上,我国社会转型伴随的文化转型,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是我国转型期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宝贵财富。在中国的土地上传统文化在任何时期都不能被全盘否定。武术文化的现代转换也要坚持批判中继承的态度。

其次,综合创新武术文化。“中国文化重建的问题事实上可以归结为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与中心观念在现代化的要求之下如何调整与转化的问题。[9]”张岱年曾经说过:“我既反对东方文化优越性,也反对全盘西化论,主张综合中西文化之优长,在中西文化的成就基础之上,创造新的中国文化。我的这种主张可称为‘综合创新论’[10]”。“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是一个新的创造,同时又是多项有价值的文化成果的新的综合[11]。”文化重建实质上就是文化创新的问题,文化创新是文化保持先进性的动力源泉和关键所在。只有不断的文化创新,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旺盛活力,才能站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提高文化对国人的认同和感召力,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觉抵制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渗透和输入,从而保障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应当把增强综合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文化兴衰存亡和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来认识。武术植根于中华沃土,从一种技能延伸到文化,是经过千锤百炼凝聚而成的一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武术文化的综合创新是社会转型期继续保持武术文化的先进性的关键所在。做到转型期武术文化的综合创新,首先要尊重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武术文化发展的社会需要。文化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武术文化综合创新的首要原则。“因为文化的本质是人的生命的存在方式,那么文化的价值也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的指向并不是意向的和单一的,呈现出的是需要、兴趣、向往、追求、评价等等的丰富与复杂的形态与状况。我们要基本弄清与理清的就是这些复杂形态和状况的内在规律,探求其中的决定性的因素和根本的特性。”武术的综合创新必须坚持社会需要的原则。脱离了社会发展环境和社会需要的武术文化注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逃脱不了自取灭亡的命运。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就是武术自身内部组成的必然联系。武术的直接身体体悟是武术文化基本规律之一。武术是一种体现中华文明的身体文化,习武者只有从运动习练中才能体悟武术文化的基本精神、武术品格和武术智慧,也只有在直接的身体体悟下才能感受武术对习练者的文化意义和教育价值。其次,政府主管部门的参与引导。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武术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参与引导,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健全管理参与机制,为中国武术文化创造良好的综合创新环境。中国武术是一个涵盖众多拳种流派的综合武术体系,组成中国武术整体架构的每一个拳种流派同时又自成体系,各为一家。不同特点和风格的众多拳种流派使得辽阔神州大地上的武术文化风格迥异。但拳种流派的众多又各自为是,自成一家,妨碍了武术文化整体的综合创新。这就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参与引导,对组成中华武术文化整体的众多拳种、流派进行细致梳理。从不同的拳种流派中归纳出简洁、具体的单个拳种流派整体精髓并进而提炼中国武术技术、文化体系的整体核心内涵,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中国武术发展史的一种创造性的论证和再阐释。

5 文化认同:武术话语权的重拾和武术形象重塑的起点

“在当代世界,文化认同与其他方面的认同相比,其重要性显著增强[12]。”在全球跨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武术文化的全球认同起着把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全人类的崇高使命[13]。文化具有时空特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文化的发展大体上总是通过‘认同’与‘离异’两种作用进行。‘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一致的阐释,是在一定范围内向纵深方向发展,是对已成模式的进一步开掘,同时表现为对异己力量的排斥和压抑,其作用在于巩固主流文化已经确立的种种界限和规模,使之得以巩固和凝聚。‘离异’则表现为批判和扬弃,即在一定时期内,对主流文化的否定和怀疑,打乱既成规范和界限,兼容被排斥的、释放被压抑的能量,因而形成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乃至颠覆。这种‘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就是文化转型时期。[1]”如果说文化离异象征的是文化转型的话,那么文化认同就应该是文化转型成功的标识。武术的文化认同是指对武术文化核心价值的接纳和欣赏。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本身的文化凝聚力以及它所代表的民族情感、习俗是其他体育文化所无法取代的。在社会转型期,我国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武术文化的认同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抵御外国体育文化渗透,保持武术文化的自强意识和文化安全意识,对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武术文化的现代认同,意味着武术文化在转型期对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批判性继承与综合性创新基础上形成的武术文化核心价值系统是我国社会转型期武术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也是着武术文化现代转换成功的标志。

武术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实现武术国际化发展是中华武术不变的追求。武术文化的世界认同意味着武术话语权的重拾,也是武术世界体育形象重塑的起点和实现武术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在全球跨文化融合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武术文化的世界认同要立足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立足于服务全人类的战略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形象的代表,武术文化的世界认同不仅是在跨文化融合时代向世界传播了优秀的中华文化,树立中国良好的世界形象,赢得这个挑剔世界的尊重。“西方对中国的挑战,在形式上是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侵略。实际上,则是西方价值对中国价值的挑战,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挑战。[8]”因此更深层次来讲,武术文化的世界认同对中华文化国家安全和中华文化的世界崛起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中华武术有着世界上最为源远流长的武术文化发展历史,中华武术有着广博宏富的武术文化精深内涵和世界上最为众多的习练人口。国家的现代转型和日益强盛是武术发展的良好机遇,国家所需就是武术发展的最大价值。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期,认真思考武术文化现代转换的方略并付诸行动,使武术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是武术界的社会历史责任。实现武术的现代转换不仅是转型期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国家需要,也是武术文化服务人类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武术文化的现代转换要坚持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的基本路径,实现武术文化的现代认同,发挥武术文化在转型期社会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进民族团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作用。

收稿日期:2013-01-15

标签:;  ;  ;  ;  ;  ;  

社会转型期武术文化的现代角色转换与话语权的重新获得_武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