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活动在华侨新生代乡情培养中创新和发展思考——以温州瓯海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为例论文_曾书林

夏令营活动在华侨新生代乡情培养中创新和发展思考——以温州瓯海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为例论文_曾书林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统战部(人事处),浙江 温州 325016)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课题(编号:AF2019Y03)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以温州市瓯海区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为案例,探讨夏令营在华侨新生代乡情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分析了夏令营活动在新生代文化培育中的现状及短板,对其未来发展提出思考和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寻根之旅”夏令营;华侨新生代;乡情培养

一、夏令营活动的现实意义

华侨新生代“乡情淡漠”的问题。历来,海外华侨华人群体是中华民族建功立业重要力量。但随着世情、时情与国情的变化,老一代华侨华人逐渐退出舞台,他们的后代已经成长并成为华人华侨社会的主体。但他们其中的多数人出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在侨居国,相当一部分已经开始听不懂家乡话,讲不了普通话,尤其是华裔新生代,普遍对祖籍国缺乏基本的了解,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较为淡薄,无法理解父辈们的乡土情怀,对祖籍国的认同感不强。

国内华文教育的发展机遇。当前,华文教育是新生代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有效载体。但目前,海外华文教育存在经费不足、师资短缺、教材单薄等较多问题,无法有效满足全球范围内不断升温的“汉语热”。因此,加快国内华文教育步伐,可以很好地弥补海外华文教育短板,促进华文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国内华文教育具备了在师资、教材、文化环境上“本土化”的办学优势,这种“请进来”的办学方式,能让华侨新生代近距离感受祖国和家乡的语言、文化和风土人情,有效维系着海外青少年与祖籍国、家乡的亲情,对华侨新生代乡情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夏令营活动的背景与意义。目前,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已成为国内华文教育一种较普遍的形式,它利用假期把各国华裔青少年聚在祖国和家乡,依托国内现成的语言环境和师资力量开展“教学和实践体验”。培育华侨华裔新生代的族群意识,促进文化认同、加强文化传承是推进侨乡社会发展。这其中,夏令营作为一种最直观的学习体验方式,能有效将课堂教学与“本土化”体验相结合,把民族文化教育与“自然人文”体验相融合,从文化的深层内涵上对他们的行为真正起到引导作用。

二、瓯海“寻根之旅”品牌夏令营简析

瓯海是温州市四大主城区之一,也是浙江重点侨乡,侨胞、侨眷总人数占到区户籍人口近1/3多。这其中,改革开放以后出国创业经商求学的新华侨华人占80%以上,具有华侨历史悠久、人数众多、知名侨领汇聚、新侨群体集中等特点。近年来,该区侨办及侨联部门成功举办了“中国寻根之旅”、“亲情中华·汉语桥”和留守儿童快乐营等三大品牌夏令营活动,有效推进新生代华侨华人“根亲”意识涵养工作,促进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这其中,“寻根之旅”品牌活动最具典型代表意义。截止目前,瓯海侨办已连续成功承办了十届“中国寻根之旅”海华华裔青少年“相约温州营”瓯海分营,历年合计共有来自法国、意大利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690名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该活动采用统一的学习教材,内容侧重学习体验型,开设以中文学习为主兼具中国特色的教学课程。近年来,该品牌在运行制度、学习内容、形式和课程安排上不断完善和创新,增进文化内涵,积累了较丰富的办学经验,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办方对2018年参加“寻根之旅”夏令营瓯海分营的299位青少年开展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93份。从调查数据统计来看,不难发现,夏令营存在的一些短板及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营员自身认识的问题。基于2018年夏令营的调查及以往的办学经验,可以发现,目前,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是能得到大部分一代华侨的支持和认可的,但华侨新生代对此的认识,与父辈相比,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例如关于参加本次夏令营主要原因,38%营员表示是父母要求来学习的,而主动来学习中国文化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孩子只有29%,还有9%的青少年是觉得对中国好奇想来了解;从学习的动机看,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学习中文及中国文化,兴趣型和工具型占绝大多数,对于学习中文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关注较少。这种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价值取向必然会影响到其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某种意义上,也将导致夏令营活动无法真正实现初衷和深层目标。

二是营员长期生活环境的问题。夏令营的参与对象都是海外华侨华人青少年,首先,他们长期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其次,他们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2018年的299名营员就分别来自九个国家和地区,国与国之间语言、文化、环境都较大差异,再加上他们之中有侨二代、三代,甚至侨五代,他们面临的家庭教育基础不尽相同,这势必会带来更多价值观、行为习惯直接的碰撞和冲突。再则,由于国内外生活环境、气候条件、饮食习惯等都有明显的不同,许多营员抗热和抗蚊虫能力弱,对住宿饮食有较多不适应等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夏令营的教学增加难度。

三是办学模式较为局限的问题。目前,从夏令营的主办方和承办方来看,政府依然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但因其管理社会具体事务的能力、精力比较有限,往往制约了夏令营活动的深入拓展和潜力挖掘。例如,目前的夏令营活动都是以十天至一个月的短期学习为主,除去长途往返时间,营员们能真正静下心来学习传统知识、体验家乡自然人文环境的时间并不多,特别是营员与主办方之间、营员互相之间刚建立友情就要马上分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现有的办学规模还十分有限,无论从财力和人力的投入上,都远不能跟上工作发展的需要,亦难以满足众多新生代华侨华人学习中国文化的强烈需求。例如,瓯海“寻根之旅”夏令营的经费较为有限,一部分来自学生的学费和上级部门的补助来维持。

四是办学效果难以衡量的问题。首先,参加夏令营的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较大,有的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普通话或方言,有的会认读一些简单的汉字,一部分则是没有任何汉语基础,必然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加上活动时间短、集中度高,导致夏令营的真实效果难以衡量。其次,营员们在海外接受的教育方式和国内教学存在差异,目前相对专业的、能够掌握海外教学规律的华文教育师资较为紧缺,教材编写、课程设计等都存在一定难度。另外,当前夏令营活动多数是以教学体验为主,对于民族文化、尤其是乡土特色的课程开发力度还不够,导致办学效果还不够理想。

三、华侨新生代夏令营活动未来发展思考与建议

当前对华侨新生代的华文教育已不能只是顺应父辈的强烈要求或抱着旅游观光的心态,这样的文化熏陶并不能从根本上带来精神升华。而如何更好地组织开展这项活动,借助“寻根”的动力去促进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文化认同,这是夏令营及国内华文教育所要思考和探索的未来发展之路。对此,提出几点思考和想法:

构建国内外华文教育合作模式。从长远来看,文化认同需要海外华文教育与国内华文教育的共同作用,长期影响。要结合国内外华文教育的各自特点,促进两地华文教育开展资源共享、信息沟通、优势互补的长效合作机制。例如,国内华文教育基地可与海外中文学校建立学生互访、“本土化”教材开发、师资交流培训等合作模式,海外华校可为国内基地输送更多“寻根”营员,而国内基地可培养一批批优秀营员和师资,返回驻在国后带动当地汉语学习热潮,促进华文学校教学效果,两者也可尝试建立营员文化学习档案,推进过程跟踪、长期引导。

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华语教育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一方面深受所在国的文化环境影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上迷茫甚多,另一方面,他们身上又始终具有中华民族的血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根”文化作为其健康成长和生存发展的支撑。因此,在夏令营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充分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和文化基础,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加强创新性、多元性和灵活性,制订可行的教学计划;另一方面,也需要从新生代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出发,以简单实用的中华文化作为启蒙,强化他们对中国梦、文化自信等精神内涵的升华理解,构建深层次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加强统筹规划和分类协作。夏令营活动是涵养华侨新生代“根亲”意识的有效载体,也是当前侨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夏令营在办学规模、阵地建设、资金投入上的大力支撑。同时,应该认识到华侨新生代工作是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仅仅依靠官方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应深入挖掘社会组织、私营企业等办学潜力,开发新型合作模式,为侨务工作提供有效补充,也对夏令营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质量进行扩充和提升。此外,要充分发挥媒体和舆论的作用,通过宣传和引导,增进夏令营活动的认可度和知名度,增加文化认同感。

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近几年,大多数的夏令营活动都在内容和主题上不断创新和多元化,以增强文化内涵和吸引力,但对于本地的人文、地理资源优势、和乡土文化的挖掘力度,仍存在较大空间。以瓯海为例,大罗山的自然风光、永嘉学派的历史传承、梅雨潭的绿文化等这些自然和人文资源在海外华侨华人社区有较大的影响力,可进一步发掘侨乡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历史资源,将永嘉学派文化园、中共浙南一大会址等宝贵资源发展成夏令营的重要生发点,打造更加本土化、接地气的华文教育基地。

保持文化的宽容度和包容性。在寻求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华侨新生代因长期生活在缺乏中国元素的环境中,对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会有所偏差。因此,更需要倡导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去处理夏令营活动或国内华文教育中出现的不同声音和状况,加强沟通和交流,尊重文化多样性,创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

四、结语

华侨新生代夏令营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推动,要加强国内外的互动合作,要充分结合地方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推进品牌的创新和内涵建设,促进整个国内华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剑波、郑晓莉,夏令营与华文教育关系探讨—以2008年瑞安市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为个案[J],八桂侨刊,2010(3):64-70

[2]郑婷,植根故乡文化的“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思考-基于2012年温州优秀华裔青年文化营的调查[J],八桂侨刊,2012(4):72-75

[3]王治理、蓝莉蓉,中国寻根之旅与文化认同及华文教育之关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5):112-116

[4]张红、朱婧,海外华文教育如何走出困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5-6(006)

[5]沈忠武、洪婵娟,关于涵养新生代华侨华人“根亲”意识的调研报告[J/OL],2011-08-30,http://www.zjsql.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2&id=11827.

作者简介:曾书林(1986—),女,浙江温州人,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统战部(人事处)研究实习员。

论文作者:曾书林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  ;  ;  ;  ;  ;  ;  ;  

夏令营活动在华侨新生代乡情培养中创新和发展思考——以温州瓯海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为例论文_曾书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