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经典诵读 初中语文 教学实践
国学经典诵读是随着国学和中华传统文化一起来到公众视线中的。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需求也在加强。国学兴起应运而生。学习国学、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就是将经典诵读,把传统文化的学习贯彻到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本文即以探讨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为核心,同时对下一步的完善建议进行探究。
一、诵读经典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促进作用
(一)培养优秀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高度结晶,《语文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是从综合层面提高学生文学与语文素养,完善有创造力和活力的语文教学模式。根据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诵读国学经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和文化涵养,能够全面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弥民族自信。
首先,诵读国学经典能够直观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对古人有着更直接的了解。如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些都侧面反映了古人高洁的人格,淡漠名利,为国尽忠,舍生取义,这些传统美德也许并一定完全适合当代社会,但它们对我们当下快速浮躁的社会氛围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对学生们的三观形成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
其次,诵读国学经典有利于提升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这一学科的文学素养,更是对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因为传统文化涉及面极广,同样包括各种学科的综合知识,这对实际教学实践也有很大帮助。
(二)在实际教学中经典诵读可以增加学生古文词汇量
在实际教学中,经典诵读这一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熟悉古文中的生僻字,让学生对古文有更好的理解。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就是古文中的生僻字词,由于在当代社会不常用,学生背诵理解古文词汇相对会有所障碍。通过熟读诵读经典,语文教师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熟悉理解字词的联系和释义,可以快速积累词汇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在实际教学中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学生对经典的理解能力
诵读经典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于经典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科学研究表面,大量阅读、反复诵读对于记忆理解十分有帮助,换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对于幼儿教学只是教其然而不是所以然,就是因为理解经典远远要比记忆困难的多,在年幼时记忆下来,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不断摸索,这才是经典诵读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诵读而不必急于理解,一点点地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在实际教学中经典诵读可以帮着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诵读经典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通过朗诵背诵国学经典,学生们可以从经典中总结经典好句用于自己的作文中,如“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于写湖畔夕阳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形容沙漠落日的雄美景象,学生们可以从中揣测古代文豪们的思维和灵感,进一步提高文学积累和文学素养。因为初中语文对于写作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在于素材的积累,只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更好地写作,因此教师可以着重此方面的引导,积极组织学生摘抄名言警句或者诵读经典文学。
二、对经典诵读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究与完善建议
目前全国的中小学校在国学普及和经典诵读方面都比较重视,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校和教师并没有灵活掌握相关教学,没有将经典诵读同语文实际教学相结合;国学经典范围广大,在选择适合初中生诵读内容的范围也有待完善。针对于此,学校和教师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完善:
一是要对国学经典诵读进行仔细的课前研究与准备,挑选合适的范围和内容进行教学,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多的负担和学习内容,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学校和语文教师应灵活处理学生所学内容,避免机械教学,要将经典同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更好地让经典诵读同教学任务相结合。
三是学校和应采取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在诵读经典同时要积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不会让经典诵读变得枯燥无味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也可以采取小组研讨、小组作业等形式对经典文学进行总结合研究,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经典诵读不仅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对初中生的为人处世、健康正确的三观塑造、良好的人格都有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学校和教师要积极予以贯彻,让学生爱上语文课,爱上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于银年.诵国学经典,品百味人生—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9(11):40-42.
[2]陆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国学经典诵读的途径和方法分析[J].语文论坛,2019(34):11,13.
[3]姜琳.经典诵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实施分析[J].情感读本,2019(23):83.
论文作者:张永杰 王维松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
标签:经典论文; 国学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作用论文; 学校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