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振兴与民族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精神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首人类诞生以来民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放眼当今世界现存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现实,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任何富有进取和开拓精神的民族都追求实现本民族的振兴,任何敢于奋斗和抗争的民族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本民族的振兴。而在民族走向振兴的过程中,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其地位不容小觑,其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力量就是由民族精神产生的推动力。故此,民族振兴和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是极值得关注的。
一
民族振兴是民族的理想和目标,民族精神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和前提。要实现民族的振兴,必须有振奋的民族精神作支撑。民族精神的弘扬使民族振兴的步伐可以加快,而失去了民族精神的支撑,民族振兴则无异于空谈。
民族,按照斯大林的定义和解释,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注:《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4页。)这个判断科学地揭示了作为静态存在的民族的规定性和不同民族之间得以区分的标准。通过考察以国家形态存在的民族的动态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所拥有的共性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生活的时代比较多地关注了民族作为国家形态的存在具有的特征和问题,指明了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物质利益和为此共同利益而具备的共同生存目标。显而易见,任何一个民族(多是以国家形态存在)在其生存和发展中都有属于本民族共同的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远大还是渺小,也不管它涉及到民族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哪个方面。这样的目标反映民族的共同的利益和需求,符合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共同要求。概括起来,从民族根本利益要求出发而形成的民族的共同目标,主要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共同的理想和愿望的追求和向往,体现在该民族对其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目标的追求上。在由众多民族构成的现实世界,一个民族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又反映在它对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较优势的占有程度上。具体说来,也就是比较多地表现为一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对涉及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和军事优势等多个综合衡量因素的追逐。在现实生活和现实世界中,对民族之间竞争优势的争夺和追逐往往是与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谓民族振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为实现本民族理想而做出的目标性规定,它恰恰表现在民族对涉及其生存和发展的目标的追求上。应当承认,民族振兴是每一个进取民族的崇高愿望和奋斗目标,也是所有民族在世界上生存和存在的意义之所在。可以不加夸张地说,从民族产生以来,而尤以当今世界为甚,几乎所有民族都希望能够享有比较繁荣和高水准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据比较重要和突出的地位,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舞台上扮演主要的角色。这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与民族振兴紧密相连而不可剥离的重要规定。
从总的方面看,民族振兴的实现,需要的是全民族共同的努力和奋斗,依靠的是两个方面的力量和条件。其一,物质条件往往是民族共同的长期的物质积累。其二,精神力量就是将全民族团结和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在这里,我们重点研究和探讨的是民族振兴和民族精神的关系,也就是发掘和分析民族精神在民族振兴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问题。在当前的研究中,关于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怎样下定义,民族精神在本质上属于精神体系的性质是一致认可的。也就是说,民族精神从质的规定性上讲属于精神和意识范畴。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意识对人的实践具有能动的作用,而作为民族共同意识的最高形式、由民族优秀文化积淀而成,呈现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品格的民族精神对民族的实践活动则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它能凝聚和团结起整个民族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2)民族精神是标志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程度的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的源动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和目标,没有精神支柱,是很难有所成就的,甚至很难在世上立足和生存。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就只能算作是盲目的、自甘堕落的民族,民族振兴对它来说也只能算是空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民族精神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基石和精神前提,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是民族振兴的必经之路。什么时候民族精神得到了弘扬,民族振兴的步伐就可以加快。而一旦失却了民族精神,民族振兴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古今中外的民族兴亡和发展的历史都反复地、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从古埃及文明到古希腊文明,从古巴比伦文明到古玛雅文明,有许多几千年前曾作为人类文明源头的、辉煌灿烂的民族文明或断流或没落,其根源即在于该民族之精神没有得到弘扬和振奋。相反,近代以来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在不断弘扬和振奋其民族精神中崛起,实现了民族振兴。例如美利坚民族虽然没有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但这个仅有二、三百年历史的民族在所谓“美国精神”的指引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得以长期保持;日本大和民族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明治维新”起振奋其民族精神,也在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其民族发展历程中迈出了重大步伐。
二
摆在我们面前最生动的例证就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振兴,所依靠的也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发扬而产生的伟大的精神推动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民族振兴之路,这条路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弘扬和培育之路。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创造出了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涌现了灿若星辰般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四大发明光耀千古,中华文明功垂世界。同时,在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中,光辉灿烂的优秀文明传统孕育和凝结出伟大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为基本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
但是,近代中国也曾出现过民族精神的失落和颓废。晚清政府统治的腐败,外国势力的入侵,民族精神不振,中华民族振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面对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有不少仁人志士奔走呼号、唤醒民众,呼吁民族的振兴;也有智者方士点指民族精神的溃亏,号召燃起“国魂”。鸦片战争后,启蒙思想家魏源就指出:清政府之所以政治衰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人心之寐患”。更有后人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指出:“一个民族在危险困难的时候,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信力,失去了为民族求生存的勇气和努力,这个民族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一定得到悲惨不幸的后果。反之,一个民族处在重大压迫危殆的环境中,如果仍能为民族生存而奋斗,来充实自己,来纠正自己,来勉励自己,大家很坚强刻苦地努力,在伟大的牺牲与代价之下,一定可以得到很光荣的成功!”(注:何新:《东方的复兴》(第1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52页。)这些论断无一不在说明: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重振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民族的振兴是何其重要,何其紧迫!
中国共产党就是顺应这种历史的要求和时代的呼唤而诞生的。她一经诞生,就肩负起了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民族的繁荣和振兴而奋斗的光荣历史使命。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面临的实现民族振兴的第一步就是要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历史任务。在历时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富有创造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形成和塑造了诸如井冈山精神、红岩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既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缩影;既是中国传统革命精神的弘扬和继承,又是对传统革命精神的发展和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更大发扬。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这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必然阶段。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民族振兴的进程和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虽然一度经历曲折,但是,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华民族振兴之路的过程中,都极为重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积极推进民族振兴大业。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他早年就立志改造中国,立志为实现民族的振兴而奋斗终生。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更是深深地融入了毛泽东一生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的一切过程中,深深地渗透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追求民族振兴、在探索民族民主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过程中。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领导培育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就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精神,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又领导中国人民培育出了诸如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精神”、“雷锋精神”和“铁人精神”等反映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民族精神。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后也同样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融合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伟大实践之中。他曾经多次强调:“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与道德”。(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7页。)他也一再要求要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并将在过去长期战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总结为革命和拼命的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和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保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视之为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江泽民同志也高度重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工作。他对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进行了辩证的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定位,作出民族精神也是综合国力的科学判断。他明确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注:《人民日报》,1998年9月29日。)并多次强调“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注:闰韵:《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页。)江泽民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提炼,重新概括了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等传统革命和创业精神,还总结归纳出诸如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和六十四字创业精神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更为突出的是,江泽民强调提出了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任务,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指明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途径。
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他们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大业的接力上矢志不渝,同时也大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重铸并培育了崭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她不但坚持不断地将历史上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加以继承和弘扬,而且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实现民族繁荣和国家富强的历史征程中培育和创造了极具时代特色的崭新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之路,也是一条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发扬、培育和创新之路。
三
实现民族振兴是世界上不同民族普遍的愿望。在现实世界中,各个民族在民族振兴问题上的具体目标和理想是不尽相同的,各个民族实现其民族振兴的具体道路也是不尽相同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深入思考和总结了历史的和前人的经验教训,总结了中华民族奋斗和成功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郑重提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所面临和所要解决的三大历史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的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结合国情来看,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现实奋斗目标,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能否实现民族振兴的关键。在完成三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必需的、不可背离的重要途径。
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极大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准备和积累了良好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新世纪,中华民族要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仍旧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持,仍旧需要继承传统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富有时代特色的民族精神,以提供强大民族凝聚力,激发高昂的民族豪情。
其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昔日繁盛的泱泱大国遭受支离。他们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严重阻挠和妨碍了中国的统一。1997年和1999年,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将它们迎回祖国的怀抱,但中华宝岛台湾仍旧游离于祖国之外。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情重于隔,血浓雨水,中华民族精神是连结和沟通祖国两地,冲破内外阻挠与障碍,最终走向团结和统一的精神动力,也是实现祖国统一最伟大的力量。因此,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最重要最紧迫任务的就是高扬中华民族精神,把海峡两岸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团结到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旗帜下来,借此寻找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现实途径。
第三,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珍视和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古代文化传统高度重视和推崇“和为贵”、“和无寡”的思想,“尚和”和“求和”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优秀中华文化精华的民族精神,长期以来就传承和涵养了一种爱好和平和追求和平的精神,并使这种爱好和平、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的精神演化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吸纳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这一精华,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在处理与其他民族、国家和政党关系上的以邻为友、以邻为伴、和平共处的政策。这个政策是中华民族尚和精神的演化,在实践中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了不同民族、国家和政党的欢迎和支持。面向新世纪,肩负神圣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要继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就应该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将中华民族精神中追求和平、致力于发展的积极精神在全世界各个民族中间大力传播,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纵观中华民族产生、发展和壮大的历史以及民族振兴的历程,一个重要结论是,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坚强凝聚,绵延不绝,之所以能够在民族振兴路上奔赴向前,关键在于中华民族培育并弘扬了其赖以支撑的“宏大高尚完美,厘然异于群族”的精神特质。对于民族精神,只有坚持不断地弘扬和培育,才能使之长存,也才能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为民族的振兴提供条件。如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所言,“夫既以有此精神以为国家过去继续成立之基,即可用此精神以为国家将来滋长发荣之具。”(注:梁启超:《中国道德之大原》,《庸言》第1卷,第2号。)这也就意味着,在新世纪,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精神,同时也要积极培育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
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任务和新要求,党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容。具体来说,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应该突出和把握住以下几点:
第一,将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相结合。
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已经和正在创造出时代民族精神,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弘扬。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也必然需要有崭新的富有时代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更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培育。从文明传递的角度看,弘扬民族精神也是传承民族精神,培育民族精神也是创造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紧密结合,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在弘扬优秀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结合时代的特征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为民族精神注入新活力,更加强调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中,对传统中华民族精神进行扬弃,对外来民族精神实行“拿来主义”,不断培育、熔铸和创造时代民族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使民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
第二,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务。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其极为重要的任务。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实质上也是对中国优秀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固然包含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工作,但能否将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开来和培育起来,能否使全民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获得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面向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弘扬民族精神,在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中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创造出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巨大精神推动力。
第三,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
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长期以来党坚持不懈的重要工作,也是事关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为当前和今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任务指明了途径。不论是传统民族精神,还是当代民族精神,都是启迪、引导、塑造和武装国民的重要精神食粮,都具有实施普遍教育的必要与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教育为载体和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教育来解决国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将其渗透到各种各样的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使这项工作成为贯穿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长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