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论文_张凤妍

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论文_张凤妍

——谈怎样钻研语文教材

张凤妍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环湖小学 528000

摘 要:本文旨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只有自己对备课的内容熟悉、了解,思考研究,才有可能真正体会、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理清自己的授课思路,才有可能更好地把握教材、驾驭教材。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上课才能居高临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关键词:教材重点 教材难点 学法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提出了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在教材内容上,注意体现时代精神,重视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材体系上,以培养语文能力为线索,有的还把学习习惯纳入训练体系;在学习方式上,注意渗透教法、指导学法,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途径上,注意引进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和实践延伸到课外、家庭、社会。”我们作为一线老师,应熟知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

一、把握“三点”是前提

要钻研好一篇课文,就要认真把握好“三点”,即“课文特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所谓“特点”,就是每篇课文的写作特色、写作风格,它包括文体上的特点、结构上的特点、语言文字上的特点等。所谓“教学重点”,一般指理解课文起决定性作用的那些内容,是课文里表达写作目的的精华和表明读写规律性知识的地方,是为完成教学目的需要重点教学的段、句、词。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时,由于知识、阅历之所限,而不易理解的地方。现以《蟋蟀的住宅》《猫》《詹天佑》为例,逐一说明。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课《蟋蟀的住宅》,其文章的特点,在文体上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在文章中大量采用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作者还把自己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融入其中,语言十分风趣。课文的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也就是课文的7-9自然段;课文的难点是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笔者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介绍自己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通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众,师生角色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能较好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5课《猫》,其文章的特点,在文体上是状物的记叙文,文章结构上是并列思路。语言文字简练,逻辑性强。课文写大猫的性格“古怪”,刚满月的小猫“淘气”。教学的重点是体会作者写猫的“可爱”的思想感情,通过对猫的动态、静态的描写来表现猫的可爱;难点是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篇文章可能还会出现一个疑点:“小猫使院中的花草遭了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作者为什么还说它们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呢?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詹天佑》,是以人物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勾勒出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就是通过体会课文的4-6自然段对詹天佑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其品质;难点是两种隧道开凿的方法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妙处,可以通过画简笔画或课件演示来突破这个难点。

钻研好课文的“三点”后,就能正确提出教学要求,组织教学思路。教学时就不会出现面面俱到、蜻蜓点水、时间安排不合理等现象了。那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能得到提高。

二、理清“二路”是重点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胸有路,遵路识斯真。”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理清两个思路:课文的“写作思路”和教师的“教学思路”。“写作思路”是指作者构思行文的轨迹,它以文章结构为外在表现形式,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安排层次、谋篇布局的逻辑思维过程。“教学思路”即教师处理教材的思维轨迹,其实质就是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尽可能真切而深刻地领会课文的“写作思路”,即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所设计的教学程序。两者虽有密切联系,但一个侧重于“写”,一个侧重于“教”,不可混为一谈。备课时要研究“作者思路”,根据作者思路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思路”。叶圣陶先生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认真学习语文》)但思路分析不一定都按范文自然段的先后顺序来展开,笔者一般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来设计教学思路。另外,要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有时与作者的写作思路基本一致,这种教学思路通常运用于名家名篇的精读课文。但某些长课文或阅读课文的教学思路有时与作者的写作思路不大一致,可采用“变序”教学。由于较多课文教学思路与作者思路一致,因此不作举例,下面只列举两个“变序”教学的例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巨人的花园》,这篇文章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蕴含的道理。文章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正是这些对比,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显现出来。因此,这篇文章不一定按写作顺序讲解,在学习巨人态度“凶”和“慈”的对比时,我们可以先学10、11自然段,体会现在巨人的态度;然后再由果溯因——巨人的态度为何有这样大的变化,是谁使他的态度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的,再讲读第8、9自然段。

我们古人有句名言:“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南宋的朱熹也曾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则无以教,弟子舍则无以学。”足见教给学生“学法”的重要,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思想。我国正式大规模开展“学法指导”教学研究是在1990年,是年8月全国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会议认为:“小语学法指导是阅读教学内容改革的历史性突破”,提出要把“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落到课堂教学实处,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关注“教法”,更应关注、研究“学法”。学法指通过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要教给或巩固某种学习的方法。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的各种方法,就能自己在书的海洋里自己猎取知识,这是让孩子终身收益的。例如学习古诗《题西林壁》时,可按下列步骤安排教学环节: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采用上述程式一环扣一环地进行教学,学完这首古诗,学生一般能总结出学习的方法,自主找到学习古诗的捷径。可以把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迁移到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中。用这样的策略进行学法指导,既可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很快形成技能。平时,还可以自己学习《古诗70+80》中的古诗。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会抓住细节中的重点词句,精读细嚼,领会其含义的方法。以本课第三段为例,最重要的是找出描写凡卡受折磨和渴望自由的细节的重点词语:揪、揍、随手、直戮、简直、没有、一点儿、别想、只好、受不住、慈悲、离开……对这些词语,应指导学生认真咀嚼,品味其含义。“揪”“揍”“随手”“打”“直戳”,揭露了老板和老板娘的“凶狠”“毒辣”“残忍”,反映了凡卡的无比痛苦;“别想”“只好”,反映了凡卡的非人生活;“受不住”“慈悲”“离开”,反映了凡卡渴望自由的心情。本段中,还有描写环境的细节和爷爷肖像的细节,都应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来研读。这样,学习掌握学法的过程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进行,整个过程,由感情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从“教会”到“学会”到“会学”,循序渐进,既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又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后,孩子在课外阅读,也能自己在书籍的海洋里获取知识了。

传统教育是知识教育,现代教育是智慧教育,智慧教育与“方法训练”有密切关系。凡是聪明人都是掌握方法的人,一个学生掌握方法、善用方法而养成心理反应和行为操作条件反射的能力,进而成为习惯,那么,他是灵活主动的、有个性的、有创造性的。

三、读写“结合”是根本

叶圣陶先生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这句话阐明了“读”与“写”的关系,即读是写的基础。古人也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的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使之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这样意思的话:“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只是些例子。学习语文一方面是练习写作,一方面是提高阅读能力。”小学语文课本入选的课文,有不少是中外著名作家的佳作,这些课文在语言的运用和写作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范例。怎样才能做好读写结合,从课文里学些什么,怎样学习?因为每篇课文不同,写作的手法也不同,于是,笔者每教完一篇课文都会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学到了什么写作方法(老师讲课时已作渗透),然后加以小结。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1课《去年的树》,这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写的童话,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语言描写,语言朴实无华,全文没有华丽的词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另外,写对话的形式有说话人在前,用冒号;说话人在中,用逗号;说话人在后,用句号。这些写作上的知识,都是我们以后对人物语言描写可借鉴的,从课文里学写作。又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学完本文,笔者让孩子说说自己从课文里学到了什么写作方法,孩子们马上踊跃发言:“写景的文章可以用移步换景,按照游览顺序记叙。”“抓住景物特点进行介绍。”“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过渡自然。”“特别欣赏他用恰当的动词进行过渡和连接,使文章脉络清晰。”其实,孩子们说的就是从这篇文章里所学到的写作方法。

当教育已经进入一个高度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新世纪时,作为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要更多地发掘出文本固有的教育因素,把握好每篇课文的“三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注意读写结合,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这样,便能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叶昂龙 主编 《“自主式”教学设计荟萃》.宁波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2]叶昂龙 主编 《“自主式”教学设计荟萃》.宁波出版社,2002年版,第292页。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4]《语文教学二十韵》,http://blog.sina.com.cn。

论文作者:张凤妍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4月总第26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7

标签:;  ;  ;  ;  ;  ;  ;  ;  

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论文_张凤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