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MBO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MBO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

张帆[1]2004年在《我国上市公司MBO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在我国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几年,它曾赢得了一片喝彩声,但随着国家有关部门管理部门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暂停审批”的一声令下,如今MBO又面临着被暂停的尴尬。然而,管理层收购作为国有股权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明晰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MBO也有着在收购资金来源、收购价格的公允性、收购主体的合法性等方面的不足,并有可能损害中小股民的利益,因此,MBO行为亟待规范和改进。本文的研究着眼于已经实施MBO的上市公司,一是因为上市公司涉及到大量的国有资本;二是由于上市公司有信息披露的规定,便于本文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本文从管理层收购一般理论着手,阐述了管理层收购的含义,分析了它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过程,以及实施MBO的原因和意义,并结合中、西方实施MBO的差异分析,力求为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找到突破的方向。接着再进行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从现状出发,从众多的已经实施MBO的上市公司中精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从我国上市公司MBO的收购者的设立、公司的股份渊源、MBO的过程以及MBO的资金来源等入手,用实例来揭露上市公司实施MBO的实际操作模式,为将要实施MBO的上市公司提供了现实的样板,具有很好的现实操作性。同时,还介绍了上市公司曲线MBO的实例,旨在探索上市公司MBO的最近发展状况,具有良好的实效性。本文还对上市公司实施MBO前后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是实施MBO并没有恶化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 而且MBO的实施对资本市场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企业实施MBO后的经营行为有着积极的意义。最后,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实施MBO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代培[2]2008年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管理层收购(MBO)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换及其他产权交易手段购买本公司全部或部分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MBO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国有资产战略调整和国企改革的背景下,MBO传入我国,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目前MBO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种法规制度并不完善,出现了收购价格不合理、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因此,2003年3月,MBO被紧急叫停。然而我国MBO具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问题和障碍,是否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本文试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MBO现状进行分析。本文首先研究了MBO的基础理论,并对国内外MBO理论进行了综述。其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可行性、在我国发展的特点以及各种运作模式,并指出了当前我国MBO存在的问题。接着对我国实施了MBO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实施MBO前后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考察MBO是否提高了企业效率。并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角度,建立回归模型考察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正相关性。最后,根据我国MBO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实证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对我国MBO的发展前景做了一下展望,希望随着制度环境的不断完善,MBO能步入正轨,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王莉捷[3]2007年在《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的财效应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MBO是指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内部员工或由其组建的法人实体作为收购者主体,通过自有资金和借贷资金收购一定比例的上市公司股权,进而达到相对控制上市公司,取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管理层收购不仅从宏观层面上顺应了我国经济改革的需要,有望成为国有资本退出的有效渠道,而且也从微观层面上顺应了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然而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MBO的动因、对象、经济、政治、法律基础和操作程序与国外相比,还有许多重大差异,因而可能导致国外的研究结论并不适合我国的实践。为了研究中国上市公司MBO的实施是否会给利益相关者(债权人、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带来显着的财富效应,找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MBO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的理论部分主要做了如下四方面的阐述:第一部分,介绍了管理层收购的概念、起源、发展和中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深入分析中外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的各种差异,在此基础上,对上市公司实施的MBO是否会给利益相关者(债权人、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带来显着的财富效应,提出了叁个假设,并阐述了研究思路、实证研究中的样本选取、数据来源和各项代理指标的选择;第叁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对中国上市公司的MBO是否给目标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债权人、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带来了显着的财富效应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证研究;最后,对上市公司MBO的财富效应作以分析总结,进而为促进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健康良性发展献计献策。

黄荣冬[4]2007年在《实施MBO的中国上市公司行为变化与公司绩效研究》文中提出自股份公司产生以来,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现象就开始存在。伴随着现代上市公司的出现,“两权分离”的情况日益突出。管理层拥有的权力不断膨胀,资本所有者的控制权逐渐丧失,然而,管理层追逐的目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不相一致。为此,资本所有者在其利益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承受着大量的代理成本,安然、世通等美国公司的丑闻表明,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存在较严重的缺陷。于是,关于降低代理成本和保护投资人利益的各种制度安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就一直是学术界和企业界的热点问题。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是管理层运用金融杠杆,收购其经营公司的股份,从而达到改变公司产权结构和获得公司控制权的目的。收购完成以后,管理人员从经理成为股东,从而获得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管理要素参与企业剩余分配得到了最好的体现。MBO是杠杆收购(Leverage Buy-outs,LBO)的一种,当运用杠杆收购的主体是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时,LBO就演变成MBO。当收购主体不仅包括目标公司的经理层,还包括公司职工时,MBO又演变为员工经理层收购(Employee Management Buy-outs,EMBO)或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ESOP)。MBO不仅提供了一个产权界定的途径,也是管理层激励的一种形式。基于管理学角度看,MBO实质上追求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对统一,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反叛。MBO产生的体制基础是现代企业制度中存在的代理成本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管理低效率问题。通过管理层对公司的收购,实现经理人对决策控制权、股份控制权及剩余索取权的接管,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减少对经理人权利的约束,MBO实际上是对过度分权导致代理成本过大的一种矫正。一定程度上讲,也是对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而造成企业片面追求规模化和多元化、多角化发展的一种矫正,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升华,MBO的实施并不否定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巨大作用。在两权分离和物质经济比较发达的基础上,通过实施MBO,实现新的两权合一,也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近几年来,MBO也逐渐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由于中国上市公司实行MBO处于起步和试验阶段,因此,从已有研究来看,由于研究方法和样本选择的不同,结果迥异。国内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实证研究,但多倾向于实务操作,结合MBO案例进行分析,这对实践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另一种则是规范研究,或集中于对西方MBO的特征及一般意义的阐述,或是MBO的国际经验借鉴比较等。国内研究的主要局限:(1)考察对象的局限。西方学者对管理层收购的研究对象公司一般多达几十个以上,国内的研究样本个20左右,研究样本不足得出的结论很可能含有太多的个别特征,而不能作为MBO的普遍特征;(2)研究区间的局限。由于中国MBO案例大多数是在2002年发生,过去还无法对MBO前后公司绩效进行大样本统计比较分析,只能考察MBO结束后的两个会计年度,公司正进行大规模整合,考察期限过短,难以看出MBO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长期影响,也就不能辨别MBO后的真实价值创造及其可能源泉。(3)研究指标的局限。只研究了有关经营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指标,没有考察总资产周转率、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绩效指标,实证分析结果的说服力不强。整体上,本文在更多样本、更长区间、更多指标下进行了研究,基本结论如下:(1) MBO公司所有权结构的重大调整是企业家价值实现的前提,或者说,MBO是在实施所有权变迁的同时实现了企业家的价值。企业家价值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企业家精神,这种精神主要体现的是创新精神、风险承担精神和创业精神。(2)企业家行为的转变促进企业行为的成功转型必须满足若干条件:企业家必须具备企业家精神;实施MBO后企业家必须掌握足够的控股权和控制权;必须具备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公司必须具备风险经营能力。公司行为与企业家行为既有统一的一面又相互之间存在差异。本文认为,企业是人的组织,而管理者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承担者。管理层代表企业的所有者行使日常的经营管理行为,只是公司行为的执行者;同时管理层的个人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主导公司行为,最终,管理层的个人意志支配了公司意志。企业家行为通过公司的董事会行为、创业行为、投资行为、融资行为等体现出来。(3)中国上市公司MBO后董事会规模在整体上较MBO前小,并有持续减小的趋势;公司董事会的稳定性整体上有所下降,表明MBO后产权明晰,股东进入和退出公司较为容易,不利于公司管理层的稳定;董事会行为强度增加较大,MBO后上市公司董事会对公司经营活动的控制更具有主动性。MBO对董事会的稳定性和董事会行为强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显着影响。MBO后董事会稳定性对公司绩效的正的影响显着加强,即董事会非退休董事离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程度显着增加,MBO后公司好的绩效更依赖于公司稳定的管理层。MBO前董事会的会议次数对绩效的影响为负,会议次数越多,绩效越低,而MBO后,董事会行为强度对绩效的影响为正,虽然在通常的水平上仍不显着,但至少说明董事会会议比MBO前更有效,与公司经营活动更为密切相关。(4)公司的创业行为是企业内部各方以及企业关联方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及自身利益最大化,所进行的创新活动、治理结构调整、员工激励、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塑造、强化经营风险管理、投资于高风险和高收益项目、减少融资成本等等诸多经营活动的总括。MBO后,管理层所有权的增加,提升了战略性转变的能力,与治理结构变化相比,这种能力促使管理层重新审视将薪酬与公司长期价值相联系的雇佣合同,激励经理层把精力集中于增加公司价值的创业活动。对MBO前后公司创业行为差异的实证研究表明:MBO后管理层和股东利益趋于一致,所有者对公司的控制强度和控制能力显着增强;担保事项显着增加,导致公司或有负债大幅增加;因为MBO没有导致管理层更关注那些可以促进公司长远发展的各种创业活动,MBO后企业创业行为没有显着改善。(5)对MBO前后公司经营绩效差异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总资产周转率在MBO前后没有显着差异,表明MBO后资产的运用效率没有得到显着改善;总资产经营利润率、ROE和每股收益在MBO后显着减小,表明MBO后公司盈利能力显着下降。研发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必然会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但遗憾的是,从上文的分析中不难看出,MBO后上市公司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没有明显改善。(6)实施MBO后上市公司较少采用股权融资获取资金,明显加强了自有资金的积累,频繁通过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同时更多地依赖对外借款融资,借款的频率明显增多。MBO后上市公司一般具有显性或隐性的高负债率。债务人在MBO过程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MBO后对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有直接影响。公司实施MBO后的投资行为成为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博弈的焦点,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都会尽力影响或主导公司的投资行为。本文综合应用管理学、金融经济学、行为学、数量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较为全面地研究了MBO对公司行为产生的影响及其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国内迄今第一次相对系统、全面研究MBO公司行为的转变和公司绩效关系的学术论文。论文研究了MBO是如何对管理层精神层面产生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所激发的企业家精神如何导致管理者经营行为的转变,具体演变为公司董事会行为、创业行为、融资行为、投资行为等一系列经营活动的转变,最终必然落脚于各种经营活动的转变如何对公司经营绩效产生影响。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从实施MBO的中国上市公司行为变化这一个新的视角研究了MBO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国内已有的关于MBO与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BO后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的变化如何影响公司绩效方面,从公司行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涉及较少。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MBO前后公司行为的差异及如何影响公司绩效,并且对其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区分和归纳。(2)创新性地提出了MBO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行为、公司行为、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本文采取从主观到客观、由内因到外因到现象的研究思路,从剖析MBO对公司管理层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开始、分析了企业家心理变化导致企业家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映在公司经营行为的转变上,最终使MBO前后公司经营绩效产生差异。同时,分析了企业家行为与公司行为的内在关系,以及企业家行为转变与公司行为转型的统一性与差异性。(3)研究样本在国内MBO相关研究中最全面,样本研究的时间跨度最长国内研究的局限表现在考察对象、研究区间和研究指标,论文在克服这些局限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贡献。本文的研究样本包括隐性MBO和带有MBO性质的股权激励机制的上市公司,样本的取值为MBO实施前后3年时间跨度共7年,能够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研究MBO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4)创新性地对MBO前后上市公司董事会行为、创业行为、融资行为及投资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基于年报获取了大量的实证数据,分析了MBO前后公司董事会规模、稳定性、行为强度、领导构成及领导方式的差异及与绩效的关系;扩展了创业行为的定义,分析了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创业行为的内在关系,创新性地定义了一些衡量企业创业行为的指标,并分析了这些指标在上市公司实施MBO前后的差异及其与经营绩效的内在关系;分析了MBO前后公司融资方式、融资成本和投资行为的差异。最后,得出了中国MBO上市公司的若干客观的结论与评价。

方荣岳[5]2004年在《管理层收购中的公司治理重构》文中研究指明管理层收购是指企业的管理层利用杠杆融资对该目标企业进行收购,具体来说是指目标企业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企业的股份的行为,从而改变企业的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企业目的、并获取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管理层收购的本质是对企业权利结构的重构,就是部分地将管理层由事前确定的交易关系转向事后确定使其有条件地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承担风险,从而制度性地将其与股东的关系拉近,结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我国国企改革正处于一个国有产权市场化的阶段,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产权改造的手段,在我国已经备受瞩目,引起了理论和实践中很大的争论。目前,国内理论和实业界更关注的是管理层收购将在日渐深入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一种可以成为主流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有效手段,还是一种企业的某些内部人打着产权改革的幌子进行寻租行为的工具?特别是管理层收购是否天生具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中小股东利益受损的特质? 本文着重分析了管理层收购的经济意义、激励效果和经济效率,指出管理层收购的正面和积极意义。论文指出,MBO作为一种改革工具本身不具有道德含义,对其的认识应该采取一种理性中立的态度。在改制的过程中,MBO可能会被某些人用作谋取私利的工具,但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不在MBO本身。论文通过分析指出,造成目前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和管理层收购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管理层收购本身,而在于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笔者认为,在目前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尤其是执法问题不完备的情形下,管理层收购应该慎重对待,但是因为现有问题的存在而否定管理层收购甚至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观点存在着本质上的错误。在制度层面上,一方面通过《公司法》、《证券法》、《国有资产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建立或完善,强化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加强执法,从而确保现有的公司治理制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两者有效结合,才能真正确保公司治理的效果。 本论文共包括7章。 第1章在对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同时提出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和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企业中的代理问题,并从共同代理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企业中的代理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几种公司治理

孙源[6]2005年在《我国管理层收购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MBO在我国逐步兴起,尤其是国有公司“抓大放小”战略的实施,使MBO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放小”的重要形式之一。MBO对于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出资人不到位问题、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和创新。 但是由于我国的MBO是20年企业产权改革逐步探索过程中的“舶来品”,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管理层收购实施环境不成熟。因此,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完善我国国有中小企业实施MBO的环境,循序渐进地推进国有中小企业以MBO方式完成改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对MBO的基础理论以及国内外MBO实施模式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我国四个MBO典型案例,具体剖析成功做法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详细解析我国实施MBO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完善我国MBO实施环境的对策建议。 本文围绕中外MBO异同点展开,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国内外MBO理论研究及发展现状,从中借鉴基本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国内外MBO的实施模式并比较其异同点,提出一方面我们要借鉴英美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和规范操作,另一方面要吸收俄罗斯等转型国家的教训与不足,以及我国目前推行MBO中存在的问题,将MBO与中国具体国情和实践相结合,完善我国MBO的实施环境,让MBO真正带来企业的产权明晰、效率提升。 第叁部分选取我国四个已完成MBO的典型案例,剖析成功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四部分分析我国MBO的影响因素,提出完善我国MBO实施环境的对策建议。

程才良[7]2007年在《MBO的价值创造过程与机制》文中指出管理层收购(MBO)的主流理论——财富创造假说未能充分揭示MBO提升公司价值和绩效的作用过程与机制,缺乏对MBO的普遍解释力和指导性。本文从MBO与公司治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逻辑联系入手,提出MBO的公司治理重构假说,并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认为:MBO所导致的公司治理重新构造及公司治理的改进,正是提升公司价值和绩效的主要推动力量。分析表明,MBO所导致的现代公司制企业股权结构变动及其对股权激励和股权约束机制的重新构造,对改进公司治理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由于MBO具有明晰产权、塑造人格化的产权主体,强化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强化管理层对“外部人控制”以及大股东侵害公司利益行为的股权约束,降低代理成本等积极作用,因此,它对于有效地解决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实证研究也表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MBO后,公司绩效指标虽有所改善,但并不是十分显着。进一步分析原因发现,这主要是由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性缺陷、MBO制度约束和现行部分MBO模式所造成的,并由此导致我国MBO的动因和行为扭曲,其中的关键在于我国现行MBO无法对管理层“内部人控制”进行有效制衡。而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与管理层共同实施收购——即采用混合型MBO模式,同时合理确定MBO有效边界,可以对管理层“内部人控制”实施有效的股权约束,从而使MBO真正成为改进公司治理、进而推动公司价值提升和绩效提高的有效方式。

衣龙新[8]2004年在《财务治理理论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受此影响,我国部分财务学者借鉴公司治理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财务治理理论,希望从财务方面为解决公司治理问题提供参考。实践中,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为解决某单方面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综合研究并提出全面解决方案,才能切实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复杂问题。财务治理理论的提出和不断完善,正是适应了这一方面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现实要求,迅速成为财务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本文综合运用现代财务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企业理论及产权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以本金在企业不同层面运动所形成的特定财务关系为研究主线,通过对财务治理内涵、目标等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基于企业所有权安排逻辑,提出了财权配置一般框架,并初步构建了财务治理体系。本文力图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财务治理体系框架结构,期望能够对解决我国企业复杂的财务与治理方面问题有所裨益。本文总体上分为两大部分,共7章。第一部分主要探讨财务治理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1、2、3叁章;第二部分对财务治理体系组成部分: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行为规范进行专项研究,包括4、5、6、7四章。第1章“财务治理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本章对财务治理理论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将财务治理理论研究发展大体归结为的两个阶段:西方财务理论界的初步探索阶段和国内财务理论界的初步形成与建立阶段。在西方理论界,很早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就已经具有了相互融合研究的发展趋势,由此产生了财务治理理论研究的萌芽。这一阶段并没有明确提出财务治理概念,也没有对财务治理问题进行独立研究;国内财务学者充分借鉴公司治理理论等,结合中国财务理论创新成果,提出了“财务治理”概念,并进一步探讨了财务治理结构、财权配置等基本理论问题,使财务治理理论得以最终产生并全面发展起来。第2章“财务治理基础理论”。本章探讨了一些财务治理基础理论问题,包括财务治理涵义、主体、客体及目标等方面内容。其中,财务治理理论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括本金理论等现代财务理论,以及公司治理理论、企业理论和产权经济学。以上述理论为基石,本文对财务治理主体等基础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财务治理主体是指有能力、有资格、有意愿参与公司财务活动并在公司治理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内部权利机构、个体与法人;财务治理客体则有两种表现形式,在治理框架下具体体现为“财权”,在财务范畴内总体体现为“本金”;而财务治理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形成科学合理的财务治理体制、制度和行为规范。第3章“财权配置:基础理论与一般框架”。本章对财权配置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提出了财权配置的一般框架。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问题,有关财权的配置问题贯穿财务治理的全过程。可以认为,企业财权配置基本框架决定了财务治理的一般逻辑和价值取向,对财务治理体系各个部分均具有决定性影响。即企业有什么样的财权配置框架结构,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行为规范。在明确了财权内涵及其与产权、企业所有权关系基础上,按照企业性质——企业所有权安排——公司治理——财务治理的逻辑主线,本章提出了基于“综合谈判力”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分析框架,推演出“股东为主导的共同治理”模式,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了企业财权配置一般框架。第4章“财务治理结构(上):财务资本结构安排”。财务治理结构主要是由财务资本结构安排、财务组织结构安排和财务运营模式安排叁部分组成,本章首先对财务资本结构安排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在财务治理结构中,财务资本结构安排非常重要,它是治理结构的基础,体现的是企业内外部权利主体对企业财务权利基本要求和现实分配。在明确财务资本结构内涵及其与要素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之间关系基础上,企业资本构成可以大体描述为要素资本结构——财务资本结构——资本结构叁层次关系。具体地讲,财务资本结构主要由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等内容组成,企业不同的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安排会产生不同的财务治理效应。第5章“财务治理结构(下):财务组织结构安排”。本章对财务治理结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组织结构安排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财务组织结构安排在财务治理结构占有重要地位,它体现的是企业财务权利在企业内部各个权利机构之间的具体配置。在财务治理框架下,财务组织结构安排有其独特的内涵,包含许多特定内容。在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特有的财务组织结构安排问题十分突出,对其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财务组织结构安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股东大会财务组织安排和董事会财务组织安排。其中,董事会财务组织安排中的独立董事治理问题十分重要,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第6章“财务治理机制”。财务治理机制是财务治理体系的自动调节装置,依据财务治理结构安排和一定制度设计,财务机制能够对企业财务治理活动进行有效调节和规范。本章阐述了财务机制的一般原理,深入分析了财务治理机制的内涵及其与财务基础机制之间的内

唐新刚[9]2007年在《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中的股权定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管理层收购(MBO)在我国国有产权改革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近十几年的演进过程中,我国的管理层收购逐步走向成熟,但也引起了颇多争议。其中,转让定价最为敏感,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本论文通过研究我国上市公司MBO股权定价实践,对已经发生MBO的20家上市公司的股权定价情况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MBO股权定价的合理性,探讨了影响MBO股权定价的各种可能因素。本论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简要介绍了国外MBO的理论发展、国外MBO股权定价实践并提出我国上市公司MBO股权定价问题;第二部分着重分析我国上市公司MBO股权定价实践,阐述了我国现行MBO股权定价的现实性及其不合理之处;第叁部分是定量分析。对我国上市公司MBO现行股权定价的合理性从两个方面进行实证,通过两种差额的回归分析,找出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MBO股权定价的因素,并得出结论:我国目前的MBO股权定价过程中考虑了管理层历史贡献并给予了一定的价格折让,但是没有考虑股权市价和企业未来获利能力,也没有考虑控制权带来的溢价或折价。第四部分根据第叁部分的结论定性分析我国上市公司MBO股权定价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政策规范、定价主体以及资本市场是我国上市公司MBO股权定价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五部分在前几部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MBO股权定价的建议,并构造了一个股份全流通后上市公司MBO股权定价的模型,对现有的定价程序进行了优化。由于论文的写作过程正好处于我国证券市场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时期,尽管目前在股份全流通后还没有发生MBO的上市公司案例,但本文仍构造了一个股份全流通后上市公司MBO股权定价的模型,同时对现有的定价程序进行了优化,但该模型有待实证,这也是笔者今后将继续研究的方向。

邓沛琦[10]2015年在《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合所有”、“混合所有制”及“混合所有制经济”概念于1993年十四届叁中全会和十五大报告等党的文件中先后被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实践探索中,针对传统所有制结构的弊端和转轨中存在的问题,逐步突破所有制界线,提出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以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大改组和大转型的产物,它是多元化产权投资主体跨行业、跨所有制、跨产业的多样化经营的一种企业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组织经营模式和经济形态,在我国20多年实践发展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截止2012年底,从全国整体看,混合所有制经济占我国500强企业的80%。混合所有制企业法人为122.9万个,占企业登记总数的15%,混合所有制企业投资规模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3%,其税收贡献比占47%。其中,央企及其子公司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公司制企业户数的比例接近57%,有少数中央企业的子公司占比达到了80%。由此可见,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实践中表现出了强大生命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目前,在我国经济增长处在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叁期迭加”的“新常态”下,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2013年,十八届叁中全会重提“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形式”。在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已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作为国企改革发展的新战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混合所有制是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产权主体相互投资、交叉持股、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企业产权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基本表现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资联营等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经历了初步发展、基本形成和深化完善叁个阶段。多种所有制的共存与共同发展、国家层面的理论创新和政策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资本市场与产权市场的发育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造了基本条件。根据所有制、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辨证关系分析,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混合所有制”的具体实践形式。而混合所有制则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所有制实现形式上的制度安排。混合所有制经济寓于混合经济之中,是混合经济的基础。而混合经济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度融合的结果。事实上,从世界潮流来看,现代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的混合经济。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各国投资主体之间的经济混合程度不断提高,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混合日新月异。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各国先后告别单一所有制而共同走上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道路。虽然各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特色不同,但是混合所有制以适应各国经济发展转变的需要,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必然趋势是“生产社会化规律”、资本社会化发展规律、市场经济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规律,以及第叁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等共同作用下促使了世界经济走向公私混合的市场经济新时代。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搞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200多年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在经历了数百年放任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后发展到在国家干预下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市场经济体制。二战后,随着国有企业的出现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英国开始实行国有和私有动态发展,相互依存,由此出现了混合经济或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态。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和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都是特定历史背景和条件的产物,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特征各不相同,因而有其借鉴与启示,但不能照抄照搬。在我国,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于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激发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财富创造,调整理顺社会利益关系,尤其是进一步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仍然存在活力不足、经营机制不灵活以及民营企业实力不强等问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再次成为本轮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是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为主线,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为抓住改革的战略机遇,必须继承和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经验成果,并进一步开拓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视角与路径。在新的时期,面对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上的问题,关于混的分类、混的模式、混的时机等问题亟需研究。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与调研访谈相结合法、历史分析与比较研究相结合法,并更加注重经验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形成了一套全面的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体系。本文共分七章,各章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本章内容首先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其次,对本研究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根据文献分析,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根据全文研究,提炼出创新点,并提出研究展望。第二章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相关概念及其理论渊源。首先综述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性质和特征,以及混合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其次,进行混合所有制相关概念辨析。最后,着重论述了中西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相关理论与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本章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叁章为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历程及模式。首先,探讨了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主要探讨国有化、私有化、中间道路、“大社会”等时期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其次,总结了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动因与条件。最后,着重分析了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模式与特征。第四章为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历程与模式。首先,分别从宏观政策和微观实践两个层次探讨了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其次,总结归纳了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动因与条件。最后,着重归纳和分析了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模式及特征。第五章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理论思想演进及模式定性比较。综述了英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基础和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基础。比较了两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与特征。着重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进行全方位比较,包括宏观运行情况、微观操作、股权结构、利益相关者安排等方面。第六章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量化评价与比较。首先,针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的总体情况进行比较。其次,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层面建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曲线,以进一步考察中英社会经济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耦合评价模型和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分别针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基础环境与现状进行评价。最后,运用边际分析法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首先,归纳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的启示。而后,运用路径依赖分析,通过构建路径的锁定与突破模型,探讨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发展现状,构建出我国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的升级模型与范式框架。最后,基于启示与改革的路径突破、升级与范式,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我国上市公司MBO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D]. 张帆. 电子科技大学. 2004

[2].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D]. 代培. 同济大学. 2008

[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的财效应实证研究[D]. 王莉捷. 天津商业大学. 2007

[4]. 实施MBO的中国上市公司行为变化与公司绩效研究[D]. 黄荣冬. 四川大学. 2007

[5]. 管理层收购中的公司治理重构[D]. 方荣岳. 复旦大学. 2004

[6]. 我国管理层收购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D]. 孙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7]. MBO的价值创造过程与机制[D]. 程才良. 暨南大学. 2007

[8]. 财务治理理论研究[D]. 衣龙新. 西南财经大学. 2004

[9].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中的股权定价研究[D]. 唐新刚. 新疆农业大学. 2007

[10].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D]. 邓沛琦. 武汉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我国上市公司MBO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