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DH/SDH的抖动和漂移性能及有关测试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贵贤[1](2011)在《SDH传输网双归属方案设计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通信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巨大动力。作为信息高速公路基本骨干的传输网,是承载业务的基础网络。传输网建设原则是“高速、安全、灵活”,并能适应未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发展的需要。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传输体系,是一种将复接、线路传输及交换功能融为一体、并由统一网管系统操作的综合信息传送网络,是美国贝尔通信技术研究所提出来的同步光网络(SONET)。本设计主要给出传输网双归属模型,解决中心局、汇聚点等单节点失效故障。节点保护是本文网络规划的重点。本方案在某地市传输网应用后,大大提高了传输网络的安全性,通过中心局实现双节点保护,终结业务节点分别归属于不同节点设备,汇聚层环分别归属于不同节点设备。通过节点关电测试、多处拔纤测试,业务都可以正常保护,从而提高了传输网络的安全性。本论文在第一章的绪论中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第二章介绍了SDH的传输原理和特点,第三章给出了SDH传输网双归属方案设计,第四章是双归属方案的应用,第五章是传输性能测试,最后一章是结束语,对论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设想。
顾博欣[2](2011)在《广东电网光通信传输系统评测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网建设对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提出更高的要求,通信系统作为保障电网生产调度、行政管理的重要平台和手段,其地位越来越重要。光通信传输网作为电力系统通信专网的骨干网络,承载了电网所需的所有重要业务,其安全可靠性是运行维护人员的一大难题。加强对光通信设备测试,进行有针对性地试验,可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各厂家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相关性能,防患于未然,从源头控制入网光通信设备的质量。同时,通过搭建试验平台进行模拟测试也有利于发现设备故障根源,对设备厂家提出改进要求,保障光通信设备满足电力通信系统设计和建设的规范要求。但与电信网络要求不同,电力系统通信专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对光通信传输系统评测前,需结合电力通信系统的业务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规范研究,制定光通信传输系统测试认证技术规范,本文拟定分析光通信传输网所承载业务的需求,对入网和即将入网的光通信传输设备的主要参数进行统计,构建模拟网络,仿真业务运行,确定光通信传输系统认证的测试流程、测试方法、测试标准等,保证电力通信设备系统评测中心发挥最大的效益,为广东电网公司通信系统应用需求提供技术保障。光通信传输系统评测体系的形成不仅能查找通信设备中存在的各种无法验证的隐性问题,对通信网络在组网方式上的模拟验证,而且可以更加紧密地跟踪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为研究制定电力通信网发展方向提供技术理论和实践依据。
尹法纪[3](2009)在《SDH抖动测量电路算法设计及硬件实现》文中认为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光同步数字传送网(SDH)以其速率统一、光接口与帧结构统一等特点而逐渐成为主要的传送网体制。在传输过程中,多种原因会造成数字信号在特定时刻相对于其理想参考时间位置发生短时间偏移,这种偏移定义为抖动。抖动的产生原因主要有:各类噪声、定时滤波器失谐、码间干扰、映射及指针调整等等。为尽量延长光纤通信系统的中继距离,必须要求系统组成部件的固有抖动要小,中继设备的抖动增益要小,以限制抖动积累。通常评价数字信号的传输质量一是测试误码率,二是通过抖动测试检查数字链路的质量。通过抖动测试可以详细了解系统的抖动特性,分析网中抖动积累的叠加规律,找出改进措施、提高传输质量。因此抖动测试是绝对必要的。本论文主要围绕SDH抖动测量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开发工作。论文阐述了SDH抖动测量技术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SDH抖动产生原因和影响,通过对ITU-T抖动相关的标准协议的深入研究,提炼出标准中对抖动测量的具体要求;根据ITU-T对抖动测量的具体要求,论文分析了SDH抖动测量电路的设计原理,给出了采用锁相环实现的SDH抖动测量电路设计结构;对SDH抖动测量电路的设计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论文给出了算法设计,用Matlab/Simulink工具进行算法级建模与仿真,主要包括抖动信号源、抖动测量锁相环和抖动测量滤波器;算法级仿真结果验证了所设计的算法能够达到设计要求。这部分为本论文的重点和难点。在SDH抖动测量电路的算法设计得到仿真通过后,论文对所设计的算法进行硬件电路实现,包括RTL设计、仿真和FPGA原型验证。RTL设计采用Verilog HDL编写代码,RTL仿真工具采用Cadence的NC-verilog,FPGA实现采用了Xilinx的Virtex5器件。RTL仿真和FPGA原型验证结果表明,本论文SDH抖动测量电路设计能够完成SDH抖动信号产生及测量功能。
刘磊[4](2009)在《SDH传输网建设设计》文中认为我们知道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要求通信网能提供多种多样的电信业务,通过通信网传输、交换、处理的信息量将不断增大,这就要求现代化的通信网向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和个人化方向发展。传输系统是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输系统的好坏直接制约着通信网的发展。当前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的信息高速公路,其中一个重点就是组建大容量的传输光纤网络,不断提高传输线路上的信号速率,扩宽传输频带,就好比一条不断扩展的能容纳大量车流的高速公路。同时用户希望传输网能有世界范围的接口标准,能实现我们这个地球村中的每一个用户能随时随地便捷地通信。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传输体系)是一种将复接、线路传输及交换功能融为一体、并由统一网管系统操作的综合信息传送网络,是美国贝尔通信技术研究所提出来的同步光网络(SONET)。国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CCITT)(现ITU-T)于1988年接受了SONET概念并重新命名为SDH,使其成为不仅适用于光纤也适用于微波和卫星传输的通用技术体制。它可实现网络有效管理、实时业务监控、动态网络维护、不同厂商设备间的互通等多项功能,能大大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降低管理及维护费用、实现灵活可靠和高效的网络运行与维护,因此是当今世界信息领域在传输技术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的热点,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SDH既是一个组网原则,又是一套复用的方法。在SDH基础上,可以建成一个灵活的可靠的能够进行遥控管理的全国电信传输网以至全世界的电信传输网。这个传输网可以很方便地扩展新业务,还可以使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进行互通使用。SDH在传输上的基本网络单元主要有终端复用器(TM)、再生器(REC)、分插复用器(ADM)和同步数字交叉连接设备(SDXC)等,虽然其功能各异,但却都有统一的标准光接口,能够在网络中的光缆段上实现横向兼容,即设备互通。目前,带宽需求和技术都已显示有必要把SDH的技术上的巨大优势带进接入网领域,使SDH的功能和接口尽可能靠近用户。在接入网中应用SDH的主要优势如下:1)对于要求高可靠、高质量业务的大型企事业用户,SDH可以提供理想的网络性能和业务可靠性。此时可以直接用SDH系统以点到点或环形拓扑形式与用户相连;2)可以增加传输带宽,改进网管能力,简化维护工作,降低运行维护成本;3)SDH的固有灵活性使网络运营者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提供用户所需长期和短期的业务以及组网需要。对于发展极其迅速的蜂窝通信系统,采用SDH系统尤其适合,可以迅速灵活地提供所需的2Mb/s透明通道。本论文在第一章的绪论中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SDH的传输原理和特点、SDH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第二章对SDH技术进行了分析,主要介绍了SDH信号的帧结构、SDH网络结构和网络保护机理、光接口类型和参数、定时与同步、传输性能分析;第三章详细介绍了某地市SDH传输网的建设方案;第四章则对SDH传输系统进行指标测试;在最后一章的结论中对论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设想。其中第一、二章为原理性论述,第三、四章是本论文研究工作的主要体现。
薛继娟[5](2007)在《数字同步网的测试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同步网作为电信业务网的三大支撑网之一,是保证网络定时性能质量的关键,对数字通信网正常运行及各种业务网的运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通信网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电信网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数字交换系统和传输设备包括SDH的迅速推广,对同步网的运行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论文通过对陕西省电信同步网测试过程中的一些典型实例的分析,发现同步网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陕西电信同步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着科学规划、合理组织的原则,制定优化方案,对原有同步网结构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造,达到降低传输比特误码率、SDH指针调整频率,提高传输质量的稳定性,减少时钟劣化告警等目的,进一步保证同步网运行质量满足要求,为各业务网提供优质的定时信号。
张畅[6](2006)在《光纤通道传输继电保护信息技术规范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容量、超高压、大电网、分布式、异构型复杂电力网络的形成,电网的运行管理越来越复杂,其安全稳定运行越来越重要。要使电力系统中的故障和不正常运行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控制,需要传输通道将继电保护信号准确、可靠、迅速地传送出去。目前,光纤保护通道已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地投入试运行,但尚处于探索阶段,技术不成熟,缺少光同步网传送保护业务时的性能指标。 本文的研究方向是论证电力专用光同步网传输继电保护信号的可行性,并且提出更加有效的光纤保护通道的时延、误码的设计方案、测试方法和计算策略,为以后规划性价比优异的网络提供设计思想和理论参考。作者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通信所参加《数字通道传输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信息技术规范的研究》项目基础上,通过测试和分析光纤保护通道的误码、时延、保护倒换、抖动和漂移性能得出了如下结果: ● 提出了新的复用光纤保护通道时延性能的测试方法、计算方法和设计方案。 ● 改进了复用光纤保护通道误码性能的测试方法,创立了平均误码率指标和不同于ITU-T规定的64kbit/s通道的严重误码秒门限值。 ● 论证了自愈环网传输继电保护信号的实用性,网络断纤发生保护倒换时,继电保护信号仍能正常传输。 ● 创编了光纤保护通道误码性能仿真模块,使开发人员能快速、直观地得到网络误码性能参数。 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合理配置SDH网络结构,电力专用光同步网能够满足传输继电保护信号的要求。
解东宏,尹树华,李卫[7](2003)在《时钟信号在传送网中漂移损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述了漂移损伤的理论表示、指标规范 ,测试了时钟信号在PDH传输系统、SDH链路传输系统、SDH环路传输系统中的漂移损伤。从理论和实验结果证明PDH传输系统引入的漂移损伤比SDH传输系统小得多 ,能够作为时钟信号的传输链路。同时对SDH系统漂移损伤主要由指针调整引起的论述进行验证 ,发现指针正常情况下几乎不调整 ,因而由它引起的漂移损伤应很小。
张青松[8](2003)在《SDH/PDH设备抖动性能测试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实现PDH设备的再利用,采用设备原理与维护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SDH/PDH设备的抖动性能进行测试研究。文中首先介绍了SDH的映射结构以及对各种速率信号的码速调整,然后在郑州通信公司的长途传输中心,将不同厂家的PDH设备连接到不同的SDH系统中,进行各种抖动指标如输出抖动、输入抖动容限、映射抖动和结合抖动的测试实验,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总结出SDH/PDH设备的抖动特性,进而将实际使用中的140M信号分别用西门子公司和朗讯公司的SDH系统进行传输,记录其中的AU-4指针调整情况。最后从抖动性能测试的角度,得出140M信号和2M信号的实际应用原则,更有效地实现PDH设备的再利用。
何业军[9](2002)在《通信楼综合定时系统相关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定时与同步是数字通信网的一项关键技术,通信楼综合定时系统(Building Integrated Timing System,简称BITS)设备是数字同步网中最常见的同步供给设备,也是提供电信网同步信号的关键设备。各种新业务,如GSM,CDMA,视频业务和7号信令的引入以及SDH传输网的建设对时钟的短期稳定度和其他时钟性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在同步节点处或通信设备较多的地方以及通信网的重要枢纽处,单独设置时钟系统,对所在的通信楼的设备提供合乎标准的同步基准信号。BITS向通信楼内需要同步的设备如:程控交换机(DPS),异步传送模式交换机(ATM),七号信令转接点设备(NO.7),数字交叉连接设备(DXC),SDH网的终端复用设备(TM)和分插复用设备(ADM),数字数据网(DDN)设备,智能网设备(IN)等提供同步定时信号。其相关技术涉及同步网、定时分配、定时信号传输、损伤等诸方面的内容。 本文第二章讲述了通信楼综合定时系统的构成及作用:第三章概述了数字同步网技术,着重描述了同步网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建立同步网的必要性,讲述了各种同步方法;第四章阐述了同步定时信号的传输;第五章介绍了BITS设备所支持的同步状态消息;第六章、第七章为本文的重点,通过对时钟信号建立数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时钟内部噪声和相位瞬变产生时钟定时信号损伤的原理,企图寻找到更好地控制频率漂移的方法。 论文最后介绍本人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通信公司)亲自参与开发的BITS设备Clockstar,并将DDS技术、差频倍增技术应用于该设备,分析本人实际制作的电路。通过对BITS系统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得到的结果完全符合ITU-T建议的标准。 本文论及的“时钟”概念不是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钟表,而是由产生基准频率的信号发生器(如铯原子频率标准、铷钟及高精度石英晶体振荡器等)中的某种频率源以及相配套的输入、输出接口和控制电路等组成的一整套具有特定同步定时功能的综合体。如BITS就是一种时钟设备,它提供用在通信系统中控制某些功能的定时的时间基准设备,时钟提供的信号称为基准信号、定时信号或同步信号。
史国炜[10](2001)在《同步数字体制光纤接入传输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DH在向高速骨干网进军的同时,正向速率较低的接入网领域渗透。因此,研究开发适合本地业务情况的SDH光纤接入传输系统是目前SDH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此外,在SDH传输平台上直接接入和传输Internet业务(IP overSDH),是SDH目前研究的热点。国外一些设备厂商和研究单位已宣布研制成功了SDH的IP接口设备,其核心技术仍对外封锁。本论文将围绕这两个方向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研究开发出一种高性能的SDH设备时钟(SEC)。提出SEC的核心器件——锁相环(PLL)的优化设计原则,并优化设计出具有极窄带宽的数字式锁相环(DPLL)。由该DPLL构成的SEC能自适应地调节相位捕捉的速度和精度,直接对155MHz的线路定时信号实施跟踪,有效地解决了SDH技术在接入网中应用时存在的网同步问题。该SEC已成功地应用于大唐电信SDH(155Mbps)光纤传输系统中。 ◇提出一种新的减小指针调整抖动的方案——自适应调制泄漏法。该方案采用新的相位扩散机理,对每1比特抖动的泄漏进行序列调制,有效地将相位泄漏频率从低频段移向高频段,使泄漏相位很容易被锁相环滤除,从而达到减小输出抖动的目的。与以往减小指针调整抖动的方案相比,该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对在SDH/PDH网络边界产生的抖动的抑制能力,确保了SDH技术在接入网中应用的服务质量。 ◇提出SDH接入网的组网方法和保护策略。在研究SDH自愈网络的可靠性、生存性以及网络成本的基础上,首次论证了SDH在接入网中采用U-SHR/2环型拓扑和相应保护方式的优势。同时对SDH接入网的生存性的定量分析,有助于对其防破坏能力作出预测和评估。这些研究对SDH接入网的设计与维护具有指导意义。 ◇研究开发出一种用于接入网的SDH光纤传输系统。重点给出SDH光纤传输系统核心网元——分插复用器(ADM)的设计,以及ADM中一种具有自主产权的交叉连接(DXC)矩阵芯片的设计。对系统的技术指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SDH光纤传输系统具有优良的性能。 摘 要—— 中研究开发出一种m OV盯 SDH宽带接人服务器。在研究基于 SDH的*业务接入技术O OVer SDH)相关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一种P叫erSDH宽带接入系统的设计方案,并进一步提出了系统关键部件一包交换路由引擎的数据转发算法。设计出基于 FpGA的包交换路由引擎,填补了国内空白。 今跟踪研究P OV0 WDM光因特网技术。在对另一种新兴的传输技术一波分复用(WDM)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 IP over DWDM技术在未来光英特网中的应用。着重对IpOVOfWDM这种正处于探索阶段的因特网解决方案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跟踪研究。
二、PDH/SDH的抖动和漂移性能及有关测试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DH/SDH的抖动和漂移性能及有关测试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SDH传输网双归属方案设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论文的基本安排 |
第二章 SDH的原理介绍 |
2.1 SDH的特点和应用 |
2.2 SDH的帧结构 |
2.3 SDH的复用结构和步骤 |
2.4 SDH的速率系列 |
2.5 SDH的常见网元 |
2.6 SDH的网络拓扑结构 |
2.7 SDH的光接口类型和参数 |
2.8 SDH的定时与同步 |
2.9 SDH的传输性能分析 |
第三章 SDH的保护原理及双归属方案设计 |
3.1 SDH的网络保护机理 |
3.2 SDH传输网双归属模型 |
第四章 SDH双归属方案应用 |
4.1 工程建设背景及设计依据 |
4.2 工程网络现状 |
4.3 工程建设方案 |
4.4 工程组网所用设备及其性能 |
4.5 工程实施效果 |
4.6 其他配套系统 |
第五章 SDH传输性能指标测试 |
5.1 测试系统组成 |
5.2 测试内容 |
5.3 测试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广东电网光通信传输系统评测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广东电网光通信传输系统评测体系研究的背景 |
1.2 广东电网光通信传输系统评测体系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电网光通信传输系统评测需求及主要内容 |
1.4 广东电网光通信传输系统评测体系研究的目的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光通信传输系统基础概念 |
2.1 光同步数字传输网(SDH/SONET网)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
2.1.1 光同步数字传输网概述 |
2.1.2 速率与帧结构 |
2.1.3 同步复用和映射方法 |
2.1.4 SDH网络结构和自愈网 |
2.1.5 光接口的类型和种类 |
2.1.6 传输性能 |
2.2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应用 |
2.2.1 多业务传送平台的基本概念 |
2.2.2 多业务传送节点的基本概念 |
2.2.3 多业务传送平台技术基础 |
2.2.4 多业务传送平台技术应用总结 |
2.3 评测体系的基本理论和评测的基本方法 |
2.3.1 评测体系的基本概念 |
2.3.2 评测的基本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通信传输系统评测体系概要 |
3.1 仪表器材及环境的管理要求 |
3.2 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
3.3 评测工作的主要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 |
3.3.1 评测工作与电力通信网需求的结合 |
3.3.2 评测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
3.4 评测的具体工作流程 |
3.5 广东电网光通信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 |
3.5.1 广东电网光通信传输系统概况 |
3.5.2 广东电网光通信传输系统承载业务及其传输方式 |
3.6 广东电网光通信传输系统评测体系的构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东电网光通信传输系统评测的主要内容和指标 |
4.1 光通信传输系统硬件部分评测内容及指标 |
4.1.1 设备业务槽位数量 |
4.1.2 设备交叉能力 |
4.1.3 设备板卡保护能力 |
4.1.4 通道保护倒换能力 |
4.1.5 长时间业务中断自我恢复能力 |
4.1.6 第三方通信能力 |
4.1.7 设备正常运行电压波动范围 |
4.1.8 电接口性能测试 |
4.1.9 光接口性能测试 |
4.1.10 以太网性能测试 |
4.1.11 端口、板卡通用性要求 |
4.1.12 2M光接口能力 |
4.1.13 设备外观 |
4.2 光通信传输系统软件部分评测内容及指标 |
4.2.1 告警功能测试 |
4.2.2 网管配置功能测试,网元管理数量 |
4.2.3 网管监控功能测试 |
4.2.4 网管数据库管理功能测试 |
4.2.5 网管监控后台系统性能分析测试及打印管理 |
4.2.6 系统自诊断及恢复 |
4.2.7 激光器可控功能测试 |
4.2.8 支路卡DCC通道测试 |
4.2.9 通道自动解环测试 |
4.2.10 光放大器及色散补偿单元监控能力测试 |
4.2.11 北向接口功能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东电网光通信传输系统评测的方法和结果分析 |
5.1 主用仪表使用方法简介 |
5.1.1 SDH测试仪表的基本使用方法 |
5.1.2 以太网测试仪表的基本使用方法 |
5.2 光通信传输系统硬件部分评测方法和结果分析 |
5.2.1 业务安全性指标评测部分 |
5.2.2 辅助处理缺陷故障指标评测部分 |
5.2.3 设备可扩展性及兼容性指标评测部分 |
5.2.4 其他标准化指标 |
5.3 光通信传输系统软件部分评测方法和结果分析 |
5.3.1 业务安全性指标评测部分 |
5.3.2 辅助处理缺陷故障指标评测部分 |
5.3.3 设备可扩展性及兼容性指标评测部分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3)SDH抖动测量电路算法设计及硬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概述 |
1.3 论文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SDH 抖动及其测量仪器概述 |
2.1 SDH 简介 |
2.1.1 SDH 的特点 |
2.1.2 SDH 在通信网中的应用 |
2.2 SDH 抖动的来源及其对数字通信的影响 |
2.2.1 抖动的定义 |
2.2.2 抖动的来源 |
2.2.3 抖动对数字通信系统造成的影响 |
2.3 SDH 抖动测量仪器的功能 |
2.3.1 仪器功能框图 |
2.3.2 仪器的接口 |
2.3.3 仪器的抖动产生功能 |
2.3.4 仪器的抖动测量功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SDH 抖动测量电路的设计原理和设计结构 |
3.1 SDH 抖动测量电路的设计原理 |
3.1.1 锁相环线性相位模型 |
3.1.2 锁相环用于抖动测量的可行性分析 |
3.2 SDH 抖动测量电路的设计结构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SDH 抖动产生及测量电路的算法设计 |
4.1 时钟抖动信号源算法设计 |
4.1.1 抖动信号源设计方案 |
4.1.2 同相及正交分量的设计和仿真 |
4.1.3 正交调制器的设计和仿真 |
4.2 抖动测量锁相环算法设计 |
4.2.1 几种主要的数字锁相环 |
4.2.2 抖动测量锁相环的数据转换跟踪环方案 |
4.2.3 鉴相器的算法设计及仿真 |
4.2.4 环路滤波器的算法设计 |
4.2.5 数控振荡器算法设计与仿真 |
4.3 抖动测量滤波器算法设计 |
4.3.1 数字滤波器的原理及分类 |
4.3.2 FIR 数字滤波器的结构与设计方法 |
4.3.4 抖动测量FIR 滤波器的算法设计与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SDH 抖动测量电路的硬件实现 |
5.1 抖动信号源的RTL 设计 |
5.2 测量锁相环的RTL 设计 |
5.2.1 鉴相器的RTL 设计和仿真 |
5.2.2 环路滤波器的RTL 设计和仿真 |
5.2.3 数控振荡器的RTL 设计和仿真 |
5.2.4 测量锁相环的整体仿真 |
5.3 测量滤波器的RTL 设计和仿真 |
5.4 SDH 抖动测量电路的FPGA 原型验证 |
5.4.1 FPGA 验证平台的搭建 |
5.4.2 抖动产生及测量电路的FPGA 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SDH传输网建设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
1.2 SDH的传输原理和特点 |
1.3 SDH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SDH技术分析 |
2.1 SDH信号的帧结构和复用 |
2.2 SDH网络结构和网络保护机理 |
2.3 光接口类型和参数 |
2.4 定时与同步 |
2.5 传输性能分析 |
第三章 SDH传输网建设方案 |
3.1 工程建设背景和设计依据 |
3.2 工程建设方案 |
3.3 其他通信系统 |
3.4 光接口参数指标 |
第四章 传输系统指标测试 |
4.1 误码性能指标测试 |
4.2 抖动指标测试 |
4.3 漂移指标测试 |
4.4 接地指标 |
4.5 保护倒换性能测试 |
4.6 可用性指标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数字同步网的测试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测试、优化数字同步网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数字同步网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的来源、目的及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数字同步网概论 |
2.1 数字同步网的基本概念 |
2.2 数字同步网的等级结构及构成 |
2.3 陕西电信数字同步网的等级结构及网络状况 |
第三章 数字同步网的测试与分析 |
3.1 数字同步网测试基本术语介绍 |
3.2 数字同步网的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 |
3.3 测试概况及结果分析 |
第四章 数字同步网的优化 |
4.1 陕西电信同步网现状 |
4.2 同步网现状分析 |
4.3 同步网优化解决方案 |
4.4 SDH网络同步优化 |
4.5 优化实施 |
第五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光纤通道传输继电保护信息技术规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概述 |
1.1 继电保护 |
1.1.1 继电保护的基本任务和纵联保护 |
1.1.2 继电保护信号的传输通道 |
1.2 光纤保护通道的应用 |
1.2.1 国内外现状 |
1.2.2 光纤保护通道的应用方式 |
1.2.3 光纤保护通道存在的问题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继电保护与电力光纤通信 |
2.1 保护信号对传输性能的要求 |
2.2 电力光纤通信 |
2.2.1 电力光纤通信网络的传输体制 |
2.2.2 电力光纤通信网络结构 |
2.2.3 网络保护 |
2.3 电力光纤通信网络性能指标 |
2.3.1 时延特性 |
2.3.2 误码特性 |
2.3.3 抖动特性 |
2.3.4 漂移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纤保护通道测试 |
3.1 测试环境 |
3.1.1 保护装置和仪器仪表 |
3.1.2 选用的测试网络模型 |
3.1.3 测试方法的提出 |
3.2 时延的测试 |
3.2.1 单个光板时延的测试 |
3.2.2 交叉连接时延的测试 |
3.2.3 链路时延的测试 |
3.2.4 复用光纤保护通道时延的测试 |
3.3 误码的测试 |
3.3.1 光路加压测试 |
3.3.2 光路加衰减测试 |
3.3.3 误码门限值的测试 |
3.4 抖动漂移的测试 |
3.5 保护倒换的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纤保护通道性能的研究 |
4.1 时延的测试结果和分析 |
4.1.1 时延测试结果 |
4.1.2 时延的计算与分析 |
4.1.3 通道时延性能的设计方案 |
4.2 误码的测试结果和分析 |
4.2.1 误码测试结果 |
4.2.2 误码的计算与分析 |
4.2.3 通道误码性能指标 |
4.3 抖动漂移的测试结果和分析 |
4.3.1 抖动和漂移测试结果 |
4.3.2 通道抖动漂移性能测试结论 |
4.4 保护倒换的测试结果和分析 |
4.4.1 各种倒换方式测试结果 |
4.4.2 保护倒换测试结论 |
4.5 通道误码性能的仿真 |
4.5.1 算法 |
4.5.2 模块界面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附录: 专业术语缩写中英文对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SDH/PDH设备抖动性能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 言 |
1.1 光纤通信系统的发展及变革 |
1.2 我国光纤通信的发展 |
1.3 SDH 传输网的特点 |
1.4 SDH 的应用领域及前景 |
1.5 PDH 设备再利用的可能性和意义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SDH中的映射和复用 |
2.1 概 述 |
2.2 SDH 设备的复用结构 |
2.3 SDH 设备的映射 |
2.4 对2048kbit/s 和34368kbit/s 信号的处理 |
2.5 对139264kbit/s 信号的处理 |
第三章 SDH设备中的抖动 |
3.1 抖动的定义及影响 |
3.2 抖动的分类及产生原因 |
3.3 抖动与漂移的区别 |
3.4 SDH 设备中的抖动 |
3.5 抖动的理论计算 |
第四章 设备的抖动测试 |
4.1 抖动测试的原理和指标 |
4.2 抖动的测试环境 |
4.3 抖动测试的设备选择和接口选择 |
4.4 PDH 输出口输出抖动测试 |
4.5 PDH 输入口抖动测试 |
4.6 映射抖动测试 |
4.7 结合抖动测试 |
4.8 测试数据的分析 |
第五章 PDH 信号的指针调整及实际应用 |
5.1 定位的基本概念 |
5.2 指针的作用及调整方式 |
5.3 频率偏移引起的指针调整 |
5.4 指针的测试 |
5.5 140M 信号在SDH设备上的应用 |
5.6 2M 信号的应用 |
第六章 结 论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个人简历 |
(9)通信楼综合定时系统相关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通信楼综合定时系统概述 |
2.1 BITS系统一般构成 |
2.2 BITS系统功能及应用 |
2.3 BITS系统模块化结构 |
2.4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通信公司BITS设备 |
2.4.1 Clockstar FS21A的工作原理 |
2.4.2 Clockstar FS21A的性能特点 |
2.4.3 用Clockstar FS21A组建湖北电力通信同步网 |
第三章 数字同步网技术 |
3.1 我国数字同步网历史及现状 |
3.2 同步网中的时钟源 |
3.3 同步网中的基本概念 |
3.4 数字通信网实现网同步的必要性 |
3.5 数字同步网的规划 |
3.5.1 BITS同步定时分配 |
3.5.2 同步网的原子结构 |
3.5.3 我国同步网的规划 |
第四章 同步定时信号的传输 |
4.1 PDH传递同步网定时的方法和特点 |
4.1.1 PDH传递同步网定时的方法 |
4.1.2 PDH传递同步网定时的特点 |
4.2 SDH传递同步网定时的方法和特点 |
4.2.1 SDH定时路径模型 |
4.2.2 PDH信号在SDH系统中的映射与传输过程 |
4.2.3 SDH信号传递定时的原理 |
4.2.4 SETS的结构与功能 |
4.2.5 SDH网传送同步网定时的一些特点 |
4.2.6 SDH网传送定时可能产生的后果 |
4.3 PDH和SDH传送定时信息的区别 |
4.4 SDH设备定时 |
4.4.1 SDH设备类型及其时钟性能 |
4.4.2 SDH设备的时钟同步工作模式 |
4.4.3 SDH设备的定时工作方式 |
第五章 同步状态消息SSM |
5.1 SSM字节的引入 |
5.2 编码方式 |
5.3 定时环路形成原因 |
第六章 时钟特性 |
6.1 时钟频率稳定度的表征方法与分析 |
6.1.1 时钟定时信号的数学模型 |
6.1.2 时钟的频率稳定度的时域表征 |
6.1.3 时钟的频率稳定度的频域表征 |
6.1.4 时间误差的表述方法及分析 |
6.2 BITS的性能指标 |
第七章 时钟信号的损伤 |
7.1 漂移指标的分配 |
7.2 时钟的拓扑结构对漂移的影响 |
7.3 相位瞬变对漂移的影响 |
7.3.1 锁相环的线型模型 |
7.3.2 锁相环的传递函数 |
7.3.3 用MRTIE分析相位瞬变效应 |
7.3.4 用G.803中的同步网参考链路模型与TDEV分析相位瞬变效应 |
第八章 实验及结论 |
8.1 DDS在BITS中的应用 |
8.1.1 DDS的工作原理 |
8.1.2 DDS的相位噪声 |
8.1.3 DDS的频谱 |
8.1.4 实验电路 |
8.2 差频倍增技术在BITS中的应用 |
8.2.1 差频倍增法测频的原理 |
8.2.2 实验电路 |
8.3 结论 |
附录1 DDS在时钟合成盘中的实验电路 |
附录2 差频倍增法在时钟测量盘中的实验电路 |
参考文献 |
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同步数字体制光纤接入传输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 论 |
1.1 SDH产生的必然性 |
1.1.1 PDH的局限性 |
1.1.2 SDH的产生背景及优越性 |
1.2 SDH的基本概念 |
1.2.1 SDH速率等级和帧结构 |
1.2.2 SDH指针的作用 |
1.2.3 SDH映射复用结构 |
1.2.4 SDH设备及组网 |
1.3 SDH的发展现状 |
1.3.1 SDH系统的研究开发 |
1.3.2 SDH系统在通信网上的应用 |
1.3.3 机遇与挑战 |
1.4 SDH系统研究开发面临的问题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SDH设备时钟及网同步的研究 |
2.1 SDH设备时钟的构成 |
2.1.1 时钟基准选择单元 |
2.1.2 锁相环单元 |
2.2 锁相环的性能分析及环路优化设计方法 |
2.2.1 PLL的基本方程及线性化模型 |
2.2.2 PLL的输入相位噪声对输出噪声的影响分析 |
2.2.3 二阶环路的最优化研究 |
2.2.4 PLL的内部噪声分析 |
2.2.5 PLL的相位稳定性分析 |
2.3 数字锁相环的设计 |
2.3.1 压控振荡器及D/A转换器的选取 |
2.3.2 数字式鉴相器 |
2.3.3 数字式环路滤波器 |
2.3.4 性能测试 |
2.4 SDH网同步结构及网同步性能的研究 |
2.4.1 SDH网络节点的同步问题 |
2.4.2 SDH网同步结构 |
2.4.3 同步时钟链路的噪声模型及稳定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DH指针调整抖动的研究 |
3.1 SDH指针调整引发抖动的机理 |
3.1.1 抖动的定义、影响及来源 |
3.1.2 指针调整引起抖动的机理 |
3.1.3 指针调整抖动的频谱分析 |
3.2 减少SDH指针调整抖动方法的研究 |
3.2.1 非相位扩散解同步法 |
3.2.2 相位扩散解同步法 |
3.3 一种新的减少SDH指针调整抖动的方法 |
3.3.1 基本原理 |
3.3.2 性能分析与仿真 |
3.3.3 泄漏周期的自适应调整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DH接入网的网络性能研究 |
4.1 SDH自愈网结构及网络自愈原理 |
4.1.1 链型网络线路保护倒换 |
4.1.2 环型自愈网 |
4.1.3 SDH网格型自愈网 |
4.2 SDH自愈环的可靠性分析 |
4.2.1 二纤单向通道倒换环U-SHR/2(PP)的可靠性 |
4.2.2 二纤单向复用段倒换环U-SHR/2(APS)的可靠性 |
4.2.3 二纤双向复用段倒换环B-SHR/2的可靠性 |
4.2.4 四纤双向复用段倒换环B-SHR/4的可靠性 |
4.2.5 四种典型环自愈型的可靠性比较 |
4.3 SDH自愈环的成本/容量分析 |
4.4 SDH接入网生存性研究 |
4.4.1 环型自愈网网络生存性研究 |
4.4.2 SDH接入网环型与链型组网的生存性比较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SDH光纤接入传输系统设计实例 |
5.1 系统简介 |
5.1.1 系统特点 |
5.1.2 系统功能和用途 |
5.2 系统分插复用器(ADM)的设计 |
5.2.1 系统的映射复用路径 |
5.2.2 分插复用器(ADM)的功能结构 |
5.2.3 分插复用器(ADM)光群路单元的设计 |
5.3 数字式交叉连接矩阵(DXC)的设计 |
5.3.1 系统信号的复用结构 |
5.3.2 交叉连接矩阵(DXC)的设计原理 |
5.4 网元的连接方式及网络自愈功能的实现 |
5.4.1 网络网元连接方式 |
5.4.2 环型自愈方式 |
5.5 SDH网络管理系统 |
5.5.1 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
5.5.2 网络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
5.6 系统技术指标测试 |
5.6.1 光接口主要测试指标及测试方法 |
5.6.2 电接口主要测试指标及测试方法 |
5.6.3 抖动主要测试指标及测试方法 |
5.6.4 误码测试 |
5.6.5 定时和同步主要测试指标及测试方法 |
5.6.6 保护倒换时间测试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IP over SDH宽带接入技术研究 |
6.1 IP over SDH技术理论研究 |
6.1.1 IP over SDH基本原理 |
6.1.2 相关协议研究 |
6.1.3 高速路由器 |
6.1.4 IP over SDH技术的优势 |
6.1.5 IP over SDH技术的不足 |
6.2 IP over SDH宽带接入系统的实现方案 |
6.2.1 系统设计目标 |
6.2.2 系统设计方案 |
6.2.3 系统协议流程 |
6.3 包交换路由引擎的数据结构及数据转发算法 |
6.3.1 路由引擎各端口的数据结构 |
6.3.2 路由引擎各端口数据的处理、转发算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IP over WDM光互联网技术跟踪 |
7.1 WDM技术及基于WDM技术的全光网 |
7.1.1 WDM技术的基本概念 |
7.1.2 WDM技术的优点 |
7.1.3 WDM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
7.1.4 WDM全光网络与SDH网络的比较 |
7.2 IP over WDM光互联网技术 |
7.2.1 构造未来信息网的策略 |
7.2.2 IP over WDM光互联网的关键技术 |
7.3 国内外WDM及IP over WDM技术的发展情况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论文工作的总结 |
8.2 未来工作的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工作情况 |
致 谢 |
四、PDH/SDH的抖动和漂移性能及有关测试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SDH传输网双归属方案设计应用[D]. 王贵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2]广东电网光通信传输系统评测体系研究[D]. 顾博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3]SDH抖动测量电路算法设计及硬件实现[D]. 尹法纪.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09(03)
- [4]SDH传输网建设设计[D]. 刘磊. 山东大学, 2009(05)
- [5]数字同步网的测试与优化[D]. 薛继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4)
- [6]光纤通道传输继电保护信息技术规范的研究[D]. 张畅.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 [7]时钟信号在传送网中漂移损伤研究[J]. 解东宏,尹树华,李卫. 中国有线电视, 2003(22)
- [8]SDH/PDH设备抖动性能测试研究[D]. 张青松. 电子科技大学, 2003(01)
- [9]通信楼综合定时系统相关技术的研究[D]. 何业军. 武汉理工大学, 2002(02)
- [10]同步数字体制光纤接入传输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 史国炜. 西北工业大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