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产业地域分工研究论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产业地域分工研究

张元洋

(西藏大学 财经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摘 要]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中国第一个半岛蓝色经济区同时作为黄河流域的出海口和经济发展的领导者,合理的产业分工对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分工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先对国内外对于区域分工的研究做了综述,接着运用了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产业间的分工指数以及区位熵指数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三次产业间的分工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产业间虽然存在着较高的趋同性,但是有减弱的趋势。与此同时依然存在着产业间分工程度不高以及专业化不高等问题。

[关键词] 产业地域分工;产业结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1 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的经济全球化给国际的分工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新的分工随社会生产的发展不断的出现,经济区域化一体化也不断成为主流趋势。随着各地区产业同构化不断的严重这一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促进产品的产业升级和产业分工的合理化,以及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聚焦的问题。

理论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和产业地域分工对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杨格、博兰和杨小凯等经济学家提出产业分工水平影响着经济的均衡和增长;钱纳里等经济学家通过对多国的经济增长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产业分工的细化以及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都会影响着经济增长。

加州风格的构图相对谢里丹风格较为自由,刀线或图案时有溢出边界的情况。另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是花朵和叶片上的印花工具使用了大量的极为夸张细长的拇指纹,植物纹样的选材较为单一。

学界公认系统阐发分工论的学者为亚当·斯密,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在产业地域分工的研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杨格(1928)在斯密关于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重大发展与创新,并进一步阐述了斯密关于分工的思想。俄林(1966)用一般均衡理论研究了产业地域分工,即一国的国际分工以及贸易中的地位是由他的要素禀赋决定的。[1]小岛清(1978)则提出协议分工,认为规模经济可以催生地域分工,生产经营活动的专业化与分工会投映到特定的地理空间从而产生地域分工。[2]克鲁格曼(1991)则提出了以行业和产业结构视角为标准去衡量区域专业化分工水平。[3]巴朗斯基(2001)第一次从地理学的角度去对地域分工理论进行分析,他认为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4]魏后凯(2007)在考察分析大都市产业所面临的冲突问题,在揭示新型产业区域分工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模式的同时提出区域竞争与合作会形成新型产业分工体系。[5]

国内对于区域分工的研究不仅建立在克鲁格曼和杨小凯等新古典经济学学者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还根据我国的国情特色补充了对于区域分工的衡量以及对区域分工进行描述性的理论。在我国区域分工的理论研究上目前有关于产业分布、产业分工的机理以及产业链地域分工等研究。在方法上的研究也多种多样,已经存在着计算区位熵、比较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主成分分析法、衡量地区专业化指数以及GIS空间分析法等研究产业地域分工。在实证研究上也对国内各个地区进行了研究,尤其以国际间、京津冀、长三角、泛珠三角、南贵昆经济区等区域的研究较为突出。

从表4可以看出,由区位熵的专业化指数可以看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优势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区位熵普遍低于1.5。第一产业方面,只有潍坊和日照具有产业比较优势。第二产业八个市均有产业比较优势,东营尤为突出,达到了1.548,并且日照和淄博也都在1.2之上,产业聚集化程度高,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引导作用。至于第三产业,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比较分工优势。

区位熵指数也是地方专业化指数,是根据基尼系数构造的衡量区域要素空间分布情况和产业部门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指标。在产业结构的研究中,区位熵可以分析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情况。区位熵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产业地域分工研究

2.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分析

产业结构相似度能够反映两个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是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于1980年提出。若相似程度高,则分工不明显,反之亦然。产业结构相似度的公式为:

上式中,S ij 表示i 区域和j 区域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x ik 表示k 部门在i 地区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x jk 表示k 部门在j 地区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当产业结构系数为1时,则表示两个地区产业结构完全一致。当产业结构系数为0时,则表示完全不同并且互补。并且相似系数与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呈正比,两个国家的经济结构相似程度以0.85为界,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没有国家的大则以0.9为界。

经过计算可得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三次产业的分工系数的平均值仅为0.163,并且各个城市之间的分工系数很小,由此可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三次产业的分工不明显。由表3中可见,三次产业间的分工系数分别是青岛和东营之间的分工指数,其分工指数为0.435,存在着分工。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青岛的第三产业很发达远远超过东营的第三产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三次产业间的分工系数最小的是日照和滨州,仅为0.019。由此看来,日照和滨州几乎不存在分工,主要是这两个城市的三次产业发展程度比较接近。

由于1-4颈神经和枕下肌群与头痛、颈部疼痛、僵硬不适关系密切。而本研究小组采运的注射方法恰好覆盖了2-4颈神经和枕下肌群的大部分起止点。所以疗效较好。

实验之前大致选择了两种方法作为选择进一步优化实验的基础(方法见1.3.3),对所得样品前处理产物进行色谱分析,分析条件见1.3.2,实验所得的色谱图如图6所示。

由各市的三产业所占比重来看,均呈“二、三、一”的结构。但是随着发展,第一产业比重越来越小,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步增加。尤其是青岛,第三产业比重远远超过其他,已经成为了主导的产业。

表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0年各市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

表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市2017年产业结构系数

2.2 产业间分工指数分析

分工指数主要用于计算不同地区间产业上的分工程度,是克鲁格曼在1991年研究地方化和贸易问题时提出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 ij ,x kj 是i ,k 地区在j 行业的产值,分别对各产业求和表示的是各个地区的产业部门的总产值,其中S ik 表示的是两个地区间的区域分工系数。区域分工系数可以衡量两个地区间的分工程度,主要衡量的目标是三次产业的分工。其中系数越大表示产业结构差异性越大,则分工程度越高;系数越小表示结构差异性越小,分工程度越低。当区域分工系数为零时则表示产业结构完全相同;系数为2的时候则表示两个地区间的结构完全不同。

窝总产仔数和仔猪初生窝重是衡量母猪繁殖性能的重要指标,可直接影响猪群的繁殖力〔7〕;而仔猪初生窝重与产仔数呈正相关,且对断奶窝重具有显著影响,而断奶窝重在一定程度上则反应母猪的育仔能力〔8〕。3个类型猪第一胎的产仔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为12.00头。第三胎大白猪的产仔数最高,为12.33头。大白猪第三胎产仔数高可能与其妊娠期短有关。但是,长白猪和长大二元猪随着胎次的增加,产仔数反而减少,可能由于该猪场引入的第一胎是纯种母猪,生产性能较高,这进一步提示本场饲养管理或育种工作有待加强。

由山东省统计2011年统计年鉴和2018年统计年鉴的计算可得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八市的两年的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由三次产业结构系数的结果来看,在2010年和2017年的结构系数的平均数都在0.9以上。2010年的为0.9729,2017年的为0.968,这说明三次产业结构有趋同的现象。并且可以看出结构系数的标准差很小,说明各个地市间的产业结构系数相差很小。详见表1和表2。

表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地市产业间分工指数

2.3 专业化指数

通过对以上分工以及产业地域分工文献的梳理,可以得出国外的研究大多从国际间的规模经济角度探讨区域分工,而国内则以区域或者省际内的行业的结构、专业化程度等视角或指标为主衡量区域分工的状态、取向和程度。本文将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区域分工的深化、三次产业间的结构分析出发来确认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产业分工,进而对其产业分工进行探讨研究。

其中,x ij 表示i 地区j 产业的产值,x i 表示i 地区产值部门的总和。q j 取j 行业全国的总产值,而q 取全国的生产总值。LQ ij 表示i 地区j 行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区位熵,是评价一个地区专业化的指标。指标越高,则表示该地区产业聚集水平越高,若大于一,就可以认为i地区的区域经济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优势,产业聚集化程度高,反之亦然。

造成空驶的不合理运输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①没有充分利用社会化的运输体系,只依靠自备车送货提货,这往往会出现单程重车,单程空驶的不合理运输方式。②企业由于工作计划不周,造成货源数量不真实,车辆空去接近空回,形成几乎双程空驶。③由于车辆过分专用,无法搭运其他回程货,只能单程满载车,单程回空周转运输[8]。

3 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总结与展望

本文运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产业间的分工指数以及区位熵指数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和分工的现状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问题5-2 在等差数列{an}中,Sn为其前n项和,则数列S3,S6-S3,S9-S6,…是等差数列.试证明上述结论,并通过类比,找出等比数列的相关结论.

第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三次产业的结构系数是高于0.9的,这表示产业间存在着较高的趋同性。

表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位熵状况

但是2017年的结构相似系数对比与2015年是有减少的,所以虽然产业间存在着较高的趋同性,但是这趋势是有减少的。这说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分工是有在发展的,区域分工得到了深化。第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间的分工系数的平均值仅有0.163,由此可以看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八市间的分工程度十分低,结构极度相似。

第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八个城市的区位熵在第二产业全部大于1,这说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第二产业还是具有一定的集聚效应,但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并没有比较优势。

由于本文选取的是2010年和2017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三次产业的数据,时间跨度较大并且没有细分产业进行研究,所以并不能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的产业分布以及近年的变化进行详尽的分析。虽然通过对三次产业的分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系数差距小,产业分工系数很小,各城市的分工不是很明显,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这些结论,但是依然存在着局限性。未来,将通过对细分产业的研究进一步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产业地域分工进行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OHIIN B.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2]KOJIMA KIYOSHI.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eration[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78.

[3]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张兆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BARANSKIY N N. Moya zhizn’v ékonomgeografii[M].Moscow:Geograficheskiy Fakultet MGU,2001.

[5]魏后凯.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2):28-34.

[ DOI] 10.13939/j.cnki.zgsc.2019.35.018

标签:;  ;  ;  ;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产业地域分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