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体系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生态论文,初中论文,体系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我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并将“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志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升国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教育则是提高公民生态文明意识、传承人类生态文化的重要途径。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学科,中学生物课程与这种新型文化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理应担负起生态文明教育的职责。 一、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亟待提高 本课题组2007年的调查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统计数据均显示: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生态认知不足,生态情感淡漠,生态文明行为欠缺,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亟待增强。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已日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二)科学教育的人文内涵有待彰显 新课程倡导,科学教育要渗透人文教育,而生态文明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更多停留在环境保护的层面上,中学的环境教育需要转型升级为生态文明教育,以凸显科学教育的人文内涵。而生物学对生命本质、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是构建“生态文明”内涵的重要理论基础,生物学科理应充分发挥先天优势,在生态文明教育上担负更多的责任。但是,如何发挥生物学科特点,系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仍属国内空白,是基础教育界亟待探索的课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策略有待探索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倾向。现行生物课程体系中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非常清晰,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明确的目标体系,更没有相应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导致教师在开展此项教育时目标不清,内容不明,方法不当,教学中仅有零星、不系统的渗透,教育教学的随意性很大,甚至会出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盲区。而探索以“形成生态文明意识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教育策略,可以为其有效落实寻找到突破口。 二、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体系建构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课标(2011年版)》)和初中生物学教材是开展生物学教学的依据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首先,课题组挖掘整理出《课标(2011年版)》和教材中涉及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按照“知、意、行”三位一体的原则,创造性提出“掌握生态知识是基础、形成生态文明意识是核心、践行生态文明行为是结果”的基本思路;其次,构建了“以目标体系为核心,内容体系为主线,方法体系为策略”的初中生物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体系。 (一)构建了初中生物学科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体系 目标是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实现或达成的境界或目的,是对预期活动的臆想,也是指引实践操作的纲领,为了使目标具有价值和可操作性,我们将生态文明教育目标进行分解细化,从不同的层面指导实践,主要包括生态知识教育、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和生态文明行为教育(图1)。这三个层面的目标是递进的关系,生态知识是基础,生态意识是核心,生态文明行为是结果。 (二)构建了初中生物学科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 美好愿望的达成需要具体的内容作载体,课题组依据目标体系,以《课标(2011年版)》为主线,梳理出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知识并加以拓展,构建了初中生物学科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包括生态知识教育、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生态文明行为教育。 1.生态知识教育的内容体系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是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因素。因此,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建构相关的生态文明知识,如生态学“层次观、整体系统观”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塑造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奠定知识基础。 (1)层次观教育的内容体系 自然界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可分为细胞、生物个体、种群、生态系统四个等级。具备层次观能使学生以更完整的视角来认识、亲近自然界,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层次观教育的内容体系见图2。 (2)整体系统观教育的内容体系 从细胞到生物圈,都能各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的系统性整体。树立整体系统观,可使人们从全局出发,合理利用自然界,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整体系统观教育的内容体系见图3。 2.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内容体系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意识能动地通过行为表现作用于客观世界。意识教育是基于客观世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旨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把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爱护内化为一种价值认同和精神信念,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从而使其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1)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 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具备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生态自然观,使学生以客观、敬畏、欣赏、尊重、爱护的态度来对待自然,更好地践行生态文明行为。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见图4。 (2)生态法制教育的内容体系 法制是约束和规范人们生态行为的必要手段,使学生具有法律意识,用法律、法规的手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制止他人的违法行为,以共同保护美好家园。生态法制教育的内容体系见下页图5。 3.生态文明行为教育的内容体系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外显活动。通过学习生态文明知识,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生态文明行为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感知生态环境,使其初步掌握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技能,在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支配下,表现出符合生态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的生活生产行为、生态消费行为和生态保护行为,形成文明的、可持续的生活生产方式。 (1)生态消费行为教育内容体系 生态文明意识使人们改变粗放型的消费方式,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合理利用资源,养成正确的生态消费行为,形成文明的消费习惯,在不损害自然,不透支资源的前提下健康安全地生活、生产。生态消费行为教育内容体系见图6。 (2)生态保护行为教育内容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中指出,人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人由自然产生,人离不开自然,又与自然相互制约、相互依存[1]。在这一哲学观点的指导下审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保护,更是创造和发展,是尊重自然,而非消极地畏惧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长期生存的基础,只有摒弃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方式,担当起保护环境的责任,自觉践行保护行动,才能创建更好的生态文明家园。生态保护行为教育内容体系见下页图7。 (三)构建了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体系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我们要遵循融合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原则,即:将生态文明知识教育、意识教育、行为教育有机融合;教育内容多样化,教育形式多样化,课堂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开放课堂,强化学生生活体验,开发课内外、校内外资源。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策略:课堂认知—活动体验—自我内化—行动升华。 1.课堂认知 教师根据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强调内容体系中渗透位点的知识,引导学生从认知层面掌握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生物学科知识。 2.活动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因此,在认知基础上,采用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观察、参观、考查、调查等实践活动,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各种生态情景。 3.自我内化 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发对话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情感冲突,让学生在情境冲突中思考、分析、决策以及解决相关问题,理解和体会生态文明的意义,形成生态文明的意识,并内化到自身的价值体系之中。 4.行动升华 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将内化的生态文明价值体系外显出来,通过语言、行动等表现出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得到升华,生态文明价值体系不断完善。 这些策略是学科教学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四个层面,教师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中可能涉及一个层面或多个层面。在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参研教师积极开发课内外的课程资源。首先,挖掘出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知识点,形成典型教学案例,并设计学生活动;其次,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类校园资源、社区资源和场馆资源,以增加学生体验和实践机会。 三、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发挥生物学科的独特优势,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提升了师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也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经过七年的研究、实施和推广,课题组形成了《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体系》,为落实国家政策“让生态文明知识理念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探索出一条新路。首先,在国内率先构建了学科教学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编撰了《四川省初中生物学科生态文明教育指导手册(实验稿)》,系统地呈现了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策略,为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行动指南。其次,从一个方面有效地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切入点,将知识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机结合,并通过活动加以强化,使学生形成生态文明意识,表现生态文明行为,从而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再次,实现具有学科特色的生态文明专题教育。通过深入挖掘学科相关内容,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为实现具有学科特色的生态文明专题教育探索出一条可供借鉴之路。 本世纪初的二十年,是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国家的接班人,他们生态意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目前的生态危机能否得到有效化解,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否实现。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对我国新时期实施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以及建设生态文明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在课后活动中实践生态文明教育,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价值观,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因此,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还需要在以下三方面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一)继续深化研究和推广成果 课题研究还需继续深化。首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完善,进一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并在实践中继续挖掘承载人文素养教育的题材,完善已形成的教育体系,丰富教育教学的模式;其次,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仅限于部分地区和学校,要依托实验学校和地区的辐射作用,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成果推广,以发挥课题研究成果的最大效益。 (二)关注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生物学科因为学科特点具有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天然优势,但是也不能忽略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如思想品德课程中也会涉及环境保护教育,地理课程中也有关于生态环境的教学,只是不同的学科切入的角度不一样。因此,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中要体现学科特色,结合学科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继续研究学科间的联系与差别,做到学科间有交叉但不重复,有融合但不堆砌。 (三)加强生态学思维的渗透和训练 “生态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它注重事物和过程多因果的网络结构及概率统计方法的运用,重视非线性的和循环因素的分析;注重将人类生态系统作为各种组分相异相依、相克相生、共存共荣的有机整体,主张摈弃传统的极端功利型思维,倡导互利型的思维方式。”[2]思维方式对人的行为起着决定作用。本课题已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知识、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等方面,对生态学思维的渗透和训练关注不够,有待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加强。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实施体系的构建_教育论文
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实施体系的构建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