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教育使数学“绿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一个范例_数学论文

环境保护教育使数学“绿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一个范例_数学论文

环保教育,让数学“绿意盎然”——小学数学教学渗透环保教育例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绿意论文,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学案例剪辑

日常课堂教学已经初步表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涵盖着丰富多彩、鲜活实用的环保素材,是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型教材。拙文尝试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环保教育,畅谈自己多年来的点滴做法。现就列举两个环保教育的教学片段,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1.绿色课堂进行时

【案例聚焦】

Z老师:请小A同学上来把全班同学统计的数据填在这张表格(见表1)里。(前一周已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每个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教师也给出自己家庭的统计数据——教师自然地把自己融入到班级中去。)

表1

统计 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

人员

1

2342 43 44

个数 17

18 12 27 … 19 18 17

Z老师:哪一位同学能根据这组数据,描述一下我们班同学的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情况?(及时让数字“说话”,直奔环保主题,因为数字最具说服力。)

小B:我们班同学的家庭一周内共丢弃的塑料袋总数是:17+18+12+27+…+19+18+17=761。

小C:老师,可以用乘法。塑料袋的总数是:18×14+17×14+27×2+19×4+12×2+16×5+10×2+9+8=761。

……

Z老师:很好,他们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适时引导学生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而不急于评判不同做法的优劣。动态生成、延时评价,有利于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事实上,学生自己会给出评价,并作出自己的选择。教师顺其自然使用了“绿色”评价!)

小D:平均一个家庭一周丢弃的塑料袋个数是:761÷45≈16.91。

Z老师:你能解释这个结果的意思吗?(及时让学生再一次领悟平均数的含义。)

小A:应当是平均每个家庭每周大约丢弃17个塑料袋。

……

Z老师:下面我们看一看这些塑料袋会污染多大面积的土地。(与环保教育密切联系!)

小M:这要看一个塑料袋占大约多大地方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清晰,并且具有估算的意识。)

我们可以把它当作长方形,大概有30cm长,20cm宽,即600cm[2]。761个塑料袋共占据761×600,即456600cm[2],也就是45.66m[2]。真大!(学生有感而发,并且计算验证。)

Z老师:大家想一想,照这样下去,一年我们班级学生家庭丢弃塑料袋大概会污染多少土地?如果是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年大概会污染多少土地?(将计算自然地融入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触景生情!教师必须动之以情!)

小N:照这样计算,一年中我们班级学生家庭丢弃塑料袋大概会污染的土地面积为:

(一)平年:45.66×(365÷7)≈2380.84(m[2])

(二)闰年:45.66×(366÷7)≈2387.37(m[2])

(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周全,分了平年/闰年两种年份。)

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年大概会污染的土地面积为:

(一)平年:36×2380.84=85710.24(m[2])

(数字由小渐大,让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

(二)闰年:36×2387.37=85945.32(m[2])

(庞大的数字,足以使学生触目惊心!为之动容!)

Z老师:大家知道吗?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30000m[2],请你们回去计算一下,按照这个速度,我们全校师生的家庭只要多少时间就会污染整个学校这么大的地方。(以学生感兴趣的环保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课虽毕,意未尽!再掀环保活动新高潮……)

【透视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和分类整理,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根据收集的数据求平均数。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一定的环保教育。本案例的教学目标显然是让学生通过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分类、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部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并且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数学意识。同时能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人们丢弃的塑料袋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从而唤起他们强烈的环保意识。课后,许多学生争先恐后“精打细算”,发现按照这样的污染速度,不到四个月全校学生家庭就会把吴江实验小学整个校园铺成一个“花花绿绿”的垃圾场,吞噬掉所有绿化地带。以上这些数字确实是惊人的!学生们看后不由得深情感叹:“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在学校数学教师的“煽情”下,学生们意气风发、激情十足,迅速依托“吴江行知论坛”(http://www.wjxz.com)向全市发出强有力的倡议: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此项公益活动立即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广大师生积极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期间,适逢吴江市争创国家卫生环保城市,在整个创建过程中间,我校师生的环保行动功不可没,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吴江市马明龙市长亲笔致信我校“雏鹰环保小组”成员,对学生自觉参与“回收废旧电池、共建绿色家园”等一系列的环保活动给予高度评价与赞赏。小学生热情高涨,文思涌动,纷纷执笔写下了众多数学环保作文,图文并茂、真情实感地记录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次环保活动首先应该感谢我们的‘数学’,她使我明白:生活中时时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我们一定要争当环境小卫士……”

2.绿衣天使在行动

【实况扫描】一次性筷子的调查与思考

【社会调查】日前,吴江市实验小学六年级“小白鸽”假日小队的同学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少先队雏鹰争章达标活动(环保章作为必修章),环境小卫士自发分组、分头行动收集了吴江市区松陵镇大约一半快餐店一天所消耗的一次性筷子,共计2662双,经过清洗、消毒、漂白加工处理后,编制成了长58.2米、宽0.17米的竹帘。(上面还书写了对联“咬定环保不放松,立根原在践行中”,垂挂于校门口,分外鲜艳夺目,警示作用“昭然若揭”,震撼力极强。)照这样计算,松陵镇快餐店每年要消耗一次性筷子大约200万双,可以制成这样的竹帘大约45千米,可以从吴江到苏州铺一个来回,可惜这些筷子使用一次后98%被当成垃圾扔掉……

【相关链接】学生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启动IE浏览器,在因特网上搜索资料,确定其调查研究的可行性,制订环保方案,着手进行实验探究。针对饭馆、面店里的一次性筷子,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热烈讨论其利害关系,通过研讨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9%,而13亿人一年用的筷子,相当于“吃掉”了2万棵5年树龄的大树。

《一次性筷子知多少》: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是他们却不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足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我国北方生产一次性筷子的企业每年要向日本和韩国出口150亿双木筷。全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耗材130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而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8000双筷子。

【事实验证】如果使用一次性筷子,吴江市区松陵镇一年将会减少多少森林面积?

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数学换算吧。也许我们会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1)首先,让我们来计算一双筷子的体积:1.5cm×0.5cm×25cm=18.75cm[3]

(2)例如一棵“身高”为5m的树,其平均直径为10cm,则其体积为:3.14×(10÷2)[2]×500=39250cm[3]

(3)那么这棵树可以生产筷子的数量为:

39250cm[3]÷18.75cm[3]≈2093(双)

(4)假设,目前松陵镇一日三餐则要消耗5000双木筷子。而这些木筷子的总体积为:

5000双×18.75cm[3]=93750cm[3]

(5)这样算来,就相当于一天消耗2.39棵树,计算如下:

93750cm[3]÷39250cm[3]≈2.39(棵)

(6)如果就按平年365天来计算,那么一年至少消耗872棵树,如下:2.39棵×365≈872棵

(7)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每间隔32平方米栽种一棵树,那么:

872棵×32m[2]=27904m[2]

由此可见,仅吴江市区松陵镇,每年就会将27904平方米的森林变为荒芜的土地。如果要计算全国筷子的消耗量,其数字实在是人们难以想像的。

【触发联想】1.现在收集到的一次性筷子大都是竹制的,比木制的对环境的影响小了些,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2.使用后的一次性筷子严格消毒后可以加工成竹帘、牙签、简易木板、工艺品……你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以理服人,发人深思。)

二、教学实践反思

教学实践进一步说明,数学是环境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环境教育中的价值观和科学态度的培养,离不开科学性原则,而准确的数据、科学的数学处理方法是科学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不管是介绍环境知识还是做出环境决策,都离不开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以及其他数学方法和手段。例如,绘制统计图表、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等等。通过数据的呈现和处理,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环境问题,使学生认识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性。环境教育也为小学数学知识的呈现提供了载体。在小学数学中引进环境教育的实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数学问题是现实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数学教学大纲》多次提到了在统计初步知识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受到国情教育。“进一步扩大和加深思想教育范围,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例如,通过统计材料可以反映我国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对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认识。”

1.研究教材,挖掘内在有利因素

加强环境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对于在数学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为此,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加强学习环保知识,了解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收集环境教育的资料。同时,还应认真钻研数学课标及其教材,使小学数学课中的环境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只有教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教学时才能心中有数、不会熟视无睹,才能够在教学中有所体现,才可能游刃有余、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纵观苏教版全套数学教材,几乎每一册都结合相关数学知识,不同程度地有序地渗透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低年级教材多次出现有关熊猫、青蛙、燕子等动物的简单数学题型,初步进行环保启蒙教育,润物细无声。中高年级教材中通过让学生在一个路口统计半小时内各种车辆通过的数量,一方面使学生对交通状况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联想到机动车尾气造成的污染,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认识。而关于绿化和植树造林的例子可在每一册教材中信手拈来、随机教育。此外,教师不仅要熟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主动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环境知识,找出数学问题中隐含的环境问题。在数学教材中有许多与环境教育有关的知识生长点,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环境教育“因子”,寻找结合点,适当拓宽加深,力求“渗于其内,寓于其中”。使数学与环境教育“通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知识和发展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使他们积极参与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活动。

2.超越教材,重视环保实践活动

(1)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开展环保兴趣活动。例如,我们学校在用水量最大的厕所门口的巧手园地里安装了用水表,并配以说明文字,同时每天由学生轮流记录水表的用量,既教会学生“读数”,认识水表,了解水表的运作,又教育学生珍惜每一滴水。教学楼楼梯口的小角落也被充分利用,因地制宜成了“来电不易、安全第一”的小展区,图文与实物相结合,让同学在认识电表的同时更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环保小常识。每年六月一日,实验小学的孩子都能度过愉快的“儿童节”。校园里,红领巾“义卖”活动红红火火,物品回收进行拍卖,义卖款项通过运算、公示,存入学校“爱心基金”,捐助希望工程。除了在数学日常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之外,教师还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环保活动。其形式可谓多种多样:环保讲座、环保宣传、环保竞赛、环保考察、环保夏令营等。

(2)开展数学科普活动,相机进行环保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要在社会这所“大学”里面让学生得到更多有关环保的教育,比如每年的植树节,每年四月份的爱鸟周活动,每年的环境日活动,每年九月份的科普宣传周活动等,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这些便利条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渗透教育。除了教科书上已有的环境教育题材,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譬如,调查公园内、学校里、闹市区的人均绿化面积等等。还可以配合江苏教育报刊社《小学生数学报》编辑部举办的“我们爱数学”少年数学文化传播系列活动之一,发动“数学科普小论文”的写作、投稿。2004年5月,吴江实小师生已经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科技环保教育丛书之一《拷贝绿色》。

(3)开设环保专题教育,强调学生学以致用。中高年级小学生的“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引领学生开展环保调查研究,比如近期我们学校就有《关于“无人水”浪费水资源的调查研究》《关于餐巾纸浪费森林资源的调查研究》。通过这样的环保实践活动,教给孩子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了环保教育的内涵。结合我校科技节等重大活动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第11届科技节——服装的学问,为期一个月,从服装所蕴含的科普知识与未来服装的环保主题入手,分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项活动。如低年级的“变废为宝”——自制环保服饰展示;中高年级的同学还就“吴江大力发展丝绸工业与环境污染”“废旧服装的处理”等小课题,力所能及尝试研究性学习,深入居民、街道、环保局、丝织厂、污水处理厂等地实地采访、考证,撰写了一份份内容详实的调查报告,并进行了环保专题辩论。

总之,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数学教师,只要心中时刻装载着环境教育这一绿色理念,寓环境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使环保教育与数学教学结缘联姻,不断寻觅数学素材的渗透点,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一定能让环境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绽放异彩,盛开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让她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道靓丽风景。

标签:;  ;  ;  ;  ;  

环境保护教育使数学“绿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一个范例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