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景区的空间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景区论文,城市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职能出现了新的变化,旅游功能逐渐成为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城市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的主体和现代都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和通讯条件得到了改善,旅游设施也不断完善以及市民闲暇时间和自由支配收入日益增加,使城市具有了旅游管理、接待、集散和辐射中心的功能,为城市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城市旅游景区对所在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旅游景区以所在城市为依托,有利于将旅游景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然而,特殊的区位条件为城市旅游景区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压力,使旅游景区空间容易受到处于强势地位的城市空间的侵扰。
城市旅游景区处于城市空间挤压和内部空间容量超载的双重困境,城市旅游景区的空间问题,广泛涉及了不同尺度上的人—地、地—地、人—人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妥善处理旅游系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近期与长远的关系以及旅游业与城市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城市旅游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城市旅游景区空间优化是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 相关研究进展
随着城市旅游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旅游研究开始活跃,面对着旅游业态、旅游与城市互动关系的新变化和新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市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吴必虎通过对上海城市游憩者的调查,利用曲线分析方法得出上海城市游憩者空间流动规律,发现大中城市周边地区200 公里以内是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高频出游地区[1]。牛亚菲以大城市为中心,着重分析不同地域旅游的供需关系,提出了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模型[2]。尚文生、欧阳燕红指出,城市旅游规划应依赖城市规划来弥补其局限性,同时城市旅游规划对城市规划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城市规划应根据城市旅游发展的要求进行适应性调整[3]。彭华、钟韵认为应从城市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角度上考虑旅游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设想[4]。黄震方等分析了旅游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发展思路不明、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不相适应、人口管理比较混乱、用地功能分区不明显、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并提出了旅游城市化的发展对策[5]。杨新军在总结国内外旅游行为空间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城市为空间结点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认为旅游行为的空间模式是研究旅游空间结构的基础,旅游者在空间上的活动行为决定了旅游空间组织与管理措施[6]。吴承忠、韩光辉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冈恩(Gunn)的四环带旅游模型进行了深化性的研究[7]。卞显红认为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主要受资源、区位、市场、社会经济及旅游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提出通过对城市旅游优先开发的地域确定、旅游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城市旅游接待网络的策划,来实现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合理及空间规划布局优化[8]。吴松涛等通过对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学科研究进程的分析,提出现代城市设计应与旅游学科相结合[9]。
总之,我国目前对城市旅游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集中在城市旅游相关概念探讨、城市旅游开发规划、城市旅游结构与系统分析以及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等领域,对城市旅游景区空间问题缺乏全面的理论分析,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无法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探讨很有必要。
三 城市旅游景区空间现状
1.景观破碎化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用地对城市旅游景区周边空间不断侵蚀,使得景区空间面积逐步缩小,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各种污染,如垃圾、噪声、水体和大气污染以及高层建筑对环境的干扰。都给城市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造成很大威胁,景观趋向破碎化、硬质化。
2.开发过度化
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等于资源的自身价值扣除开发成本的剩余部分,由于开发成本随旅游资源与城市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资源自身价值不变,所以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与城市中心之间存在距离衰减规律,距城市中心较近的一般品位旅游资源往往比远离城市中心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更具开发价值。由此引发了城市旅游资源开发出现过度化问题,大量的人造景观、设施逐渐取代原生的自然景观。
3.空间饱和化
旅游比直接影响旅游者决策,城市居民与城市旅游景区的地理距离、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近乎于“零距离”,使城市游憩的供给空间与需求空间几乎重叠。另外,著名旅游景区的珍贵性和独特性无法替代,加之旅游消费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消费,旅游者对心仪已久的景点即便价格偏高,也不会轻易放弃,在指向上表现出不可变更性的特点。由此造成对城市旅游景区的需求很大,并使旅游景区空间长期处于饱和状态。
4.功能公园化
公园是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的,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的园林。旅游景区以保护为主,以有效地满足旅游者需要为目的,公园以开发为主,以最大限度满足当地居民游憩需要为宗旨。城市旅游景区同时面向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担负着旅游和游憩的双重功能,导致空间严重超载、环境遭到破坏。从景观的本底特色上讲,城市旅游景区作为公园来使用,有欠妥当。由于区位的特殊性,我国许多城市旅游景区存在着十分普遍的公园化现象。
5.管理复杂化
我国城市旅游景区数量众多,资源丰富,涉及到许多不同类型的资源范畴,按照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旅游资源按照不同属性,分别由建设部、文物局、林业总局、环保局、国土资源部、旅游局等部门管理。这种条块分割、多头的旅游管理模式,使旅游景区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缺乏综合协调和相互配合。
四 城市旅游景区空间演变的驱动因子
城市旅游景区是一种高熵系统,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和谐和失衡两个截然相反的变化方向,旅游景区系统由于自身的脆弱性和扰动因素的复杂性,时刻存在着逆向演化的可能。其中,城市化、旅游需求变化和旅游发展模式是城市旅游景区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
1.城市化
城市化对城市旅游景区空间环境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城市旅游景区本身就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同时又是城市系统的子系统,城市旅游景区系统的成长、演变与城市息息相关,作为一个不完整的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地与城市空间进行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能流的交换。另一方面,城市旅游景区在城市空间快速扩张的趋势下,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城市化压力。由于城市集聚效益的存在,使城市区域内产业活动普遍具有中心区指向性的特点。城市土地供不应求,土地利用收益的差异性决定了城市各业空间竞争力的强弱。旅游景区的空间不可转移性和竞争力的动态性,意味着空间不可避免的被竞争力强的产业所挤压、侵占。
只有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以及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将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协调统一起来,才能为旅游景区创造良好的外部空间环境,实现系统优化。
2.旅游需求变化
城市旅游景区空间问题与游客流紧密相关,游客对旅游景区的使用,使得该空间发生了实质性和象征性的改变。游客的光顾,意味着空间被占用,直接影响了旅游景区的环境和外观,甚至导致了空间的拥挤、设施的磨损和环境的破坏,这是实质性改变。另外,游客的出现使旅游景区作为旅游场所而获得广泛认同,这是象征性改变。
从文化观光旅游发展到休闲度假旅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伴随我国旅游消费结构升级,近程休闲游憩发展迅猛,改变了长期以来中长线的文化观光旅游在国内游客流中的主导地位。据2001年北京市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全部的意愿出游者中,六成的出游目的地选择在本市地域范围内。在这种趋势下,城市旅游景区普遍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游客规模较大、构成复杂,供给与需求矛盾日渐突出。
对空间研究而言,仅是掌握旅游景区游客数量和特征的作用不大,游客对空间的使用状况更具有实在意义。不同的游客群体具有不同的空间期望和行为表现,游人活动行为模式对环境施加了最为直接的影响,以游人实际活动形式为中心进行分析,更符合游客利用空间的实际情况,避免了人口统计、游客的地理和心理特征推断和预测行为的不确定性,更具有科学性。所以,对旅游景区空间优化研究要以游客活动为基础,通过监控游客行为来确定游客的活动空间、设施使用状况以及游客活动的规律和持续时间。
3.旅游发展模式
旅游发展模式是旅游管理思想的最终体现,对旅游景区系统的演化方向起决定作用,是景区生态系统形成、演替的主要变量,与景区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力共同发生作用。一方面,景区管理者是构建和优化其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管理调控失效而导致的旅游活动失当也是景区空间系统走向失衡的重要动因。
旅游发展模式决定了城市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变方向,旅游发展模式大致经历了资源导向、市场导向、环境导向、社区导向、比较利益导向等几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下,旅游景区的空间管理具有很大差异性。在资源导向和市场导向下,景区的空间管理主要服务于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环境导向下的景区空间管理注重生态效益,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社区导向下的景区空间管理则尽可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要求,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比较利益导向下的景区空间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寻求环境效益与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之间的平衡点。
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资源导向和市场导向深受经济至上思想的影响,环境导向以生态主义为背景,社区导向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比较利益导向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比较利益价值取向应是当前城市旅游景区正确的道路选择,只有在比较利益导向的发展模式下,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抛弃单纯的功利主义、经济主义和人类主义,城市旅游景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空间优化。
五 城市旅游景区空间演变过程
城市旅游景区发展之初,游客构成相对稳定,游客规模不大,人地矛盾尚不突出,景区系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维持着低度有序的动态平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出于适应城市总体发展的用地要求,城市旅游景区空间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与此同时,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游客构成变得复杂,游客流对旅游景区环境的扰动和冲击越来越大,原有相对平衡的人地关系机制被打破,旅游景区空间环境发生变异,稳定的静态平衡系统向动态均衡系统转化。当变迁力度超过旅游景区空间容量的极限值时,人地关系恶化,旅游景区环境遭到破坏。要使旅游景区人地关系重新步入良性循环轨道,避免旅游景区环境向退化方向发展,有赖于管理者的有效规范。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封闭的系统要避免走向灭亡,必须有负熵流的输入。面对城市空间的扰动和游客流变动的冲击,旅游景区人地关系系统在自然生长或调控失效的情况下,势必走向衰弱、失衡。只有管理流的恰当介入,对人地关系系统的发展方向进行规范和约束,才能形成新型的、和谐的人地关系系统。
调控失效的根源在于管理者的有限理性,主要表现在:认识上的不足,对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必要性重视不够;受经济发展条件和观念所限,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目标;出于自身的狭隘利益考虑,做出利己而损人、损害环境的行为(图1)。
图1 城市旅游景区演变模型
六 城市旅游景区空间优化对策
城市旅游景区空间优化是一个历史、综合、动态的过程,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城市旅游景区空间优化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区别,内涵和外延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多层优化是目前城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阶段的普遍要求。
1.旅游景区系统角度
旅游景区空间容量发生超载时,单靠市场的力量无法使旅游资源实现有效配置,旅游景区管理者应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旅游景区内部空间结构进行调整与重新布局。对游客行为的空间管理包括“硬干预”和“软干预”两种手段、“堵”与“疏”两种方法。
(1)直接的空间管制
景区管理者通过规定或禁止某些行为来防止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的发生,例如,规定游客预定机制和利用类型,限制旅游团规模和滞留时间,禁止某些时段和地段的利用,循环利用各个景区。但这种方法缺乏弹性,容易引起被限制游客的反感和抵触情绪,直接管制是在环境状况极度恶化情况下而采用的无奈之举。
(2)强化解说系统
解说是旅游景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是实现旅游景区内部人地关系系统良性互动的重要纽带,不但具有服务功能,还可以发挥环境教育、行为约束、需求监控、空间调控等作用。导游可以向游客说明环境保护的理念和理由,培养游客的自豪感,使游客充分理解管理措施,寓学于游、寓教于乐,把旅游景区的被动保护变为游客的主动保护;能够引导游客,减少过度消费、正确处理垃圾,并可以有效地抑制个别不文明游客的破坏行为,使游客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适时了解游客的需求变化,是旅游景区及时掌握需求变化的有效工具;有针对性地调整游览时间和路线,既降低了游客的拥挤感,又有助于对旅游景区空间的合理使用。
(3)发挥门票价格的杠杆作用
门票价格本质上是由旅游景区价值决定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景区自身的地理区位以及主要客源层收入水平等因素。在旅游管理实践中,旅游景区可以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缓解旅游环境容量超载问题,提高后的门票价格超出原门票价格的部分是一种庇古税。
(4)合理的园路设计
景区道路是游人观赏游憩的通道,是对游客流进行空间调控的重要载体,对控制游客流的流量、流速和流向至关重要,要能够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园路的设计不仅要保证游客流的顺畅,尽量为旅游者节约途中时间,力图避免回头路,还要有助于旅游景区景观内涵和形象的展示,既要方便游客亲近和理解景观,又要保护资源。
2.城市旅游系统角度
在城市区域范围内,对旅游景区与其他旅游景点、游憩场所的关系机制方面进行调整与重新布局。
(1)发挥其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流作用
由于资源性质的趋同性和级别的差异性,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存在明显的空间竞争[10]。高级别旅游资源与低级别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随着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当旅游需求小于供给时,二者处于激烈的竞争关系状态中,表现为高级别旅游资源对低级别旅游资源的空间遮蔽效应;当旅游需求大于供给时,随着高级别旅游资源趋向饱和,越来越多的游客转而流向低级别旅游资源,表现为低级别旅游资源对高级别旅游资源的空间分流作用。应着力开发城市低级别旅游资源的市民游憩功能,拓宽空间分流渠道,在城市区域内实现资源整合和市场共享,形成整体优势,促进各个旅游景区的共同发展。
(2)加强城市旅游廊道建设
城市区域范围内各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条件,是旅游景区之间的空间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改善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条件,可以使游客的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合理流动,有效地缓解高级别旅游景区的饱和问题,为区域旅游系统内的游客调控提供更为广阔的回旋余地。旅游景区外部交通应该是由旅游景区延伸出来通向市内主要干道的专门性通道,与城市交通系统紧密相连而又相对独立。合理的城市旅游廊道系统,既可以充分地利用旅游资源,又有利于保护旅游环境,是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空间整合的重要手段。
3.城市系统角度
旅游景区在城市化过程中亟须重新定位,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社区利益、景区开发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构建旅游景区与整个城市空间系统有机联系和同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旅游景区空间的合理、健康发展,必须与高一级的城市空间系统链接,才能防止孤立和封闭。旅游景区在城市化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就是与蓬勃发展的现在都市生活融为一体,分享城市基础设施的便利以及由此带来的更多客源,与城市其他旅游资源、商业等形成一种合力。同时城市空间扩展应采取“多核组团式”模式,绕过旅游景区,在域外实现跃迁,并为旅游景区的后续发展留有足够的外部空间。
标签:旅游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