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美学新探_书法论文

书法美学新探_书法论文

书法美学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论论文,美学论文,书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 要 本文是作者对书法艺术的经验总结和全新的理论概括,感悟中透露深刻而纯正的理性,断想中存在着斩不断的思辩脉络。全文从“名与实”、“源与流”、“内与外”、“觉与悟”、“情与理”、“象与蕴”、“评与论”等多侧面对书法美学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情书 法书 旋律 内美 外美

(一) 名与实

书法是写字,但写字未必是书法,知此理者,可与之谈书法。

人们不必要去读文字说些什么,仅从符号的造型中所感到的那种东西,就是书法。中国文字有音、形、义。字音的艺术是韵律,字义的艺术是文学,字形的艺术才是书法。

许多断简残篇,并无可读性,书法家们却把玩下已。许多外国朋友并不识汉字,面对中国的书法杰作会受到极大的艺术感染,这种能使人把玩和感染的东西就是书法。

书法必须有四个要素:①必须是字;②是字形的艺术而不是字音字义的艺术;③创作过程必须是写;④要美、要有美学价值。

字、形、写、美,四个要素。字是载体,形是本质,写是方法,美是目的。有了这四个座标,才能界定书法。

线组合起来成字,字组合起来成文。书法的载体是字,无论字多字少,无论成文不成文,只要是字,只要写得有审美价值,就是书法,所以,“字”是书法构成因素中能独立存在的最小单位。

比字小的单位还有线(笔画),但如果只有线而没有组成字,有些自称“前卫派书法”的纯线条,仅能称为抽象绘画,却决不是书法。

“不成字的线”和“组成文的字”是书法的两个边界。越过前一个边界,作品只有线而没有字,那成了绘画。越过后一个边界,字已组合成文,已经是字义的艺术,那是文学。书法的位置,就是在绘画与文学的中间。

彩色画字,泥巴捏字,剪刀剪字,……即使也美,仍然不是书法,因为它们不是写。

书法的内核是字、形、写、美。多了不精纯,少了也不行。

内行称古代书法名作为“法书”,本意是可以作楷模的字。经过听者的脑子后,被翻译出来的往往讹为用方法来写字。如果把书法理解为为表现方法来写字,等于为了表现技巧而写乐曲,刚好把关系颠倒了过来。

如果只讲法,有法之书而已,这是望文生义的“法书”。书法重要的是表达情感,给人享受,也可以称为“情书”。我们要“情书”而不要“法书”,但没有“法书”就写不出“情书”。

符号的美,使实用的文字升华为一门艺术。一篇好书法之作,给人什么呢?直觉的是“美”,深远的是“我爱祖国”。

(二) 源与流

审美是人类的本能,文字在使用过程中逐渐美化。社会越发展,对文字的审美意识越强,出现了对文字书写的专门研究。文字从最初的实用意义中升华出美学价值,成为一门艺术,这就是书法的产生。

甲骨文是已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但决不是最早的文字,在它之前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文字发展史,从简单的模拟象形发展为抽象的符号,并固定下来。甲骨文1899年才被发现,可以说是最年轻的书法。

甲骨文把我们引入一个谜的时代;先秦金文闪烁着诸子百家争鸣齐放的光辉;秦篆是中央统辖的意象;隶书显示汉帝国博大沉雄的气派;晋人手札流露出当时玄学清谈的风韵;北魏碑刻于质朴之中见天趣;唐重法度,使书法成熟化、定型化、模式化;宋重情味,是对唐的逆反;元综合唐宋,二者兼之,而又不能过之;明重仪态,为求新而苦搏,晚明出现超前意识的大师;清代台阁体优点是醒目清晰,缺点是无性情,从艺术的角度看,已滑至书法的谷底。晚清书法复兴,碑学大盛,开创了南帖北碑分流而治的局面。

整个书法源流的审美过程是从内敛到外露的过程,从无心到有意的过程。

篆、隶、楷、草四大类,不过是为了研究方便而人为的划分,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三公山碑》在篆隶之间,《谷朗碑》、《孔羡碑》在隶楷之间,《谷朗碑》楷多于隶,《孔羡碑》在隶楷之间,《谷朗碑》楷多于隶,《孔羡碑》隶多于楷。而行书则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字体的演变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篆、隶、楷、草的概念各人的解释不同,而各种解释都有一个说不清楚的内涵,这说不清的内涵就是篆味、隶味、楷味、草味的“味”。

不同的梳子可以把头发梳出不同的纹理?但头发却不是按梳子的齿形生长的。不同的方法可以把头发理成不同的发式,但头发本来的样子却不是发式的样子。篆、隶、楷、草的“梳子”也说明不了几千年的书体。

(三) 内与外

书法、书法,法内学书是第一步,法外学书是第二步。

多临、多摹,更重要的是多读。读碑、读帖,不是读写些什么,而是读怎么写。

没有朴实敦厚的性格,临写汉碑,难以得沉雄之气。没有超脱的境界和满腹的书卷,临写晋人手札,只会日趋单薄。不求根本,越学法而越拘于法,越觉得高不可攀,这是本末倒置。

残碑断简,只字片石,并看不出什么载道的文,然而却是书法爱好者案上的珍品,能陶冶性情,给人美感。

书法不只八种笔法,运笔也不只八个方向,“永字”八法不过是概略的说法而已。

拓本失真者五:勾勒、镌刻、剥蚀、墨拓、装裱。如是几次,趣味已失之大半。

墨迹印影是照片,拓本是剪影。墨迹影印本是艺术价值,拓本是文物价值。

魏碑基本不是名家所书,也不考究什么笔法,更多的是刀意,写的是汉字,却充满着“五胡之气”。学魏碑就是要从这些“不名”“不笔”“不法”“不汉”中去体味一种别的什么东西,这种“别的什么”才是魏碑的精髓。

要让传统化在我中,不要让我化在传统中。要遍学诸家,学一家像一家,这叫做“招之即来”。然而骑虎容易纵虎难,学过某家而又不受其束缚,不留一点痕迹,这叫做“挥之即去”。能入能出,兼此二者,方为化境。

毛笔是精神境界的脚,作品是脚印。书法创作是用笔墨作工具的感情输出。

书法追求金石味,篆刻追求笔墨味。这大概也是一种隔锅香。

遍学诸家,融会贯通,储藏在心里,化在手上。情之所致,信手为之,平日功底,自然流露在笔下。随心所欲,不拘成法,无法中有味,无法即法,至法无法。

没有风格,便没有书法的生命,写字就是写“我”。

不仅演员要进入角色,书法也要进入角色。磨墨就是进入角色的过程,是孕育气韵,产生趣味的先导。

书比画易——因为人人都会写字,少许的练习便可掌握其程式——字无百日功。书比画难——在极少的程式之内,花数十年精力也难辨别无限的玄妙之趣——字无百日之功。同是“字无百日之功”一句话,只有作相反的两种理解,才算懂得书法。

落款虽是一个人的名字,但作品却是舞蹈家、暴风雨、莫扎特、汽笛声、《史记》、朋友、老师、……的共同产物。

(四) 觉与悟

对客观的了解是觉,自己总结的经验是悟。觉是初级阶段的认识,悟是高级阶段的理解。

能看到的是:点、横、撇、捺、……能说出的是:笔法、结构、章法、……而书法的味却看不见说不出,这只能悟出的味是书法的根本。

字如其人,不是胖人写胖字,瘦人写瘦字,跛子写的站不稳。字的神气是书者性格、气质、情绪的外现。

笔画是“有”,空白是“无”。而书法的味就在于“有”与“无”的关系。

趣味,就是使你感到一些,留下一些让你去想。感到的是艺术魅力,是火种。留下的是回味中的再创造,是火焰。

《洛神赋十三行》明丽,《曹娥碑》冷艳,《九成宫》庄严,《争座位帖》雄强,文字之情可诱发书法之情。

郑板桥的书法是对当时书风的叛逆,是一种创新,有幽默感,其谐谑挥洒有如得心应口的相声名星。

一看到王羲之的书法便想到古希腊雕刻:健美、安静、单纯。一看到爨龙颜碑,便想到金字塔:雄伟、古朴、神秘。

大千世界:进入画家眼里的都是色彩,进入书法家眼里的都是笔力。

树枝转折多变而有规律,瘦硬通神而圆润,有顿挫而流畅,这正是最好的行书笔法。

一根烟柱,静静的看它往上飘绕,线条千变万化,从没有相同形状。尽管得轻,却因为无拘无束,流动自如,其实际的分量,嘴一吹都可以改变它的形状,比水还软,却有一种内在的、含蓄的力,这是最好的草书笔法。

夕阳中的嘉峪关,它朴素、雄伟、默默地卧在一片黄土是原野中,似乎有些单调,但正是这种单调,给人一种力感。尽管它不动,这是还没有爆发出来的势能的力,是汉碑的力。拔地而起的华山,那象征着华夏精神的气派,正是《石门颂》的味。

戏中的梅兰芳,书中的王右军,同样是典雅、雍容、华贵、平和。虽是两种艺术,却可以相互悟出韵味。

安静、沉着、宽舒、流畅的太极拳,可以悟出书法的内力。猛烈、奔放、迅速、矫健的少林拳可以悟出书法的外力。武术家有内家和外家之分,书法家也有内家和外家之分。

(五) 情与理

卡拉扬、小泽征尔指挥乐队演奏,我看他们是在作书法。不信,用电脑把他们的指挥棍在空中划过的轨迹留下看看。如果二公见我作书,也会说:当今大指挥家、舍修公其谁。

用笔、结体、章法,就是音符、乐句、乐章,是视觉的和声效果。墨迹的轻重、缓急、粗细、疏密、……就是书法的节奏。

笔画的效果——黑,纸的效果——白。书法不是看黑,也不是看白,而是看黑与白之间的关系。这种黑白的照应就是旋律。

万里长城、故宫、西安鼓楼、大雁塔、芦沟桥、……这些古建筑精华的旋律就是隶书的味。用飞舞多变,有流动感的曲线对白纸进行有节奏的分割,这种分割就是草书的旋律。

老子说:“有以为利,无以为用。”包世臣说:“计白当黑,奇趣乃出。”两者道出了一个共同的哲理与妙趣。

平正均衡是第一种境界;密不通风、疏能走马是第二种境界;密可走马、疏不通风是第三种境界。

书画相通,书法既可入画,画法何不可入书?书法入画不是以点、横、撇、捺来组成物象;画法入书不是以皴、擦、描、染来代替汉字的笔画。重要的是书情入画,画味入书。

一味以复杂的色彩作版画,是与油画争工。单纯的黑白版画更有自身的味。更能体现虚实之妙。书法可以从黑白版画中吸收养分。

我想,一个通博的书家必然会对许多姐妹艺术感兴趣。一个通博的舞蹈家,面对一幅好的书法,看着、看着,一定会不知不觉的翩翩起舞。

没有一个字的结体能脱离用笔,也没有一种用笔能脱离那个字的结体。神笔、妙笔、化笔,脱离了具体的结体便是败笔。支解了字的笔画,等于支解了美人的肢体。

既有中锋,何必排斥侧锋。中锋、侧锋,与结体配合得妙的便是好锋。

要笔为人使,不要人为笔使。意在笔先,笔到意随。

人们谈书法,往往只讲笔法。殊不知书法与绘画一样:讲笔法,还要讲墨法。深浅、枯润、浓淡,是谓墨彩。油烟、松烟、佳墨、劣墨、鲜墨、宿墨,谓之墨色。墨色、墨彩的有机组合给人的韵味就是墨气。

笔姿是因人而异的天然显现,相当于歌唱者的音色。笔形是笔画的式样:方笔、圆笔、横、竖、点、撇、捺、……笔法是运笔过程中的方法:裹锋、铺毫、露锋、藏锋、翻折、拖转、行、顿、逆、推、拉、疾、缓、……笔力是笔画给人的挺、劲、雄、健、韧、涩、畅、……的心理感受。笔意是用笔的情趣仪态。

看书法原作有如见本人真实面目。看印刷品有如见其人的照片。看石刻拓本有如欣赏剪影。三种情况,如此不同。

(六) 象与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老杜论诗。若问书法的根本在何处,我认为也是这句诗。

不是书法家的,希望别人称他为书法家。真正的书法家,却不愿意被人称作书法家,仅自称读书人耳。

动笔前回忆一下尚小云的水袖、竹林里的雨声、芭蕾舞的脚尖、长江的波涛、……都是很有作用的。

尼古拉·菲钦的素描,比亚兹莱的装饰画,栋方志功的版画,夏昶的墨竹,都是不同形式的书法。

芭蕾舞和传统京剧是学习书法的两门必修课。四大名旦都是业余书画家,周信芳的书法比一般称为书法家的书法还要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必然,而是必须。

书法是熔炉——锻炼意志。书法是清泉——涤去杂念。书法是乐器——演奏心声。书法是享受——陶冶情操。这就是书法的“忘其所以,得其所哉”。

书法家的真正乐趣不在作品本身,而在于书写的过程中。真正的鉴赏家是看作品写得怎么样,而不是看怎样写。与此相反的是:观赏者只看怎样写。写字者只听别人怎样评说。它们都被称之为书法,其实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有技巧而看不出技巧,这才是真技巧。

小品而有大气,方能见大家本色,书法中的气势是书家气质的表现。

诗词讲气韵,绘画讲气韵,书法也讲气韵。气是阳刚之美,韵是阴柔之美,碑以气胜,帖以韵胜。

古人把艺术称为“雕虫小技”,又说“书道小技,壮夫不为”。但雕虫而不雕虫,小技则非小技。

用平平常常的样子,给人极不平常的感受。古人称之为格调高雅,当今称之为高层次。

格调是作者精神世界的流露。是人格、是修养、是品行、是境界、是哲学。技巧仅仅是写字方法。

格调是法外之书,是内美。技巧是法内之书,是外美。

书法有书法家的书法、文人书法、名人书法。书法家的书法以功力胜,文人书法以灵感胜,名人书法以气象胜。

格调是情操的自然流露,想做也做不出来,要掩盖也掩盖不了。观其书,知其人;观其人,知其书。书法是灵魂的外壳。

(七) 评与论

书法中有四大美女:王羲之典雅安静,是才女;褚遂良飘渺清空,是仙女;赵孟頫温和贤淑,是少妇;董其昌散漫疏懒,是少女。

魏碑名作刚好可与寺庙中的泥塑相对应。《泰山金刚经》宽容大度,笑容可掬,是弥勒佛;《龙门四品》“杨大眼”、“始平公”、“孙秋生”、“魏灵藏”,猛狠凶威,剑拔弩张,有如四大金刚;《张猛龙碑》英俊清刚,秀气横溢,有如法力无边而无火气的韦驮菩萨。

以诗比书法:飘逸豪放,诗中李太白,书中《石门铭》;沉郁顿挫,诗中杜工部,书中《爨龙颜》;《石门颂》流畅俊迈,有如杜牧;《爨宝子》异想天开,有如鬼才李贺。

宋四家中,苏东坡是成就最高的一个,他又是其中功底最浅的一个。这话似乎不合逻辑,正是这种“不合逻辑”,才能说明苏东坡的书法。

如果让一个从来未接触过字帖的人随意书写,再请书坛人士评论近似哪一家,抽样调查,绝大多数像赵体。赵孟頫的书体是审美情趣最概括、包含大多数人的书法家。他的字是最实用而又有审美价值的字。然而历代以来被攻击得最多的也是他。赵孟頫作为宋朝皇帝宗亲而降于忽必烈,人们把对“二臣”的情绪移植到他的书法上了。

颜鲁公一代天骄,是王右军以后又一高峰。作为社稷重臣,以伟岸正气充溢字里行间,雄视千古,并不是功夫深厚。他的字法度不严,结构不精。远不及欧柳,而远非欧柳诸人所能相比。

以照片比书法,颜真卿的书法横平竖直,左右对称,开阔雄伟,如军人的正面标准照;王羲之的书法,微微倚斜,轻松自然,秀丽清雅,如女郎的侧面生活照。

小楷名家,也可比之美女。钟繇的《宣示表》丰腴庄华丽似杨贵妃;钟绍京的《灵飞经》有如掌上起舞、身轻如燕的赵飞燕。《张玄墓志铭》如农家痴女,有憨媚之美。王献之的《十三行》,文是洛神,书法也是洛神。

《张迁碑》与《鲜于璜碑》同是汉代隶书,同被评为雄伟厚重。但不同的是,《张迁碑》有彩色感,而《鲜于璜碑》则是素描感。

要说像什么的话,宋徽宗的“瘦金书”真像兰竹。郑板桥的行书绝似他自己形容的“乱石铺街”。金冬心的“漆书”的确像油漆刷子刷出来的。

饮食不能偏食,知识要全面。而书法却有人说要“守一家”,这是一个有趣的反差。

左书、指书、舌书、……不在乎怎样写,重要的是写得怎样。怎样写是杂技,写得怎样是书法。

标签:;  ;  ;  ;  ;  

书法美学新探_书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