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中东能源关系发展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东论文,中国论文,能源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673—5161(2007)01—0029—07 中图分类号:F371 文献标识码:A
一、重新评估中东石油在中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
中国能源安全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安全问题,是对清洁能源需求刚性上升而供给严重不足引发的结构性矛盾。1995年至2005年10年间,中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5.25%,超过同期不到1.5%的世界平均增速和1.2%的经合组织国家(OECD)水平。同期国内石油产量和供应增速缓慢,对外石油需求增长迅速。1995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只有15.6%,2005年迅速升至48.1%[1]6—21。2003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5年石油消费量超过3.27亿吨,进口原油1.47亿吨,对外石油依存度接近50%水平大关。[1]6—21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模型的分析预测结果表明,按此增速,到2007年,中国石油消费总量将超过4亿吨,2010年将进一步超过5亿吨。如果届时国内石油供应能力保持在1.8~2.0亿吨,则2010年中国的石油供需缺口将快速增至3亿吨水平,2010年对外石油依存度有可能超过60%,超出了原先的估计和预期。另据美国能源部的预测,2030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将超过1000万桶/日,相当于2000年美国的石油进口水平。[2]150—160 显而易见,中国石油供应安全形势严峻。
在中国的对外石油进口依赖中,中东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突出和展现出来,中东石油占中国进口石油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仅从进口比重分析,与美国对西半球50%的进口石油依赖相比,在过去的7年里,中国对中东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平均为48.7%,几乎与美国对西半球的进口依赖程度相同。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评论》的统计,2005年,中国进口石油338万桶/日,其中来自中东的进口石油136万/日,中东石油仍占中国进口石油依赖的40%以上。[1]6—21 在2004年中国10大石油进口来源国中,沙特阿拉伯、伊朗、阿曼和也门分别位居第一、二、四、五的地位,四国石油进口几乎占中国进口总量的近50%。在2005年和2006年上半年中国7大石油进口来源国中,上述四国处于同样重要和关键的地位。如果说,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是石油问题,那么,就其重要性和依存度而言,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也是中东石油问题。
中东石油探明储量、产量和出口量长期以来位居世界前列。根据《油气杂志》估计,2005年,中东探明石油储量为7430亿桶,占全球探明储量12930亿桶的57.4%。同期,中东石油产量为2512万桶/日,占世界石油供应的31%;出口1982万桶/日,占全球石油出口4990万桶/日的39.7%。[3]24 这是中国,也是欧洲和日本对中东石油严重依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油气资源相对贫乏,亚太地区总体上是石油进口地区,探明储量不足世界的3%,即便是相对丰富的俄罗斯和中亚,其石油储量也只占世界的6.1%,不能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进口需求。中国的对外石油需求不得不向中东或更远的非洲地区延伸。资源分布不平衡,这是导致中国对中东石油依赖的第二个重要原因。第三,在中国对中东石油进口依赖不断增长的同时,从石油出口市场和安全的角度考虑,中东产油国也急于获得长期和稳定的油气市场,这与中国希望获得长期石油供应的战略不谋而合。沙特和科威特等国家不仅向中国出口原油,而且直接投资中国的石油炼化等下游领域,双边能源合作关系和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种“经典的共生关系”[4] 有利于双边能源关系的发展,同时加深了中国对中东石油的进口依赖。
1999年以来,中国原油即主要从中东和非洲进口,二者相加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70%以上,而从传统意义上的亚太市场进口的石油量虽然在增长,但其比重却在逐步下降。俄罗斯和中亚石油对中国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从多元化进口安全、降低或减轻对中东石油的进口依赖、以能源合作为基础提升中俄以及中国—中亚国家(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综合角度来看,俄罗斯和中亚能源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过去十多年里,在中国多元化对外能源战略中,俄罗斯和中亚一直是战略重点和主攻战场。近年来,尽管中国在争取中亚的能源供应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中亚石油管道拖延多时已最终建成和投入运营,但在力争俄罗斯远东石油管道建设、争取更多和更加长期安全稳定的俄罗斯石油供应问题上,2003年莫斯科先是排除了中国期盼十年的安大线梦想,继而在2004年的最后一天,对其远东石油管道线路走向作出最终选择,决定修建一条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正式排除了中国希望的管道走向。尽管莫斯科也决定修建一条通往中国的输油支线,但其计划通过管道或其它途径供应中国的石油数量不过3000万吨水平,无疑是杯水车薪。[5]
考虑到上述因素,美国能源部分析预测,至少在今后10~20年内,即便中俄和中国—中亚能源合作进展顺利,石油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俄罗斯和中亚对中国石油安全的贡献也只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8~17%。[6] 关键问题在于,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严重进口依赖将会继续下去。从全球石油资源分布、产油能力、供应潜力、进口成本等综合因素分析,保守估计,中国未来绝大多数的进口石油需求——占进口总量的50%至60%——将不得不来自中东地区,尤其是来自中东海湾地区和国家。“无论其怎么多元化能源供应,中国都避免不了对中东和沙特阿拉伯石油的进口依赖”。[7]2 因此,能源安全因素已经并将继续提升中东国家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定位,中国的能源安全政策将不得不日益突出和反映中东石油因素的重要现实。[8]28—31 在此发展背景和趋势下,中国的有关政策如何调整和制定,如何在“多元化”与“集中化”之间进行战略规划,如何突出针对中东石油的政治、经济、外交战略和策略工具建构,显然是中国亟待分析研究的重大能源安全问题之一。
二、中国—中东能源关系发展必须重视合作机制建设的问题
显而易见,中国迅速发展和极度饥渴的能源消费市场,为中国—中东能源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战略机遇。中国的能源饥渴不仅正在改变世界的能源格局,而且也将提升中东产油国的经济社会福利前景。
对于中国而言,作为国家安全和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应该重新审视、调整其对中东,特别是对海合会(GCC)国家的战略定位,提升中东产油国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调整和制定其对中东产油国的有关政策(包括能源安全合作的政策)。目前和未来中国中东政策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以中国在中东地区的主要战略利益(石油和天然气)为政策目标,不断发展和深化中国与中东国家以能源为主的经济贸易关系,积极参与中东事务并促进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在中东面临的风险也是巨大的,目前的伊朗核危机只是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和中国智慧的初步考验,中国—中东能源关系的顺利发展必须建立在地区和平与稳定基础之上。海湾地区正在经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地区形势仍不明朗,内乱和冲突频仍,能源供应中断的可能性仍然存在[8]28—31。“短到中期内,中国显然将不得不依赖中东填补其石油消费的差额,因此,中国的经济安全将部分取决于该地区的政治稳定”;“从中国的观点看,该地区首先被看成是内部非稳定的”。[9]30 因此,“海湾地区对中国能源供应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必然伴随着中国领导人对这个动荡地区的政治和安全方面的不断关注。”[10]39—46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对中东石油依赖的不断加深,中国的中东政策将不得不日益包含希望中东政治稳定的内涵或实质内容,相关政策建构必须建立在努力促进中东和平与稳定的基础之上。
对于中东产油国来说,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特别是石油消费仍可能处于稳步和高速增长的轨道,这种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常需要,其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起到的拉动作用,对中东产油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能源消费市场前景巨大,中东产油国具有巨大的能源供应能力,双边能源合作具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双赢互利的发展前景及长期性和战略性合作的内涵。其次,中国—中东能源合作将为双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与合作提供广阔的战略空间。近年来,在中东产油国石油和天然气持续涌入的同时,中国与中东国家的经贸联系已日益加强,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1991年来,中国对GCC国家的出口商品增长了十倍,仅2003年就增长了45%。1991年,中国是沙特阿拉伯第九大贸易国,目前是沙特阿拉伯第四大贸易伙伴,2006年则升至第三位。即便如此,中国—中东经济合作水平仍有进一步深化和提升的广阔空间。
考虑到上述因素,中国—中东能源合作的制度性安排已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然而,迄今为止,中国—中东能源安全合作的制度性或机制性内涵仍然缺失,为此需要:
1.在“中阿合作论坛”的广泛议题中,能源合作论坛的作用和意义正在进一步凸显:在沙特阿拉伯“国际能源论坛”框架下,应把“中阿能源论坛”具体化和机制化,以便双方扩大对话与合作,深入讨论有关市场供应安全、油价、投资和贸易等广泛问题,加深相互间的了解和沟通,协调有关政策和确保相互利益。
2.中国—中东能源合作要定位为国家内阁水平甚至地区组织水平的战略对话与合作,定期召开战略对话与协商,进行决策性、实质性和具有权威性的具体合作安排。
3.在深化双边能源相互投资与贸易等关键问题上,中国—中东之间也应作出制度性计划或安排。目前,中国在开放能源下游领域,特别是石油炼制和销售市场方面已经吸引了中东国家的直接或间接投资,在战略石油储备、能源运输设施建设和新建炼厂等领域,中国还有更多的合作领域和投资机会,中国也将为中东产油国开放。另一方面,一些中东国家也应及时开放其上游能源领域,特别是允许中国参与其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领域,作出建设性的制度安排。惟有如此,双边能源合作才有实质内涵,中国的能源安全利益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安全利益才能有机统一。
4.中东(海湾)地区目前正在经历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地区形势不稳,内乱和冲突不断,加之大国的介入与干预,能源安全风险因素将长期存在,中国—中东之间的能源安全合作同时具有能源经济学之外的内涵。因此,中国—中东能源合作的制度性建设也应该包括能源地缘政治的对话与政策协调的内涵在内,加强双边在能源地缘政治方面的合作,创造有利于能源安全的政治环境,不仅有利于深化双边能源伙伴关系,而且有利于双边经济社会和政治关系的发展。中国—中东双方本着利益一致和双赢互利的原则,具有进一步开展对话、讨论和协商的必要性和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
三、中国—中东能源关系发展应兼顾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利益关系
中东石油不仅对中国,而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利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尽管从统计资料分析,与西半球50%左右的进口依赖相比,中东石油在美国能源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并不突出,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只是相对严重,但是,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美国的国际能源安全政策是建立在维持中东石油的自由流动,特别是建立在海湾石油自由出口到国际市场的基础之上的。“美国的海湾石油政策不是旨在于简单维持美国汽油价格的廉价或确保美国公司获得诱人的石油勘探合同”[11]1,相反,美国的目标是要确保,海湾石油的自由流动能够为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提供燃料,这是美国作为全球超级大国的责任。[11]1 “即使美国不从中东进口一桶石油”,因中东石油供应中断而导致的油价上涨不仅将波及欧洲和日本的能源安全,而且将影响到全球经济的正常发展,最终美国也在所难免。[12]1967、1973和1979年石油供应中断诱发的国际能源危机均发生在中东,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美国经济损失了2.5万亿美元,西方七国总计经济增长损失高达1.2万亿美元,因此,美国的中东石油政策还必须兼顾对中东石油进口严重依赖的欧洲和日本的能源安全利益。[11]4 海湾目前提供了世界石油供应的25—30%,到2020年和2030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36~43%,其出口比重更大。[13]106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最大的产油国和出口国,并控制着世界绝大多数的剩余产油能力。实际上,沙特石油供应的突然消失对全球经济将形成毁灭性的打击。目前美国从沙特进口的石油只有152万桶/日,仅占美国进口石油总量的11.2%,这是因为“9·11”恐怖袭击以来美沙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完全恢复,但这并不意味着沙特在美国的中东石油战略中的地位下降了。相反,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沙特石油的依赖只会持续上升,而不会有丝毫减退。因此,美国的中东石油政策还要“防止任何敌对国家或内部集团获得对海湾地区的控制,并利用这种控制积聚力量或勒索世界共同体”[11]2。这是美国的具体利益需要。
目前,中国在中东的能源追求显然是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中东战略利益的挑战。在华盛顿看来,由于能源安全因素的出现,中国在中东的利益追求和影响不断扩大,中国不仅是一个竞争者,而且中国积极发展与中东“问题”国家的能源关系可能造成中东的长期紧张和非稳定,从而影响到中东石油的自由流动。
目前,中美之间在中东石油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已浮出水面。首先,中美在中东的能源利益和相关外交问题上的矛盾已经导致了中美双边关系的紧张。中国与中东产油国建立密切能源联系或“战略石油伙伴关系”的努力已经使美国在伊朗核问题和孤立伊朗问题上的努力复杂化了。中国在伊朗油气部门的投资超过了美国《伊朗—利比亚制裁法案》规定的限制,美国已扬言要对中国进行制裁。有专家分析认为,中国介入中东,“至少从理论上说,为伊朗避开与西方的接触和自信地挑战西方的利益提供了战略支持”[14]196。其次,中国与沙特的能源关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削弱了美国—沙特的“特殊关系”。“9·11”事件以来,美沙关系持续紧张,美国在中东不断加大的反恐战争和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又使沙特等君主制国家如芒刺在身。沙特领导层不仅对布什政府未能尽力公开捍卫美沙关系深感失望,而且对布什政府第一任期内的中东政策的严重失衡感到沮丧。“美沙特殊关系不再如往昔那么特殊了”。虽然美沙关系随着2005年沙特国王对美国的访问有所改善,但沙特对美国政策的不满仍在继续。2005年9月,沙特外交大臣公开批评美国的伊拉克政策使这个国家陷入了内战的边缘。[15]96—100 利雅得担心,如果沙特人再次参与了对美国或其它西方国家的恐怖袭击,美国可能别无选择而终止对沙特君主的长期保护与安全承诺。沙特或许不能在政治和安全上一味依赖美国了,从而不得不使其政治和安全保障多元化,中国有可能是一个新的伙伴以及“最适合和最可能的候选国”。[12] 在石油市场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利益问题上,沙特也必须使其石油出口多元化,而中国的潜在市场无疑是沙特最理想的和最安全的目标。为此,沙特领导人“正在追求一种通过与中国发展更加生机勃勃的战略关系来防御美国的战略”,因为“中国可以为沙特的石油财富提供安全保护伞”,“最终,中国将会取代美国和日本,成为沙特阿拉伯的主要贸易伙伴。这只不过是市场现实而已”。[16]15—26 其三,中国对中东能源驱动的介入不仅在沙特和伊朗受到了欢迎,而且扩大到了其它阿拉伯国家,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无形中形成了争夺影响力的斗争。自苏联解体以来,阿拉伯世界一直担心美国在中东的单级地位可能损害到阿拉伯世界的利益,因此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够牵制美国优势地位的平衡力量,中国的崛起似乎给阿拉伯人带来了希望。“9·11”事件后,阿拉伯世界更加希望中国能够成为平衡美国的中东政策—从石油政策到阿以冲突,再到中东的民主化改革—的制衡力量。[17]1 阿拉伯世界认为,虽然中国在中东的主要利益是阿拉伯世界的能源资源,但中国在中东的能源利益追求必然伴随着与阿拉伯世界建立更加友好关系的外交努力;其次,阿拉伯人也清醒地看到,中国对美国在这一地区日益增长的存在也极为顾虑,中美之间在对待阿拉伯世界上的矛盾是较为明显的。总之,在阿拉伯人眼中,中国在这一地区的角色已经超越了能源领域。尽管没有事实表明中国正在积极试图追求一种平衡美国的政策,但客观上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正在不断提高,中国对中东事务的参与能力也在上升,无形中形成了与美国争夺中东影响力的态势;最后,在西方学者看来,中国因能源安全需要而日益介入中东事务可能构成对美国中东霸权的挑战。历史上,中东一直是大国角逐的中心,冷战年代更是美苏争霸的战场。苏联解体后的十多年的时间里,美国一直在一个“无级的中东”享受着“没有竞争的霸权”。中国的崛起可能正在驱使中东转向多极时代。在未来的岁月里,中东与中国的能源联系将日益加强,双边能源相互依赖不断增长。中东石油将日益转向中国等亚洲市场,到2015年将提供亚洲石油消费的70%和中国石油需求的60%。这是大势所趋。不论是沙特阿拉伯还是伊朗,不论是科威特还是伊拉克,中国都是它们最重要的增长市场。随着能源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加强,中国在中东的利益也日益增长,其对中东事务的影响随之增大。美国等西方国家将不得不调整其有关政策。
然而,在相当程度和范围内,中美(西方)在中东面临的风险是相同的,双方在稳定中东形势、确保中东石油的自由流动方面具有正面的互动关系。中国通向中东的外交和经济、特别是能源安全道路将一直受到美国在该地区超前的军事和经济资产存在的限制,短期到中期内,中国要突破此种局限的希望仍很渺茫,中国将不得不继续在美国的主导下在该地区发挥的作用,包括石油供应安全方面的稳定作用。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必须兼顾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中东的能源安全和战略利益,必须理解美国对中国在中东的能源关注,尊重和理解美国的全球大国地位及西方国家在中东的地区利益,包括能源安全和其它方面的战略利益。国际能源安全合作应该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危机情况下,没有一个能源进口国的能源安全能够豁免能源危机,中国必须寻求全球合作的解决方案。中国在积极发展与资源丰富的中东产油国的双边关系的同时,必须兼顾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平衡,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中东石油问题上开展能源安全合作。就此意义而言,中国应该证明它愿意扮演“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角色地位,不仅在中东能源安全问题上,而且在广泛的国际重大安全和战略问题上。具体而言,在中东石油问题上,中国在不损害自己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与美国和欧洲协调政策和立场,共同努力和协调政策,解决伊朗和苏丹问题,尽可能把中美间的矛盾与冲突减少到可控制的范畴之内。
标签:石油论文; 能源安全论文; 沙特论文; 能源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中东历史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市场战略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