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简要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反思能力存在的现状,通过“反思在课题出示后、反思在动态现场间、反思在策略探寻中、反思在遭遇错误时、反思在交流总结处”等策略,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反思能力
何为反思?顾名思义,反思是指回顾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反思是指对自己思维和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这里的自我意识是指自我察觉,自我控制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进行学习,不断自觉、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计划、监察、检查、评价、调节和控制的过程。研究表明,自我调控是学习策略的核心部分,它能随时监控与调节自身的学习活动,归结为一点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反思能力。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反思能力存在的一些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本文就此谈一些想法。
一、现状
学生层面: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反思意识很弱,主要存在:数学知识整理意识较差,学生都习惯于依赖家长或老师帮他们复习整理所学数学知识;数学作业检查意识较差,学生数学作业做完便大功告成,至于检查作业对错那是老师或家长的事情,似乎和他(她)没有关; 数学思考批判优化意识较差,很多同学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没有时间也不愿思考:“这道题我是怎么做出来的?还可以怎么解?还有没有更巧妙的解法?”等问题;问题解决策略意识较差,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普遍关注的是问题解决了没有,而很少有人去关注问题解决背后所采用的策略;错误追因分析意识较差,学生中存在很多这样的情况,当我告诉他(她)这道题做错了,他(她)会毫不犹豫地很快擦去原有做法,立即重做一遍,而不去思考:原有做法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数学学习自我评价不高,一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感到数学枯燥无味,畏惧数学,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学好数学。
教师层面: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时,大多采用传统的“讲练结合”与“精讲多练”方法,以传授正确的知识为主,对知识的理解力求一步到位,很少暴露自己的思考过程,更少暴露通过反思错误想法从中调整思路,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这样的教学中,师生的交流很少,教师不示范反思的方法、技巧,学生没有反思的机会和时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无法模仿学习反思,从而造成学生反思性情景知识的缺失。
二、策略
1.反思在课题出示后。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揭示课题后,先让学生反思。学生看到课题后,会想到本课与长(正)方形的知识有关,头脑中马上形成了表象并回忆有关的知识。下一步,学生应能想到长(正)方形特征或周长知识,而没有听说“什么是面积?”,那么本课的重点就是“什么是面积?”,甚至可能有的同学还会提出“长(正)方形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面积公式是怎么得来的?面积与周长又有什么不同?”等问题。通过反思课题,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知道为什么要复习以前的知识;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思维指向学习目标,从而深入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刚开始,学生的联想可能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应慢慢引导他们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联想,使学生真正地学会反思课题。
2.反思在“动态现场”间。如我在教学“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时,按照预设程序,在揭示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读一读书中的结语: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两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刚读完,一个学生就疑惑地问:“这里怎么有两个‘通常’,是不是重复了?”此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马上决定暂时放弃组织学生练习互化的环节,对学生说:“是啊,这里为什么会有两个通常呢?是不是编教材的老师多写了?”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展开交流,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锐。就这样,学生在字斟字酌的探索中,深入参与分数化百分数方法的分析、解释以及例证的再发现、“再创造”活动,获取自我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提升了反思的效果与价值。
3.反思在“策略探寻”中。例如,我在教学“工程应用题”时,当学生解答完例题后,我让学生及时反思一下解答工程应用题的解题策略。学生总结出两条:第一,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第二,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我给他们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先假设单位“1”的量,再找数量关系式。接着我出示这样一道题:“幼儿园阿姨给小朋友们买来一些果冻,如果只分给大班小朋友,每人可分10个,如果只分给小班小朋友,每人可分12个,如果分给大班和小班全体小朋友,每人可分几个?”学生很快运用上面的解题策略做出了正确的解答,正确率达92.4%,说明学生掌握了解答这类应用题更本质的知识——解题策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帮助学生树立策略意识,可以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反思在“遭遇错误”时。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简便运算”时遇到这样一道题:7.62+2.4+2.38+18.6,有些学生是这样做的:(7.62+2.38)+(2.4+18.6)=10+20=30。于是我便把错误的做法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反思:(7.62+2.38)+(2.4+18.6)=10+20=30 这道题错了没有?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学生通过反思,很快得出由于受“凑整”思维定势的影响,把(2.4+18.6)的结果错算成了20。还要让学生及时反思一下,通过这次改错,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总结以后计算要细心,学习要有严谨的态度,不能想当然等等。这样既纠正了错误,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了纠错追因的意识,发挥了其潜在的教育价值。
5.反思在“交流总结”处。当某个知识点教学告一段落或全课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肯定已纳入了许多新的信息。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己一段学习的结果,其一,在“解决某一问题后”反思。许多学生常常养成了做完题就了事,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不会积极主动地反思总结,时间长后,学习效果不理想,举一反三的能力往往也不尽人意。针对此现象,应让学生反思一下该问题是怎么一步一步解决的?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与方法?自己克服了哪些困难?有没有其它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等等。经过教师有意地引导与强化,使学生的自我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改正其不良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创新,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其二,在“新授后”反思,也就是课堂中的质疑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能代办,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进行自我提问:本课的重难点是什么?我有哪些不懂的?新知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或区别?我了解和掌握了哪些数学思想与方法?我积极参与了课堂学习吗?我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什么等等。学生碰到困难,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分析课的重难点,并说清楚为什么,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把握重难点。如学生提出了超前知识范围的问题,鼓励学生采取策略(如看书、问教师或同学、上网寻找资料等),力求弄懂,同时引导学生把新旧联系起来,主动构建知识网,形成科学、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其三,在“单元复习中”反思。数学教学单元实质上是一个知识单元,又是一个通过教学过程衍化出数学思想方法的单元。单元整理复习中,引导学生反思显得尤为重要,这时的反思应当深化,同时应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与态度的反思。如:这一单元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学到了哪些思想和方法?你是否有倦怠的情绪,是否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你还有什么问题?给自己打打分,我能得多少分?下一单元你准备改正哪些不足等等。在单元反思中,应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的不但要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更在于理解数学思想与方法,更在于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让学生理智的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对自己的情绪能够审视和加以控制,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其实质是让学生了解“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再反思“学”的过程,从而实现学教统一,使学生和老师在情感和信息交流中达到高度的协调,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总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反思,鼓励学生反思,并巧妙地利用反思,使数学课堂教学才智灵动、波澜起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论文作者:梅丽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0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知识论文; 策略论文; 百分数论文; 意识论文; 过程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