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西烟叶创名牌战略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烟叶论文,江西论文,战略论文,创名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江西烟叶创名牌工作的现状分析
发展江西优质烟叶生产,对促进江西经济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意义重大。据统计,近十年来,全省共种植烤烟174万亩,生产烟叶314万担,不仅为江西卷烟工业的发展,创立江西卷烟名牌提供了稳定的优势原料。而且累计为各级财政提供了税收2亿元,农民增收6.5亿元以上,已有部分产烟县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不少烟农通过种烟而脱贫致富。根据全国烟草区划,我省赣南地区属于全国优质烟区,无论烟叶供需关系如何变化,优质烟叶市场仍是供不应求,缺口很大。如果我省能乘势而上,大力发展优质烟叶,创立烟叶名牌,使烟叶产量稳定在50万担,则可为财政增收4000万元以上。农民创收1亿元以上, 还可带动农资、化肥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江西烟叶生产通过狠抓基地建设,大力普及三化生产技术和大力推广包衣种子、双层施肥、地膜覆盖、三段式烘烤等新技术,全省科技兴烟和烟叶生产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根据江西烟区土壤、气候、耕作特点,已逐渐形成了各具特征的三大烟叶片区,其中以石城为代表的石城片烟叶,因其烟叶进入南昌卷烟厂“南方”主配方和进入“金圣”卷烟配方,而成为众多厂家追逐的对象。信丰片区烟叶因其烟叶香气浓、劲头足、主料烟特征明显,而深受红塔集团青睐,成为该厂采购少数外省烟叶的入选产区。可以说我省烟叶已初步打下了优质烟叶的基础,个别产区县烟叶在一定程度上说,已初步形成了省内名牌烟叶。但是,江西烟叶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名牌烟叶和成为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烟叶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规模小、单产低、质量不稳、效益不高。据调查,1997年全省平均产量只有105公斤/亩,乡平均种植面积不足2000亩,平均每户烟农1.65 亩。如此种植规模和产量水平与优质烟规模生产和红塔集团每年需 5~10万担优质烟叶的需求,存在极大差距。
二、创烟叶名牌工作中应注意研究和正确处理的问题
1.正确处理优质烟叶生产中规模扩大与面积、产量提高的关系,要在适度扩大面积的同时,着重在提高单产、质量上狠下功夫。所谓“规模”,是指一定质量水平上烟叶的数量,仅有优质而没有一定数量做保证,是难以形成名牌烟叶的。增加数量,可以靠扩大种植面积,走粗放经营的道路来实现;也可以靠提高单产,通过集约化经营来实现。
2.正确处理优质烟叶生产中主料烟与辅料烟的关系,要“宜主则主”、“宜辅则辅”,着重在突出特色上狠下功夫。在实施优质烟生产中,要避免出现不顾当地条件,而片面追求生产“主料烟”的倾向,应该认真分析、研究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人力资源等条件,对适宜生产“主料烟”的产区,则采取相应措施,主攻优质主料烟的生产。而由于自然条件或经济条件一时离优质主料烟生产要求有差距的产区,则应因地制宜,主攻优质填充型烟叶。各烟区都要采取针对性的农艺措施,生产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烟叶,使特色成为名牌。笔者认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我省优质烟叶生产及烟叶创名牌工作中,首先要把赣南建设成为有特色的优质主料烟型基地。把赣中片部分烟区建设成为有特色的优质填充型基地。
3.正确处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在增加物质投入的同时,着重在科技推广上狠下功夫。优质烟生产“投入”,通常是指生产所需的肥料、农药、煤炭、烟用物质、烤房建设等物质投入,以及新技术推广、烟农培训等技术投入。当前,我省烟区普遍存在肥料投入不足的问题,特别近几年因连年受灾,种烟经济效益不高,烟农更是在肥料上舍不得投入,已严重地影响到优质烟叶的生产。因此,在实施优质烟工程时,首要任务必须千方百计、广开渠道,解决烟农投入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更要下全力推广种烟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投入的最大经济效益。
三、创江西烟叶名牌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1.坚持厂县挂勾,建立紧密型或半紧密型的烟叶基地。
我省烟叶生产实践证明,厂县挂勾、共建基地是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促进优质烟叶生产的有效途径。在实施优质烟叶战略、创江西烟叶名牌工作中,必须始终抓住基地建设不放,进一步完善基地建设的内容。从当前松散型的基地模式逐步向半紧密型或紧密型基地过渡,厂县双方要以产权为纽带或通过协议、契约等形式,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产区按工厂需要组织烟叶生产、供应,工厂对基地给予投资,并参与管理。由于形成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可以较好地避免厂县双方在烟叶丰、歉的不同年景,因各自利益冲突而发生的不协调行为。因为紧密型或半紧密型基地能较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免去双方后顾之忧,是解决我省烟农投入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实施优质烟生产的重要措施。
2.适度规模种植,加快烟叶产业化进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规模经济,没有一定的规模,难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我省现有烟叶生产布局的百乡、千村、万户,户均不足1.5亩的分散种植、粗放经营状况, 与优质烟生产的规模种植是不相适应的。笔者认为,在实施优质烟工程时,一定要实现烟叶生产的适度规模种植,首先要抓住一批基础好的万担乡、千担村,户均种植5~8亩的专业大户进行重点扶持,建成为真正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优质烟基地乡、村和种烟大户,与此同时,积极探索以烘烤为龙头的烟叶生产产业化道路,把烟叶生产分户种植、分户烘烤,分户收购的传统生产模式,改变为统一技术、统一烘烤、统一收购、分户种植的烟叶生产产业化的生产模式。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烟技队伍素质。
目前,我省现有收购站点、标准烤房、烟技员队伍与优质烟生产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全省仅有收购站25座,仓库面积18000 平方米,平均每万担只有0.04平方米,全省共有烤房8.7万座, 其中标准烤房不足30%,烟技员队伍除石城县外,大部分县都是临时聘请人员。虽然,近几年省专卖局已投入大量资金,扶持收购站点的新建和旧烤房改造,但终因过去基础太差,而离要求差距甚远。因此,在优质烟生产中首先必须着重解决收购站点、标准烤房、烟技队伍的不适应状况。县、乡政府和省、地、县烟草公司对此要共同给予重点扶持,力争首先做到每个优质烟基地乡都有一座烟叶生产工作站,一支自己的烟技员队伍,优质烟基地乡、村的种烟户都有标准烤房。
4.提高烟叶科技含量,大力推广现代高新生产技术。
针对我省烟叶生产技术的薄弱环节,在实施优质烟工程中,要重点推广以下科技新技术:
(1)推广科学育苗技术、培育壮苗。要推广溴甲烷薰蒸苗床、 包衣种子育苗、苗床剪叶等技术,达到防病虫、防早花、培育壮苗目的。
(2)推广地膜覆盖技术,适时早栽、促早发。为克服我省烟区6月中、下旬久雨寡照,不利优质烟叶充分成熟的天气状况,赣南烟区有必要在6月下旬前采烤结束。为保证优质烟必需的大田生长期, 赣南烟区宜将移栽期提前至2月底前结束。因此, 必须大力研究与推广与此配套的地膜覆盖和小苗膜下移栽技术,达到适时早栽、丰产、优质的目的。
(3)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施肥是影响烟叶产、质量的重要因素,从优质烟叶生产出发,要制定科学的优质烟叶生产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烟株营养水平。在施肥原则上要确定以无机肥为主,有机肥为辅的原则,在控制氮素总量的前提下,增加 NO[,3]——N的施用比例,多施含NO[,3]——N的复合肥。 针对部分烟区已出现B、Zn、Mg等元素缺乏症,对缺素土壤要针对性增施含B、Zn、Mg的肥料,尤其是B对烟叶香气量、香气质影响较大, 而江西大部分土壤缺硼,因此在优质烟叶生产中更要注意增施B肥。在施肥方法上, 要结合各地耕作习惯,因地制宜,采取分层施肥方法或穴施方法。要重施基肥,勤施、早施追肥;在施肥量上,要保证优质烟叶大田生长所必需的养分需求,防止脱肥早衰。要严格控制N肥过量施用。
(4)推广科学烘烤技术,提高上部烟叶烘烤水平。 烘烤不当是制约我省烟叶上等烟比例提高,导致种烟效益不好的重要因素。在生产水平较高的赣南老烟区,因烘烤环节造成上部烟叶产、质量损失十分突出。不少大田长势良好的烟叶,仅因烤房结构不合理,排湿、升温不畅,烘烤方法不当,导致烤坏烟叶,杂色烟比例上升。据估计,仅石城县解决上部烟叶烘烤技术,就可增加上等烟5个以上百分点,提高产值、 均价,增加种烟效益。因此,必须下全力推广、普及科学成熟采收、烘烤技术。
5.创立烟叶品牌,利用驰名商标开拓市场。
同多数大宗农产品一样,烟叶作为商品,既无品牌,也无商标,通常以产地表示,如玉溪烟叶、三明烟叶、遵义烟叶、江西烟叶等。然而,是商品就应该有品牌、有商标。名牌是要以品牌、商标为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说,创名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让自己的品牌、商标为广大消费者所熟悉和接受的过程。因此,在江西烟叶创名牌过程中,要重视品牌工作,要依据烟叶质量特色,创立不同的烟叶品牌,特别是调出省外的烟叶,更要重视烟叶名牌的宣传,通过品牌为载体,去开拓并进一步占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