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安城镇卫生院 山东济南 250400
摘要:目的:通过对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的研究分析,来全面提高 中医内科临床治疗的质量。方法:选取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血瘀症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以入院时间为依据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58例,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治疗,主要包括吸氧、吸痰以及抗生素等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行活血化瘀法治疗,对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常规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9.3%,研究组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医内科中活血化瘀的临床应用可取得良好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中医内科;临床应用
淤血是中医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是人体发生某种病理变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现象,但其与直接作用于脏腑组织的病邪又是完全不同的,具有此症状的患者通常具有疼痛明显、局部肿块、舌苔呈暗紫色等临床表现,通常所采用的是活血化疲的治疗方法。中医活血化疲的配药必须要遵守“辩证施治”的原则,结合淤血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加以有针对性的治疗。本文择取我院收治的血瘀证患者116例进行研究,探究在中医内科中活血化瘀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血瘀症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以入院时间为依据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58例,常规组男30例,女28例,年龄27~72岁,平均(42.2±2.3)岁,体重41~82kg,平均体重(63.58±1.28)kg。疾病类型:头痛14例、胃痛18例、心悸11例、胸痹7例、腹痛8例;研究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26~71岁,平均(42.1±2.2)岁,体重42~83kg,平均体重(63.56±1.56)kg。疾病类型:头痛15例、胃痛18例、心悸10例、胸痹8例、腹痛7例。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数据对比结果提示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治疗,主要包括吸氧、吸痰以及抗生素等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行活血化瘀法治疗:①头痛治疗。患者头部存在针刺样疼痛,舌苔颜色为暗紫色,并存在瘀血斑,治疗药方由白芍9g、川芎9g、地龙9g、白芷9g、川红花9g、桃仁9g组成,加水煎服,1剂/d,早晚各服1次;针对剧烈头痛患者,可另加金蝎、蜈蚣、白菊花等。②胃痛治疗。患者胃脘有强烈痛感,饭后会加剧疼痛感,舌脉较涩,颜色为暗紫色,行失笑散合丹参饮。③心悸治疗。患者有胸闷和心悸不安等症状出现,唇甲颜色为青紫色,治疗药方由当归24g、丹参24g、赤芍12g、桃仁12g、生地黄12g、川芎12g、红花6g组成。④胸痹治疗。患者胸肋有明显疼痛感,且疼痛位置固定,偶有胸闷等症状出现,治疗药方由醋炒乳香15g、全瓜萎15g、当归12g、三七粉12g、生地黄9g、赤芍9g、川红花9g、枳壳9g、桔梗6g组成,去渣取汁,1剂/d。⑤腹痛治疗。患者痛处固定,有针刺样疼痛,舌质颜色为暗紫色,可通过少腹逐瘀汤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价:疼痛症状完全消失,且无其他不适感,短时间内未复发为治愈;疼痛症状基本消失,偶有轻微疼痛为显效;疼痛症状有所缓解,有其他不适症状出现,且疾病经常反复出现为有效;疼痛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常伴不适症状为无效。治愈例数、显效例数以及有效例数之和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常规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9.3%,研究组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血瘀是血运受阻或血离静脉所致,为病理变化产物之一,多在患者组织细胞、脏腑器官出现,可对细胞和脏腑器官正常功能造成影响,危害患者健康[1]。长期瘀血可引发痛经、头痛等症,虽然瘀血部位不同应采取区别治疗,但仍以活血化瘀通络为原则。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需结合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如寒邪所致血瘀,应以温阳散寒为原则;对气血虚弱者应注重补血补气。身体虚弱者应避免过度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避免正气受损[2]。另外,还应把握活血化瘀法的应用禁忌,如孕妇不应采取活血化瘀治疗[3]。在活血化瘀治疗中,其配药需要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并与瘀血证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结合给予对应治疗。针对体质虚弱患者来说,可以在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的同时另加当归、黄芪、党参等药物,达到益血养气的作用;针对有出血症状的患者来说,应在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的同时另加茅根、仙鹤草、藕节炭等药物,以达到止血的作用;针对气滞的患者来说,还需要另加香附、降香等药物,以达到行气、理气的作用;针对血热患者,还需要另加生地、丹皮、赤芍等药物,以达到凉血的作用。
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6%,而应用常规治疗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9.3%,可见针对血瘀证患者行以活血化瘀治疗的效果更佳,这与何南研究结果一致。总之,在中医内科中活血化瘀的临床应用可取得良好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爱霞. 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应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06):1117-1118.
[2]任齐欢,杜大刚. 探讨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A5):97+29.
[3]董娟,张又蓉. 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03):67-68.
论文作者:箔玲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8
标签:活血化瘀论文; 患者论文; 常规论文; 内科论文; 中医论文; 症状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