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中考复习方法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科学论文,中考论文,复习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考总复习的作用是使考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他们对“双基”加深理解,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在综合运用“双基”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中考在考查有关知识的同时,注意考查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比较、分类、概括以及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中考对考生这些能力的考查实际上是通过考生的解题能力来体现的。而解题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只能是“空中楼阁”。有些考生在遇到题目时,往往会出现“一看就会,一做就错”这样一种眼高手低的毛病,这主要是基础不扎实的缘故。要打好基础,不能单纯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教学中应既重视“双基”的复习,又重视科学方法的指导,达到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有效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目的。
一、知识复习系统化、网络化
复习就是对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并强化理解、运用、综合的过程。学生要学会归纳知识,搞清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共性、个性及横向的对比和纵向的延伸。
例如:碳和碳的化合物内容归纳整理的一般方法:
1.以物质的性质、存在和用途为线索:(归纳法:将零散的知识、复杂的内容归纳为简明扼要的提纲或图表)
2.给出C、CO、CO[,2]、H[,2]CO[,3]、CaCO[,3]、CaO,由学生找出它们相互关系并连线,要注明反应条件。(联想法:通过联想将前后知识联系织网,形成知识体系)
分析后得出如下关系
3.列表比较CO[,2]、C、CO、H[,2]的异同。(对比法,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概念规律善辨析
1.把握关键词。自然科学概念、原理有着科学、严密的定义或表述,要真正理解它,必须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住关键的字词,并在应用中加深理解。
例如: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其中“两种元素”、“一种是氧元素”是关键词。
2.进行比较,寻找特征。为了总体上把握知识,找出知识间的联系和规律,常常要对知识进行分类,分类的基础是比较,目的是找出分类的依据和特征。
例如: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和特征可表示为:
化合反应 A+B→AB
分解反应 AB→A+B
置换反应 A+BC→AC+B
复分解反应 AB+CD→AD+CB
3.仔细对比,寻找异同点
有些概念的定义、表达形式很相似,学习时易造成混淆,在概念复习时还应将不同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相同点和内在的联系。并通过练习强化记忆。
例如:溶解度和质量分数两者可通过列表比较找出异同。
三、变式习题,训练思维
习题训练是巩固和运用知识、培养技能、训练思维的好方法,通过解题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一题多解、拓展思维
一道习题往往会有多种解法,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解法,广开思路,拓宽视野,提高解题效率。
例如:12克氧化铁在高温下跟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反应,结果得到固体物质9.6克,求①生成铁多少克?②参加反应的氧化铁的百分率是多少?
分析:在氧化铁跟一氧化碳的反应中,固体物质减少了(12-9.6)克,这是氧化铁被还原过程中失掉的氧的质量。根据失氧的质量可以求出参加反应的氧化铁的质量。也可用差量法直接进行计算。
解法一 设参加反应的氧化铁质量为x,生成铁为y。
解法二 设未参加反应的氧化铁质量为x。
答:略。
2.一题多变、诱导思维发散
一题多变就是从一典型习题入手,采用适当变换条件和结论,练一题,带一串,深化所学的知识,诱导发散思维,加强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是帮助学生克服单向思维,防止知识学习呆板僵化的有效途径。
例如:现有5毫升液体,某学生在读数时由于采用俯视,结果读得的数据比5毫升___(多、少)。
分析:
答案:比5毫升多。
变式:某学生在量取5毫升液体时,由于采用俯视的方法,取得的液体比5毫升____(多、少)
分析:
答案:比5毫升少。
四、总结经验,寻求解题的思维规律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解题中的错误,吸取反馈信息,及时评价。学生只订正错误是不够的。要学会从错误中找出双基知识的缺漏和思维能力上的弱点以及解题技巧上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改正,使学生从错误中悟理,借以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现有A、B两种无色溶液,A是某种钠盐,根据以下各步实验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三种物质名称:A____;B____;C_____。
(2)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①A+B:_______________
②C+盐酸:___________
③D+AgNO3:____________
④E+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_
答案一
(1)根据图示可推知A是Na[,2]CO[,3]、B是BaCl[,2]、C是BaCO[,3]
有关化学方程式
解这类题的关键是抓住特征反应,先初步推定一种物质,作为推断的突破口,然后按各步顺序依次进行分析。本题的突破口是:“无色、无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得“沉淀C”这一个特征反应,可知C为CaCO[,3],E为CO[,2],再向前推,“白色沉淀C”应为CaCO[,3],滴加盐酸,可得无色、无味气体E”为CO[,2],证明推断正确。从“滤液D”滴加硝酸银溶液得“白色沉淀F”,又“白色沉淀F”不溶于稀硝酸,可知滤液中有Cl[-]离子,即为可溶性氯化物溶液。最后由“A(钠盐)和B两种溶液”混合、过滤所得产物为CaCO[,3]和NaCl(反应后Na[+]势必进入滤液),可以推知A为Na[,2]CO[,3]、B为CaCl[,2]、C为CaCO[m3]。
有关化学方程式:
①Na[,2]CO[,3]+CaCl[,2]=CaCO[,3]↓+2NaCl
②CaCO[,3]+2HCl=CaCl[,2]+CO[,2]↑+H[,2]O
③NaCl+AgNO[,3]=NaNO[,3]+AgCl↓
④CO[,2]+Ca(OH)[,2]=CaCO[,3]↓+H[,2]O
小结 解这类推断题,关键是抓住突破口,试探求解,推断的物质要放回到题目中验证。
综上所说,中考复习“基础要扎实,解题讲能力”。在复习时还要认真学习《考试说明》,因为《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要准确理解知识、技能和能力范围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将其随意地延伸,加重学生负担。在复习中,要把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逐渐改变为“意义记忆”和“逻辑记忆”,采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将所学知识加以整理,把分散、零乱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分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在解题过程中,要全面分析和综合题目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反应原理等知识,分析他们之间的变化关系,经过综合,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