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4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_吴睿,宋晓菁,张美丽

云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 650032

摘要:目的:分析和比较为脑瘫患儿应用康复护理模式的实际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中心收治的脑瘫患儿80例开展研究,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康复组,所有患儿均实施常规护理,康复组患者加用康复护理模式进行护理。通过ADL评分比较两组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FMA评分比较两组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康复组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优于常规组患儿,P<0.05;康复组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常规组患儿,P<0.05;康复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患儿家长,P<0.05。结论:在脑瘫患儿临床护理过程中运用康复护理模式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在提高患儿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提高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脑瘫患儿;康复护理;常规护理;运动功能;生活自理;满意度

小儿脑瘫是指患儿出生1月在脑部没有发育完全的情况下,受到了非进行性损伤,进而产生了运动障碍[1]。小儿脑瘫属于综合性疾病,患儿中枢神经产生功能性障碍,患者会表现出不自主运动和智力发育迟缓,因此对患儿生活能力产生了严重影响[2]。我国医学界正在不断完善脑瘫患儿的护理方案和治疗方案,有资料显示,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脑瘫患儿护理工作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80例脑瘫患儿,现做如下详细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中心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脑瘫患儿中随机选择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分以及平均分的方式方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康复组。每组40例患儿,常规组患儿中,男性患儿22例,女性患儿18例,患儿年龄在3岁至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1.2)岁,16例运动迟缓型,14例脑瘫痉挛型,10例混合型;康复组患儿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7例,患儿年龄在1岁至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1.8)岁,18例运动迟缓型,13例脑瘫痉挛型,9例混合型。80例患儿均符合脑瘫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家属均同意参与研究。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P>0.05。

1.2 护理方法

为常规组患儿应用常规护理,包括病房管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以及基础护理等措施。康复组患儿在此基础之上实施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方法为:(1)因人制宜的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循序渐进,根据脑瘫患儿的实际情况对康复护理计划进行调整和修复。(2)为患儿实施心理护理。由于脑瘫患儿具有胆量小、依赖性强、睡眠少三个特点,脑瘫疾病对患儿及家庭产生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必须要结合患儿家长的心理特点,共同协作,给予患儿关心和鼓励。(3)对患儿实施用药指导。教会家长正确的喂药方法,防止患儿呛噎。(4)开展饮食护理。供给患儿高蛋白、易消化、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无法保证进食热量的患儿进行鼻饲。尽量为患儿提供方便食物,告知家长禁止食用刺激性、辛辣食物,保证患儿营养均衡。(5)为患儿开展语言能力训练。鼓励家长尽可能陪伴在患儿周围,并且和患儿目光相对说话和沟通,鼓励和引导患儿开口说话。(6)防止发生褥疮。为不能保持坐位、病情严重的患儿经常翻身,减少白天卧床时间,对患儿大小便进行及时清理,保证患儿皮肤清洁,避免发生感染或褥疮。(7)体位护理。告知家长侧卧位的标准和方法,保证患儿侧卧时两手向中位线伸,促进患儿上肢运动发育及肘关节发育。告知家长俯卧位的标准及方法,在肌张力极低的软瘫儿俯卧位时,加强巡视,防止患儿呼吸道堵塞。教会家长正确抱起脑瘫患儿的方法,告知痉挛型脑瘫患儿家长在抱起患儿时控制痉挛模式,保证伸展型患儿肢体屈曲,保证屈曲型患儿肢体伸展。

1.3 护理观察指标

通过ADL评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FMA评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为患儿家长方法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得分在80分及以上,则为非常满意;问卷得分为60分至79分,则为满意;问卷得分在59分及以下,则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通过X2检验,通过%表示;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通过 表示。通过P<0.05来判定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后ADL评分及FMA评分比较

如表1所示,康复组患儿的ADL及FMA评分更高,P<0.05。

3.讨论

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不自主运动、肌无力以及肌张力异常。脑瘫患儿往往伴有交流障碍、行为障碍、认知障碍、感觉障碍,甚至会出现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严重情况下会发作癫痫,脑瘫对于患儿的生命产生了严重威胁。护理手段和措施在脑瘫患儿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良好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帮助脑瘫患儿康复。有资料表明,康复护理模式对脑瘫患儿临床治疗具有显著的作用[4]。本研究结果表明,康复组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8.9±1.8)明显高于常规组患儿(7.0±1.2),P<0.05;康复组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59.8±2.6)明显高于常规组患儿(50.1±2.1),P<0.05;康复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95.0%)明显高于常规组患儿家长(72.5%),P<0.05。本研究结果说明,将康复护理模式应用到脑瘫患儿临床护理工作中效果十分显著,不仅可以提高患儿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更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因此,康复护理模式值得在脑瘫患儿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建道,张焕军,王舒昊.脑瘫儿童“医中心—社区—家庭”链式康复服务模式应用效果探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06:719-721.

[2]程秋香.脑瘫患儿实施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在提高其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中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6,22:160-161+164.

[3]刘洪霞.中药水疗联合康复护理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30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6,05:81-84.

[4]张晓侠,王英,王江华.康复护理措施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2:129-131.

论文作者:吴睿,宋晓菁,张美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4

标签:;  ;  ;  ;  ;  ;  ;  ;  

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4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_吴睿,宋晓菁,张美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