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冲突中的青年亚文化群体特征及其成因分析_亚文化论文

文化冲突中的青年亚文化群体特征及其成因分析_亚文化论文

文化冲突中的青少年亚文化群特征和成因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成因论文,青少年论文,冲突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09-(2006)06-018-05

一、青少年亚文化群特征

文化,是同一特定的人类群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一种生存习惯的积淀。在社会生活中,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基础,而犯罪恰恰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行为表现,可以说,文化与犯罪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老一辈犯罪学家严景耀先生曾指出:“犯罪不是别的,不过是文化的一个侧面,并且因文化的变化而异变”。在一个相对领域内的主文化群体中,有为社会所认可的主文化,就必然有只有为部分群体才认可的亚文化,有促进社会稳定的同质文化,就必然有扰乱安宁的异质文化,当特定个体深受亚文化、异质文化的熏染,其行为必然会违反多数人所认可的主文化,而在行为上呈现出反社会性。当法律将这种行为加以禁止性规定时,便成为犯罪。在观察青少年犯罪过程中,我们看到青少年亚文化群对青少年犯罪的动态作用力,比起一般的成年人犯罪,更显突出。青少年亚文化群的存在、发展,以及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观察社会上大量存在的青少年亚文化群的基础上,我们归纳出以下青少年亚文化群的特征:

1.青少年亚文化群的先在性。青少年亚文化群虽然是由青少年组成的一个特定群体,但就亚文化的种类本身来看,真正由青少年自发形成的并不多见。由于青少年的生活阅历、想象力和实际能够付诸实践的创造力与具有一定生活、工作经历的成年人相比,还是具有很大的差距,青少年很难自己创造出非常独特的亚文化种类,他们在形成亚文化的过程中更多地是在学习、借鉴成年人已有的文化。当然,传统的、主流的文化一般是不被追逐,因为一方面那样只会使一些青少年感到生活平淡、没有创造力和激情,体现不出新一代人的独特性;另一方面通过顺应主流文化取得成功和社会的尊重需要更多的家庭背景和不断的自身努力,这是部分青少年所不具备的条件同时也不愿意吃的苦。故而,易于为青少年所喜爱、推崇的亚文化种类必然是那些已存在于社会当中,有少部分成年人偏爱、令多数一般人感觉到不可思议、想试一下而不敢去尝试的因而也就当然不会为社会所认可的异种文化,融入这样的文化体会令那些青少年感受到另一种成功、同时也会在亚文化群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对于这部分异种文化,青少年会很敏锐地捕捉到,甚至在一些青少年群体中也会进行一些细节上的改变。比如现代社会中的迪斯科文化、派对文化、一夜情文化、网络论坛文化(包括一般的博客、聊天室、色情论坛等)、帮派文化(包括因职业形成的如盗窃团伙、因生活爱好形成的如飙车一族)等等。这些亚文化甚至反文化没有哪个一开始就是由青少年创造出来的,主要都是由成年人设计(当然更多的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而在产生后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参与其中。① 之所以要表明青少年亚文化先存在于投身于其中的青少年之前,主要是阐明青少年亚文化并不能通过管制青少年本身的方法去消除,因为它们大多数不是青少年创造的。但是,在这些亚文化诱引大批青少年步入之前以及青少年步入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而不要等到他们已经步入了亚文化群,实施了越轨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之后,再来考察反思这个亚文化的形成、发展。中国当前正处于与世界接轨的文化开放、文化多元化阶段,各种异种文化也会从世界各地大批涌入、或在本土滋生,故而对于一些看上去只有极少部分人偏爱的亚文化、反文化,青少年犯罪防控者们都要严密关注,特别是当有一些青少年对某种文化种类反映出积极支持、愿意参与其中的态度和趋势时。当然,对不同的文化我们要敢于果断地区分处理,对于多数可以与主流文化并存、对社会不会有较大危害的亚文化,我们应积极疏导,采取各种间接方法监督其发展,并注意善意地提醒参与其中的青少年;对于完全违反人类生活规则、对社会有严重危害性的反文化以及一部分不符合特定历史状态的亚文化,要坚决予以打击,从发现苗头时就要果断出手,不能等这种文化滋生、蔓延开后才开始“严打”,那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2.青少年亚文化群反理性、崇尚感观享受。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与世界不仅具有感性关系,更具有理性关系。正是由于人类的理性思维,地球上才能出现由人建立的国家领域,人们才能创制出抽象的法律制度(或曰社会规则)使人们在一定领域内和睦地生活、繁衍。在正常的学校教育中,社会给青少年灌输了太多的理性思维的要求,青少年每天的学习、定期的考试无不是重复、演练、改进自己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这会让一部分青少年产生不适,而一些本来天生或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就不善于学习逻辑演算、推理的青少年更是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青少年需要理性思维的锻炼,但究竟他们更需要的是感性刺激还是理性刺激,是因人而异的。社会将对青少年感性需要给予的责任从学校推给了青少年的家庭(学校主要关注的是讲课和升学率),当青少年的家庭尤其是父母不能很好地做好相应的工作时(原因很多,如单亲家庭、不良父母不懂得给予孩子合理的感性需要等),青少年就会主动另寻他径来满足这种正常的需要。亚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崇尚感性、感观享受,反对严肃的理性。亚文化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给人以感观刺激,令人激动、疯狂,获得神经末梢的刺激享受。许多青少年在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成功、感动的感觉(包括发自自身的喜爱和被他人认同的感觉),在学校和家里都处于一种持续麻木的状态之中,一旦遭遇到亚文化,很容易被其吸引,甚至产生一种久违了的感觉。在亚文化群中,大家又互相学习、模仿,加上缺少了来自方方面面的理性监管,更易造成感观刺激的泛滥。故而,亚文化之所以能够吸引大批的青少年于其中并乐此不疲,是与其固有的特性和青少年当前的遭遇分不开的。我们不能一味指责青少年自甘堕落,不好好学习,沉浸在亚文化群中混日子,而应当认真分析为什么一种亚文化能迅速的吸引大批青少年,它到底迎合了青少年什么需求,这种需求为什么青少年在正常的生活中缺失了?在矛盾存在的认识基础上,我们知道人的感性和理性需求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人的身体特质不同,有些人可能偏向于前者,有些人偏向于后者。但是我们当前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青少年的这些需要给单一化了,单一成了阿拉伯数字(考试成绩),现在这种状况仍在继续,更大的问题是,这种理论上非常重要的数字(考试成绩)其现实意义究竟有多大。也就是说,在青少年生活、学习的成长过程中,如何培养有不同需要的青少年走不同的人生道路,如何合理地满足他们的感性需要,如何确立不同的评价、认同标准(而不是考最高分的就是第一名,就是优秀的学生),这是教育学、国家公共政策决策方面需要加紧研讨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3.青少年亚文化群作为中介场对青少年越轨行为所起到的催化作用。在同一种类亚文化中,不同的青少年群体通过吸收、参与和改造,形成一个个具有各自群体风格的亚文化群。这些亚文化群将志趣相投的青少年们吸引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场。② 根据储槐植教授“犯罪场”的界定,“场”是指一定质量、能量和动量相互结合的作用领域,作用力在一定领域中产生场效应。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理与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自我控制与独立思辨的能力还不强、更多地是在学习模仿之中。故而相对于一般的犯罪场而言,青少年亚文化圈这个“场”的作用力更强,场中青少年们相互的影响力更大。其一,亚文化本身对步入其中的青少年的影响不言而喻。而每一种特定的青少年亚文化都是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亚文化群中的青少年根据各自需要改变着自己群体中的亚文化,同时这个群中的每一个青少年又必然受到变化了的亚文化对其产生的新的影响。其二,根据美国犯罪学之父、社会学家萨瑟兰的差异交往理论,犯罪行为是行为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得来的,同时犯罪行为的学习又主要发生在个人的紧密的群体中。青少年亚文化场正好为青少年提供了这种学习的机会,场中的青少年志趣相投,不少青少年甚至感慨大伙同为“天涯沦落人”,因而对群体中的同伴的认同感更强,即使同伴存在不良违法行为,也会比一般人产生更多的宽容,甚至久而久之产生趋同。我们接触到的许多团伙盗窃、抢劫、卖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中,一些青少年从犯或偶犯本身并不具有太大的犯罪恶性,但是身处特定的亚文化或反文化群体中时,往往就跟着大伙走,自己的独立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变得模糊,受到法律制裁时才后悔莫及。故而,学校、家庭,尤其是青少年的家长,对已经身处亚文化群中的青少年要严密关注,对发现青少年有不良行为发端的要适时制止。青少年亚文化是一个社会现象,亚文化并不都是违法犯罪的文化,同时也并不是每一个亚文化群中的青少年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关键还是要对正在步入其中或已身处其中的青少年加强正确的引导。

4.身处亚文化群中的青少年依靠自身力量多数难以自拔。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一般人看来有些怪异、又不太健康的亚文化群,身处其中的青少年对其依赖性却是非常的强。其一,特定的亚文化本身吸引着步入其中的青少年,这种爱好或曰志趣相投多数是发自特定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其对特定的青少年具有不可抗拒的潜在诱惑力。其二,单就形式意义上的“群”来说,对青少年的感召力也是无与伦比。因为人多力量大,要想获得物理上的力量、实力,称老大或者受到“朋友”的照顾,单个的青少年就必须依赖一个群体,这种群体可以为需要这种力量的青少年提供立竿见影的效果。其三,如前所述,在同一群体中的青少年大多志趣相投、心心相印,具有共同的语言环境,有些群体还发明了自己的独特“暗语”。如果直接将特定的青少年从亚文化群中拽出来,放进纯粹的主流文化中生活,可能其反倒不能适应。而且相对于不能产生共鸣的主流文化或其他亚文化,特定的青少年更愿意处于特定的亚文化群中,即便付出一些代价也在所不惜。考察青少年亚文化群的这个特点,主要是要求社会认识到对正在步入或已经陷入亚文化群中的青少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对待,不能简单地将其直接与特定的亚文化隔绝。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任何青少年都要独立地走向社会,而不可能与社会不接触,简单封闭式的管制终究是没有意义的。同时也不能对他们嗤之以鼻,责怪其不知反省、自甘堕落,因为身处特定亚文化群中的青少年本身就注定了难以自拔,换句话说不能自拔未必就是青少年本身的错误。这里,如何让这些青少年从亚文化群中走出来,回到主文化群体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社会与青少年自身共同的努力,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与督促,需要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二、青少年认同亚文化并易于投身其中的深层原因

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了大量的青少年对各种亚文化的认同呢?这里,我们试从三个方面对青少年亚文化群背后所存在的原因作一些分析,以期社会在防控与疏导青少年亚文化时,能够更多地注重公共政策引导和文化价值重塑等途径。

1.从生物进化角度来看,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发展意识、突破意识是青少年亚文化群不衰的内部动力。纵观历史长河,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模式大体上维持在一个前后承接、循序渐进的令人认可的缓慢发展之中,这是传统、稳定,同时又略显乏味的主流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基本原因。但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从个人的生活到整个社会,人类的变化又是何其之大。生活愈加丰富、物质产品花样翻新,如果仅依靠主流文化的传承,人类成几何发展的速度是不可能达到的。人类必须进化,人类社会更需要加速进化,故而,与缓慢的主流文化不相匹配的亚文化便产生和发展。青少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最大的发展动力,青少年合理地认同并投身于亚文化从宏观角度来看,是有益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人类历史上太阳中心说对地球中心说的挑战、西方启蒙思想的萌芽与发展、犯罪实证学派行为人中心论的提出并最终付诸司法实践,无不证明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亚文化本身所可能隐藏的巨大进步意义。因而,我们不能一味地反对青少年对亚文化的认同与投入,但是,这种认同与投入应当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能起到对主流文化的促进与修正作用,而不是粗暴地否定主流文化,直接将社会生活从主流文化改变成亚文化的生活状态。同时,对所谓的亚文化应当作具体的分类,对其中偏向于反文化的部分,如过度的色情、淫乱活动,带有黑帮性质的帮派活动,吸食毒品等,我们要坚决予以反对;对一些中性的亚文化如蹦迪、溜冰、直销、派对等,要注意严密监控,预防他们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诱发滋生作用;对无害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如经过分级的网络游戏、流行服饰、街舞、一些与主流观点不相一致的哲学、经济的观点等,我们都应当包容,同时善意提醒其中的青少年注意加强自身调节能力,在享受和发展亚文化的过程中不要过激的陷入其中、丧失本性。

2.目标与方法的断裂是青少年从主流文化转向亚文化的个人原因。青少年亚文化群现象突破合理范围,过多的青少年投入亚文化群,尤其是有害的或者是容易滋生违法犯罪的亚文化群,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健康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和隐患。为什么这么多的青少年放弃主流文化而投向亚文化群呢?这里不得不提出目标与方法断裂时所引发的社会学问题。青少年与成年人一样,都渴望取得成功,为社会所认可、尊重甚至崇拜。鉴于青少年处于快速生长发育且对社会生活艰难性心理认识尚不足的特定时期,其对成功的渴望、对社会认可的内心需求,有时较成年人更加强烈。但是,社会现实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在正常的途径中通过努力取得成功。取得成功的因素很多,个人的特质、个人对主流途径的适应程度(如有些学生就是没有数理化的学习天赋)、家庭环境、个人机遇等。在一些环节上存在脱节,都会导致青少年无法获得其期望的成功或者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代价。当个体感觉到通过合法的途径无法获得别人获得的成功时,其无非有三种途径可供选择:其一,继续坚持走主流文化路线,在具体操作上通过攻坚、绕路等方式,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和更大的代价;其二,放弃原定的目标,改为更低的目标或彻底放弃,通过自我压抑的方式来安慰自己;其三,采用亚文化或反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的手段获取同样的成功。除了极个别的特例,人都是渴望更多的成功的。一般情况下,青少年在争取成功的开始阶段,也会采用常人所采用的符合主流文化的一般手段,因为这样取得的成功不仅在结果上为人们所认可,在手段方法的实施过程中也会为人们所赞同,这是任何一个正常人的首选方案。但是,当青少年采用主流文化的方法发现自身实在不适合或者主流文化所需要的附加条件自己无法具备时,部分青少年便会选择第三种方案,因为他们相信,既然主流文化容不下,而亚文化能给他们带来成功,那为什么他们不能投入亚文化,反正在主流文化中是实现不了自身的价值了,在亚文化中或许还有希望,至少可以享受。这样的问题及其产生的结果,诚如有论者归纳,在寻求主流文化所确立的奋斗目标的过程中,由于个人自身的认识能力、经验、思维方面及其他因素的不足,使得这部分人不能够确立一套与社会价值取向相容的奋斗目标,进而长期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个人或群体便可能逐渐放弃对价值目标的追求,转而信奉其他亚文化。

3.社会评价单一化是青少年步入亚文化后大量实施越轨违法行为的更深层次原因。当前我国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许多社会矛盾尖锐化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评价过于单一化,拜金主义、功名利禄成了社会对一个人评价的几乎全部标准,甚至一些人位高权重仍显不足,一定要“挣”个千百万,才算证明了自己的才能。世界上的许多其他国家,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社会文化的种类、社会评价标准都是多元化的。虽然我国现在也在受多元文化影响、有向其发展的趋势,但钱权至上的单一标准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有论者提出,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文化转型陷入了误区:一方面,疾风骤雨似的变革打破了几千年传统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过急地、单一地甚至在全社会公认的成功和名望的价值目标无序形成。这种极端的单一价值目标意味着身处其中的个体没有选择。而众多的个体和群体的同一选择预示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机制失效的条件下,个体不得不选择采取其他的手段。该论断是非常中肯的。一元化的价值趋向必然导致竞争的急速加剧,那些家庭环境不好的、自身条件不适应通过合法途径挣钱或做官的人,如果想获得主流的社会尊重与崇敬,就必须采取其他的非正常手段。当前各种财产类犯罪和不负责任的玩忽职守类犯罪高发,很大方面就是受到大的社会环境影响。在金钱、权力的主流价值观影响下,一股潜在的无形力量将人们的所有注意力都引向了赚钱与升官上(甚至在一些人思想中当官也是为了弄钱),一切与此无关的,都是不重要的甚至是不好的。比如青少年玩网络游戏,一直受到严厉指责,许多家长对此更是痛心疾首。其实数理化试题与网络游戏本来不好类比,只是因为前者与考试有关,而考试又与以后的工作、升迁有关,故而拼命做数理化试题的人就是好学生,而后者与上述无关、暂时只与自身快乐有关,故而拼命玩网络游戏的人就十恶不赦。可见,一切日常小事的评价标准都单一化了,这是非常可怕的。在多元化的价值观评价中,我们希望,挣不到钱、做不了高官,但是画画得好、网络游戏玩得好、歌唱得好的人等等,都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崇敬,而不是去问某某你的画能卖多少钱、某某你的歌能给你带来多少身价?主流文化的过于单一化,只能导致一切的事物都改变了原来的本味、导致人性的虚伪。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未来,在社会和谐发展的主题中,我们要转换观念,因势利导地构建多元的健康文化。

在西方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在人们观念之中市场经济最强调的是经济效益,但是,我们仍然能看到其他多元文化的不可替代。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到美国留学,得知比尔·盖茨晚上将来作演讲时感到非常的激动。据他记载:“比尔·盖茨可是大腕啊,起码也得正式一点。要在国内市长都得陪着啊。结果到了演讲那天,才知道美国人真的很不严肃,当天来听的不过二三百人,显然很多学生对这位世界首富并不崇拜,而且有一半人还是半躺半卧在草地上,吃着玉米花、喝着可乐。一个黑人学生不顾保安的劝阻,坚持在一边拉小提琴,说谁来了都不能影响他的练习!”可见,在商品经济最发达的美国,金钱也并不是令每个人都最着魔的东西,赚钱也不是他们社会的唯一主流文化价值。比如那个黑人同学,他就认为拉好小提琴比知道如何迅速致富重要些,仅来的二三百人,还有不少把精力放在了吃玉米花喝可乐上,而那个市的市长,好像也没有被盖茨的巨额财富所吸引。这放在当下的中国,可能是不可思议的。当然,构建多元主流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人类文化的发展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文化的发展还是非常必要,特别是社会舆论的导向,政府的模范带头作用。只有构建多元健康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人才能和谐健康发展,而不是大伙挤一根独木桥,不管胖人瘦人、有平衡感没平衡感的人都去挤。在多元主流文化中,会给青少年看到自身发展的更多希望,即便没有正常赚钱、做官的天赋,也能有其他获得社会认可的合理途径,铤而走险和失足的青少年一定会大大减少,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注释:

①此类例子甚多,例如据介绍,迪斯科最初起源于法国巴黎的一群怪男女,他们总是半夜三更在酒吧间里相聚。他们中有下层工人、时装师、黑社会成员和同性恋者。他们尽情放送流行歌曲,用以达到宣泄的目的。参见魏道培:《风靡全世界的迪斯科》,载《兰州日报》2005年7月25日。

②这里所谓的“场”,正是借鉴储槐植教授创立的“犯罪场”理论,相关概念请参见储槐植:《犯罪在关系中存在和变化—关系犯罪观论纲:一种犯罪学哲学》,载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标签:;  ;  ;  

文化冲突中的青年亚文化群体特征及其成因分析_亚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