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健患双侧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期患者下肢痉挛的近远期疗效*论文_梁攀12,李启秀2(通讯作者),朱伟群1,李启秀2,

1.湘南学院临床学院;2.湘南学院附属医院 湖南 423000

摘要:目的:观察经中枢健患双侧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期患者对下肢痉挛的改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湘南学院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和康复医学科的中风痉挛期患者共90例,分为对照A组、对照组B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A组采用妙纳治疗,对照组B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中枢取穴法,三组患者共治疗4周,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对照A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33.33%,对照B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0.00%,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三组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A和B组(P < 0.05),对照组B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A组(P < 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前,三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6月后,三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出现下降(P < 0.05),三组中,观察组治疗后的下降分数较对照A和B组明显(P < 0.05),对照A组在三组中分数最高(P < 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中枢健患双侧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期患者较药物及常规针刺治疗能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了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关键词:中枢取穴;健患侧;中风;痉挛期;肌张力

中风的发病机制在祖国医学方面来说主要是因为脉络瘀阻、气血不畅导致,患者易出现运动障碍、偏身麻木等现象[1]。中风的西医发病机制为肌张力出现升高,且运动神经元出现损伤导致[2]。中风后痉挛期瘫痪为患者出现肢体障碍及生活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目前祖国医学中,以针灸及中药治疗为主。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中枢健患双侧针刺、西药及常规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期患者下肢痉挛患者,观察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湘南学院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和康复医学科的中风痉挛期患者共90例,纳入标准:(1)西医诊断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3];中医诊断符合《中风诊断疗效评价标准(试行)》[4];(2)年龄>35岁;(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2)过往中风≥2次;(3)其他疾病导致的肌痉挛或运动障碍患者。90例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组,对照A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0.01±7.12)岁,病程3~60d,平均病程(64.02±13.76)d;对照组B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85±6.85)岁,病程5~55d,平均病程(63.84±10.75)d;观察组30例,男15、女15,平均年龄(61.12±12.75)年,病程4~62d,平均病程(63.42±11.17)d,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A组采用药物治疗,经妙纳(中国卫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061)治疗,饭后口服,1片/次,3次/d;对照组B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在颞前斜线、顶旁线、顶旁线进行常规消毒,取穴为上肢:肩髁、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下肢:环跳、足三里、阳陵泉、解溪、太溪、昆仑、太冲;观察组采用中枢取穴法,选取肢体健患侧腰背部华佗夹脊穴T1~T12及头部健、患侧穴位及督脉相关穴位,两组患者在相应的穴位进行消毒后,以相应的华佗牌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进行治疗,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继续以180-200次/分钟的频率快速捻转针柄,每次连续捻转2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三组患者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疗效标准评定采用《痉挛-评估与治疗》,在治疗4周后采用MAS分级进行评定,下肢以膝关节为主要观察目标,以治疗4周为观察点。显效:MAS分级降低3级以上肌张力;有效:MAS分级降低2级肌张力;好转:MAS分级降低1级肌张力;无效:MAS分级肌张力无变化[5]。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18年3月,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6],评测患者偏瘫侧、正常侧的上下肢功能、平衡功能、感觉功能、关节活动等,总分为100分,分数越低则运动障碍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SPSS,Chicago,USA)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为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 <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对照A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33.33%,对照B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0.00%,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三组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A和B组(P < 0.05),对照组B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A组(P < 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在治疗前,三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6月后,三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出现下降(P < 0.05),三组中,观察组治疗后的下降分数较对照A和B组明显(P < 0.05),对照A组在三组中分数最高(P < 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三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例(%)]

3.讨论

中医方面针对肢体痉挛认知早有报道,张景岳认为:“偏枯拘急痿弱之类,本由阴虚……夫血非气不行,气非血不化。凡血中无气,则病为纵缓废驰,气中无血,则病为抽掣拘挛……故筋缓者,当责其无气,筋急者,当责其无血”。下肢痉挛性偏瘫为临床常见的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感觉障碍及平衡能力失调。中风后痉挛偏瘫为脊髓中枢失去大脑高级中枢的抑制调节,患侧肢体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失去控制,从而导致机体痉挛的出现[7]。妙纳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肌松药物,能有效的缓解肌肉痉挛状态,但经妙纳治疗后可出现较大的副作用,如过敏、恶心呕吐等,因此在临床中寻找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灵枢·根结》指出:“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这些表明了针刺治疗能有效的调节阴阳,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而使得患者的机体功能恢复较为良好。国内学者通过研究表明经调神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血清γ-GAB浓度水平出现了较大的改善[5]。在本次研究中,三组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A和B组,对照组B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A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中,观察组治疗后的下降分数较对照A和B组明显,对照A组在三组中分数最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些结果表明了经中枢健患双侧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期患者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较佳,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综上所述,经中枢健患双侧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期患者较药物及常规针刺治疗能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了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肖磊,罗中梅,王宏丽,等.针灸与中药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7,39(2):85-86.

[2]刘晓雪.靳三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法治疗中风所致痉挛性偏瘫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61-62.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6-55.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5]孙熙罡,张金喜,王晶,等.调神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2):149-153.

[6]孙爽,王军,潘丽娜.针灸治疗偏瘫痉挛的机制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2,26(11):204-205.

[7]马丽,王晓东,吕立江,等.分别针刺阴、阳经穴治疗对中风痉挛期偏瘫上肢H反射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0):756-757.

*(注解):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项目(名称:中枢健患双侧针刺法对中风痉挛期肌张力影响的临床疗效观察编号:2016112)

通讯作者简介:李启秀,本科学历,主任医师。

论文作者:梁攀12,李启秀2(通讯作者),朱伟群1,李启秀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  ;  ;  ;  ;  ;  ;  ;  

中枢健患双侧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期患者下肢痉挛的近远期疗效*论文_梁攀12,李启秀2(通讯作者),朱伟群1,李启秀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