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听话的孩子(点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好孩子论文,听话论文,点评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十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正如作者所说,评价好孩子的主要标准就是“听话”,尤其是听父母、师长的话,诚然,要求孩子听话对于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尤其当孩子年龄比较小,知识经验比较少的时候,成人正确的指导可以帮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方式,学会独立生活和立足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孩子可以在社会化之初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者的表现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她之所以会在复杂的现实面前产生心理不平衡,是因为现实中的许多现象与她的理想和愿望有太大的差距,所以她会为某些人考文凭、考职称的作弊行为而诧异,她会看不惯某些道德败坏之事……其实,她所看不惯的,令她心中不安的现象正是一个进步的社会所要极力摒弃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曾经受到的教育至少有一点是成功的,那就是造就了一个没有“坏心眼”,不会违法乱纪,不会有违社会公德的好人。而这不仅对社会来说是一件极好的事情,而且对她个人而言也可以减少许多麻烦,使她不走弯路,不发生大的人生曲折。
然而,如果以“是否听大人的话”作为评价孩子好坏的主要标准甚至是惟一标准,一味要求孩子听从成人的要求,忽视每个孩子的个性和主观需要,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很难取得进步和发展。
作者以其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地提示了过分要求孩子听大人话的不良后果:从小不敢说不敢做,甚至连上厕所这样的正当要求也不敢提,以自己的巨大痛苦来获得“好孩子”的称誉。这哪里还谈得上享受童年的快乐……
至于成年以后呢?习惯于“听话”的孩子往往成长为习惯于被动接受他人安排的人,他们遇事不会自己思考、自己选择。当他们面临与自己所受的教育“基本上大相径庭”的社会观念和现象时,他们很容易感觉到巨大的冲击,对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产生怀疑,并因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甚至产生愤怒的情绪。
由于缺少自己做选择和决断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不如意时,“听话”的人往往不能自己承担责任,而将不如意的原因归结到他人身上,表现出怨天尤人的态度。这在作者的身上也有体现:当她对社会现实感到不满意的时候,她把主要原因归结为自己所受到的教育,归因于自己的父母、学校和老师,而她自己呢,则完完全全是一个受害者。虽然,作者对有关“听话”教育弊端的分析不无道理,但从一个成人解决心理不平衡问题的角度,这样的心态和思路是很不恰当的。从作者的叙述看,她已经感觉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感到自己不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否则她不会提出: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期有了对人生苦难的心理准备,在以后受到挫折时,她会认为这是正常的,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想办法解决。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只把“听话”作为对新一代的要求,就只能造就一批批只知服从,不会思考,没有独立个性的唯唯诺诺的臣民,而国家和社会进步更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富有创新精神的主人翁。
为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不应该把“听话”作为好孩子的惟一标准,更不能要求孩子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服从成人的安排。无论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都应该立足于培养能够独立思考,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持自己的信念,能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并能相信自己,悦纳自己的人。家长或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当立足于使孩子不仅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且知道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明确自己应该听什么人的话,听哪些话,最终形成自己的比较稳定的观点和信念。只有这样,孩子成年以后才不至于像作者那样在纷乱的世界中迷失自己,产生巨大的心理不平衡,甚至出现社会适应的困难。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应该适时给孩子提供“不听话”的机会。这种机会是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是选择的机会,是锻炼独立性的机会。这种机会不但可以激发孩子去思考和反省,而且有助于使孩子形成一种意识,即我应该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面对问题我应该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好孩子”在文中所提到的那件令她至今难以忘怀的往事又提出了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可以说,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是息息相关的。只注重要求孩子听话势必要忽视每个儿童自身的特点,压抑、不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需要。那位幼儿园的阿姨,她全然不顾幼儿的生理需要和心理特点,只图自己的便利,限制孩子的正常生理活动,甚至在孩子因为实在憋不住尿裤子时嘲笑她……
除此之外,“好孩子”一文还提出了一个颇具现实性的教育原则,那就是教育的开放性,即加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正如作者所说的:家庭和学校要让孩子们走出“两点一线”,多与社会接触,多对社会进行观察和思考,要让他们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修正或巩固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价值观,要帮助他们学会适应社会,获得生存的本领。
最后,请那些与作者有过类似遭遇的成年人注意:不要因为自己曾经饱尝“听话”的苦果,就全然否定要求孩子听话。“好孩子不等于听话的孩子”,这并不意味着听话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成人在评价自己的受教育经历时,应力争做到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其中对自己成长的不利影响,又要看到这些经历在促进自己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成人才可能有效地从自己身上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应用到养育子女的实践中,不致矫枉过正、影响对子女的正常教育。再则,作为各方面都已成熟的成年人,在面临挫折、困难和失落时,是否应该多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少一些抱怨和指责呢?这种消极态度本身是不是对孩子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