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唐宋古建筑作为我们文化的瑰宝,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古建筑柱网布置是一项基础且重要的内容,它牵涉到古建设计的各个方面。唐宋古建筑柱网布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正立面的柱网布置;山面的柱网布置;建筑内部的柱网布置。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和建筑实例从第一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新建仿古建筑提供参考。
[关键词] 唐宋古建筑;柱网布置;正立面;
前不久接了一个仿古建筑的项目,需要做一个唐宋风格的大殿。出于对建筑形象准确的表达,而非个人妄为的想象,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现存实例的研究,有了一些心得。就此我来谈谈古建筑平面图(即地盘图
[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0∶046])中柱网布置的一些想法。
在开始探究之前,有几个前置的问题需要确定。我们在进行项目规划和建筑设计时,对所建项目的性质、定位、体量会逐步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这个概念对于古建筑的生成很重要,建筑性质是殿阁、厅堂、余屋或廊屋,建筑占地尺寸都会影响设计中尺度单位“材”的确定。在《营造法式》中有“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79]”,“材”是一种“尺度概念[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0∶044]”,是各类古建筑在构建过程中的度量。《营造法式》中“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79]”,讲的是古建根据其形制和大小选用“材”等,比如“九~十三开间的殿阁用一等“材”;五~七开间的殿阁用二等“材”;殿五间和厅堂七间用三等“材”;殿三间可以用三、四、五、七等“材”;二厅堂五间用四等“材”;厅堂三间用五、六等材[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79-80]。”各等级的“材”对应不同的尺寸,如“第一等:广九寸,厚六寸,以6分为一分°(相当于现今1.9cm)。……契广六分°,厚四分°。[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79-80]”在明确项目基本条件和用“材”等级后,我们便可对柱网布置进行探究。
古建筑的柱网布置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论述。1、正立面(开间方向)的柱网布置,2、山面(进深方向)的柱网布置,3、建筑内部的柱网布置。前两点是针对建筑外立面的柱网布置。本文仅对第一点内容进行探讨。
正立面的柱网布置涉及两方面内容:柱个数和柱间距。柱个数与开间数直接相关(柱个数=开间数+1);柱间距则是开间的宽度。开间数一般为奇数,具体数值根据项目类型(殿阁或厅堂)、规模、场地条件确定。项目类型与开间数关系如表一。项目等级越高,开间数越大,最大为十一间;若设有副阶檐廊,则最大为十三间。
古建筑的正立面呈现中轴对称,正中间为心间,末端为稍间,心间和稍间之间均为次间。各间宽度关系如下:心间广≥次间广≥稍间广,间广即开间宽度。“《营造法式》对间广未作具体丈尺或材分°的规定[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0∶057]”,但可以通过柱高、补间铺作得到关于间广的讯息。一、间广与柱高。《营造法式》有“若副阶廊舍,下檐柱虽长不越间之广[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137]”,指的是间广比檐柱高大。檐柱高由檐柱径确定,“柱径与柱高之比多在1/7~1/10之间[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0∶050]”。檐柱径根据建筑的性质和用材等级确定,“若殿阁,即径两材两契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契,余屋即径一材一契至两材[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135-137]”。假定一个三等材的殿阁,其副阶檐廊用四等材,檐柱径两材两契至三材即42~45分°,“一材为15分°,一契为6分°[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79]”,檐柱径=42~45*1.521=63.882~68.445cm,檐柱高为447.174~684.45cm,则间广最小值为447.174cm。通过计算我们得到间广的最小值。而未设檐廊的古建,其间广与柱高的关系如何确定?相关文献没有描述,但通过实例可以得到心间广与柱高的比例关系:“当总开间为三间时,柱高/心间广=0.71;当总开间为五间时,柱高/心间广=0.81;当总开间为七间时,柱高/心间广=0.91;当总开间为九间时,柱高/心间广=1.01。[ 王贵祥、刘畅、段智钧.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比例与尺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67]”当然现存实例只是古建筑中少数一部分,不能以偏概全,认为柱高和心间广的比例关系就是如此固定不变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柱高和间广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但这种限制比较宽泛。
二、间广与补间铺作。唐宋古建筑补间铺作的设置主要有五种情况,具体如表一,根据《〈营造法式〉解读》[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0∶081-083]编制。补间铺作的数量一般小于等于两朵,且以心间数量最多。亭榭有补间铺作多余两朵的情况,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营造法式》中有“当心间需用补间铺作两朵,次间及稍间各用一朵。其铺作分布,令远近皆匀。若逐间皆用双补间,则每间之广,尺丈皆同。如只心间用双补间者,假如心间用一丈五尺,次间用一丈。或间广不匀,即每补间铺作一朵,不得过一尺。[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104-107]”其中“铺作分布,令远近皆匀”,指出了补间铺作在开间内的分布是均匀的,且与相邻开间内补间铺作的间距也是相等的。基于此点,我们得到这么一个结论:如果各个开间的补间铺作数量相同,那么各个开间的宽度也都是相等的。以此可以推导出用两朵补间铺作的开间与用一朵补间铺作开间的宽度比为3:2。正好应证了上文中“若逐间皆用双补间,则每……,次间用一丈。”同时我们可以大胆猜想,对于不设补间铺作的开间,其柱头铺作的间距关系类似与补间铺作,要“远近皆匀”,未设补间铺作的开间,间广也应该是相等的。但《营造法式》后面又补充道“或间广不匀,即每补间铺作一朵,不得过一尺。”这说明允许铺作间距不等的情况存在,但有限制条件,各个开间补间铺作间距之间的差值要小于一尺,而未设补间铺作的开间,其柱头铺作间距(即该间间广)可以等同与补间铺作间距,其大小与其他未设补间铺作的开间广和设置了补间铺作开间的补间铺作间距的差值要小于一尺。有了此种限制条件,当我们确定通面宽和开间数量的情况可以得到开间宽度的大致数值,再根据补间铺作的设置情况进行调整,而得到间广的确切数值。据此,正立面上柱子的位置便可以确定下来。而古建背立面的柱网布置一般跟正立面相同,有时候背立面做石墙体,柱子隐藏在了墙内。
[参考文献]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0∶046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79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0∶044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79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79-80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79-80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0∶057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137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0∶050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135-137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79
王贵祥、刘畅、段智钧.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比例与尺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67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0∶081-083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104-107
论文作者:庄吉东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38卷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开间论文; 法式论文; 北京论文; 工业出版社论文; 中国建筑论文; 心间论文; 第七卷论文; 《建筑实践》2019年38卷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