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和谈有进展也有阻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也有论文,阻力论文,巴以论文,进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巴以和谈作为中东和平进程最重要的一环,几经曲折和协商,终于在10月间达成了以色列在巴以和谈过渡阶段从约旦河西岸13.1%领土撤军的临时和平协议。这一进展, 进一步确认了1993年巴以签订的奥斯陆协议所规定土地换和平的原则, 从而为通过和谈途径解决阿以争端带来新的希望。但协议执行不久,就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结果,协议不得不中断执行并面临夭折的危险。
根据1995年9 月巴以签署的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的塔巴协议和以前签署的多项协议,以军除犹太人定居点、交通干线和军事据点外,应分三阶段从约旦河西岸农村地区撤军,并全部移交给巴方。第一阶段的撤军应于1996年9月开始, 然后每隔半年分别完成第二和第三阶段的撤军,每次撤出30%,1997年9 月前完成从约旦河西岸大部地区的撤军行动。然而,自1996年6月以来,随着以色列政府的更迭, 巴以先前达成的所有协议均未实行。为此,巴勒斯坦民情激愤,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占领军和犹太移民之间不断爆发冲突,巴以双方的激进势力也乘机闹事,使这一地区的安全形势日趋恶化。由于以色列一再坚持以安全换和平的立场,而巴勒斯坦方面则强调土地换和平是保障安全的前提,结果,双方和谈就此长时期地中断。
今年年初,美国作为中东和谈倡导国之一为打破僵局,在充分顾及以色列利益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色列在巴以和谈的过渡阶段从约旦河西岸13.1%领土撤军的方案。尽管美国建议的以色列先行撤军的范围要比原来有关的巴以协议所规定的少得多,但为了重新启动中东和平列车,以便实现巴以最后阶段的谈判,巴勒斯坦方面首先接受了这一方案。但以色列却一直以安全问题为借口,就美国的撤军建议与美巴双方反复讨价还价,致使美方一度拒绝介入反复无常的巴以和谈进程。到了10月下旬,美国顾及多变复杂的中东局势,认为巴以和平进程长期陷入僵局,不仅会使中东局势带来动荡,而且也会危害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因此,克林顿亲自干预,把内塔尼亚胡和阿拉法特等人“请”到华盛顿,要巴以双方非谈出个结果不可。鉴于克林顿总统的压力和调解,巴以双方终于在10月23日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怀伊种植园签署了巴以临时和平协议。
根据巴以签署的这一协议,以色列应在12周内分三阶段从约旦河西岸13.1%的领土撤军,并释放750名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 允许开放加沙国际机场和禁止采取建立定居点、拆毁房屋、没收土地和其他未经磋商的“单方面行动”等。11月20日,以色列军队在一夜之间撤出了约旦河西岸的杰宁、纳布卢斯等地的28个村镇。11月24日,加沙国际机场也正式对外开放。巴勒斯坦方面也加强了对恐怖活动的打击,巴全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12月10日还批准删除巴宪章中关于消灭以色列的条款。但另一方面,由于双方签署这一协议的基础并不牢固,加上双方反和势力的干扰破坏,进一步执行协议遇到了重重困难和阻力。首先,巴勒斯坦方面指责以色列政府违约,搞偷梁换柱的把戏,在先期释放250 名巴勒斯坦人中,只有93人是战俘和政治犯。而以色列明确表示,以计划释放的750名巴勒斯坦人中,约有550人是刑事犯,其他许多政治犯都是“哈马斯”激进组织的骨干分子,是不能放虎归山的。对此,巴勒斯坦群众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展开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浪潮,加剧了双方流血的冲突。其次,临时和平协议签署后,内塔尼亚胡面临反对党和联合政府内反和势力的巨大压力,不得不借以色列犹太居民和士兵遭巴方袭击的事件,举行小型内阁会议,向巴方提出执行协议的3 项先决条件,即巴方必须正式声明放弃明年5月4日单方面宣布建国、立即停止“煽动暴力”的言行和不再要求释放“双手沾满鲜血”的巴勒斯坦罪犯及“哈马斯”成员。
眼看临时和平协议难以继续执行,克林顿为维护美国在中东和平缔造者的形象和自己切身利益,12月中旬去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访问,并同内塔尼亚胡和阿拉法特举行三方首脑会谈,就继续执行临时和平协议的诸多问题进行商谈,结果未能说服内塔尼亚胡改变立场。
12月21日,以色列议会以81票支持、30票反对,拒绝批准内塔尼亚胡提出的巴以和谈方案,并在一读之后通过了反对党工党和梅雷兹党三名议员联合提出的有关“解散议会和提前大选的议案”。这样,临时和平协议的实施和以巴有关谈判不得不在以大选期间中断。国际社会普遍希望尽早全面公正地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以促进长期被滞缓的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但希望与现实总有差距。鉴于历时半个世纪的巴以争端积重难返,这一本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热点问题,看来将不可避免地要延续到下个世纪。 (本报开罗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