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以上海城区研究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区论文,为例论文,上海论文,路径论文,史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区史是城市史研究的一个分支。城区史是将一个城市划分为多个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并以城区(区域)的历史为研究对象,从该区域的地理方位、居民身份、职业构成、工商分布、风俗文化等方面精细地对城市历史进行研究的方法和视角。
城区,也就是某个城市社会空间、某个城市区域或城市单元。城区是居民赖以生活的空间,是各种社会力量展示其能力和影响力的活动舞台,又是城市中各种矛盾互相重叠、彼此渗透的场所,因此城区不是静止的舞台,相反是不同社会现象所占据的空间的集合。但不同类型的城区单元在适用实体空间变化上存在差异,城区实体空间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影响附着其上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从而改变城区的面貌,甚至营造出新的城市社会空间。这种改变或营造过程的动力,来自城市社会内部或外部。近代以来,城区发展的动力主要是城市化、工业化和民族主义等因素。
关于城市研究的层次,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研究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城市群,研究组团式城市群,例如世界公认的五大都市圈的研究(纽约都市圈、巴黎都市圈、北美五大湖都市圈、伦敦城市圈和东京城市圈)。第二种是将城市作为整体来研究,近二十年来,上海史、天津史、武汉史、广州史、成都史、重庆史等取得了相当深入的成果。第三种就是研究城市内部不同的空间结构——城区,这一层次的研究尚待深入。一个都市的发展,实际上是不同类型城区发展的总和。要想获得对一个大都市发展的总体认识,就不能不从各呈差异、各展风采的城区研究入手。
城区往往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以一些地处中心位置的江河湾角、寺庙村宅、道路桥梁等地理实体为依托而辐射逐渐形成的。历史学意义上的城区范畴,与行政区既有关联又有区别,城区不同于政区,但政区对城区有深刻影响。一般而言,城区都有一个中心,一个发展源,并从中心区域蔓延开来。城区界定的主要依据,第一是功能界定,从城区功能出发,确定城区的范围和特点,多用于功能明确的城区,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港口区等。第二是历史变迁界定,历史上基本功能发生变化或不变及变化极少的一以贯之的城区,尤其是行政区域。第三是居民的认同界定,居民观念中的城区范围和由城区认同确定的范围,也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依据,如约定俗成的居民祭祀圈、信仰圈,因乡籍而形成的居住区等。它与行政区域有互动,可以作为官方控制对民众意识影响的考察样本。第四,城区动态发展过程中边界会有变化,城区之变化是个动态的过程,不能僵硬地划一个框框,泾渭分明地去界定城区。所以,有时就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在一个城区,中心非常明确,但边界却是模糊的。
以上海为例。已故历史学家唐振常在为《百年上海城》所作的序言中指出:“百年以还,(上海)是三界四方并存,浦东浦西分割,虽同处一城,实相割裂,这些割裂之块都应该是一个个的专题,须分别论列,而不宜亦不能笼而统之,混而合之去叙述。分块论列,能见其深。合而观之,乃成上海这个现代化大城市的全局。”可见,城区史研究是认识城市历史的一条必由之路。近代以来,上海经济飞速发展,上海城市化以空前速度向前推进,一个重要的表征是上海城市范围经历了以原英租界为中心,逐渐向四周辐射、扩散和推进的过程。仔细推敲,上海城市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七个类型的城区。第一类是外滩办公区域,即早期英租界地区。这里是近代上海的中央商务区,是近代上海的核心功能区,由金融企业(银行)、专业服务机构(海关、总会等)、各类公司总部和领馆等四大要素构成,同时也附有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第二类是高级住宅区,以法租界西区(今复兴路—衡山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区域为代表。第三类为商业娱乐街区,如南京路、霞飞路(淮海路)和四川北路等,为著名商业街,那里带有浓重的商业气息和俚俗特征,霞飞路还是上海作为“东方巴黎”的代表城区。第四类是工业区,主要有杨树浦、沪西小沙渡以及闸北。第五类是下层市民集聚的棚户区,如药水弄、番瓜弄、平凉路和肇嘉浜地区等,大洋桥、虹镇老街、日晖港等是苏北移民的集聚地。第六类传统城区,以城隍庙区域最为典型。那是受西方影响相对较少的城区,是具有较多中华传统特色的城区。第七类,其他类型。如高昌庙地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迁入,带动了此地的繁荣——因局兴市;由于战争的缘故,特别是“八·一三事变”,狂轰乱炸致使其兴旺不再;而世博会的即将开办,作为主要会址的高昌庙地区必将呈现给世人一派全新的风貌。这种变动比较大的城区,也是值得考量的。这些类型迥异的城区,不仅构成了当下意义上的上海市区的面貌,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丰富了上海城市的多元特征,形成专属于上海的独特人文风貌。各个城区的文化特征是不同的,有些甚至是区别很大的。即便是在同一类型的城区里,因地理环境、历史因素和政权干预程度不同,也会出现相当大的差别。近代上海的发展实际上是不同类型城区发展的总和。要想获得对上海发展的总体认识,不能不从各呈差异的城区研究入手。当然,角度不同,划分的标准不同,也会对城区有不同的区分。如按照市民籍贯分析,老城区的南市,是上海籍市民最集中的城区,而其他多是移民为主的城区。而且,城区变迁会导致其功能和地位的突变,如20世纪30年代前的闸北,曾是一个工业发展迅速、受中等市民阶层青睐的新兴城区,但由于日本两次发动侵略上海的事变,这完全打断了闸北的工业化进程,摧毁了闸北城市化的成果,从而使它沦落为一个贫民窟。
城区史的研究对象是大都市中的城区即某个城市社会空间的历史,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研究该城区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城区空间分布格局和特色,从城市的组成部分进行深入分析并归纳出每个城区的格局、特点及其形成过程;分析城市道路、建筑、交通、工商业对城区的影响;分析城区社会空间形成的过程及地域表现;考述行政管理的差异对城市社会空间格局的影响与意义。第二,研究这一城区在该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考察城市建设与城市社会空间模式之间的关系;分析政府、团体、资本及当地居民等不同社会集团对城区建设的反应与介入,揭示城市发展中的权力运作模式;综合分析城市社会空间格局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联,探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形成的机制,借此揭示城市中的人与地域的关系。第三,研究该城区的市民,考述性别、职业、来源地、文化等人口社会属性差别,描绘市民的生存环境、物质生活与文化意识。社区史与城区史的区别,在于城区史更加注重城区中的人,更加注重城市的人文特质和市民精神。
城区史的研究是跨学科的研究,是从历史学的视角并借用社会学的理论完善、推进史学研究的新尝试。同时,该研究须参考其他学科理论如文化人类学、人文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和口述史等史学研究方法的实践,以丰富这一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历史学方法是搜集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地契合同、书信日记等,运用历史学的考据方法、比较研究等方法,考证城区的形成及演变过程,论证城市社会文化现象的特点与变迁,并对不同城区进行比较研究等。社会学方法是通过社会调查、采访等方式,调查市民日常生活行为;利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市民阶级身份认同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利用旅游指南、广告等各种载体来研究城市意象的形成与特点。地理学方法是运用地理学尤其是城市地理学的原理,研究各城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城区在城市演变中的功能与作用;分析市民日常生活行为及其空间模式,阐述社会文化现象的形成及其空间分布模式的发生学机理;运用GIS方法绘制地图, 表现城区发展的空间模式。文化人类学方法,用于分析城市文化类型及其实质。实地参与观察法是文化人类学最有特色的研究方法,深入居民中间,通过参与他们的活动、与他们交谈和观察他们的活动来了解其文化、交往模式等。实地观察可以使研究者把目光集中在对居民文化有意义的行为模式上,会去寻找那些有规律的行为特征的先后次序,注意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
过往的城市史研究,一般都是将城市作为整体进行剖析,其局限性是不太能深入到城市内部,而城区史是将一个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城区,从而可以更加精细地、多视角地研究。城区史属于微观史学。对城区发展史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有助于完整地展现城市社会的风貌,进而科学地、客观地总结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其次,将已经消失或即将消逝的城区风貌、人物、民俗等记载存史,有助于保留城区的文化特色,有助于保存和养护城市建筑精品和历史风貌区域,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更准确地把握城区文化的本质内涵。再次,从历史学的视野和角度开拓城市研究,有可能比社会学视角更深入、更有厚度,这需要史学工作者从历史学角度进行更多更好的实践。最后,对城市空间的研究,有助于当代城市的建设。目前的城市建设过分急功近利,城市文化正在失去多元性。如何发掘把握城区的文脉,弘扬城市历史特色,构建个性鲜明的新型城区及其文化,正是我们面临的急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