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篇教学情境创设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情境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语语篇是以篇章为单位的阅读材料,是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语言的重要载体,其内容往往紧扣一个主题,展现给学生完整的语言概念,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并运用所学语言。然而,到了小学高年级,许多英语语篇篇幅长、容量大,教学时较难把握。在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具体生动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加直观地进行语言学习。
一、小学高年级语篇情境创设的误区
创设情境进行语篇教学逐渐成为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然而,笔者在最近观摩的一些课例中发现,有的情境创设存在以下误区:
(一)以零碎情境扫除语篇障碍
面对高年级语篇篇幅长、容量大的特点,很多教师往往通过创设情境,先扫清语篇中的单词和句型障碍,然后再让学生感知理解语篇内容。于是,在一节课上,出现许多零碎的情境,而情境与情境之间互不相干,其中许多脱离语篇的零散情境使语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以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为例,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 Part A一课中,几个主人公围绕“周末”这一话题,谈论各自的周末活动。有位教师在上课伊始匆匆和学生进行了自由谈话(Free talk)后,依次创设了公园、操场和家这三个情境,和学生谈论分别在各个场所度周末的方式,逐个呈现并教授语篇所涉及的所有动词词组和重点句型,并进行句型操练。此环节用了大半节课时间。随后,教师指令式地让学生围绕文中人物度周末的活动进行问答、判断、匹配、复述等,学生忙于应付这一系列任务,语篇教学流程如蜻蜓点水,学生对语篇的理解也是浅尝辄止。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该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只是为了扫清语篇中的障碍,降低学生学习语篇的难度,但三个情境和语篇教学内容并没有联系。因而,在语篇教学环节,教师和学生只是流于形式地进行机械的教学活动——由于语篇中出现的新的语言项目在学习语篇之前的情境中都讲解、操练过了,学生对语篇的理解自然毫不费力。此时的语篇教学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其功能只是对新知识点的再复习,学生的阅读技巧也就无法得到提高。
(二)以虚假情境吸引学生眼球
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费尽心思地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然而这些看似有趣的情境与语篇的大情境却没有太多关联。这样的设计不仅占用了语篇教学的宝贵时间,也无法和语篇融会贯通,费时低效。
比如,一位教师执教6A Unit 5 On the farm PartA一课时,首先展示一幅农场图,和学生一起了解在农场的所见所闻,掌握本课的生词和短语。农场,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相对新鲜的场所,一开始他们充满学习热情。接着,教师创设了“唐老鸭和米老鼠上个周末在农场活动的”情境,通过两个卡通人物在农场的活动,学习动词一般过去式的表达方式。学生被卡通人物搞笑的表情和夸张的语调吸引,但渐渐地,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消退,等到呈现动词过去式这一新的语言项目时,学生学习的热烈氛围已经荡然无存。即使在呈现语篇时,学生的表现也没有预期的流畅,教学效果自然很不理想。
可以看出,教师费尽心思地创设了类似主题的情境——卡通人物农场活动,其目的是想通过卡通人物吸引学生眼球,进而突破语篇中新的语言项目“一般过去时”。由于教师设计教学时无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能力,使得情境脱离实际,而且与语篇中的大情境也毫不相连。这样脱离实际的情境已经很难激起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高年级语篇情境创设的策略
在语篇教学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立足语篇话题,将言、行和情境融为一体,直观、整体、恰当地呈现语篇,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语篇。
(一)创设的情境应整体连贯
同样是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 Part A这课教学,另外一位教师做出了以下处理:
1.上课开始,师生对话交流,直接切入主题——At the weekends,学生初步理解周末的时间范围。师生的交流紧扣“weekend”(周末)这一话题展开,为后面的语篇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问题:“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创设情境,师生讨论周末活动,复习动词词组。学生也通过向教师提问,了解教师的周末活动,引出词组“catch butterflies”(捉蝴蝶)。接着,教师将全班分为四大组,创设“去蝴蝶谷闯关捉蝴蝶”的情境,并交代闯关要求。“闯关捉蝴蝶”即成为整节课的一条主线。
3.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三个任务:(1)观看录像,回答问题;(2)阅读课文,选择、判断、朗读、表演;(3)小组讨论,书面表达。同时设置了“蝴蝶仙子”这一人物。在完成这三项任务的过程中,“蝴蝶仙子”及时给学生指导学习策略。每过一关,师生及时评价闯关得失,对闯关过程中表现好的组给予鼓励,同时也给较落后的组打气。在整个语篇的学习过程中,三维目标得到整体体现,有效地达成了既定教学目标。
4.在总结拓展部分,先让学生观看关于美国人度周末的录像,师生共同讨论中西方度周末的差异,进而了解西方国家的周末文化,使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的发展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5.师生总结各大组“所捉蝴蝶”的数量,进行总结评价。接着,教师告诉学生蝴蝶是昆虫的一种,布置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昆虫信息,下一节课进行交流。最后,布置相关家庭作业。
教师将语篇教学过程融入“蝴蝶谷闯关捉蝴蝶”这一情境中——该情境就是一条主线,后面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学生始终兴致盎然地徜徉于蝴蝶谷中。这样的情境,前后连贯、一气呵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始终处在有序、自然且高效的良性状态中。
创设整体连贯的情境需要有全局观念,需要从语篇的整体去思考,将每个细小的环节都融入大情境中,前后呼应,为整个语篇的教学搭桥铺路,使课堂教学做到善始善终,这既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教学环节的连贯性,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语篇的情境需恰当真实
同样是6A Unit 5 On the farm Part A一课,有教师这样创设情境:
首先,教师装扮成农民,身上贴着写有“ed”的装饰品,带领学生参观他的农场,呈现课题。然后,通过农场情景图,让学生猜他的日常工作,出示本课新授动词词组:pick oranges,pull up carrots,water trees,milk cows,collect eggs。接着,创设国庆节假期到来的情境,妈妈打电话给他安排国庆节期间在农场要完成的工作以及作息时间。该环节再次巩固复习之前所授动词词组,同时,出示两个表达时间的单词“before”和“early”。国庆节结束后,妈妈询问他国庆节期间所完成的任务,引出过去式的问答句,讲授“ed”的用法和读音。
这节课,教师通过环境布置,多媒体辅助以及自身的表情和动作,创设了农场情境,该情境与语篇相符,刺激学生的多感官思维,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同时,教师也将原本琐碎的语言点巧妙地融入到大情境中,完整地呈现教学内容,这样的情境使学生对语篇既有感性体验,又有理性认识,高效地完成了本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