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学:一门走向国际的学科(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回族论文,之二论文,一门论文,学科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
中国自古就有修史传统,从唐代回回先民进入中国开始,汉文史籍就有对他们的历史记载,做了许多有益的资料积累和大量可贵的研究工作,从而为回族研究和回族学的建立,作了一定的准备工作。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史籍中,由于古代“丝绸之路”所连结的中国与以波斯、阿拉伯国家为代表的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各民族与回回先民、回回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交往,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最早记载回回先民所在母国风情的著作是《经行记》(注:《经行记》,唐杜环撰,已佚,仅存唐杜佑《通典·边防典》所引1511字,记述了751年杜环被俘后流浪中亚、西亚、 地中海沿岸12年中所见大食(阿拉伯地区)穆斯林情况。这是汉文文献中对伊斯兰教记载最早且较为准确完整的一部著作。有丁谦《经行记地理考证》、王国维《古行记校录》、张一纯《杜环经行记笺证》等行世。国外有英、法、德、日文译本。)。唐宋时期记载回回先民历史活动的资料,官方文献主要有《太平广记》(996年成书)(注:《太平广记》, 宋李谦奉敕监修,500卷。其中与回回先民有关者为:卷一六、一七、 三三、三四(《神仙类》),卷一六八(《气义类》),卷三六三(《妖怪类》),卷三七四(《精怪类》),四○二、四○三(《宝类》),卷四○四(《杂宝类》),卷四二一(《龙类》),卷四四一(《畜兽类》),卷四五一、四五二(《狐类》),卷四六○(《禽鸟类》),卷四六四(《水族类》),卷四八五(《杂传记类》)等。)、《唐书·大食传》(999年行世)、《册府元龟》(1013 年成书)(注:《册府元龟》,宋王钦若、杨亿等奉敕撰修。1000卷31部104门。 书中记唐代大食使节来华朝贡事有:高宗朝永徽二年(651年)、永徵六年(655年)、永隆二年(681年)、永淳元年(682年)4次,武则天朝长安三年(703年)1次,睿宗朝景云二年(711年)1次,玄宗朝开元四年(716年)、七年(719年)、十二年(724年)、十三年(725年)、(十六年(728年)、十七年(729年)、(二十一年(733年)、二十九年(741 年)及天宝三年(744年)、四年(745年)、十二年(753年)、十三年(754年)、十四年(755年)、十五年(756年)、16次,肃宗朝至德元年(756年)、乾元元年(758年)、上元元年(760年)3 次, 代宗朝宝应元年(762年)和大历四年(769年)、七年(772年)、九年(774年)4次,德宗朝贞元七年(791年)、十四年(798年)2次。);私家著述有《程史》(宋岳珂著,1183~1234年)(注:本书是一部笔记体著作,15卷,记事140多条,皆为两宋人物、政事、旧闻,其中第11 卷《番禺海獠》962字,叙述广州阿拉伯穆斯林宗教、生活、建筑情况。)、 《岭外代答》(宋周去非著,1174~1188年间成书)(注:本书10卷 20 门2904条,其中外国、宝货等门记录了广州等地与大食、麦加、巴格达等地的交通及这些地区的宗教、民俗、物产等。)、《萍洲可谈》(宋朱彧著,1131~ 1161年间成书)(注:本书为杂记体著作,3卷,对广州“蕃坊”、“市舶”、中阿交通作了较多记载。)、《诸蕃志》(南宋赵汝适著)(注:本书为作者见闻录,上、下两卷,记事84条,记外国名、货物等百余条,包括阿拉伯等地民情风俗、宗教、物产及阿拉伯商人在泉州等地活动情况。)、《黑鞑事略》(宋彭大雅撰、徐霆疏,1237年成书)(注:《黑鞑事略》,一卷,为彭大雅、徐霆随使蒙古见闻。书中有36处谈及“回回人”、“回回诸种”、“回回国”、“回回文字”等。)等。《黑鞑事略》与此前成书的《梦溪笔谈》(宋沈括,1086~1093年成书)是最早使用“回回”一词指称葱岭内外广大地区和众多居民的文献著作。这一时期的历史资料,以回回先民的母国文化为主,兼及他们在中国局部地区活动的相关情况。
元明时期,回回人已经较前代更为广泛地散布在中国各地,对回回人的记载,在文献中多了起来。《元秘书监志》(元王士点、商企翁撰,1352年成书)(注:本书11卷19门,卷七“回回书籍”条记北司天台所用经书242部(册)为回回书籍、仪器名称,1955年7月7 日马坚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元秘书监志回回书籍释义》一文,将其译解为汉文。此文收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回族史论集(1949—1979)》一书。)专门记录了元代回回人在天文、数学、化学、医学、地理、哲学等方面使用的书籍与仪器,及札马鲁丁、可马剌丁、苫思丁、赡思等回回天文学家的有关情况。《元史》(明宋濂等撰)(注:本书210卷,记事从铁木真1206年称成吉思汗至1368年元亡。书中为12位回回人立传,还在多处记载了回回人的情况。)是为回回人设传的第一部中国正史。《明史》(清张廷玉撰)(注:《明史》共332卷,记1368至1644年事,资料多出自《明实录》,其三三二卷《西域传》记有中亚、西亚33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民情风俗、朝贡贸易与宗教信仰情况,较前代为详。)中回回人的传记没有专门标出其族属,但回回人的资料也还不少,尤以“元时回回遍天下,及是居甘肃者尚多”及“回人善营利”句精当。元明以来私人著述中,《西使记》(无刘郁撰,一卷)、《长春真人西游记》(元李志常撰)、《瀛涯胜览》(明马欢著,一卷).《西洋番国志》(明巩珍著,一卷)、《西洋朝贡典录》(明黄省曾撰,三卷)、《西域番国志》(明陈诚、李暹撰)等,对东南亚、中亚、西亚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民情风俗进行了记载,其中马欢是随郑和第四、六、七次下西洋进行翻译工作的回回人,也是回回人中第一个考察西洋诸国且留下著述者。
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回族穆斯林的研究,始于中国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曾御制《(至圣)百字赞》(注:1368年朱元璋下谕敕建南京三山街与西安子午巷清真寺时御制,全文100字,赞文全文为:“乾坤初始,天籍注名。传教大圣,降生西域。授受天经,三十部册,普化众生。亿兆君师,万圣领袖。协助天运,保庇国民。五时祈佑,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志穷民。拯救患难,洞彻幽冥。超拔灵魂,脱离罪业。仁覆天下,道寇古今。降邪归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贵圣人。”原文收入清刘智《天方至圣实录》卷二十。),这显然是朱元璋或其幕僚通过辅佐开国的回回功臣常遇春、沐英、冯胜、蓝玉等对伊斯兰教的了解而成文的。明代官方“四夷馆”、“会同馆”中设有专门从事波斯语文教育和翻译的“回回馆”,与之类似的机构虽然在元代就有回回国子监(学),但明代回回馆的翻译职能已经相对突出,从现存的《回回馆译语》(注:《回回馆译语》,分会同馆本和永乐本两种。会同馆本《回回馆译语》有明茅瑞征辑本及清袁贞节堂抄本,分17门,收波斯语词汇 674个。永乐本《回回馆译语》分杂字、来文两部分,前者又称《回回馆杂字》(“正文”18门收波斯语词汇777个,“杂字补”15 门收波斯语词汇333个),后者是哈密、吐鲁番、撒马尔罕、白勒黑(阿富汗巴里黑)、白斯勒(伊拉克巴士拉)、敌米石(叙利亚大马士革)、天方国、小密思儿(埃及)等地使臣进贡时所献“贡表”26篇,有北京图书馆藏本(无“来文”)。)来看,“回回馆”主要是一种外事翻译机构,但它翻译的恰好是回回民族的母语之一。明代还翻译了一些回回天文方面的书籍,如《西域历法通径》(注:本书为明抄本,北京图书馆仅存8卷4册,是回回历法方面的著作。)、《七政推步》(注:明南京钦天监监副贝琳修辑,内容包括以太阴年为基础的回回历用数、日躔、月离、五星求法、太阴出入时刻凌犯五星恒星度分、日月食算术及相应的历法表等。)、《象宗书》(注:明回回历科吴伯宗、马哈麻等译,四卷。是一种以阿拉伯占星术原理来用天象推测凶吉的天文书。);明代,出现了汉文音译并夹杂波斯文的《回回药方》刻本,它行于元明两代(注:从北京图书馆现存4卷残本来看,原书36卷估计载方5000余,150余万字,所存目录中第19~36卷包括了内、外、妇、儿、伤、皮、用药、食疗、服法等37门70余类病症的药方与疗法, 其医术思想源于阿拉伯医学体系。)。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学术,从《回回药方》的音译到其它回回天文著作的意译,正是一段学术历程所留下的痕迹。无论这种官方的翻译对民间有无直接影响,明代中后期随着经堂教育的兴起,在回族穆斯林内部兴起了一场译经、著述运动则是事实。这种回族内部的学术研究,以明代山东济南清真南大寺的《来复铭》(注:《来复铭》,作者为庐寺掌教陈思,碑刻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全文155字:“无极太极,两仪五行,元于无声,始于无形。皇降衰彝,锡命吾人,与生俱生,与形俱形。仁人合道,理器相成。圣愚异禀,予赋维均。是故心为郛廓,性为形体。繇太虚,有天之名;繇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存心与性,以事其天;慎修厥身,以俟此命;主敬穷理,以养此性;戒慎恐惧,以体此道;不愧屋漏,以事此心,斯与造物为徒矣。不尔,天顾畀之,人顾弃之,其将何以复帝者之命?”转引自冯今源《〈来复铭〉析》,载《中国伊斯兰教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较为典型。这种对回族所负载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研究,在明末清初达到高潮,在民国时期又一度发展——尽管它是一种“在教言教”式的学术活动。
明清时期,出现了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马联元等一批“会通诸家,而折衷于天方之学”的回族伊斯兰教学者。他们的著作,是中国伊斯兰学术文化研究第一次高潮的结晶,基本上是纯宗教的。然而,透过这种宗教理论研究的面纱,我们很容易看到,他们是在从理论上解决中国伊斯兰教的载体之一——回回民族在中国社会环境下的人生观、行为道德规范,以及这种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的思想行为观念的“中国化”即如何适应中国社会环境的问题。
清代对回族的研究的另一个倾向是:在官方的奏折、记事、实录、官修史书及朝野文人武将的见闻、记述中,出现了对回族经济、文化、教育、思想、政治倾向的大量记述。这些“调查研究”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猜忌、侮辱、挑拨、隔阂、歪曲倾向,是为清朝的民族压迫政策服务的,它是一种带有政治倾向与封建大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钦定兰州纪略》(注:清乾隆时阿桂等大臣于1871年奉敕编成,按成文时间收录有关镇压苏四十三起义及查处地方贪官污吏“冒赈”案的诏令奏章,计21卷,有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杨怀中据武英殿本标点本。)、《钦定石峰堡纪略》(注:清乾隆时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总纂于1784~1790年,按成文时间收录有关镇压田五、张文庆起义的诏令和奏章,计21卷。有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杨怀中据《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标点本。)、《国朝甘肃再征叛回记》(注:此文载清魏源《圣武记》卷十,简述并歌颂清军镇压1848年米剌印与丁国栋起义、1781年苏四十三起义、1784年田五赵义过程。)、《秦陇回务纪略》(注:清余澍畴于1880年撰成,8卷, 记载陕西回民起义初期情形及清军守卫凤翔府事宜。)、《平定关陇纪略》(注:清杨昌浚、魏光焘等编撰于1878~1887年,13卷,记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起义、清军在陕甘境内镇压回民义军的大小战役与左宗棠的“功劳”。)、《钦定平定云南回匪方略》(注:清李岷琛等总纂,50卷,按成文时间汇录1855~1879年间有关云南回民起义的诏谕与奏章。)、《平回志》(注:清杨毓秀编,8卷,志记1862~1887 年间左宗棠镇压西北回民起义事宜及左氏奏稿。)、《钦定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注:清陈邦瑞等总纂于1888~1892年,320卷,按时间顺序收录1855 ~1888年间清廷镇压陕西、甘肃、新疆回族及维吾尔族起义的奏章与上谕,间有反击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奏折和上谕。)等。
与官方的歪曲、污蔑相对立,对于清代回民起义,也有一些兄弟民族的正直人士以及回族人士,从正面对清代回族的社会地位、清代回民起义作了客观的记述;也有的学者,从学术上对回回民族的一些历史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研究。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元史氏族表》(注:清钱大昕著,分蒙古、色目、部族无考者等,3卷。书中色目、 部族无考者两卷中,考证出大量属于回回人的氏族(也有个别考误),学术价值颇高。)、《他郎南安争矿记》(注:作者佚名,记1850~1855年间云南他郎及南安地区回汉争矿过程及回民受害而官不受理情形,以说明云南回民起义的真实原因。有马生凤抄本及纳忠抄本。)、《道咸宦海见闻录》(注:清张集磬著,分见闻录、日记、函札、 年谱四部分, 其1858年见闻中有:“陕西临潼县……回庄报赛演戏,汉民往看;及汉庄演剧,预帖告条,不准回民往看……有稚回担负果实,赴戏场售卖,为汉民横殴……群回不服……控至第三次,反加扑责……回民被责不甘……向来地方官偏袒汉民,凡争讼斗殴,无论曲直,皆抑压回民。汉民复恃众欺凌。不知……日积月长,仇恨滋深。滇南回患……履霜坚冰,殆非一日。”所言相当客观。本书有中华书局1981年版。)等。
1907年,是回族近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注:关于“近现代回族新文化运动”,参见拙文:《近现代回族新文化述略》,载马通主编:《回族近现代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2。)。在近现代回族新文化运动中,回族研究进入了一个广阔的范围,从《正宗爱国报》、《醒回篇》到《清真铎报》、《月华》等近200 余种回族各类刊物的出现,引导回族、伊斯兰教研究走向中西交通、民族源流、科技史、人物、历史事件、当代社会问题等各个方面。回族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古兰经》及有关伊斯兰教教法学、教义学、语法、修辞、经注学方面的许多基本经典在王静斋、马坚、纳忠等学者的努力下,翻译为汉文。陈垣、金吉堂、傅统先、马以愚、白寿彝、杨志玖则将回族研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学术层次。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成书的研究成果约150余部。 其中,陈垣先生的《元西域人华化考》(注:陈垣(1880~1971),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元西域人华化考》分上、下两篇各四卷,上篇始刊于1923年《国学季刊》,下篇始刊于1927 年《燕京学报》, 另有1934年励耘书屋丛刻本和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铅印本。书中对元代西域人(包括20多名回回人)在儒学、佛老、文学、美术、建筑、医药等方面取得的“华化”成绩进行了系统研究。)将元代回回人的研究引向深入;他于1927年3 月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讲中所作《回回教入中国史略》(注:原载《东方杂志》1928年第25卷第1号, 另收入李兴华、冯今源编《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上册,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提出编纂《中国回教志》十个篇目的设想,指出中国回教史研究中需注意中回日历、引书不检原本、任意改窜古本的通病。对后来回族学研究工作者颇有影响和启迪。)讲演,与陈汉章《中国回教史》(注:陈汉章(1863~1938),时任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兼主任,有“浙江名儒”之誉。此文载1926年《史学与地学》第1期,早于陈垣先生文,文中系统引录了唐至清代中国典籍中有关回回的资料,颇多辨误。另收入李兴华、冯念源编《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上册,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两文,是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此后在30—40年代,金吉堂著《中国回教小史》(注:金吉堂(1908~1978),时在北平成达师范主讲“中国回教历史问题”,本书即由成达师范出版部刊印,分“中国回教史学”、“中国回教史略”两卷各3章。主张回教民族说、 伊斯兰教上贞观二年入华说,并对中国伊斯兰教作了分期(唐至南宋侨居时期、元至明中叶隆盛时期、明中叶至清末衰落时期)。)、傅统先著《中国回教史》(注:傅统先(1905~1985),1931年起在《月华》发表从认识论角度撰写的《追求中的真宰》(3.2万字)一文,既已引人注目。本书约12 万字,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分7章,以翔实的资料、 精炼的语言、平实的语气,分述了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及宋、元、明、清、民国时期“中国回教”(包括新疆地区)的系统历史。)、马以愚著《中国回教史鉴》(注:马以愚(1900~1961),曾任教于上海伊斯兰师范、北平成达伊斯兰师范。本书12万字,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分8章,从碑文、匾额、方志入手,采用《通鉴纲目》体例编排,以广博的史料、精当的考证、透彻的说理系统介绍了至圣纪要、回教之道、礼法制度、历代史志、回纥源流、回回历法、文章勋业、名寺古墓等与中国伊斯兰教有关的各个方面。马氏另著有《回回历法》,194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4万字,具有弥补清代以来回回历法空白之功。)、 白寿彝著《中国回教小史》(注:本书2.5万字,分9章,1943年发表于《边政公论》,194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年宁夏人民出版社收入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存稿》一书中。全书以简洁的语言、翔实的史料勾勒出自唐至民国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通、伊斯兰教唐代传入中国、中国史籍对“大食法”的记载、清真寺与穆斯林墓地的建立、穆斯林在元明两代的社会状况、寺院教育的发展、汉文译述、民国时期32年间回族伊斯兰教的五项趋势等历史脉络。是一本高质量的普及兼入门读物。)与《中国伊斯兰史纲要》、《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注:《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全书8章4万字,1946年由文通书局出版,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划分为唐至元末(共717年)的移植时期、 明至清末(共544年)的生长时期,以每章800~1000字的精当布局,论述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千余年历史。《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是前书的15篇补充资料汇编,其中12篇为陈汉章、陈垣、杨志玖、庞士谦、赵振武等人及作者自己的专题论文,共23万字,1948年由文通书局出版。),这是中国回族穆斯林有史以来第一批系统的研究成果,它在资料挖掘与考证、学术思想与方法、学科建设与学术水平等方面都标志着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期,白寿彝还在攻中国史、中国史学史的过程中撰写了《赛典赤·赡思丁考》、《回教先正事略》、《明末回教史家张忻》、《读桑原骘藏〈蒲寿庚考〉札记》等学术文章,奠定了他回族伊斯兰教学术带头人的地位(注:这些论文大多已收入1983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存稿》一书中。)。马坚在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学习期间及归国后,致力于《古兰经》(注:马坚(1906~1978),1931年留学爱资哈尔,1939年从埃及回国后开始翻译《古兰经》, 其简注白话本《古兰经》(上册)即前 8 卷汉译本,194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全译本198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及《回教哲学》(注: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约8.8万字, 分20章,是埃及学者穆罕默德·阿布笃的认主学著作。)、《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注:1936年上海中国回教书局刊印,约6.5万字,分7章,是埃及学者穆罕默德·阿布笃的从教义学方面与基督进行比较研究的著作。)、《回教真相》(注: 1938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曾重印5次,约17万字,由156篇分层次的短文组成, 是叙利亚学者爱勒吉斯尔探讨伊斯兰教与社会生活、自然科学的关系的处女作。)、《回教教育史》(注:194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约10万字,分9章, 论述了阿拉伯教育的起源、形式、制度、教育思想及其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等,是叙利亚学者托太哈的博士论文。马坚在“译者序”中对中国回族教育作了比较全面深刻的剖析。)《伊斯兰哲学史》(注:1944年中华书局出版,约16.3万字,分7章,是荷兰学者第·博尔的伊斯兰哲学史著作。)、《教义学大纲》(注:1945年云南印书局出版,约11万字,分18章,是阿拉伯古代学者欧麦尔·奈赛斐著、赛尔顿丁·太弗塔查尼注释的伊斯兰教义学著作。曾有1870年云南刊印的马复初译本《教典释难经解》、1924年马君图刊印的杨仲明译本《教心经著》。)的翻译工作,奠定了他在中国伊斯兰教学术界的地位。而抗战时期被誉为“四大阿林”的王静斋、马松亭、哈德成、达浦生则在回族穆斯林适应中国社会时代发展方面进行了颇为有益的探讨(注:四大阿林以不受日本侵略当局引诱而受到时人尊重。他们在此前已经从事回族穆斯林社会公益及教育事业,引人注目。王静斋(1879~1949),曾于1927年创办《伊光报》,集主编、编务、发行于一身;1938年与时子周发起成立“中国回教抗日救国协会”,一生译著近10部、论文多篇,尤《古兰经译解》甲、乙、丙三种版本的丙种本深受海内外穆斯林信赖和欢迎。马松亭(1895~1992),成达师范、《月华》、《成师校刊》创办人。1934年编印《回教与人生》一书,由成达师范出版部出版。全书4.2万字,辑录了马松亭、王子馨、洪鉴堂、米焕章等成达师生对伊斯兰教人生观、伊斯兰教社会制度与伦理生活、伊斯兰教与国家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哈德成(1888~1943),曾在上海成立协兴公司、参与创办中国回教学会和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所著《回教初步浅说》原是抗战初期至1941年的5期刊物文章,1946 年由镇江新河沿回教堂翻印成册,约10万字,除介绍伊斯兰教常识外,还有关于中国伊斯兰教务、禁赌、人生、婚姻、丧葬、公益事业等问题的浅显介绍。达浦生(1874~1965),曾协助王宽创办京师回文师范学堂、在甘肃任回民劝学所6年、创办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并任校长。 抗战时期自费出国进行抗日外交,在埃及《金字塔》报发展《告世界穆斯林书》。著有《伊斯兰六书》、《播音》等。《播音》是1935年针对当时上海、北平侮教案迭起的社会问题,由达浦生、哈德成撰写,薛子明阿訇在无线电台播讲的16篇宣传稿,1935年由北平成达师范出版部印制成书,2.7万字,各篇针对社会上对伊斯兰教与穆斯林的误解而发,是促进民族文化沟通的宣传品。)。这一时期的回族研究,“教”的味道浓于“族”。这也是从唐宋时期对中国穆斯林的历史记载、明代开始的回族穆斯林研究者们所共同遇到的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所致。没有正确的民族观和宗教观,也就难以分清社会现实层面中什么是“族”、什么是“教”了。但对“教”的深入研究必须涉及它的负载体回族穆斯林的社会地位、社会组织与结构、历史活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各个方面,因而“族”的研究也就包含在其中了。从“教”的研究转向“族”的研究,需要一种更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用系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而研究回族社会的第一部著作,是本世纪40年代出版的《回回民族问题》(注:《回回民族问题》,民族问题研究会编。本书实际上由李维汉、刘春(执笔)、牙含章三人合写,李维汉定稿。1941年延安解放出版社出版。此后,鲁南、渤海新华书店及民族出版社先后三次重印。1980年,民族出版社又据1947年渤海新华书店修订本正式出版。),这部著作系统地论述了回回民族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向人们展示了它“长期受压迫与长期奋斗”的悲壮的社会历史。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研究明确指出了当时条件下回回民族解放的惟一正确道路。这种研究方法和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回回民族问题,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回回民族问题》一书作者对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当时条件下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科学的分析,从而对回族来源、回族形成、回回之所以是一个民族的民族学依据、回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回民起义等方面的学术问题,作出了基本正确的、系统的研究结论。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这一研究成果一方面使社会各界对回回民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唤起了他们联合回回民族进行抗战救国与社会革命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则激起了回族民众自尊、爱国、勇敢、团结的民族精神,成功地引导回回民族积极主动地加入到了抗日、解放的革命斗争之中。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生命力,植根于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现代社会里,研究回回民族问题、既要有微观研究,又要有在此基础之上的宏观研究;既要研究回回民族的历史,更要研究回回民族的现状。这都是回族学研究为回族社会发展服务的一种必然途径。
第二,《回回民族问题》一书的作者们在阐述了回族历史之后,分析了回回民族的现状,明确地指出回回问题是民族问题,“回族解放运动是中国革命总潮流的组成部分,回族的解放运动是和中国革命运动不可分离的”(注:《回回民族问题》,第六章第二节“回回民族的出路”,第93页,民族出版社,1980。)。从而确定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回回民族问题的社会地位和解决途径,为中国共产党制定对回回民族的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这种敢于和善于研究中国回族社会的实质问题、勇于对一个民族认真负责的学术研究精神,尤其值得广大回族学研究工作者在今天发扬光大。
建国近50年来,我国的回族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回族学研究工作者历经曲折甘苦所取得的有关成果,奠定了我们从总体上考察中国回族社会的学术研究基础。50年代,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唯物史观指导下,回族研究最终从“教”的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50~60年代,一批研究、介绍回族的专门著作相继出版,主要有《回回民族底新生》(注:白寿彝编,1951年上海东方书社出版发行。全书12章,前8章讲回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后4章分别讲述民族关系、社会内部分化、回族的历史贡献和新中国的回回民族。)、《西北回族革命简史》(注:马霄石著,1951年上海东方书社出版发行。全书5章,简略记述1862~1877年西北地区回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历史经验教训。)、《回民起义》(注:白寿彝编,1952年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4册,收集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回民起义资料83种,并进行了校勘、标点、整理。)、《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状》(注:白寿彝、韩道仁、丁毅民等编著,1957年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4章,分别介绍回族的来源、 特点和分布,回族的形成和发展,回族解放运动,新中国回族。)、《清代回民起义》(注:林干著,为介绍清代顺治、乾隆、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回民起义的通俗读物。)、《新中国的回回民族》(注:丁毅民著,1958年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分目介绍了回族的分布、新中国回族的发展、回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等;内部铅印或油印的资料主要有《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调查记录》(注:这是1956~1957年在西北大学教授马长寿组织领导下进行的一次为时13个月的大规模专题调查成果,于1957年编印成册。)、《回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注:1963年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印行。本书是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宁夏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联合调查的成果,分上、下篇,分别简述封建社会至解放前、解放后回族社会的历史变迁。)、《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注:1964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印。)、《甘肃回族调查资料汇集》(注:1965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甘肃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印。)《广东省回族满族社会历史情况》(注:1963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印。)、《内蒙古自治区朝鲜回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注:1963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印。)、《黑龙江省回族社会历史调查》(注: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印。),1962年成立的宁夏民族历史研究室也整理编印了《关于回族的来源》、《伊斯兰和回族的关系》、《西北回民起事》、《关于杜文秀大理政权的对内对外政策》等。同期的研究、介绍文章近200篇, 也主要集中在回族的来源、形成、回民起义、中阿历史关系等方面。这个阶段的回族研究,在实现“族”“教”分离的基础上,从宏观上钩勒出了回回民族数百年的历史脉络与框架,对历史上的“回乱”进行了学术上的平反昭雪,对回族人物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50年代中期开展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虽然有明显的时代政治烙印,它在搜集、抢救、保存回族历史资料方面,仍有着难以补弥的成绩。还应值得注意的是,1960年2月22 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白寿彝《关于回族史的几个问题》一文,它“从回族和伊斯兰教、回族的来源、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历史人物、回族史工作五个方面,论述了当时回族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并提出回族经济史、回族文化史、回族现代革命史的专题研究。这是一篇研究回族史的纲领性文章,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注:李松茂:《回族史研究的四十年(1940~1980)》,载李松茂著《回族伊斯兰教研究》,第1~16 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令人遗憾的是,1958年以后“左”倾思想在学术领域的升级,未能使回族研究的良好状况保持下去,延至10年“文革”,回族研究成为禁区。
建国后回族研究的春天,萌发于70年代末。1978年10月《回族简史》(注:1978年10月为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在白寿彝先生指导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恩惠、穆宝修、黄庭辉、马寿千对1958年10月稿进行了适应当时形势的修改。全书7.5万字,分5章,概要介绍了从南宋末叶回回的初期活动到1949年回族彻底解放的历史。)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标志着当时拥有700 多万人口的中国回族第一次有了一本简史。80年代以来,由此书引发了具有全国规模的“《回族简史》座谈会”,进而发展到“全国回族史讨论会”,目前已召开2次(注:这11次会议的时间、地点、主题是:(1)1983年10月,宁夏银川,回族史研究与《回族简史》修改问题;(2)1985年11月, 云南昆明,回族近现代史、修改《回族简史》与编写多卷本回族史工作;(3)1987年12月,甘肃兰州,回族近现代史, 这次会议正式改称“全国回族史讨论会”;(4)1988年8月,河北承德,回族近现代史、回族抗日战争;(5)1989年9月,河南郑州,回族经济问题;(6)1990 年10月,山东济南,近现代回族史、回族教育史;(7)1992年12月, 陕西西安,近现代回族人物、抢救回族史料、编纂回族通史及人才培养;(8)1995年8月,新疆乌鲁木齐,发展教育、振兴经济、促进民族繁荣与进步;(9)1996年11月,河南郑州,回族现代史;(10)1997年9月,安徽黄山,回族经济;(11)1998年8月,云南昆明,面向21 世纪回族的发展;(12)1999年12月,北京,改称“回族学讨论会”。)。更为可喜的是,1998年8月,中国民族学学会回族学会终于在第11 次全国回族史讨论会期间成立,成为中国回族文化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年10月还在宁夏银川举行了“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这将是回族学走世界的一个标志。
80年代以来回族研究呈现出一片可喜的景象。一是作为全国惟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地方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以相当于地区级的人口、面积与财力,在回族学术界起了令人注目的作用:发起了前述第一次全国回族史讨论会和西北五省区第一次伊斯兰学术讨论会(注:西北五省区伊斯兰学术讨论会已召开五次:(1)1980年11月,宁夏银川, 清代伊斯兰教;(2)1981年10月,甘肃兰州,教派与门宦;(3)1982年8月, 青海西宁,经堂教育;(4)1983年11月,陕西西安, 中国伊斯兰教特点与传播;(5)1986年8月,新疆乌鲁木齐,宗教与现实社会。),发起了第一次“十八省(市)区回族古籍协作工作会议(注:目前已召开六次:(1)1986年10月,宁夏银川;(2)1990年11月,云南大理;(3)1992年10,甘肃兰州;(4)1994年8月,新疆昌吉;(5)1996年7月,青海西宁;(6)1998年6月,河北沧州。初为九省区协作,逐步发展为十八省区协作。),创办了建国以来第一份公开出版发行的回族学术刊物《回族研究》(注:《回族研究》(季刊)1991年创刊,每年四期,平均每期发表回族研究论文约20篇左右,目前已出至31期,累积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1996年被评为全中文核心期刊,在18 家民族类核心期刊中名列第9位。主编杨怀中。), 建立了全国第一批回族研究学术机构(注:回族研究机构有两个:(1)宁夏大学回族文学研究所, 1988年成立,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2名,先后编辑出版《回族文学论丛》8辑,《中国回族民间文学丛书》2册及《回族文学史》(王拾仪主编, 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中国回族神话故事》(李树江主编,纽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回族民间文学史纲》(李树江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等。(2)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前身是在1958年原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倡议“我国的回族问题,应由宁夏为主承担起来;不仅研究宁夏的,还要研究全国的回族问题”,1962年10月成立的宁夏民族历史研究室;1981 年成为改建后的宁夏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1990年9月改现名。 主办有《回族研究》学术刊物。现有研究人员16人,80年代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青年社会科学基金2项、 自治区级课题5项,参与区内外国家级课题15项。 出版或参与出版学术成果30余部。形成以杨怀中、余振贵为学术带头人的回族学术研究机构。),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回族研究学术团体(注:宁夏回族研究会,1982年成立,现有会员150余人。), 编写了第一批回族历史文化工具书(注:有四部:(1)《中国回族大辞典》, 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教授邱树森主编,收词目7042条,171万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2)《中国回族大词典》,杨惠云主编,收词8468条,234.5万字,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出版;(3)《中国清真寺综览》(含续编), 吴建伟主编,100万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1998年出版;(4)《中国回族名人辞典》,刘宝俊主编,收录回族人物2800余人,77万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出版了第一部有份量的中国回族史(注:邱树森编:《中国回族史》,全书分5章27节,以50万字篇幅系统、详细阐述了自唐至民国时期1300余年来的回族历史过程。)并承担了中国回族通史(注:本项目是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由杨怀中主持,正在进行中。)的编写工作,出版了第一批中国回族伊斯兰教派及宗教制度研究方面的著作(注:主要有:(1 )勉维霖著《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第一次公开介绍了宁夏回族伊斯兰教格迪目、虎夫耶、哲赫林耶、尕德林耶和伊赫瓦尼教派的来源、形成、历史、教规礼仪等情况,9 万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2 )马通著《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与制度史略》,本书是作者积30年时间调查研究的成果,分4章13节,以26.5万字的篇幅系统介绍了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教派、四大门宦”及其数十个支系的产生、发展、分化、宗教思想与宗教礼仪特点,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3)马通著《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 本书是《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与制度史略》的续篇,分8章26节,以12.1 万字篇幅对中国回族伊斯兰教苏菲派各支,从“源”上进行了详细探讨。(4)勉维霖主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全书分6个部分22章,以35.7万字篇幅,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宁夏人民出版社近20年来出版回族、伊斯兰教方面的图书160余种,约3300万字左右, 已在国内外出版企业独占这一特色。二是学术成果种类增加,林松先生分为回族地方志、人物志、专题研究、古籍整理、期刊学报、工具书、学者专著等(注:林松.学坛漫步话“回研”[J]回族研究,1996(2).)。至于成果数量,论文约在2000上下,成册的著作与论文集,也都已不是在有限的篇幅里所能一一枚举的了(注:这里必须枚举以下几部在学术界影响颇大的著作:(1)《回族人物志》, 这是白寿彝主编的回族历史人物著作,分元代、明代、清代、近代四册,68卷,另有附卷12卷,共119.3万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1988、1992、1997年出版;(2 )《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宛耀宾总主编,205万字,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4年出版;(3)《伊斯兰与中国文化》,杨怀中、余振贵主编,20.4 万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4)《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余振贵著,37.9万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5 )《泉州伊斯兰教石刻》,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编,图片22幅,图版64页,46万字(含英文),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6 )《云南回族史(修订本)》,杨兆钧主编,30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出版;(7 )《中东南地区回族史》,答振益主编,20万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8)《呼和浩特回族史》,丹昌国主编,28万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9)《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调查记录》, 马长寿主编,33.7万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10)《西北五马》,吴忠礼、刘钦斌主编,33.9万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三是回族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扩展、深入。地区回族史、回族社会经济(经济史、当代经济)、回回医药、回族文学、回族教育、回族伊斯兰教、中国伊斯兰文化、回族抗日爱国斗争、回民起义、回族民俗、回族语言、回族哲学的研究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开展起来,不断有成果问世。许多人深感70~80年代初是“有钱买不到回族研究方面的书”。80年代后期以来是“钱不够买回族研究方面的书”。四是回族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白寿彝、纳忠、杨志玖、杨兆钧、林松等前辈老当益壮,马通、马寿千、罗万寿、杨怀中、马启成、白崇人、答振益、杨克礼、马维良、余振贵、李佩伦等继起者多有建树,20~40岁左右的后起之秀日益增多。五是邱树森、孔令仁、李松茂、朱威烈、吴万善、荆德新、刘致平、张天路、关连吉、杨荆楚、李树江、赖存理等汉、满民族学者为回族伊斯兰历史文化所作的贡献令人称道。七是回族伊斯兰教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从80年代后期已经开始,目前已经培养出硕士研究生20名左右。六是一些研究成果已经走上世界奖坛(注:1994年,回族医学家安迪光:《回回医学的形成与发展》论文在美国拉斯维加斯首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上获高级金杯奖;1995年,安迪光作为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副主席赴美参会,其论文《中国回回医学对世界传统医学的贡献与展望》再次获功勋金杯奖。)。这种可喜的景象,一方面预示着在正常的社会氛围中,回族研究事业将走向繁荣、走向世界,同时也鞭策着广大回族学工作者进一步向这一学科的广度和深度努力耕耘(注:关于回族研究的发展过程,请读者参阅:(1)李松茂:《回族史研究的四十年(1940~1980 )》,载《史学史研究》,1981(4);(2)余振贵:《新时期中国回族研究巡礼》,载《回族研究》,1991年创刊号;(3 )林松:《学坛漫步话“回研”》,载《回族研究》,1996(2);(4)高占福:《中国回族研究的历史轨迹》,载《回族研究》,1997(1~3)。)。
收稿日期:2000—06—01
标签:中国伊斯兰教论文; 陕甘回民起义论文; 伊斯兰文化论文; 回族论文; 古兰经论文; 伊斯兰建筑论文; 读书论文; 黑鞑事略论文; 月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