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脚步加快,人口郊区化已成为城市发展尤其是大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城市住宅的布局随之发生变化,近郊区越来越成为人们置业安家的重要选择。城市近郊区的景观建设作为生存环境基底,即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因此在城市近郊区的发展规划中,景观建设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本文中,我们将对城市近郊景观建设的特点进行研究,并针对其中的植物景观,以上海宝山新顾村居住社区拓展基地的景观项目的植物配置方案为例,分析和总结城市近郊植物设计策略,以求对城市近郊景观建设中植物配置方法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市近郊;景观建设特点;项目分析;植物配置策略
伴随着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的迅速发展,许多大中型城市向外扩张速度加快,城市近郊区域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发展的重要空间。城市近郊区作为城市和乡村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城市整体生态系统中具有特殊构建作用,它明显区别于城市的自然环境、土地利用、人文特征的特质也决定了其景观建设的独特性[1]。植物景观作为生态系统和景观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近郊这个特殊地域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对其深入研究和探讨,将对城市近郊区景观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1.城市近郊区景观特点分析
1.1自然基质为本底
城市近郊区景观空间属性以自然基质为主导,通常会具有农田景观、森林、山地或溪流等多种构成,原始生态成分高,本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多,自然景观类型丰富,土壤基底优质,具有与城区相比更好的生物多样性。
1.2景观功能多样化
随着城市人口的向外流动,城市近郊区的人口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有一部分土生土长的本地居民,也迁入了部分为了追求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对住宅数量和质量要求并重的城市居民[3]。居民文化、精神需求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因此,城市近郊区的景观要素及其功能,已不仅仅为了满足单一的农业生产生活需求,更渗透进了市区生活和价值观的影响,更加注意美学特征、感官触动、游憩娱乐、生态效应等多样化功能的发挥。
1.3生态系统敏感性
景观生态学认为,一个可持续的景观生态系统具有功能上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城市近郊紧邻城市建成区,城市建设活动在近郊区的动态扩展。在自然营力和人为干预的共同作用下,将导致近郊区尤其是边缘地带在相对时间、较小尺度上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格局及生态过程经历频繁或剧烈的变化,其所具有的镶嵌性结构斑块-廊道-基质间的有机联系将会受到干扰而减弱或阻断,因此城市近郊生态系统这种组分交错分布的生态学表征也促使其更加敏感[2]。与此同时,城市近郊以其广阔的地域范围在城市建成区外围形成了有利的生态接续、缓冲、屏障空间,承纳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巨大压力,在外力的干扰下也将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影响显著。
2.上海宝山顾村大型居住社区拓展基地景观设计分析
2.1项目概况
新顾城总体规划区域位于上海市宝山新城西部地区,北接罗店镇,南联上海大学,东邻新城结构绿地,西靠新城外围马东地区,是上海市近郊地区重要的大型居住开发区。根据新城总体规划定位,顾村镇作为宝山新城的重点发展区,主要功能以居住为主,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及外环沿线大型生态绿地的良好景观资源,未来将形成环境优美、适宜居住、体现生态性的人文居住环境。
本项目设计范围为新城启动区核心区域,北临潘广路,东临联杨路,南至周家浜河北岸,西至环新城绿带,其中景观总面积136801平方米。基地周边生态环境基础良好,东侧规划为大型生态绿地,南侧为顾村公园,西侧为大片农业用地。基地内部由纵横交错的四条河道,六条主要道路贯穿联系,共划分出15个以公共绿地和居住及配套功能为主的地块,景观设计内容包括城市公园、滨河绿带以及道路沿线绿地。
2.2景观设计定位
本项目建设将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入规划区作为指导原则,以实现生态环境向居住组团渗透为目标。梳理与优化开放空间中的功能配置与分布,形成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景观结构,完善绿地休闲与生态功能,突出“清新田园”主题,构建完整的滨河慢行体系。从点、线、面三个层次,打造集景观体验,生态道路,滨水廊道功能为一体的新顾城景观示范区。
互动参与,功能为点。点状活动场地与步道慢行体验有机结合,为老人、中青年、少年儿童等不同年龄层的使用者提供符合相应行为习惯的活动场所,给基地本身注入人气与活力,带动公园周边城市发展。
绿道串联,三线合一。以线串点,水岸绿带公园内慢跑道形成完整的环道将各个功能点组织联系并延伸至吴家宅河沿岸绿带,绿道系统衔接区域整体。场地设计将规划蓝线、红线和绿线统一考虑、整合,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前提下,保障河道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及完整性。
生态为底,清新田园。采用多样岸线设计形式,打破统一的硬质驳岸,恢复自然可渗透的驳岸形态,营造水陆复合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尊重场地特征,选用田园风貌的乡土植物与鸟嗜植物为特色的种植设计。
3.植物景观设计分析
3.1场地现状
场地内现状植被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场地覆盖农作物或大片野生杂草。自然条件下的农田屋舍边缘地带植被生长良好,林地中缺少功能性空间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植物景观。道路植物品种单一,部分区域树木过密,造成树形走样,景观效果欠佳。道路绿带宽度不一,局部未建绿,无法形成统一、连续的景观界面。水面控制线范围内缺少植被覆盖。沼泽区域植被生长不良,整体面貌较差,影响涵养林效果。部分驳岸年久失修,河道内有积淤及垃圾,水生植物已覆盖大部分水面,水体呈现富营养状态。
3.2植物景观结构布局
本项目按照地块布局可分为“三横三纵两片”八个设计区域。其中两片为核心,三横三纵穿插其中。“两片”的植物设计与场地功能、人群使用为着眼点,从植物绿化角度运用感官触动、科普互动等方式增加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交流与融合,植物选用更注重观赏性,搭配形式多样以疏林草地、林带、植物组团为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三横三纵”根据地块位置,从属于带状的道路绿带或滨水景观带,植物设计从人性化、生态性角度出发,满足区域功能的基础上,以大乔木为骨架,带状绿化为形式,分别以“杉林溪径”和“林荫花道”为设计方向,“一路一树”每条道路赋予一个主题树种,增强每条道路的识别性。沿河道两侧水生植物选用根系深,对水体有净化作用的植物品种,以带状或片植的形式重新组织。
3.3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3.3.1适地适树生态优先: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在树种规划上,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生态多样性需要,种植适应本地生长的植物品种,打造出既满足生态需求又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
3.3.2地块特色多样呈现:
根据所在不同区域的整体定位,因地制宜,植物主题鲜明,景观风貌各具特色。
3.3.3经济低碳可持续:
充分考虑今后绿化维护的经济性,乔灌木配置比例要恰当,尽量选用修剪养护量低的植物品种,使植物自然演替,营造长期稳定的植物群落基底。
3.4分区设计
3.4.1公共绿地区:
两个地块分别位于吴家宅河、周家浜河沿线,分别设计为以活力体验和滨水廊道为主题的公共绿地区,植物设计结合游人及居民的游憩特征,观赏心理,场地的使用需求,选用色叶植物、观果鸟嗜植物为主要树种,空间布局疏密结合,群落层次丰富,以期增加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为游人从色彩、芳香、鸟鸣、果味等多感官体验人与自然的互动创造条件。
本着生态先行,生态优先的理念,通过专业的数据测算,本项目设计实施多种形式的雨水管理模式,在两片公共绿地中设计有3组雨水花园,共计面积约1200平方米;生态雨水沟约计2000米,依据不同功能需要植物选用抗性强,易于养护管理,观赏性强的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另外城市公共绿地区域还设计有不同主题、观赏类型的花境组团,以增加游览时的趣味性,延长景观观赏期。
主要绿化景观区有户外花园、雨水花园、沿河湿地、以及围绕各种年龄阶段及活动形式而设计的运动场地,有生态体验区、儿童活动区、商业配套景观区、活力运动区等几个景观片区,主要以大推土(同时容纳客土)营造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形,植被结合地形成自然生态、色叶缤纷、繁花似锦的城市景观风貌区,主要植物有秋色叶的银杏、乌桕、北美枫香、加拿大红叶紫荆、栾树,花香浪漫的白玉兰、樱花、西府海棠等,还有在集中活动场地周边种植的鸟嗜类、观赏类果树如女贞、石楠、枇杷、杨梅等。
3.4.2河道景观区:
该地块内部交织于三条水系之中,分别为南北向的周家浜支河,东西走向的吴家宅河、周家浜河,延河道景观区域将打造具有清新田园风貌的、生态自然的滨河带。作为整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设计以“杉林溪径”为主题,选用具有乡土特征的杉林、自播或宿根性草本花卉以及适用于滨水生长的近水、喜湿耐水湿以及部分水生植物品种共同构建完整的绿地系统和营造“错落有致、季相分明、主题突出”优美的景观效果。其中主要植物品种包括水杉,墨西哥落羽杉,池杉;林下种植富有田园乡土气息的油菜花、二月兰、兰花三七等草本植物;片植千屈菜、美人蕉、再力花等水生植物共同打造出亲水互动又可置身小兔子狼尾草、观赏草丛的滨水草阶;杉林花丛、桃红柳绿的水岸漫步区。
3.4.3道路绿带景观区:
作为道路绿带在设计过程中,需考虑满足快速通过的车行及慢速人们步行的双重需要,不仅为车流提供流顺畅自由地通行,也为行人提供舒适的行走空间,在设计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各种要素的整体考虑,植物设计以大块面、流动感、色彩艳丽、易识别、增加野趣自然氛围的植物品种为首选,各条道路选择不同观赏性强、易识别、树形好、适用于做行道树的高大大乔木作为主题植物如栾树、银杏、枫杨、香樟、广玉兰,同样每条道路的中层植物也各有不同如海棠、樱花、桃花、紫薇、茶花等,使得每条道路形色各异、各具特色。
4.城市近郊植物配置策略
4.1地域范围广大,植物设计应系统规划
城市近郊区与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不同,通常都有广大的地域环境作为基础,周边有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可以渗透。从设计的角度,应从整体区域环境着手,在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协调、明确各个区块的设计特色,增加可识别性。避免功能相近,形态相似的植物主题重复出现。从生态角度,系统评估该区域所属生态位,尊重原有生态系统,对原有系统进行补充或链接。从植物配置角度,应重视规划前期的场地调研,借鉴原有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构成形式和植物品种,在新场地中模拟应用,增强场地的地域属性。
4.2野趣自然,融合田园特色
植物品种选择应以“野趣自然”作为精髓,营建场地的归属感,展现富有城市近郊特色地域特征。
4.3生态可持续,低维护易管理
合理的植物景观设计能促进生物的多样性,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植物选用适地适树,以乡土植物植物为主。中下层植物可以选择自播型、宿根性、或观赏草类,养护成本低,生态效益好、呈现效果多样的品种。开发手段多采用低影响策略,如结合生态雨水沟,进行雨水管理,实现平稳的生态过度。利用场地原有肥沃土壤,进行表层土收集、回填与再利用,既节省工程造价,又能避免外进土壤生态不安全性。
结语
随着越来越多城市近郊区的开发与发展,城市郊区的景观建设将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如何营建出一个具有富有地域特色、生态协调、舒适宜人、令人向往的城市郊区植物景观也将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仅以宝山项目为例进行探讨,以期能对之后的城市近郊景观建设中植物配置方法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宋雁,应晨舟,毛琳.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的近郊湖库型景观生态修复实施途径探索——以淄博文昌湖环湖地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8(24).
[2]覃京燕,陶晋.基于生态网络构建的城市近郊区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初探——以安徽阜阳市南部城乡交错带为例[TU].2018(10)
[3]陈丹;蒋贵国;邓元杰;潘洪义.大城市近郊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8(327).
论文作者:郭睿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景观论文; 植物论文; 城市论文; 近郊区论文; 生态论文; 近郊论文; 场地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论文;